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通知的精神,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奥运行动规划》、《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2004-2008)》为主要依据,特制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旅游业和会展业具有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是体现首都特点和发挥首都优势的重点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在北京市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被列入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和培育的现代服务业六大重点行业之一。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产业功能,明确“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引导旅游业和会展业稳步、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1.良好基础
北京旅游业在“十五”期间见证了重要的发展背景和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特别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北京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北京旅游业经济总量始终居于全国前列。虽然2001年北京旅游市场受到“9?11”事件冲击,但仍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实现了两个突破: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和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接待海外旅游者突破300万人次和年旅游外汇收入突破30亿美元。2003年至2004年北京旅游业遭受SARS及“禽流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出现减速和负增长,但全行业发扬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精神,很快实现了旅游市场的全面恢复和发展,2005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十五”期间,北京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456.8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47.3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1%。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5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6%,其中外地来京游客3.7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9%,本市游客1.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4936亿元人民币,比“九五”期间增长107%,其中接待外地游客旅游收入总计为465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09%,接待本地市民旅游收入总计为28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0%。
“十五”期间北京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
“十五”期间北京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北京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中转地。
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升,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保持平稳增长。市场客源结构仍然稳定,但出现分散化趋势,大洋洲和非洲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亚、欧、北美洲,印度和中东地区等新兴客源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传统市场。以商务、会议为主要目的的游客比重不断增加,旅游目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向。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旅游消费占总费用的比重逐渐下降,购物等弹性旅游消费比重持续小幅度上升。
国内旅游市场迅猛发展,外地来京人数和本地市民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旅游效益增幅明显。城乡客源市场同时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游客和农村游客比重增加。旅游目的向名胜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每年三个“黄金周”明显成为北京旅游高峰期,旅游假日经济基本形成。
出境旅游市场需求旺盛,规模扩张迅速。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数量的增加,北京出境旅游飞速发展,通过旅行社出境旅游的人数由2001年的21.0万人次发展到2004年的51.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35%。商务出境旅游势头较猛。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体系日趋健全
“十五”时期,北京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产品和接待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从单纯的产业功能开始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功能转化,分工趋于专细化,旅游企业间合作、整合加剧,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行业融合加速。旅游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观光旅游产品继续发展,依然占据着各类旅游产品中的首要地位。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增长迅猛,品质逐步提高。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和会展旅游等重点产品的开发取得初步成效。旅游产品已由观光为主向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修学奖励、高科技体验等多元方向转变,开发模式亦由散点式向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
2.“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1)发展趋势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显示出市场细分化、区域无障碍化等特点。来华旅游者构成更加趋向多样化,老年人、青少年和女性游客比重增加,商务、会议、奖励旅游比例加大。来华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感兴趣,注重参与和体验,追求新奇与刺激,热衷探险与猎奇。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全面加快。旅游业现已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许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全国旅游区域化趋势明显;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步伐加快,旅游产业的品牌化提升、城市创优、产业生存与发展环境改善等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此外,中国旅游发展趋势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解决旅游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关键。
(2)历史机遇
“十一五”期间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为北京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续动力。特别是北京市确定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确定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地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北京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指明了方向。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强化和人口的疏解,为都市旅游的发展、旅游要素的配套与提升创造了良好契机;平原郊区城市化的推进,对山前平原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远郊山区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促进北京自然类旅游产品的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国际往来迅速增加,为北京旅游业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创造了更多商机。
北京承办奥运会将极大地提高北京的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给北京旅游业发展带来新一轮增长的重大机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为北京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北京旅游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同时北京旅游也将借助奥运契机,加快旅游行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3)主要挑战
