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工业发展规划
来源:南平市经贸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工业现状
    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充分发挥闽北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坚持“三不”底线(即不污染环境、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危及安全生产),主动承接长江三角洲和我省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工业总量迅速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加快推进闽北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
    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1家,超5亿元企业达8家,超10亿元企业达3家,从业人员10.34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99.6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251.67亿元,年均递增19.6%,比“十五”计划目标提高9.6个百分点;税收总额从2000年的7.0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65亿元,年均递增11%,比“十五”计划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101.77%提高到2005年的125.78%。2005年12月,中心城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16.85亿元,实现税收4.64亿元,实现利润1.6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4.24%。市本级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2.75亿元,实现税收4.15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3%。
    2、一批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南纸公司、南孚公司、南铝公司、太阳电缆、南纺公司、浦城正大等一批传统优势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和嫁接改造后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光泽圣农、亚明电器、嘉联化工、三爱药业等一批新兴民营企业也崭露头角,在闽北工业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列入“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重点技改项目”共88个,项目总投资133.54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36.5亿元,有51个项目建成投产,年新增工业产值32.65亿元,新增税利8.5亿元。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年可新增产值169.20亿元,新增利税43.82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已建立了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中国驰名商标2枚,中国名牌产品1项,福建省著名商标32枚,福建省名牌产品35项。
    4、产业集聚日益显现。2005年全市七大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8.4%,其中,精细化工产值32.1亿元,比增14.1%;木竹制品产值30.6亿元,比增46.6%;食品加工业产值26.7亿元,比增23.8%;纸及纸制品产值22亿元,比增5.3%;纺织服装业产值17.7亿元,比增12.1%;电线电缆业产值12亿元,比增15.5%;汽车配件产值5.8亿元,比增29.5%。
    5、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到位。一是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全市97%的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实现产权多元化,改变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一枝独秀”的局面。二是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全市共有7万多名国有企业职工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中70%以上人员以新的身份实现再就业。三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到位。全市应分离企业办社会机构181个,已完成分离、撤销、合并131个,占72%,分流中小学生12691人,工作人员1296人,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812万元。
    6、非国有工业成为主导力量。几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取得迅猛发展,民营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5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602家,完成产值145.3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7.77%,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8家。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总户数为2376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3879户的61%,民营工业企业注册资本39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注册资金130亿元的30%,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014人,占民营企业从业人员62555人的46%。
    7、工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市工业平台现有66个,规划占地面积9.87万亩,已开发面积3.37万亩,入园企业706家,总投资60多亿元,用工人数6.2万人,2005年完成产值65.78亿元。工业平台建设为当前乃至今后几年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以及产业集聚提供了空间,制约闽北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较有效的缓解。
    8、工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消工业项目的所有市级行政收费,严格规范对企业的检查。同时简政放权,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环境,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和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我市工业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251.67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产值的3.09%,经济总量仅高于宁德市而位于全省第八位,工业企业中,传统产业比例较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产业比重偏低。总的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生产性大项目少,发展后劲缺乏,产业集群弱小,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环境差,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工业总量小,部分优势企业较难形成产业集群。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我市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太低。我市南纸、南铝、南孚、南纺、太阳电缆、嘉联化工、浦城正大、光泽圣农等一批优势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都名列前茅,但作为各条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行业中的“单打冠军”,未能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同类或上下游配套企业数量太少,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够长,集群效应不明显。
