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会议和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发展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教育厅的悉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教育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五”计划,积极推动闽北教育在深化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工作中不断取得新成效,较好地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指标。
(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1、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建立了“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全市20000多名农村教师工资全部纳入了县级财政统付,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中小学公用资金的到位。划定市、区学校管理责任,进一步理顺了南平市、区教育管理体制。
2、全面深化教育管理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管理机构改革,全市乡镇学区一级机构全部撤销或并入中心小学,实现了减员增效,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活力。
3、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十五”期间全市撤并村完小510所,教学点769个,创建寄宿制小学196所。全市完成61家企业剥离学校工作,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办校难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进行了优化整组,建阳商业学校和南平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实行重组,南平工业学校和南平第一技校合并,南平职业中专学校与南平经贸学校合署办学。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可持续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4、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进一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民办初中、小学审批权下放给县级政府,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村民办初中和小学的发展。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达到487所,在校(园)学生51082人,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5、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设置工作意见》要求,加强对校长的聘任管理,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通过组织考察、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后备干部等工作,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规范了教师招聘工作,采取公开竞争、选拔方式,招聘教师均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毕业生分配采用公开招聘和考核相结合的做法。
6、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启动,取得丰硕成果,全市进入课改实验中学163所,小学939所,近7000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通识和课标的培训。2005年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3.01%,录取人数达到15449人,比2000年增加了9864人。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地方高等教育有所突破。以武夷高教园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南平师专武夷校区建成投入使用;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创建,填补了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闽北高校的在校生已从2000年的4024人发展到11724人,翻了近三番。教授从1人增至50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增加到也750人。
2、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0所,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校有9所,比2000年增加5所。在校学生人数达27574人,办学规模比2000年翻了一番。同时,职业专业建设不断加强,现有9大类60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畜牧兽医、旅游服务与管理等6个专业进入省重点专业。
3、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48所,其中优质高中23所,比2000年增加12所。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8314人,比2000年增长了84.4%。
4、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提高。全市现有宛全小学939所,在校生数2149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200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03%;全市现有初中130所,在校生145950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5.96%,初中万人口在校生479人。邵武市、延平区顺利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
5、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幼儿园696所,其中民办幼儿园463所,在园幼儿达到67653人,入园率达到84.39%,创建了省优质幼儿园3所。
(三)办学条件较大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全市共投入2.34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危房25.3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8.10万平方米,全面提升了学校校舍结构等级;添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建立了校园网或局域网。中小学现有计算机24033台,高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初中、城区小学、乡镇中心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课,村完小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30%以上。城镇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了英语课。我市十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上“实验教学普及县”跟踪复查。
(四)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现有小学专任教师17237人,初中专任教师8034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535人,职业类专任教师1064人。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2%、97.77%、83.65%;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本科以上人数分别为48.26%、47.98%、83.6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69.17%以上具有合格学历。
(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成效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福建、爱闽北、爱校园”活动,使他们从小养成诚信、文明良好习惯;不断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建设,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十五”期间我市争取省上补助资金720万元,5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极大满足了广大青少年校外活动需求。
(六)存在的问题
五年来,在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工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发现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薄弱,办学条件普遍不足,初中学额巩固较难;二是优质高中总量不足,优质高中容量有限,资源紧缺;三是职业教育遇到困难,县以下职业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办学条件差,招生困难;四是高等教育实力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专业设置不合理;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六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小学生均经费普遍不足、运转困难。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十一五”教育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市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统筹教育结构、统筹学校布局,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振兴教育,实现闽北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打好基础,为全面建设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障,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事业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发展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力争到2010年,邵武、延平、顺昌、武夷山、建瓯五县(市、区)覆盖全市人口80%左右的区域基本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人均受教育年限在9年以上。
重点项目:一是高教园区建设,南平师专建成武夷学院;二是拓展优质高中工程,全市建成30所省级达标高中,南平一中建成江南新区分校;三是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每年新增农村寄宿生2000人,每新年建寄宿生宿舍、食堂14000平方米。四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初中和村完小有计算机教室,边远农村小学建立教学收视点;五是职业教育,建成30个省、市级重点专业和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江南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六是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发改造,并建立完善新增危房改造投入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各类教育协调全面发展
(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在办好城区公办园的基础上,要努力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农村学前幼儿受教育率达70%以上,全市幼儿入园率保持在80%以上。
(2)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双高普九”质量。小学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初中教育阶段学入学率达98%以上;小学在校年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6-15周岁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7-15岁)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30万人中以上的县(市、区)必须设立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以下的县(市、区)要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建立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2010年,五县(市、区)覆盖全市人口的80%左右的区域基本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5年全市完成“双高普九”任务。南平城区完成薄弱校改造和新区基础教育套配工程建设,以满足片区内居民子女入学的需要。
(3)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挖掘高中教育潜力和加大投入,全市建成30所左右的省级达标高中,使达标高中的在校生数达到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的7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左右。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各县(市、区)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市创建12所以上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成30个省、市重点专业。每个乡镇建好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市每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万人次。
(5)突出建好一批地方高等院校。依托武南平师专筹建武夷学院,加强南平电大建设,建好南平江南新区职业教育园,统筹规划建阳片中职学校,组建建阳片职业学校群。
2、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20l0年,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0%左右;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普通高中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合格学历达到75%以上;一般本科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30%、50%以上;
3、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基本消除危房,农村基本实现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有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
(三)实现“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政策措施
1、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l)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巩固和提高“普九”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地位,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师资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要认真化解农村“普九”的债务,增加投入,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必要投入,保证师生安全;同时,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学校治安和安全,动员、组织学龄儿童少年入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
(2)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提高水平、初中相对集中满足需要、高中建设优质发展的思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遵循“规划先行,先建后拆”的原则,在方便学生入学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一些村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现象发生。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增加财政性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建设。广泛开展“关爱农村寄宿学生”活动,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存在的住宿条件差、生活质量差的问题。要加强农村学校食堂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防止食物霉变和中毒。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推进“一校一地”建设,实施“教育菜园子工程”。根据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数量配备生管教师,其编制单列,择优录用,强化责任。
