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为政务改革提供新的手段和契机,能够更直接地让政府了解民众的需求,例如,电子政务正朝着“一站式”方向发展,这就是用户需求的结果,这种需求其实是对政府政务流程的重组,是对政府关系的重建
■本报记者 陈丽容
信息化在政务工作中的地位是肯定的。本次十七大工作以及政府工作会议网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期,信息化融入到政务工作中将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汪向东:政府历来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大户,在我国,所谓政务信息化是从政府办公自动化开始,在政务活动中间运用计算机、运用现代通信手段早已不是新鲜事,现在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其实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政务活动,现在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充分地运用信息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这就区别于以往的办公自动化,它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政府跳出原来利用信息技术为自我服务的一个阶段。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是开放的、互联的、面向社会的,因此,网络技术的采用为政务、政府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它让政府由原先的提高自我工作效率转换为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同时,也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让政府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关键性的变化,且在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政府的职能体现出来。
记者:政务信息化能够提高政务办事效率,那么对于推进地区建设是否也有很大的帮助?
汪向东: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从国际上看有一个非常好的认识趋势,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好东西”,因为不管是个人、组织还是政府都会由于利用信息技术而在工作运行上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但问题关键在于信息化所带来变化的性质,是属于质变还是量变?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务信息化,要看政务与信息化融合会否带来政府运行模式上的质变,会不会造成政府在基本特性上产生变化?
最近几年人们讨论较多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个信息社会,这种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会不会带来“社会范式”的变化。不过,现在人们已经对信息社会形成共识。信息社会区别于当前所处的社会,在“范式”上跟当前的社会性质有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地区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
事实上,由于政府所处的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与管理者,政府信息化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拉动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它跟其他社会机构不一样,跟其他团体所产生的拉动作用自然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有这样一个指标,将来50%以上的政府工作要在网上完成,审批项目要在网上在线完成,这种变化对全社会的信息建设不仅是拉动作用还是示范作用,所以,对地区建设肯定是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记者:您怎么看待信息化在政务工作中的地位?
汪向东:政务信息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由于网络的互动可以让最高层了解民众需要什么,也可以让民众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这一块的作用是推动政务改革的一个革命性的因素。例如,电子政务正朝着一站式方向发展,人们只要登陆一个网站就可以解决原来要跑不同部门解决的繁琐过程,这就是用户需求的结果,这种需求其实是对政府政务流程的重组,是对政府关系的重建。
记者:电子政务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面子工程”,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我国电子政务当前存在哪些不足的问题?
汪向东:的确存在这种情况。实际上电子政务在国内外都是一种较为新生的事物,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很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服务公众,如果用得不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这两年我们对政府网站做了一系列的跟踪测评,发现电子政务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一些地方不顾当地实际投入了巨大资源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但地方网民又不多,没有多少人上网,这就是一个所谓的“面子工程”。
电子政务要讲究实效,要看到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发展环境都是很不一样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行政生态,要通过电子提高实效就要与当地的行政生态相匹配,只有结合本地情况,针对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运用系统去解决公众问题,这样的电子政务才是健康的、有效的,如此的稳步推进发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对于行政生态,说到底是政府要为人民服务,我认为所有各级政府都需要去倾听公众的声音,根据公众的需求扎实推进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