    2、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配套环境差。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茶叶、竹制品、木制品、笋制品、果蔬加工等特色块状经济格局。但我市工业目前大企业少,小企业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管理粗放、人才和资金匮乏,信息不畅、专业化分工不强等问题,面向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不够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配套环境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效益。
    3、新上生产性大项目偏少,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以项目为核心的创业竞赛,引进了一批生产性项目,激发了项目业主的创业积极性,但新引进小项目、小企业多,新上大项目、大企业偏少,难以形成产业内在的吸引力,产业拉动力不强,工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4、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市非公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全市4万多个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平均注册资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绝大部份企业都是规模以下企业;非公企业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6%,缺乏长远发展目标,部份经营者信用观念淡薄;产品品种趋同、附加值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核心企业不多,品牌意识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5、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主导产业不突出。
    近几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了林产、食品、化工、医药、机电器材、纺织服装、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及建材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最大的产业精细化工业规模产值仅32.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12.75%,有潜力、有特色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对财政的贡献不突出。
    6、工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交通环境尚未彻底改善。目前全市只有延平区开通了高速公路,其他县(市)尚未通高速,交通不便令不少客商对在闽北投资举棋不定。二是银行资金趋紧。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普遍上收贷款权限,闽北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人才匮乏。一方面,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回到闽北特别是到企业工作更是寥寥无几,导致人才储备不足。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发展非公制经济为突破口,以产业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区域品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特色、充满发展活力、切合南平实际的产业集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工业总量。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51.6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25亿元,年均递增16%,比“十五”计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4.07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利润8.37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中心城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16.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45.3亿元,年均递增16%;实现税收6.79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利润2.57亿元,年均递增10%。市本级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2.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74.7亿元,年均递增13.5%;实现税收6.68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利润2.32亿元,年均递增10%。
    (2)工业水平。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达到上世纪末国内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4个,省级名牌产品56个,中国驰名商标4枚,省著名商标56枚,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比重明显提高。
    (3)企业规模。“十一五”末,全市规模工业达到950家,比2005年底增加259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15家,比2005年底增加8家,亿元企业70家,比2005年底增加29家。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和自主调整原则。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分析研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坚持做大总量和技术进步原则。坚持增量带动调整、项目拉动增长的理念,强化措施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努力扩充工业经济总量。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技术特别是重点产品的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产品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步伐。
    3、坚持资源优势和合理利用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充分发挥比较资源优势,做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现有企业从资源粗加工型向资源深加工型转化。
    4、坚持面上引导和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现有优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空白点、薄弱环节,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变分散发展为形成产业集群,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5、坚持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三个重点,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重点