(4)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管理,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到指定学校就学的与片区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到乡(镇)中小学就学的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5)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和社会资助贫困学生的机制。2006年春季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缴政策,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就学问题,建立济困助学基金。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工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完成学业。争取到2007年,全市低保家庭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和残疾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6)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鼓励城区师资和人才流向农村。鼓励和吸引师范类毕业生和其他具有教师资格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担任乡村教师。实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服务期制度,城区中小学教师在任期内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必须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逐步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待遇。
2、以创新办学机制为重点,振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整合资源,创新职成教育办学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有序流动,重点加强南平市区和建阳片区职业学校群建设,整体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辐射功能,推动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巩固和提升各县(市、区)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整合现有各种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认真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劳动者。
(2)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群建设。突出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力加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群建设,围绕市政府的产业政策,重点办好与农业、畜牧、竹木加工、食品加工、机电、轻纺、旅游等产业关联的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的关联度。建成为“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服务的省、市级重点专业。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立一支数量足够、学历合格、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打破行业、身份限制,开辟人才合理流动的绿色通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任教师。到20l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的素质比例达到60%以上,校外聘请特长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l0%以上。
(4)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积极主动与沿海地区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对口招生规模;面向就业开展“订单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材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招生比例,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或农村乡镇文技校结对子。县(市、区)职业学校要办好一批直接服务“三农”和劳动力转移的专业,有组织地实施“初二后分流”教育,实行“1+2”、“2+l”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取得初中毕业证书,培育一批新型农民。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教育培训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5)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技术类学校建设适应教学和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所要达到合格标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依托行业、企业,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校企合作,在南平、建阳及县属中职学校所在地建设一批稳定的开放性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以加快高教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继续实施高教园区“一园三区”建设规划,建成武夷学院,抓紧搞好武夷山新校区建设和南平老校区改造;加强南平电大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建成江南新区职业教育园,建设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吸引、培养、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加速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4、以“名校”带“民校”、“达标校”带“薄弱校”为重点,大力扩展优质高中
(1)统筹规划优质高中教育发展。按照2017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建设一批上规模、高质量、有特色的普通高中,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建成30所左右的省级达标高中,其中一批学校达到示范高中标准,使达标高中的在校生数达到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70%以上。
(2)多形式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大创建优质高中的投入,引导达标高中通过挖潜、改造、扩建方式,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名校”带“民校”,引导达标高中发挥品牌效应和办学优势,依法与社会力量联合或合作举办民办高中,带动民办高中的发展。鼓励“达标校”扶持“薄弱校”引导达标高中参与改造薄弱高中,重组和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薄弱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3)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加大对民办学校公益事业性质的宣传力度,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民办学校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促进诚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强公办学校活力。
5、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加强对薄弱课程的试点研究,全面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和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跟踪、评估,重视发挥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基地校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强化教研机构,充分发挥其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全市小学英语受教育率达63%。
(2)积极稳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内容与方式,探索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新办法。积极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努力构建评价内容多样、主体多元、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3)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建设。在城区形成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在农村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举办幼儿教育,形成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坚持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开展特教教学改革试点研究,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残疾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4)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抓好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规范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军训工作。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乡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6、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抓好教育城域网建设,形成以南平教育信息网为中心,市、县、校三级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为主体的公共教育信息网络。按照引进为主、开发为辅、开放建设、注重整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规范学生安全上网。
(2)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远程教育设施建设,抓好现代技术实验校和信息技术实验区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普及率。到20l0年,农村初中和完全小学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边远农村小学基本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配套资源,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7、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l)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度,认真做好中小学教职工定编、定岗、定员和未聘人员安置工作。建立健全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岗位聘任,严格聘任程序和聘后管理。改进和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尽快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认定制度。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3)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教师进修院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要按不同的等次进行全员岗位培训,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以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为契机,构建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
8、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为重点,创建“文明、平安”校园
(1)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积极开展“文明学校”和“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抓好中小学生诚信、文明和珍惜资源的养成教育;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好青少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的校园及周边地区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9、以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为重点,确保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1)健全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和其他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金额用于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应按不低于省定最低标准核拨,并逐年有所提高。学校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类学校收费缴入专户后,及时足额返还,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统筹、截留、挪用和平调,也不得以预算外资金抵顶预算内拨款。各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每年从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应划出30%,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
(2)拓宽筹措经费的渠道。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贯彻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学费标准要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用足用好国家关于教育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在缴纳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金额扣除。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和海外友人捐资助学,完善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集体、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制度。积极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后勤社会化。
10、以坚持依法治教为重点,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1)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探索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强化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
(2)加强教育系统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六个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从源头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治理腐败体系。大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借读生”的管理,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和招生监察工作,切实纠正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不正之风。加大教育系统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的专项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内部审计,深化校务公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