行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并且呈现出产业外延扩大、旅游需求多样化和行业加速融合等趋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与中央各有关部门和本市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和加强。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落后于旅游发展需求,城市旅游解说系统、标识系统和散客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旅游咨询网点布局有待优化,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传统旅游产品优化升级动力不足,现代娱乐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进程缓慢,大型会展设施、主题公园等现代旅游精品项目缺乏。
二、“十一五”旅游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1.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结合北京社会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抓住奥运重大机遇,着力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推动城市旅游资源整合,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围绕奥运中心任务,大力开拓都市旅游,重点开发商务、会议、奥运旅游、现代娱乐等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首都旅游圈,推动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旅游,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保持北京旅游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旅游首善之区,国内外旅游者首选之地,国际一流旅游名城。
(2)预期指标
2010年接待海外游客530万人次,年均递增8%;旅游外汇收入55亿美元,年均递增9%。2008年接待海外游客4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亿美元。
2010年接待国内游客(不含北京市民在京游)1.11亿人次,年均递增6%;国内旅游收入1770亿元,年均递增7%。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1.0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00亿元。
出境(团队)旅游人数150万人次,年均递增20%。
三、发展任务
(一)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
1.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北京入境旅游市场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类:成熟市场——包括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这类市场规模总量大、市场份额高,发育较成熟,而且还有较大潜力。
“十一五”时期,一类市场以巩固与大力拓展为工作重点。通过细分市场定位、拓展合作领域、创新促销方式、优化提升老产品、培育新产品等途径,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由自然增长向自觉增长转变。
二类:新兴市场——包括东欧、印度、蒙古、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和地区。这类市场目前规模总量不大,但表现出很大的潜力空间。
“十一五”时期,二类市场以精心培育与积极拓展为工作重点。通过强化北京整体形象的宣传,增进双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业界人士的往来和双向交流,扩大北京影响力。对客源层的开发强调针对性,精心培育和积极拓展并重,加大促销力度,增加市场份额。
三类:待开发市场——包括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对这类市场以了解与研究为主。
2.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市场
“十一五”期间,通过经济调节、容量控制、宣传导向等方法,稳妥有序地发展观光市场,积极开拓休闲度假市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等高端市场,稳步推进体育、修学等专项市场。针对重点客源市场,推出适合不同需求的特色产品,全面整合旅游要素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国内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实现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3.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
对出境旅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加强旅行社资质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旅游管理职能和作用,对出境旅游进行有效约束,保障旅游者权益。将重点出境市场和重点入境市场有机结合,通过出境市场的快速有序发展带动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4.推进城-郊旅游市场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依据北京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引导各区县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实施《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现城-郊旅游市场互动,重点促进郊区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科学化、建设规范化和管理标准化。努力探索城乡居民互动模式,开拓京郊居民旅游市场。面向京郊市场,加强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建设。
5.建立健全北京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
(1)加强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告、宣传册、公共关系、节事活动等多种营销途径,加快完善网络系统、媒体系统、市场网络体系、旅游产品信息体系,打造与北京城市定位相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
(2)加强产品宣传,加大营销力度
精心培育传统文化观光、都市旅游、现代娱乐、商务会议、奥运旅游等特色产品品牌和一批旅游企业品牌以及旅游服务知名品牌,以此为重点进行品牌营销。
充分利用人员促销、政务活动、公共关系、节事活动、互联网、广告、旅游展览会、博览会等多种促销方式,拓宽营销途径。制定年度针对主要客源国的营销与宣传计划表,积极参加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展销活动,积极邀请旅行商到京访问考察,积极加强与著名媒体的合作,积极组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加大营销活动频度,增加营销投入。
(3)加快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
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为目标,尽快完善北京旅游信息网,建设旅游网络营销应用系统和旅游呼叫中心,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行程导航、线路设计、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等服务,并将旅游DMS整体平台与现有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点以及电子地图公益触摸屏查询系统(“数字北京”)进行有机整合。
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即英文DestinationMarketingSystem的缩写,指目的地城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完整解决方案,它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技术产品和相应的支持服务来实现。
(4)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合营销
针对入境旅游市场:以旅游业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的外交机构、航空、体育、文化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形成机制;旅游部门与政府、企业相结合,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促销。
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环渤海的联合促销为重点,同时建立与国内其它热点旅游城市合作的有效机制,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市和区(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联手,对各区县的旅游宣传进行整合。
6.加强奥运旅游宣传
深入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从2006年开始,每年抓住一个主题,宣传“分享奥运,和谐共融”的奥运旅游文化内涵,树立北京新形象。奥运会前,配合奥组委开展北京奥运专项宣传计划;奥运会期间,调动一切力量,营造奥林匹克节日氛围,提供体育、文化、商务等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奥运会后,以“奥运——定格辉煌”为主题,结合奥运体育场馆举办的各类大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开发奥运系列旅游产品,重点推出奥运场馆游项目,积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把北京建成全国最大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产品开发重点
