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科学院 蔬菜育种领域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近10年来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蔬菜种质库,新收集、整理保存国内外蔬菜种质资源材料16000余份,资源库的资源总量达3.1万份。“蔬菜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及创新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根据居民消费需求,选育出大白菜、甘蓝、萝卜、番茄、大椒、茄子、西瓜、黄瓜、南瓜、甜瓜等优良新品种136个。在北京地区,京欣一号西瓜在早熟品种中种植面积占90%%以上,北京新三号大白菜种植面积占秋菜面积的80%%。在京郊11个区县建立了25个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和108个示范村,带动1492个科技示范户,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150多个,种植面积达5.6万亩,累计增收2829万元。“京研”良种在全国75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年推广种植面积200万亩,年创社会效益1.5亿元。

  五年来培育审定7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果新品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国家种质资源圃”和“北京果树种质资源库”所在地,建有“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近年来,先后培育审(认)定了7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果新品种,获得部市级科研成果90余项。近五年来,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他奖2项。

  优良玉米自交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选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科研成果封存于中华世纪坛内。1997年,成立玉米研究中心,集全院玉米科研人才、资源,打造玉米科研创新体系。相继选育出京科、京玉、京单、京科糯、京科甜等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1个,这些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为我国玉米科研和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信息化研究迅速发展构建国家农业信息化精准技术体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字节水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源头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构建、重大产品研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专利70多项、软件登记200多项、省部以上科技奖励16项,2003年,“农业专家信息系统”获日内瓦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农业技术信息网、农民远程教育网点等遍布京郊及全国20多个省市,农民远程教育系统在全国建立站点628个,其中北京市436个,实现了京郊远程教育乡乡通,为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建生物防治

  技术新体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多年从事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他们以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己任,在生物防治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融性”,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天敌昆虫种质资源库及应用数据库,保存了全国最多种/品系的天敌昆虫实验饲养群;设计出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瓢虫、草蛉、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的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并建立了生产线;实现了全年规模化生产多种天敌昆虫产品,年生产能力可达150亿头以上,北京、新疆等地在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上应用面积达千万亩。

  二系杂交小麦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二系杂交小麦应用体系是我国独创并领先于国际的一种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北京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在国家863和北京农业育种创新平台等项目的资助下,取得重大突破。依据平台新型科研机制的引领,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泛聚集国内外科技优势资源,围绕二系杂交小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广泛开展了多学科、多领域和多单位的紧密联合攻关,形成的“小中心大群体”科技攻关模式,使项目成果产出率提高了30倍,使北京小麦学科的发展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