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局长 李沛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采取的是学校分散建设方式,区域内各学校重复建设了很多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和系统,不仅降低了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形成学校“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效益亟待提高;学校负责校园信息化软硬件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人员基本是由各校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必须同时兼顾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管理、维护好一个日益复杂的学校信息化系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超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既能解决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缺乏的难题,又可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三大目标:
一是实现区域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平台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为领导提供教育决策服务,以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网络电话等方式逐步实现办公系统自动化。
二是实现区域教师培训工作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对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信息化改造,按照“建网就是建学校”的思路,创建“虚拟教研中心”,共建网上资源中心,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研究,并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培训的效率。
三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积极鼓励学校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师生交流方式、新型学习、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室环境、教育评价模式、新型师资培训方式、新型家校沟通方式,由此推动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整合资源,建立区域教育信息中心,是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统筹水平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中心要和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进行整合,根据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原则统筹全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应用推广。
按照“肥中心、瘦学校”的建设思路,信息中心对全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实施,为各类学校提供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等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服务,为相应的应用群体提供电子化学习平台、内容及服务。各学校只需联入教育城域网,即可使用由“中心”承载的各种优秀应用系统的功能,而不必投入大笔资金在每所学校中建设复杂的“数字校园”IT系统。
通过信息中心的建设,实现计算机专业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信息中心的专职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专业人员可以保证学校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网络应用服务。此外,由于复杂的技术维护和软件应用集中在信息中心,学校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降低,可以减少学校技术人才不足的压力。
创新工作机制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效益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能变成游离于教育管理和教学环境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建设,需要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只有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才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教育信息化规划、决策、实施等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区域教育决策管理者、教育理论与技术工作者、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和参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科学有效的论证,让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机制创新,凸显应用效益。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建设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组织专家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包括建设目标、硬件投入、资金预算、人力保障和效果预设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和确认,并对项目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建立评价机制是完善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的必要措施。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走“重应用、低投入和高效益”的因地制宜之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追求“高大全”的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绩效”,衡量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设备的优劣和投资的多少,而是应用的广度和效果。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笔投资容易筹措,如果与这种投资相配套的日常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水平难以解决,由此造成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浪费和低效益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必须实事求是牢固树立绩效观念,量力而行,重视投入和产出之比。通过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系统客观规律的论证评价机制和绩效评估体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规划和实施是一个从决策者、管理者到教师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磨合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系统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诊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整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地域特点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