1.全面提升传统观光旅游
对传统观光景点,应做好环境优化、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提高等工作。结合北京古都保护与修缮,开辟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加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拓展,创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法,规范和完善解说系统。加强景区的容量监控和疏导,加大对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
加强对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精品游系列的线路策划与组织,积极推进其他申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所有遗产地提出分类保护、容量控制和旅游方式等要求,开创可持续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2.大力推进都市旅游
以城区为重点,整合都市观光、休闲、购物、娱乐、商务、会议、展览、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差异化产品,重点开发一日/半日游都市观光系列产品。
将城市整体风貌、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区域和地段作为现代都市旅游吸引物,重点推出具有现代北京特色的都市建筑景观(奥林匹克中心、会展中心、艺术剧院、科技博物馆等)、现代休闲游憩区(主题公园等)、现代购物区、城市公园与绿地、高科技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等典型区域,推动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即英文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指城市中吸引旅游者购物、休闲、娱乐的特定区域。
3.完善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提升完善现有会展旅游配套硬件设施,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会展、商务旅游人才,鼓励发展以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公司,提供优质、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4.加快发展现代娱乐旅游
加快引进世界著名品牌,建设大型主题公园。重点打造大型商业娱乐、主题娱乐、体育娱乐、休闲健身及互动性文艺演出等精品项目。现代娱乐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避免同类产品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5.深度开发城区民俗旅游
结合人文奥运建设,全面整合城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创新民俗旅游活动。开发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戏剧、文学、绘画、音乐以及传统民俗、传统商业、传统娱乐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与项目,将北京胡同游和老北京深度体验与社区参与紧密结合,形成不受行政地域限制、旅游与居民生活就业协调发展的民俗旅游片区。
6.合理开发休闲度假旅游
依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化、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升现有产品档次,优化休闲度假环境。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鼓励环境友好型、生态协调型休闲度假项目的发展,严格控制能耗大、占地多、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旅游项目建设。
7.培育拓展乡村旅游
加快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综合型方向转变,从以餐饮住宿收入为主向以旅游综合收入为主转变,注重本土化开发和特色化开发,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共生化,逐步培育和发展中高端乡村旅游市场,重点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观光农园、观光果园、休闲渔场、民俗节庆等六大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8.多元化开发其它专项旅游
加强与国际奖励旅游组织联系,不断开拓奖励旅游市场,努力使北京成为奖励旅游的目的地。
借助奥运机遇,积极争取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交流在京举办,推进体育旅游发展。
整合修学旅游资源,继续开发国内外修学旅游市场,塑造北京修学旅游基地的新形象。
加快建设和完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旅游项目,精心策划组织以科技观光、科学实验、专家讲座、座谈交流、专题研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旅游活动。
加快对首批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策划红色旅游线路和特色主题活动,实现红色旅游线路的跨区域合作。
9.策划精品节庆活动
融现代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重点提升“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和“国际旅游博览会”两大品牌;重点整合与提升区县特色节庆活动;积极配合文化、体育等部门举办“奥运文化节”、“相约北京”等大型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挖掘和开发若干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节目。使各类节庆活动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要素。
(三)旅游产业体系配套建设
1.旅游交通配套
加快开辟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线,增强北京旅游的空间扩张能力;加强与航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化首都机场的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服务功能。
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密切协作,积极发展节假日旅游专列、市郊旅游专列、城际旅游专列以及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专列,尽快提高列车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与公路交通运输部门的协调与衔接,促进重要旅游区(点)的旅游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加大重点旅游线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的力度。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散客运输网络体系,形成以旅游包车为基础,以市内、省际旅游班线、城市观光环线为补充的旅游客运服务格局,增强旅游运输组织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达到奥运会会务交通服务的标准要求。
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惯例,引进城市观光巴士,推出一日、二日和三日旅游交通一卡通或集公交、景点门票和设施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卡。
2.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标识系统配套
加快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区(点)游客中心为主体的游客(散客)服务体系建设,新建6-8处旅游集散中心和18-20个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要加强与公共交通(公交汽车、轨道等)枢纽和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现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应完善其功能和服务,位置不佳的站点尽量调整到交通便利的地段或场所;游客密集的地段和景点、机场、火车站等客流集中处应增设旅游咨询中心站点;景区游客中心应增加旅游咨询功能;在旅游购物、商务办公、休闲娱乐集中区域增设旅游咨询服务站,并选择一些旅游饭店、居民社区和交通节点设置旅游咨询点;在奥运会、大型会展活动期间,在奥运场馆、运动员村、会议会展中心设置流动的咨询服务点;在黄金周期间增设部分流动咨询服务点,采用车、亭、台等不同方式补充固定咨询服务点的不足。
加强旅游区(点)公共信息符号和旅游标识标牌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与标牌,提供中英文双语的文字说明。尤其在奥运场馆周边区域,设置多语种的服务指引标识。
3.旅游住宿
总量上控制高星级饭店的发展,鼓励现有低星级饭店、社会旅馆和家庭旅馆在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进行改建提升,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包括汽车旅馆、家庭旅馆、青年旅舍等)。引导旅游饭店企业与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实现旅游饭店的主题化经营,大力引导特色鲜明、定位差异化的观光型酒店、度假型酒店、会议型酒店、商务型酒店等建设,形成多种主题酒店系列。加强与住宿设施相关的管理部门的综合统筹和协调,按照《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加强对星级宾馆和社会旅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实施绿色饭店战略。
4.旅行社
深入贯彻相关法规和国家标准,提高旅行社业的行业规范管理,加强检查和监督,促使旅行社合法、诚信经营,优化业内市场竞争秩序。引导旅行社增强一日/半日游的都市观光业务。积极引导国内旅行社的发展,鼓励国际旅行社的发展。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外资、合资旅行社和控股旅行社的建设,从政策上引导和推动旅行社的集团化、网络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旅行社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加强导游员的素质、业务、技能培训及管理考核,促进导游员的规范服务。