    1、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突出培育发展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七大产业集群,大力扶持七大产业集群中计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到2010年,全市七个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实现产值达到330亿元以上,年递增18%。
    ⑴木竹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闽北丰富的木竹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竹木加工业,着力打造品牌、扶优限劣、做大规模、提升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木竹制品产业鼓励集中布点在南武线的“延平-建瓯-建阳”和西翼的“顺昌—邵武—光泽”一带;鼓励木竹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木竹资源就地加工增值,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原料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木竹改性材料、结构型人造板、旅游工艺品、系列餐具、特色家俱等产品;重点扶持南平沪千、南平元乔、南平佳成竹木、南平延发竹木、建阳丽阳、邵武福人、邵武绿源、邵武沪千人造板、邵武王斌装饰材料、邵武锦阳木业、光泽沪千、建瓯万木林木业等企业,加快实施邵武王斌装饰材料二期(3.2亿元)、邵武金松木业公司木制品生产(2.5亿元)、建瓯欧明竹木综合加工(2.2亿元)、建瓯福人木业高纤板生产线(2.1亿元)、建瓯吉斯达克科技竹木二期扩建(1.5亿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把我市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林产品加工和交易中心。
    限制发展资源浪费、产品档次低的木竹粗加工产品,以及市场饱和度大的普通胶合板、普通刨花板、普通纤维板。严格控制新上企业的零星布点。
    力争到2010年,木竹制品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产值达到38亿元以上,年递增15%左右。
    ⑵纸制品产业集群: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两部份。造纸以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为发展重点,纸制品以延平、邵武市、建瓯市、顺昌县为发展重点,突出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原料林基地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以我市现有造纸企业的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企业,形成大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加工群体。严格控制污染源,全市原则上不再新上化学制浆的造纸企业。
    重点发展新闻纸、商品浆、标签标牌包装产品、高档书写用纸、印刷用纸、高级生活用纸、特种用纸等纸制品产品;重点扶持南纸、邵武中竹纸业、南平延润纸业、建阳明珠纸业、中联纸业、富尔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南纸20万吨胶印新闻纸及75万亩林纸一体化基地(18亿元)、邵武中竹新建年产15万吨漂白竹浆生产线及70万亩原料基地林(16.53亿元)、松溪富尔纸业年产10万吨水果套袋纸生产线(3000万元)、建阳明珠纸业年产5万吨机制纸板生产线(3000万元)、福建中联纸业年产3.3万吨箱纸板和瓦楞纸生产线(4000万元)、建瓯太平洋纸业年产4万吨涂布白纸板生产线(6000万元)、建瓯利树浆纸年产5万吨瓦楞纸板及环保型木浆生产线(6000万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做大作强纸业产业,实现规模化扩张、集约化经营,形成区域性纸业产业集群,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闻纸基地,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竹浆生产基地。
    限制和淘汰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及质量低劣、市场滞销的低档的印刷书写纸、包装纸等产品。
    力争到2010年纸业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5亿元以上,年递增18.7%左右。
    ⑶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南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以绿色食品为主导,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建设基地,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实行标准化生产,走产业大发展,生态大建设的路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加工产业鼓励集中布点在南武线的“延平-建瓯-建阳”和东翼的“浦城—松溪—政和”一带;重点发展有机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笋制品、茶叶制品以及果蔬加工,充分发挥圣农冻鸡、长富牛奶、大乘牛奶、武夷岩茶、建瓯锥栗、建瓯水煮笋、闽北水仙等7个省级名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做大现有绿标产品规模,组建食品加工营销集团;重点扶持光泽圣农、南平长富、南平大乘、南平大禾农牧、延平绿洲兔业、邵武元隆食品、建瓯永生岩茶、建瓯颖食物产、建瓯明良食品、浦城望丰米业、松溪亚达食品、政和富士岛等一批具有区域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抓好圣农公司建设有机食品城(12亿元)、大乘公司高附加值乳制品加工(3.5亿元)、长富集团有机奶技术产业化(1.58亿元)、延平绿洲兔业有限公司饲料基地及肉兔生产线(4.85亿元)、顺昌县保健品同业公会螺旋藻产业化(2.9亿元)、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1.8亿元)、建瓯汇通肉联加工有限公司肉联加工(1.56亿元)、邵武健武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健武生态食品加工(1.55亿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市食品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中国有机食品城、全国笋竹城。
    力争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产值达到54亿元以上,年递增18%。
    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坚持环保与发展并重原则,做大做强南平中心城市、邵武、顺昌片精细化工产业群;扶持发展浦城、建阳片精细化工产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其它县(市)发展煤化工、基础化工项目。通过资产重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走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
    重点发展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白炭黑、活性炭、香料香精、氟化工、动植物活性物质等系列产品,其中氟化工产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氢氟酸下游产品,做强做大,做深做精,控制布点新上企业,防止扩散污染和粗放经营;鼓励扶持嘉联牌白炭黑、漳龙牌草酸、施豪牌饲料金霉素、腾达、永飞牌氟系列产品创国家名牌产品或国家知名商标;扶持南平嘉联化工、南平元力化工、南平天富精细化工、南平天源香料、顺昌富宝、顺昌榕昌化工、邵武化肥、邵武永飞化工、邵武华兴化工、建阳三爱药业、浦城正大、浦城绿康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的成长;抓好邵武华新化工有限公司氟系列产品开发(7亿元)、南平嘉联化工中高档白炭黑扩建(4.15亿元)、邵武化肥厂硝酸铵系列三期节能项目(3.3亿元)、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盐酸金霉素扩建(2.3亿元)、福建三三药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紫杉醇等药用物质提取(1.99亿元)、南平百创药业有限公司生物百创制药项目(1.69亿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全省最大的氟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区、精细化工基地。
