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来源:辽宁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姜明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作了总体部署,并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表明我们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也预示着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力实现"两个突破",即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优化结构上实现突破;抓住"一个核心",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两个机制",即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和绩效管理评估机制。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应从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位置上退下来,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政府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政府要逐步形成有效制度安排,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增加政策透明度和政务活动的公开性,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二)衡量服务型政府的标准。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公共服务投入、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规范化标准和政府服务的绩效标准。哈尔滨市近几年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了政务公开、建立了综合服务大厅、推行了电子政务等。这些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一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把政府主要的职能、主要的财力集中到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来。二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百姓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三是集中精力建立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从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进行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居于突出位置。十七大再次强调提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因为早期职能转变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又迫切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十七大报告将服务型政府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政府施政理念的转变也相应要求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政府的职能定位转移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差距严重、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矛盾突出等问题。

(三)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一是推进政企分开。政府要进一步避免直接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主要经济管理职能将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推进政资分开。政府不再担负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由国资委对国有独资、控股企业实行职能资本控制权管理。三是推进政事分开。政府要改变包揽公益事业的做法,为事业单位正名,还其本来身份。四是推进政社分开。政府要采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原则,让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提供符合要求的公共服务。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十七大报告对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了新的阐述,对政府机构整合,减少行政层次,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等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一)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大部门体制是一种"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体制,推行大部门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在于建立决策、执行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我国推行大部门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府职能转变对推行大部门体制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推行大部门制提供了动力,中央和地方探索"归口管理"模式实践为推行大部门制创造了条件,组建典型超级大部的经验为推行大部门制奠定了基础。

(二)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十七大提出"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的部署,为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合理分配权力指明了方向。其目的在于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理顺党委各部门之间、党政各部门之间、党和国家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完善重大问题协调协商机制,减少领导职数,控制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

(三)减少行政层次,保证行政体制合理顺畅。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多为3级政府,我国宪法规定的是四级行政体制,实际已扩张到五级行政体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文件及中央领导的相关讲话中,均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可见,省直管县改革已提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议事日程。

四、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运行机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决策、执行、监督这三个环节。

(一)实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要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二)提高行政执行力。执行力反映的是政府将战略目标变成现实、将规划转化为成果的能力,是目标与结果之间不可缺失的一环,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要素。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深入到部门内设机构层面,转变政府内部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重点在改革执行体制。

(三)完善监督机制。要将推进问责制,作为加强监督的一个突破口和实现责权一致的落脚点,不断从制度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

五、提高政府效能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十七大报告关于提高政府效能要求的主要方式和直接手段。

(一)全面建立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法规体系,尽快将目前的各种绩效管理措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绩效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和绩效评估方式多样化,实现政府自我评估、上级评估与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

(二)探索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公共服务将成为我们评价城市发展和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新的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政府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财政政策的公平程度,政府管理效益和公共部门行为合理化水平。

(三)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推行绩效预算制度,构建合理的公共支出项目分类体系,完善反映部门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绩效评价标准及计量方法体系,积极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建立绩效审计制度,实行政府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压缩和控制行政事业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规模,确保政府支出更多地用于公用事业与教育、社会保障事业。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