5.旅游餐饮与购物
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将高档服务与民俗文化特色有机结合。鼓励和培育国际化、品牌化的餐饮企业,发挥示范效应,成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既要树立京味名菜品牌,也要汇聚国内外美食。加强对旅游餐饮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严格监控餐饮企业的卫生状况,保证游客餐饮卫生安全,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合奥运中心任务,开阔思路,积极挖掘和开发既有文化内涵又有观赏实用价值、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重点开发大栅栏旅游商业街,优化琉璃厂传统文化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高碑店古典家具市场、红桥市场、秀水市场、隆福寺、中关村电子市场等特色商业区的购物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纪念品市场的信用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纪念品售后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北京市旅游纪念品市场健康发展。
6.旅游娱乐业
加强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协调配合。利用北京的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城区商业繁华地段、景点周围的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编演文艺节目并定期组织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城市旅游文化氛围。对现有相对集中的接待旅游者的文化娱乐场所,加强调查,摸清现状,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提升文化功能品质和接待服务水平。
7.乡村旅游
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编制民俗村旅游建设规划,配套完善民俗村基础设施,改善民俗村卫生与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乡村旅游组织管理信息平台及管理系统,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协会的建立和运转。
8.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目标,以加强规范管理、争取市场、开拓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旅游队伍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懂专业、政策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旅游行政管理者队伍;重点引进和培养旅游企业CEO,以及旅游市场营销、电子政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包装、旅游咨询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全行业从业的一线服务人员中,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技能精湛,服务规范的服务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开设旅游管理、文博旅游、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博物馆学等旅游相关专业。
9.其它基础设施配套
(1)加速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信息支撑的数字旅游工程建设;鼓励旅游服务领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可视技术和导游系统、电子票务管理系统等;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使用进程。
(2)旅游医疗与安全急救服务系统建设
进行游览安全、医疗急救设施建设和安全部门的设置。各级医院要积极配合,逐步实行游客医疗保障;针对各郊区县(区)的旅游区域,在旺季配备急救人员和设备。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支旅游快速救援队伍。
(3)旅游危机管理与游客反应快速应变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突发性事件危机预警系统和灾难应急系统,形成高效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和严格的风险预警制度,特别是要形成对旅游经营中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
四、空间布局
1.构建“一区两圈”大北京旅游发展格局
结合城市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对北京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相应调整,构建都市核心旅游区、郊区旅游圈和环首都旅游圈“一区两圈”的旅游发展格局。
(1)都市核心旅游区
指城八区为主、向外扩展至六环路以内的区域。发展重点:结合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以及京城水系和古典园林历史风貌的恢复,强化古都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适时推出新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充分挖掘都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大力推进商务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都市休闲娱乐旅游、体育旅游等城市旅游功能建设,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求。
(2)郊区旅游圈
包括六环路附近及其以外的郊区地域范围。发展重点:一是强化和完善新城的旅游服务功能,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服务基地。二是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名胜观光、生态康体、会议服务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度假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强化生态型项目的建设。三是依托现有的大型采摘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发展企业化管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农产品加工、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四是在全力保护世界遗产以及国家级和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适应公众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
(3)环首都旅游圈
包括环北京周边地区的河北、天津和山西等省市,是北京旅游发展的主要扩展区域。发展重点:以北京为核心,以京张、京承、京沈、京石、京开高速公路和京原国道为旅游交通走廊,通过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互育,形成北部自然生态旅游、东南部海滨休闲度假、西南部历史文化观光、西部自然与文化观光四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板块和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2.各区县合理分工,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十一五”期间,各个区县除大力完善提升现有旅游区(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外,还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核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老城区,结合古城保护和古建筑的大规模修缮,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古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和特色街区商业购物与名人文化旅游,不断推出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开发都市观光一日游产品,增设旅游观光巴士、旅游集散及旅游咨询服务等设施。
朝阳区:作为首都国际交往重要窗口,城市中央商务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现代体育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强化旅游集散和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发展。
海淀区:利用皇家园林、山水湿地、森林等旅游资源,发展风景名胜观光和都市休闲旅游。结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产业特色以及著名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聚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教育旅游和修学旅游。
石景山区:是首都西部城市发展带的重要节点,结合其作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及文化娱乐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娱乐、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丰台区:结合其作为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的功能定位,以卢沟桥、北宫森林及青龙湖等历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和都市休闲度假旅游,成为城区西南部休闲娱乐中心。