    限制发展以买原矿为主和原矿粗加工的化工项目、煤化工和盐化工及酸碱类基础化工、小规模分散型生产的化工项目。
    禁止发展环保排放不达标的化工项目。
    力争到2010年,全市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产值达到74亿元以上,年递增18%。
    ⑸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以中心城市为发展重点,瞄准全国电线电缆市场发展趋势,发挥电线电缆产业在区域分工和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做大做强现有电缆生产许可证的六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业规模,填平补齐并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配套,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南平太阳电缆公司为龙头,以南线电缆公司、南平三红电缆公司、南平朝日电缆公司、南平华阳电缆公司等企业为骨干,
    重点发展高中压电缆、辐照交联电缆、特种电缆、通讯电缆、汽车用电线等产品,大力发展特种架空线、海底光缆、低烟低卤与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智能化宽频带、局部网电缆、光纤复合架空缆线等产品,新上无氧铜杆、PVC电缆料、塑料包装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实施建设太阳电缆新上项目(2亿元)、南平南线电缆有限公司电力电缆生产线(1.2亿元)、三红电缆中高压电缆生产线(5600万元)、华阳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电线电缆生产线(3000万元)、朝日电缆低氧光亮电工铜杆及电缆生产线(2124万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福建电线电缆城。
    力争到2010年,电线电缆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年递增20%。
    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力集聚生产要素,巩固强化产业特色,着力实施好产业扩张和产业提升两大战略,精心打造好专业化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创新服务三大平台,大力延伸PU革基布—合成革—皮革制品产业链,加快培育织造—制衣—针织辅料产业集群,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和集聚。
    纺织服装产业鼓励集中布点在延平、邵武一带,严格控制新上染整项目,改造做强现有染整企业;重点培育南纺、南平新华安、南平康丽达、南平华美染整、南平金月集团、南平延嘉合成革公司、邵武和丰公司、邵武隆鑫公司、邵武灯心绒厂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纺织服装名城、名牌、名企战略,新上一批合成革皮革制品、皮革服装制造等项目,填平补齐针织制衣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加快科技进步,改造提升革基布产业,做大做强成衣制衣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实施建设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PU革基布多品种升级改造(3.2亿元)、金月集团PU革产业化(2.1亿元)、福建南平永丰纺织有限公司工业基布生产线(1.6亿元)、武夷山市祥龙纺器公司纺织抽纱织布项目(1.5亿元)、南平康丽达制衣有限公司针纺园(1.3亿元)、南平美众针纺有限公司出品服装扩建(1.2亿元)、武和丰布业有限公司高档PU革基布生产线(1.2亿元)等一批重点项目,把我市逐步建成全省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区。
    力争到2010年,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企业产值达到48亿元以上,年递增20%左右。
    ⑺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以延平、邵武、建瓯、建阳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企业,重点发展已列入目录的整车和汽车配件。着力培育南平、建阳、邵武的整车生产基地,建瓯的齿轮、活塞生产基地,南平、建阳的汽车及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建阳的蓄电池生产基地。
    整车重点发展农用运输车、叉车、电瓶旅游车、中卡、重车、载重车,限制发展各种非法改装车的生产;汽车配件重点是做好配角,提高档次,扩大总量,增加品种,大力发展各类发动机的活塞环、活塞、缸套、活塞销及四配套组件、启动型蓄电池、汽车半轴、传动轴、齿轮、轴瓦、轮胎、工程胎等产品。重点扶持南平华闽汽配公司、华泰汽车零部件公司、建阳双富龙强公司以及邵武正兴轮胎公司等企业的发展;抓好邵武正兴轮胎扩建汽车轮胎生产线(3亿元)、建阳双富龙强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轻卡生产线(2亿元)、松溪广通电控有限公司机电及铸造产业(1。8亿元)、华闽汽车配件公司退城进郊技术改造(1.6亿元)、建瓯巨力活塞250万只汽车活塞生产线(1亿元)、顺昌光华玻璃有限公司汽车安全玻璃生产线(8000万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建成全省汽车配件产业集中区和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力争到2010年,汽车配件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产值达24亿元以上,年递增25%。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坚持强龙头、上规模,培育一批对全市经济增长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培育南纸公司、南铝公司、南孚公司、南纺公司、太阳电缆、光泽圣农、浦城正大、嘉联化工、源光亚明等一批产值上亿元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使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超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通过培植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3、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坚持“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配套、以特做强、以精取胜”的发展中小企业原则,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形成千家万户以小作坊和手工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群体,并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层次,使中小企业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近期,南平市七大产业集群中计划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有37个,项目总投资112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有:
    1、南纸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新闻纸林纸一体化项目,配套建设75万亩造纸原料林基地,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5.23亿元,新增利税3.52亿元。
