计算机病毒为祸人间已25年
来源:楚天都市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据《中国日报》报道25年前,一名15岁的美国学生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起初它只是一个小恶作剧,但如今数以万计的病毒已成为所有电脑用户的噩梦。
   
      并非第一的首恶
   
     1982年初,15岁的九年级学生里奇·斯克伦塔为了戏弄朋友,写了“Elk Cloner”。在那个盗版盛行的年代,人们经常互换电脑游戏和其他软件,斯克伦塔将“Elk Cloner”写进游戏软盘,当软盘运行或启动时,它将病毒的复本放在计算机内存。一旦有人将一张没有染毒的软盘插进被感染计算机,并输入指令查找文件列表时,病毒复本也就写入了那张软盘。于是,染上病毒的软盘在其他人手里、其他计算机上以及其他地方开始传播。
     尽管“Elk Cloner”病毒和所有其他病毒一样会自我复制,但它与现在的恶意程序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也相对危害很小。然而,它却是所有令人头疼的安全问题的鼻祖。
     斯克伦塔于1982年初开始在学校和当地计算机俱乐部的朋友间传播这个病毒。数年后,他还能听到受害者的故事,10年后,一个水兵在海湾战争期间还曾遭遇过它。
     实际上,在“Elk Cloner”病毒出现之前就有许多病毒了,不过它们是试验性的或者传播范围有限。由于“Elk Cloner”在主流家用电脑上大范围传播,许多人认为它才是第一个真正的病毒。
     1986年,首个感染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电脑病毒出现了。据称,当时巴基斯坦的两兄弟写了一个绰号“Brain”的引导区病毒程序,以惩罚那些传播盗版软件的人。这个病毒也没造成严重损害,只是在杀毒时会显示这对兄弟计算机商店的电话号码。
   
      网络时代病毒迅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代替软盘成为传播病毒的新方式。在诱骗人们点击电子邮件附件后,病毒会启动一个自动给其他受害者发送复制文件的程序。
     接下来,病毒通过即时通讯和文件共享软件传播,还有一些通过Windows联网功能的漏洞传播得更快。
     发展到现在,病毒多用于窃取密码等个人数据。病毒作者也由一开始的炫耀技术变为追逐经济利益,他们保持低调,以免他们的作品被发现和清除,也避免他们获取收入的机制被清除。
   
     催生了数百亿美元的反病毒产业
   
     就在斯克伦塔释放“Elk Cloner”的同一年,世界知名反病毒公司赛门铁克成立了。如今,全球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形成了一个价值380亿美元的行业,而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1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70亿美元。与此同时,恶意程序也以每天数百的数量激增。
     公司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建立了防护系统,病毒编写者们又看上了新兴平台——包括移动设备和以网络为基础的服务,比如社交网站。
     赛门铁克公司安全响应中心主管科尔说:“恶意程序的编写者们不会认为你只用电脑,也不愿将他们的目标仅仅局限于电脑。”
     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当有人收到含有病毒的垃圾邮件,或是发现计算机因潜伏病毒而运行缓慢时,都应该归咎于斯克伦塔。安全专家科恩曾在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博士论文中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链接
   
      史上最严重十大病毒
   
     CIH:造成损失最大的病毒。
     梅利莎:通过Outlook传播,用动画片的台词修改Word文档。
     我爱你:又称爱虫,通过一封标题为“我爱你”的邮件传播。
     红色代码:遭受攻击的主机所控制的网络站点上都会显示:“你好!欢迎光临www.worm.com!”。
     SQL Slammer:也叫“蓝宝石”,随机产生IP地址并发送自身,庞大的数据流量令全球的路由器不堪重负而被迫关闭。
     冲击波(Blaster):向用户展示一个恶意对话框,提示系统将关闭。
     霸王虫:向众多电子邮件地址传播自身,造成互联网流量激增。
     Bagle:通过恶意软件获利运动的始作俑者,让感染计算机的信息被远程访问。
     MyDoom:把自己包装成提示“邮件处理失败”的附件来传播。
     震荡波:德国一名高中生在18岁生日那天释放了这个病毒,受感染的系统会不断崩溃。
     与病毒界的这“十大恶人”相比,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熊猫烧香”只能算个“小小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