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领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水平,着重发展绿色技术,为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目标任务
1、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进入全省中上水平。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2万人;每万名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数、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批准数、获省科技进步奖励项目数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五位。
2、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闽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有大的突破;“一县一业”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建立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在重点产业技术装备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主要产品质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业布局合理,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达到省内中等水平。
4、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壮大。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600 家,技工贸总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通过扶持发展科技型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培育壮大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5、科技中介机构有新的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市建成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个,其中: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省级重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与应用,通过繁荣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6、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进入全省中上水平。到2010年,全市城镇绿化覆盖率、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建设并完善一批社会发展领域急需的疾病防控中心、智能交通安全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动植物疫病检测防控中心、自然灾害防御控制中心、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中心等公共安全服务机构和设施,并提升其技术装备和水平;推进“数字福建·闽北工程”的实施;建立若干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科技示范工程,把我市建成全省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市社会发展科技水平进入全省中上水平。
(三)领域布局
1、工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布局。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建立适合闽北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放在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设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所有大中型企业均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并使之成为带动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努力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活动,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各类群众性科技组织在推进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到我市参与科研开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协作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开发研究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提高我市工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
2、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布局。从闽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出发,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总体目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持续推进农村信息化科技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闽北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良种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进星火科技培训工程,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队伍;加快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3、第三产业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发展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闽北山区实际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抓住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契机,在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域广泛、大量、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资源、环境纳入市场化管理,建立并完善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保证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把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单位。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行政管理体系,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同时,发挥各项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使全市科技进步上新水平。积极开展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研究,进一步抓好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强化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进一步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提升全社会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布局。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闽北科技研究院各联络部的工作职能,建立目标责任制,提高闽北科技研究院的管理水平和项目运行质量,真正发挥闽北科技研究院在推动我市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对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对开发类科研机构和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制成科技型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