    2、邵武中竹纸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6.53亿元,新建年产15万吨漂白竹浆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70万亩竹原料林基地,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新增利税1.57亿元。
    3、南平嘉联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2亿元,扩建年产中高档白炭黑1.5万吨、硅酸钠12万吨、活性炭1万吨生产线,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87117万元,利润13477万元,税收4802万元。
    4、邵武化肥厂计划投资3.3亿元,项目用地320亩,合成氨从年产8万吨扩至12万吨,硝酸铵从年产12万吨扩至18万吨,新上年产12万吨硫酸。
    5、顺昌富宝腾达化工有限公司、南平诚瑞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扩建年产105万吨F22制冷剂、1.2万吨三聚氰氨和16万吨硫酸生产线。
    6、浦城正大生化公司计划投资2.09亿元,分三期建设,扩建年产2000吨盐酸金霉素生产线,饲料金霉素项目搬迁改造。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0万元,利润12500万元,税收2500万元。
    7、福建三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扩建年产原料药30吨、鱼腥草素钠1吨、帕珠沙星5吨。
    8、福建三三药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99亿元,种植面积5.3万亩,提取紫杉醇200公斤,银杏10吨,黄色素40吨。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3000万元,利润12798元,税收14300万元。
    9、南平百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69亿元,建设年产中药饮片2000吨,“百创”搞菌涂剂1500万瓶,药葛根加工30万吨,建设生产GMP标准药厂房五幢、办公质检楼、配套设施等。
    10、浦城绿康生化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设,新建年产3000吨亚甲基双水杨酸杆菌肽、年产5吨药用级杆菌肽锌、年产3吨药用杆菌肽、扩建年产3000吨杆菌肽锌预混生产线。
    11、太阳电缆股份公司计划投资2.02亿元,建设辐照交联电缆生产线、船用电缆分厂、高压电缆分厂、汽车线分厂、特种电缆生产线及企业研发大楼和物流配送中心等6个项目,使太阳电缆年产能力提高到40万公里。全部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亿,年利税1.8亿元。
    12、南线电缆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进行500KV超高压导线、耐火、低烟无卤电力电缆、射频同轴电缆和35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生产线等3个项目建设,电线电缆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0万公里,年产钢丝铝铰线5000吨。
    13、南纺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1亿元,建设机织PU革基多品种升级改造项目,形成年产2000万米高档机织PU革基布,多功能水剌非织布技改项目年产水剌7000吨。
    14、南纺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8亿元,对公司现有纺纱、织造、染整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公司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能力,引领市场。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5200万元,利润2016元,税收1800万元。
    15、南平市永丰纺织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6亿元,扩建纺织工业基布生产线,年产各种纯棉、混棉、化纤等工业用布和民用坯布,以及PU革基布共3000万米,纱锭3万吨,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000万元,实现税利5500万元。
    16、南平康丽达制衣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3亿元,引进成套制衣设备,年产成衣4000多万件。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8000万元,利润1680元,税收1472万元。
    17、金月集团计划投资2.1亿元,开发上游PU革基布生产,下游PU革产品。建厂房2座1200平米,引进设备新上一条超细纤维生产线;扩建3条生产线,年产300万平方米超细纤维合成革。
    18、南平美众针纺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和改造印花、绣花、织造生产线,使用绿色环保助剂,使服装、印、锈花、织造生产线达到绿色环保的生产要求。年扩大新增生产出口服装500万件(套)。
    19、华闽汽车配件工业有限公司异地搬迁技术改造及轿车、重卡发动机活塞环、活塞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130亩,新建厂房、新上2条汽车配件生产线,年新增活塞环5000万片,活塞200万片,活塞销600万只,缸套300万只生产能力。
    20、双富龙强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福建武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新上解放轻卡组装生产线,年可生产解放轻卡2万辆。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5亿元。
    21、建瓯巨力集团汽车活塞生产线扩建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200亩,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活塞生产线,年产汽车活塞270万件。
    22、邵武正兴轮胎有限公司正兴轮胎扩建项目,总投资1亿元,在现有年产45万套斜交轮胎、3万套钢丝带束工程轮胎的基础上,进行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达到年产100万套子午轮胎的生产能力。
    23、邵武王斌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2亿元,建设年产木线条7200万米,刨花板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3万平方米,乳胶1000吨项目。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0万元,利润8000万元,税收2000万元。
    24、邵武金松木业公司计划投资2.55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套竹木工艺品项目。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税收1500万元。
    25、邵武天棋美术工艺品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6000万件树脂玻璃等工艺品项目。
    26、建瓯欧明竹木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一期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松杉胶合板生产线;二期建设12万立方米竹木复合板生产线,生产竹地板、竹木夹心板、碳化板系列产品。用地面积520亩。
    27、建瓯福人木业有限公司计划2.1亿元,一期建设年产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二期1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用地面积170亩。
    28、建瓯吉斯达克科技竹木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高档竹木家具生产线2条,年产80万件竹木工艺品系列产品。
    29、光泽沪千人造板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4亿元,扩建年产10—15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生产一线。