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和首都“一轴两带”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借助城市综合服务、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的形成,大力挖掘与利用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运河沿岸景观设施建设,形成以运河风光游览和滨水休闲度假为特色,现代娱乐、商务会展等功能完备的京东文化旅游中心。
顺义区:利用其作为北京市新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空港物流中心的产业特色,结合新城发展定位,重点开发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休闲和度假旅游,构筑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旅游产业服务中心。
昌平区: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档次,完善休闲农业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现代娱乐和温泉度假旅游,结合昌平中心城镇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
大兴区:利用丰富的都市农业资源,提升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档次,完善现有休闲旅游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平谷区: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利用丰富的果品资源和自然山地风光,发展自然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完善郊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功能。
怀柔区: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提升休闲度假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旅游、会议培训旅游的发展;完善怀柔中心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和游览功能,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
密云县: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档次,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完善密云中心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和游览功能,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
延庆县: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
房山区: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提升观光旅游产品档次的同时,推动地质科普旅游、根祖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和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拓展旅游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门头沟区: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提升观光旅游产品档次的同时,推动宗教文化旅游、康体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城镇。
“十一五”期间各区县旅游产品发展重点方向见附表1。
3.五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35个重点景区的完善提升
“十一五”时期,重点推动与奥运主题相关,以及与北京旅游发展定位相符合的五大旅游重点项目和35个重点景区的发展,以此带动北京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
(1)五大旅游重点项目
奥林匹克公园——以奥运主场馆为核心,建设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精品旅游景区。
大型主题公园——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品牌,推进大型主题公园的建设。
前门-大栅栏传统商业旅游区——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高设施配套水平,形成传统商业、休闲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精品景区。
“新国展”会展旅游区——加快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会展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项目。
什刹海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区——结合历史文化区古迹遗址和传统民居建筑的修复工作,开发具有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什刹海旅游文化节,建成融湖光山色、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活动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精品景区。
(2)35个重点景区
35个重点景区的工作重点详见附表2。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与行业标准化管理
在“十五”法规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旅游法规和规章,深化旅游法制体系。强化旅游执法,包括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旅游执法的规范化,加强部门联动执法。
针对国内旅游市场无序状况,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加强有效组织和疏导,完善监控和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旅游要素供给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加强旅游统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系统,包括建立旅游统计卫星账户,科学建立和完善旅游统计数据库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旅游统计分析和旅游统计调查工作,提高旅游统计数据质量。
在全市旅游行业中全面实施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以及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检查和监督,在旅游全行业增强质量意识,发挥旅游质量监督机制在检查、监督、管理和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方面的作用。结合奥运工作,对已评星和挂牌的企事业加强复核和审核,促进服务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对旅游集散中心、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等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尽快制定出服务规范和标准。
2.加快现代旅游企业建设
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集团,推动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旅游市场化运作。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对经营、管理、服务长期得不到改善的旅游区(点)推进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的改革。
3.进一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市旅游行业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规范自身工作,扩大覆盖面,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行业协会要服务于企业,维护企业利益,解决企业在发展运营中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创新融资体制
加大对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区县财政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并根据奥运旅游和各区县旅游业发展需要保证每年度适当增加。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旅游业。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和承包方式,广泛吸纳外资和民资,积极推行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融资方式,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对在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方面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公益性的大型旅游项目,应给予立项、规划和优惠投资政策方面的支持。
5.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遵照《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中的景区环境质量标准,由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继续开展对北京市旅游区(点)环境质量的测评工作;评估预测旅游景区的容量,提出旅游客流和旅游产品调整建议,解决由于游客数量激增、旅游景点超负荷运转而导致的旅游环境和资源破坏问题。切实增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建设投入,建立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入保障机制。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实时动态监测系统,配套完善旅游区(点)资源及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措施,注重生态建设。加强对生态涵养发展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域的综合管理,强化旅游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对不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不批、不建、不推。通过政府行为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旅游方式和行为。
