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市绥宁县是国家南方48个重点集体林区县之一,被国家林业局、湖南省林业厅分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湖南林业十强县”称号。近年来,绥宁县把实施“林工一体化”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县的首要战略,以林促工,以工带林,促进了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促进了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深刻理解“林工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林工一体化,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保障机制创新,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化工程。实施“林工一体化”工程,旨在打破林工分离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竹木加工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竹木加工企业与营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竹木加工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林区新型工业化格局。
培育三大体系是“林工一体化”的核心,包括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资源培育体系,首先要加大林农自主造林的力度,帮助林农转变观念,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努力提高林地效益。其次要加快以企业建原材料基地为主的社会化造林步伐,依托企业资金实力,大力扶持企业按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发展原材料基地。再次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发挥财政扶持、技术服务、林政管理、促进融资、优化环境等职能,形成资源培育的良好局面。建设林产品加工体系,要着力在精深加工、创立品牌上下功夫。要推进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取缔效益低、污染大、附加值不高的企业。要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求取效益的最大化。要着力加强品牌创建,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营销策划,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建设生态文化体系,要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着力保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开展娃娃鱼、黄腹角雉等珍稀动物的放养活动与标本的展览,开展铁杉、银杏等珍稀树木的宣传介绍活动,提高人们对动植物的认知程度和保护的自觉性。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挖掘人们向往宁静、亲近自然的心理习性,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无可比拟的“氧吧”优势,打造休闲和养生的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可通过森林摄影、风光写生等文化活动,体验游山玩水的乐趣。开展徒步、漂流、攀岩、探险等森林户外活动,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构建三大机制是“林工一体化”的保障,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力度,推动企业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活动。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信息与网络技术在竹木加工业中的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产出和竹木单位数量的效益。推进制度创新,就是要从制度层面为“林工一体化”创造最佳空间,如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为森林、林地的合理流转提供制度保障,如确定造林业主的权利义务,有效维护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等。推进管理创新,就是学习、采用、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实现三大目标是“林工一体化”的落脚点,即力求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或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要通过加大资源培育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通过提高林地产出和资源价值,增加林农收入,提高企业利润,增加财政税收,提高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要通过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区域整体实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提高林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推进“林工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绥宁作为传统的林业大县,在计划经济时代积累了一套关于林业资源培育、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县活立木蓄积量逐年上升,森林覆盖率稳步递增,林区经济稳步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绥宁林业大而不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经营粗放、与市场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原来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新要求。一是机制不活。集体林长期由村集体统管统造、统砍统分,农户没有自主经营权,随着林业分类经营措施的实施,林木采伐逐年减少,林农从集体林木采伐中分红逐年减少,全年378个村中,已有35%的村,林农已不能从集体林木采伐中分红。二是投入渠道单一。村集体统管统造,投入也由村集体为主体,县林业部门给予适当补助,随着林木年采伐量和天然优质大径材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林木采伐收入低,村集体营林投入和管护投入力不从心,村集体每亩造林投入由以前的每亩平300元下降到不足150元。企业和社会资金进入林业资源经营的通道没有疏通,解决营林投入矛盾显得势在必行。三是林工之间的严重脱节。长期以来,林业和工业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两者之间联系松散,始终没有一个对接平台。一方面,林业经营粗放,效益低下,杉木比例过高,出现“原木卖方,楠竹卖根”的状况;另一方面,高投入高产出的速生丰产短轮伐期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滞后,精深加工所需的松、阔等优质原料林木相对不足,企业经营处于“吃不饱”状态,政府常常夹置于林工两难之中。实施“林工一体化”建设,促进林业与工业良性互动,是集体林区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工业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引导林农融入工业化进程,增加林农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林工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绥宁为促进林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林工一体化”建设路子。一是充分调研,提供政策保障。成立专题调研组,考察学习了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方经验,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全县各界人士的建议与意见,组织全体在职副县级以上干部进行专题研讨,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化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林工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系列文件,从林地经营体制、利益分配机制、政策激励措施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具体、明确的规定,将原来由村集体经营的50万亩楠竹林全部承包到农户经营,将商品林地经营权全面推向社会,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自主经营,激活了营林投入机制和林地经营机制。二是狠抓营林,夯实资源基础。把营林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狠抓林业资源培育。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保阔、控杉、培竹、扩松、改疏”的林地经营原则,实施分类经营,加强天然阔叶林的保护;适度控制杉木林发展,人工新造林中松、阔混交比例不低30%;加大楠竹低产林、疏残次商品用材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短轮伐期马尾松林、优质速生阔叶林等工业原料林,实现了营林产上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近三年来,全县每年完成楠竹丰产林培育3万亩以上,楠竹林亩平投入增加1-3倍,亩平产值由原来的每年300元左右提高到每年1500元以上;每年完成人工新造林和疏残次林改造5万亩以上,商品林采伐迹地当年更新率达100%,其中社会力量投入造林占新造林面积的80%以上,以“企业+基地+农户”的造林规模达1.3万亩,有效地解决了社会投入积极性不高、营林投入严重不足、工业原料短缺等系列问题。三是提升品质,促进林产工业升级增效。采取优惠措施,引进江西亿佳竹艺等大型企业,全力促进楠竹资源精深加工,全县楠竹加工率达100%,单株楠竹产值由10元增加50元以上,扶持纸业、板业、松脂等工业企业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采取行政政策、经济杠杆、市场调节等各种手段,清理整顿竹木加工企业,逐年淘汰加工规模小、加工设备简陋、资源消耗大、产品档次低的竹木加工企业。鼓励、引导小型竹木加工企业按“订单制”的方式成为竹木龙头加工企业的“半成品生产车间”。2006年,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由2001年的630余家减少到120多家,而竹木加工产值由不足6亿元增加到15亿元。以前生产的木模板、竹胶板等低档产品价格为1000-1500元/立方米,现今生产的画材、竹地板等高档产品价格为3500-5000元/立方米。这些措施促进了林产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林产工业已撑起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竹木加工规模企业达26家,已形成板材、家具、造纸、竹艺、林化和药材6大系列8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达13亿元,年新增税收3000余万。
实施“林工一体化”工程建设以来,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下一步,绥宁将着力以林权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体制;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工业升级为增效;以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为目的,引进大型企业,扩大企业直接投资建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扎实推进“林工一体化”,实现新林区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