    30、光泽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第二肉鸡加工厂(日宰杀30万只),种鸡场80栋(共64万套父母代种鸡场),肉鸡场500栋(每栋2.5万只),饲料厂1座(年产40万吨),孵化场2座(出苗10000万羽),鸡粪生物有机肥厂一座(年产20万吨有机肥)。新增销售收入350000万元,利润40000元,税收10000万元。
    31、天新(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2条,以及配送中心、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2000吨冷藏保鲜库等,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6900㎡,建设订单农业30000亩,年加工农副产品6万吨。
    32、福建大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引进一条牛奶蛋白纤维生产线,建成年产5000吨的牛奶蛋白纤维生产线。大乘乳业有限公司拟新建一座2000平方米乳制品生产综合楼;引进3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奶酪、奶油、鲜奶冰激淋生产线;配套建设一个乳制品研究中心,年加工各类高附加值乳制品0.8万吨。
    33、邵武健武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5亿元,建设年产笋制品、速冻保鲜品、调味品、腌制品2.6万吨项目。
    34、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年产5000吨营养强化鸡精生产线,年产500吨L亮氨酸、L色氨酸生产线。
    35、建瓯颖食物产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笋2万吨,笋废弃物4万吨,提取物50吨项目。
    36、建瓯汇通肉联加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6亿元,年加工肉制品1万吨,建设冷冻、热制、切割、罐装包装制成品、成品仓库等车间面积3.56万平方米,办公、生活等用房面积1.38万平方米,占地450亩。
    37、顺昌县保健品同业公会计划投资2.9亿元,建养殖基地10000亩,年加工螺旋藻干粉7000吨。
    四、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将围绕贯彻落实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
    (一)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抓大壮大”、“扶优扶强”,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南纸公司、南铝公司、南孚公司、南纺公司、南缆公司、嘉联化工、浦城正大、光泽圣农等一批经济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培育企业上市,创新金融服务,着力打造品牌,跟踪落实好新增长点项目,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项目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步伐。积极引导优势企业,立足产业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步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着力抓好一批创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南纸、南孚公司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南纺公司等七家省级技术中心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南纸公司20万吨新闻纸项目(投资17.96亿元)、南铝公司铝板带项目(投资4亿元)、太阳电缆公司新上项目(投资2亿元)等一批投资1亿元以上的73个工业项目,总投资212.3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做大现有“南孚”、“星光”、“闽铝”、“太阳”、“武夷”、“圣农”等一批品牌,通过品牌企业整合、重组现有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增强行业和企业实力。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探索品牌的综合利用和虚拟化经营,引导区域内中小企业建立互为依存,互为配套的生产协作关系,使优势企业向品牌经营型转变,不断提高我市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我市名牌战略工作健康、有序、有效开展。
    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上市。围绕我市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大力引导、鼓励、支持南缆公司、嘉联化工、光泽圣农等一批龙头企业把握时机,通过购并、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对有可能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努力做好上市的指导、协调、沟通工作,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四是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用好用活国家、省上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筛选策划一批项目,大力支持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的升级改造项目,积极争取一批项目列入省上产业集群重点项目,主动对接好省上技术改造、电子商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6.18等项目资金扶持。
    五是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树立预算观念、资本运筹观念、成本控制观念、效益观念,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切实起到压缩存货数量、企业费用核算监控、企业资金效益监控、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的作用,不断提高资本运营水平。
    (二)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层次
    要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产业空白、龙头企业壮大,加大项目策划力度,积极开展有选择、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闽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突出项目策划。进一步加强项目研究策划,以七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重点骨干企业的配套为切入点,依托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组建专门项目策划小组,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评估、包装一批生产性项目,努力完善招商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激活民资,着力提高招商项目的有效性。
    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招商。注重招商有效性。把政府组织招商和企业自主招商相结合,开展大型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实行广泛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从市直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业招商引资队伍,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到省沿海发达地区和苏、浙、沪开展招商,主动接受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组织赴外招商、开展委托招商、通过网上招商、实行以商招商、采取驻点招商、主动上门招商、加强重点招商、参加大型会展和企业自主招商等多种手段,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龙头企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推动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现有外资、内资项目的滚动引进、增资扩股工作。