6.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对流的要求,以“一核(北京)、两环(水陆两条环线)、三中心(天津、大连、烟台)”的发展格局,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旅游区。
通过游线组织、宣传促销以及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承德、秦皇岛等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扩展北京旅游的空间地域,打造以北京为主要接待服务与集散基地,涵盖天津、河北部分地区旅游线路组织在内的3小时(时距)首都旅游圈。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一体化,通过构筑以北京为核心、跨行政区域、共享市场的首都旅游圈,开发新的观光旅游区(点),丰富北京观光旅游内容,扩大历史文化旅游区(点)的环境总容量,带动京郊及北京周边邻近省市的旅游发展。
建立北京与热点旅游城市(西安、青岛、大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三亚、丽江等)的市场互育机制,拓展旅游空间,强化区域合作。
第二部分会展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1.良好基础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十五”期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会展业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总量规模不断增加,行业地位初步确立,会展数量稳固增长,会展项目呈现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大会展城市之一。
(1)会展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促进作用日趋明显
2005年北京会展直接收入达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会展业不仅直接促进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信息与技术交流、装饰与广告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而且拉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电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和城市的“营销”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供和催生了一大批就业机会。
(2)会展数量稳步增长,国际会展项目增幅显著
2005年,北京举办各类会议17.4万个,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举办国际会议6943个,比上年增长18.7%;举办各类展览2367个,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际展览322个,比上年增长9.5%,超过1万平方米的展览156个,比上年增长5.4%;展览总面积445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展览面积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北京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国际性、高规格会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3)国际专业品牌会展全国领先
北京拥有众多全国性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在举办行业性专业技术展览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汽车、机床、通讯、纺机、印刷、冶金、制冷、工程机械、仪器仪表、计算机、医疗设备和服装服饰等展览品牌趋于成熟。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在中国内地22个被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览中,北京的中国国际机床展、纺织机械展、通信展、服装服饰展、制冷展、工程机械展、冶金展、医疗仪器展和印刷展等10个展览位列其中,国际品牌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国外公司来京参展。
(4)会展市场主体类型多样,行业依赖性强
从目前参与会展的企业和个人的分布看,展览场馆所有者和经营者以中央单位为主,达到75%;大型品牌会展的组织者多为国有单位,以行业协会为主;民营企业在举办中小型展览会、组织各类会议、设计装修、广告经营等方面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从北京展览内容细分市场来看,经贸科技类和文教卫生类等体现首都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展览比重较大,占展览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会展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展和国内会议从数量上占主导地位,但从收入增长及国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北京会展市场中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的发展潜力很大。
(5)会展设施总量居全国前列,市场格局初见端倪
北京市具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有12座,展览面积约23.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面积18.4万平方米,会议室面积1.6万平方米,会展设施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的会展场馆包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和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此外北京共有星级饭店超过600家,其中部分饭店的会议场所达到了国际标准。
北京各展馆举办的展会类型已呈现分级局面。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将是注重品牌展示的大型展览会的首选;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馆将成为工程展、消防展等注重室外展览的专业展览会的选择;国际展览中心老馆将以举办规模在4-5万平方米的展会为主;1-2万平方米的展会将主要在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场馆举办;1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将分散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馆等。
2.发展趋势
(1)国际会展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2004年全世界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其中国际会议约7万多个,国际展览超过8万个,全球会展业直接经济收益高达28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25000亿美元。
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近年来,国际会展项目更加注重展与会的结合,会展内容趋于专业化、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展览公司和会议公司涌现,且呈现集团化趋势。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在会展方面,与实物展览相结合也是现在国际会展发展的新趋势。
(2)国内会展业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场馆建设日臻完善,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全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一级会展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即包括北京、天津、烟台、廊坊等地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龙头、沿江沿海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和高交会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随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展城市内部场馆之间、会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法制建设、品牌意识、现代化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成为普遍共识。
3.历史机遇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北京集中了众多的驻华使馆、外国商社、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全国性的专业行业机构,北京独特的影响力对各类国际会展和国家级大型会展项目都极具吸引力。北京具有巨大的金融交易能力及市场消费示范作用,依托高新技术、汽车、电子等生产领域及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和产业环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做大、做强会展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将始终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来京举办的与奥运主题相关的各类展会将愈来愈多,从事商务、旅游等活动的国内外人士亦将大量增加。奥运场馆的转化利用将使会展场馆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同时,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市将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为会展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范围扩大,特别是会展市场开放进程加快,今后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展会及会展企业涌入北京,给北京会展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将促使北京的经济活动更加活跃;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链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这都将为北京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客观物质基础。
4.主要挑战
(1)行业管理体制不顺,行业法规和规章建设滞后
政府管理缺位、不到位与越位并存。一方面会展业面临主管行政机构空缺、行业发展重大决策无从落实的状况,场馆基础建设、行业管理体制、产业政策体系以及会展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方面也存在政府缺位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展会较多,影响会展市场及会展企业的成长。
北京会展业多头管理、多头审批情况严重,展会审批部门、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办展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会展业与中央有关部门和本市的通讯、航空、旅游、交通、保险、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行业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主体资质标准和展会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致使会展市场主体混乱、市场分散、价格混乱现象比较严重,对品牌展会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展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北京需要制订关于会展业发展的相关行业法规。
(2)缺乏大型会展场馆
随着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会展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北京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会展场馆结构不合理,单体多属于中小型,缺乏现代化大型、特大型场馆,大型会展设施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展览馆出租率普遍高于50%,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最大的会议场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使用率达到84%。许多场馆通讯、水电等设施陈旧落后,公共交通、停车位、住宿、餐饮服务不配套。会展场馆在布局上过于靠近城市中心区,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3)服务水平滞后,缺乏会展人才
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相比较,北京会展业缺乏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缺少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会展人员队伍。会展企业中高素质人才比例明显低于高新技术企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比例,缺乏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擅长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会展服务中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二、“十一五”会展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会展业的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以强化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协调和扶持力度为核心,坚持政策支持和行业协调并重,会议展览并举,通过整合会展资源(重点是中央在京和北京市两级政府资源、政府和企业资源、京津冀都市圈资源),加强体制建设,集中建设大型会展设施,完善提升现有场馆设施,促进会展设施的结构优化和会展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发展目标
(1)总体定位
中国政治、文化、科技会展的首位城市,国际经济贸易、社会环境、科技文化、专业品牌会展的主要亚洲会展城市,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2)预期经济目标
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30%,2008年达到105-134亿元,2010年达到151-226亿元,会展业将成为北京国民经济的增长型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会展业各年的经济目标预测
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直接收入(亿元)73-7987-103105-134126-174151-226
(3)分阶段目标
到2008年,利用奥运前期这一难得商机,初步形成有利于会展业较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会展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会议及展览规模、数量的基础上,使会展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得到稳步增长。
到2010年,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宏观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合理、配套服务优良、市场竞争有序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主要会展城市之一。
三、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从国内会展为主向国际、国内会展并重发展,在巩固中小型会展为主的基础上重点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和展览项目;突出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四大文明古国等特点以及国家首都的区域及地缘优势,大力巩固和发展效益型和品牌型的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强化政府的调控力度,以大型会展场馆改造和建设为核心,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国际接轨为支撑,以会展产业链的构筑和延伸为动力,推动会展业的地域集群化发展。
2、空间布局
(1)培育三大会展功能区域
结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和会展业发展特点,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形成规模效益明显、分布相对集中、优势互补且配套完善的会议、会议-展览和展览等三大会展功能区域。东城、西城为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会议为发展重点,朝阳、海淀为主的城市功能卣骨哉估?会议并重发展,顺义为主的城市发展新区以展览为发展重点。
(2)建设五个会展中心区
依托现有基础,结合北京新城建设规划,重点完善和建设五个会展中心区,即:朝阳CBD会展中心区、海淀北部会展中心区、奥运场馆会议中心区、顺义天竺展览中心区、亦庄展览中心区。
3、场馆建设
按照用地留有余地、场馆分期建设、设施布局合理、节能高效、产权明晰等原则兴建3处大型会议及展览中心,新增会展场馆总面积33万平方米。
大型会议中心设在奥林匹克公园,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型展览中心一处设在顺义天竺空港城内,建成展览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另一处展览中心建议在城市东部选址,建成展览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与规章,理顺管理体制与机制
(1)尽快出台北京市会展业管理规章
加强北京地方性会展行业法规或行政规章体系的建设,尽快完成“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管理办法”的制定并及时组织实施,在全国性会展业管理办法出台后再进行调整、补充和细化。北京市会展业管理办法要对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的管理体制(包括办展活动中有关治安、消防、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及市容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协调管理机制)、行业主体及准入、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信息交流、政府部门和机构办展的条件、展览项目审查的协调机制、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以鼓励有序竞争、规范办展,为会展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加强管理职能,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北京会展行业的管理职能,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对北京各类会展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形成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合力。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会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会展机构之间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会展行业标准和经营行为规范,建立和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会展项目评估和主体资质认证,完善信息、联络、代理、咨询、调解等服务功能,发挥行业统计、调查、分析等自律管理作用,推动和引导会展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建立和完善会展业统计制度