    三是注重引资质量。要按照“十一五”工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新型工业化要求,突出资源型和产业型招商,发挥自身长处,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引资质量,大力引进一批产业集群项目,优先引进低能耗、无污染、少占地、高就业、高税收的项目,千方百计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的重大项目和产业链空白、薄弱环节项目。
    (三)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聚集发展
    要努力克服国家宏观调控,土地、信贷政策收紧的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开发建设,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平台,培育和发展项目组团,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1、推进工业发展平台开发建设。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在“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各(县、市)要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在高速路互通口和沿线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发展平台。要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合理引进和布局工业项目,实现错位扬长发展、协调发展。市本级要按照规划先行、工业起步、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着力以建设对台农业合作食品加工示范区和闽北林产加工贸易园为突破口,尽快在建阳至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区域性生产要素集聚地和经济增长极。力争到2010年产业集中区建成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落户企业60个,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
    2、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发展平台。要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邵武综合工业园区、浦城综合工业园区、建瓯综合工业园区、光泽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水平,鼓励科技含量高、占用资源少、产出比率高的企业落户产业发展平台,引导关联企业向专业特色平台聚集。三是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区内企业树立品牌、质量和生态意识,着力降低企业正常经营的软成本。要注重推进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工业厂房,支持项目向空间发展,提高容积率,走节约、高效的用地之路。
    3、培育和发展项目组团。要依托产业发展平台,借鉴光泽对圣农肉鸡产业化项目组团的发展经验,加快发展南平大横绿色产业区、建瓯市莲花坪农副产品加工区、顺昌县新屯轻工产品信聚区、光泽县和顺工业园区、松溪县笋竹加工特色工业集聚区、地平库区生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阳综合工业园区、政和东岭工业走廊等项目组团,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市项目组团的培育和发展。努力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推进劣势国有企业退出步伐,加强城乡零星土地的调研,妥善做好全市国有破产、关闭、解散企业的扫尾改革工作,要着眼于以存量引增量,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破产、关闭、解散企业的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及城郊空闲土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产出效益。
    (四)加强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认真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重点针对市政府确定的培育发展木竹制品、纸业、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汽车配件七个产业集群,制订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编制产业集群重大目录,特别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研究,严格控制资源性出让,引导各种生产要素集聚,推动工业产业健康发展。
    2、积极研究集约用地政策。要坚持项目用地价格与项目投资、税收挂钩。积极应对土地控紧带来的不利因素,注重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建筑容积率,用有限的土地扶持好项目、扶持大项目。加强力量做好产业集群项目包装,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专项用地指标,努力克服工业用地瓶颈制约。
    3、积极探索融资担保机制。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调查研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探索发达地区的融资担保工作机制,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组建行业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引导现有的担保公司为产业集群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工业企业生产协调服务和经济运行监控力度
    1、加强电力、运输生产要素的协调。加强电力运行监测和调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应急、抢修及高峰用电控制预案,确保重点优势企业实行供电。加快推进县(市)电力股份制改革工作,依法大力推进电网建设工程,按轻重缓急逐步把城市工业用电与居民用电线路分设,着力解决电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的衔接,搞好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协调工作。
    2、强化政银、银企日常协调机制。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先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资金矛盾;发挥信用担保补助作用,扩大担保规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切实降低“二项”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要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测网络,强化跟踪服务,落实工业企业协调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着力改善工业产业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努力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入会的形式,组建一批市级行业协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协调、监督、行业管理等作用,促进产业之间分工、竞争、协作与集聚,推动产业发展。
    2、用好用活中心城市1800万元产业集群发展资金,扶持市政府确定的南平中心城市七个产业集群的相关企业及骨干企业和项目,对投资产业集群上、下游薄弱环节或空白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及流动资金严重缺口的项目给予贴息补助;对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项目包装策划、企业参展、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给予费用补助;对招商引资、企业贡献大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上下游薄弱环节或空白点、专业化园区成片开发、专业化配套市场建设等项目用地,视其项目投资规模、用地成本、效益水平予以一次性用地补助。
    3、做好企业家创业培训和职工就业培训工作。努力邀请一批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专家来延对企业经营者、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帮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素质。依托劳动力交流市场,建立劳动力需求档案。引导职业教育做好各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扩大劳动力储备,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工需要。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通过提高经济待遇、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留住现有员工,吸引新员工。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科学制定循环经济规划,推进建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积极推广光泽圣农经营模式,引导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能量的多层次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力争把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是积极开展工业生产节能降耗活动。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高耗能企业,重点抓好电力、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等5个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一批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废水资源化等重大节能项目,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推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新建项目管理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严把入口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一律拒批。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重点围绕矿产资源节约使用和“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进行,逐步提高“三废”利用比率。推广使用新材料、新能源,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生产工艺,大力推进各行各业基本实行清洁生产。
    四是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水平。开办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形成废旧物资产生、回收、利用良性联动发展,重点开发引进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电池和荧光灯管、废家电、废电脑等特种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城市中水回用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危险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利用与处置技术,提高再利用水平。鼓励和引导各院所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生态工业技术孵化基地,实现生态工业技术产业化。
    五是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和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工作,合理利用在地方排污收费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重点用于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建立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协调机制,实行定期研究制度,全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建设。
    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建设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7%,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在建材、冶金、化工、林业等行业培育5个年产值超过亿元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八)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倡导和树立安全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体系,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责任明确,安全措施到位,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深化煤矿、危化品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全市性、大规模的大排查和专项整治,摸清全市安全生产现状,加强对生产企业安全隐患的督促整改,消除安全生产隐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
    3、强化现场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现场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和防范,坚决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强化现场作业安全。对发生的事故,要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九)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着力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各项政策举措,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二是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对工业项目继续实施“综合告知承诺制”。工业平台内的工业项目报备手续,由园区管委会统一办理;工业平台外项目报备手续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从立项审批、开工建设到生产运营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对产业集群、项目组团和新上重点工业项目,在项目用地、电力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严肃处理向企业或项目业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集中查处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典型案件和严重侵害客商投资权益的恶性案件,为项目建设创建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是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大力推进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强化全社会特别是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加快建立企业信用建设考核体系,全面组织开展以金融信用为主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全市企业信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