构筑科学、完整的会展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地反映会展业发展动态。
2.制订扶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
(1)将会展业列入北京“十一五”期间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
除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应确立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发展对策与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会议和博览会的申办,同时把现代化场馆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协调和扶持的作用。
(2)建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针对行业运作特点及面临的竞争环境,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会展业国际市场的宣传促销、重大会展项目的申办、品牌展会培育、政策法规宣传、信息平台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等。
(3)吸引国外著名会展公司,推动品牌展会培育和发展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一流的投资环境以及贸易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和国外投资,引入国外著名会展公司,优先发展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奥运经济要求的重点展会、品牌展会和国际著名展会,全面提升北京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建立会展业的“绿色通道”
改革管理体制,简化市场准入手续,把目前的多头审批、多头管理向地域性行业管理过渡,改被动的限制准入为积极的市场准入。加强中央单位与北京市之间以及海关、税务、商检、工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由行业协会配合有关部门对在京举办会展的主办单位资质条件、项目类别、所属行业、报关要求以及时间、场所、规模、配套服务的单位等实行初审登记制,减少重复办展,避免恶性竞争,巩固和拓展会展业市场。
3.培育专业会展公司,扶持品牌展会发展
(1)积极培育现代化会展业市场主体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有序竞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会展公司,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为会议和展览提供设计策划、组织联络、广告宣传和各类服务等。对会展主办者和场馆服务质量以及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动态评估和认证。
(2)积极与国外会展组织合作,加强相互交流
积极争取参加国际会展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世界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国际会议观光局协会等,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秘书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吸引国际著名会展服务公司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与国外大型会展公司开展合作,力争把更多的国际知名会展移植到北京。同时鼓励北京会展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性会展,学习他们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北京知识集聚丰富、信息传播广泛、人文历史深远、人才资源丰富、市场环境较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会展活动。
(3)充分发挥首都会展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北京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有效吸引国内外会展商在京投资办会办展,在做大、做强现有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汽车展等精品展会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一些能够展现首都城市形象、符合首都经济特点、独树一帜的名牌专业展会,并逐步向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北京会展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提升与优化会展设施
(1)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会展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和首都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快顺义国际展览中心、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两个大型会展设施的建设,积极筹办和落实第二处规模约10万平方米展览中心项目的建设用地,全面提高北京会展业的设施水平,到201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相结合、布局合理、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场馆设施新格局和水平一流、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会展设施体系。
顺义国际展览中心要加强轨道等公共交通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另一处大型展览中心宜选址在东部城区边缘附近、交通便捷、配套方便的区域,同时充分考虑物流、人流和停车等需求,在用地规模上予以保障。
(2)着力改造与整合现有会展设施
集中力量对占有一定会展市场份额的老场馆进行挖潜改造和设施配套,增加展览空间和停车及餐饮设施,强化公共交通的直达性。并鼓励相近的小场馆进行战略合作,有效整合会展资源。会议型酒店要加强会议设施完善,力争达到国际标准。
(3)注重奥运场馆设施的转化使用
奥运场馆在设计和建设时,应考虑后奥运会展用途的转型与利用,为配套设施建设留有余地。加强其它专业场馆的综合利用。
(4)积极引导区县会展设施发展
各区县的会展设施建设要与自身的发展定位相吻合,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分析,重点发展会议设施,大中型展览设施项目要纳入全市统筹考虑,以实现良性运营。
5.加强会展业人才培育,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
(1)注重核心和专项人才的培养
加快培养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等核心会展管理人才以及设计布展、搭建、运输及其它配套服务等环节所需的专项人才,尤其注重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和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支持在北京高校设立本科及硕士教育层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形成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人才交流
加强境内外会展企业、机构、团体、行业协会和院校间的交流、学习和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专门人员到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和地区学习其运行规则和先进经验,同时引进国外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会展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
(3)加强职业培训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高等院校为依托,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采取课堂授课、实务操作和介入性培训等形式,开办各类培训班,使会展职业培训时效化、制度化。
6.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补联动,加强会展旅游软硬件建设,促进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包装会展设施为旅游吸引物,并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中小型会议需求。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北京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有机结合。利用高知名度景区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相结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7.加速会展行业信息化建设
办好“北京展会网”,完善会展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各环节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为电子商务在会展事务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信息平台,实现实物展览与网上展览、网上交易之间的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