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制定符合县情、科学可行的“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立足县情,把握时代主题,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战略抉择,谋划发展蓝图,坚持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城镇与乡村发展,把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新阶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困难,使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间,我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在城镇化建设、畜牧产业开发、旅游业、教育及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2.53亿元增加到4.67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2.38亿元,年均增长13.9%;第二产业0.76亿元,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1.51亿元,年均增长11.3%;人均生产总值1900元,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1717万元,年均增长12.2%;乡镇企业总产值5.69亿元,年均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年均增长14.1%;贫困面从6.5%下将6%;大牲畜年末存栏5.6万头(匹),年均增长9%。
    2、经济结构趋于科学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九五”更加合理优化,比重调整为52:16:32。粮经比由“九五”末的84.3:15.7调整到“十五”末的76.9:23.1,并逐步形成畜牧、中药材、水利、旅游等富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
    3、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十五”期间项目建设进展迅速,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6项,累计完成投资7.67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1项,千万元以上项目16项,分别占投资的65.6%和44.7%;生产性建设项目5项,占总投资的7.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79亿元,年均增长69%,是“九五”末投资总量的46倍。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4、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建成康蒿路、康苏路等交通项目,改扩建省道2条96公里,改造县道1条29公里,改造乡道2条25.3公里,改造村道3条8公里,水泥硬化村道2条2公里,改造农二级路23条131.4公里,整修村社道路300条350公里,改造公路总里程641.7公里。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总投资4905.40万元,完成提防建设长度5.8公里,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0.4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94万亩,总供水能力达到2648.82亿立方米,解决了8.2万人的农村饮水困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千公顷。农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城乡电网实现同网同价。完成“绿色长廊”工程100公里。房地产开发日益兴起。邮电通信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网络信号覆盖面达90%,固定电话用户新增6000户,移动电话持有率达到87%,行政村通话率由60%上升到90
    %。共完成造林面积2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荒山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天保工程管护面积18.9万亩,公益林建设10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建设0.1万亩。
    5、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了“普初”教育目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九五”末的97.2%提高到97.75%;全县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27099平方米。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建成文化图书馆1座,乡(镇)文化基站5座。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县疾控中心、传染病专科,改造乡镇卫生院9所,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44个、床位288张,卫生技术人员614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人口结构日趋合理,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残疾、五保等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总之,我县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呈现出喜人势头。
    回顾“十五”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是与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矛盾同在,需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努力做到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弥补不足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全县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综合经济实力偏低。“十五”末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与全州平均水平及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虽然GDP平均增速达到13%,平均增速高于全州0.24个百分点,但全县GDP总量排在全州第四位;人均GDP平均增速达到11.6%,平均增速低于全州平均增速2.36个百分点,人均GDP排在全州第五位。
    从全县自身发展情况来看: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我县工业短腿,第二产业经济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小,对推动我县“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太低。一、三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整体效益不佳,后劲不足,成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主体还很脆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发展基础不牢;消费需求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不稳、增速缓慢而难以扩大;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产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规模企业、骨干企业相当缺乏。三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发展活力明显不足。尽管我县“四纵一横”公路框架网已基本形成,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公路底子薄、里程长、等级低、配套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仍然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不够优化,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扶贫攻坚难度大,乡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四是开放水平低,直接利用外资总额比重小。五是财政困难,发展后劲不足,财源建设发展缓慢,财税收入有限,保“吃饭”与保“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未得到解决。六是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既有潜力又有制约因素。
    1、经济环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家投资重点进一步向西部倾斜,产业开发的重点向贫困地区转移,为我县发挥区位优势带来新的机遇。
    2、社会环境。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族人民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非常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城镇意识不断增强,为“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政策环境。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政策优势。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和省上将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执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三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公共财政均等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县上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的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拓宽筹融资渠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留得住”的理念,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4、资源环境。全县可供利用的资源潜力很大,中药材、水利、旅游三大资源优势明显。200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98万亩,年总产值达到4776万元。已形成了以莲花山中药材开发公司为“龙头”,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全县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河流有冶木河、洮河、三岔河、杨家河。全县水力总理论蕴藏量72427kw,可开发量20850kw,已开发2530kw,有18320kw的水利资源可待开发。旅游业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有以莲花山、药水峡等主要景区为主的“两纵一横”精品线路。
    5、产业环境。随着“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贸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畜牧业、中药材、水利、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紧紧围绕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思路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州委“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发展战略,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畜牧产业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实施教育兴县、扶贫开发、民营经济强县三大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水能、旅游、中药材三大资源,建设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康乐。
    3、发展定位
    经过努力,建成全州民营经济示范区、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农畜产品加工、水电能源等基地,全面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文明开放、环境友好、风景独特的新康乐。
    4、规划原则
    (1)坚持既定思路和战略方针不动摇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三民”发展总体思路,科学地处理好“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和“谋富民策”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打民族牌”,发展比较优势,打好以外向型流通产业、实用型劳务产业、生态型旅游产业和民俗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牌;以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财源企业、大型商贸流通集团为支撑的精品企业牌;以清真品牌、民族特需用品牌为支撑的特色牌;以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外向型文化为支撑的区域人文牌;以民族自治政策、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和试验示范区优惠政策为支撑的宏观政策牌。坚持“走民营路”,逐步实现投资主体民营化、主导产业民营化、精品企业民营化和经济整体民营化。坚持“谋富民策”,坚持不移地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脱贫之策、小康之策和富裕之策。继续实施“教育兴县、扶贫开发、民营经济强县”三大战略。保持宏观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2)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原则。强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不断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领域的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坚持聚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发展思路、规划决策、战略的选择制定和实施中,保证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等方面的投资,注重抓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依靠国家支持和艰苦奋斗,实施“赶超战略”,尽最大可能地加快发展速度,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坚持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原则。制定“十一五”规划,本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分类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提高一产,向产业化、特色化、工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发展二产,向规模化、效益化、高新技术化方面发展;全面壮大三产,向人性化、主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牌,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5)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有进有退,选择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为突破口,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开发。
    (6)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逐步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坚持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原则。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立足少数民族贫困县这一基本县情,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5、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达到3300元。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2:16:32调整为37:16:47。财政总收入达到4000万元,年均增长1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2)人口与就业。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突破4.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73%。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突破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64%。
    (3)人民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29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3元,年均增长9%;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436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9元,年均增长8%。
    (4)社会发展。到2010年,初中入学率96.2%、小学入学率达到98.01%,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2020年,初中入学率97.1%、小学入学率达到98.3%,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100%。
    (5)生态环境。到2010年,全县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预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63.27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0.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9.8%;
    “三废“治理完全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
    6、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产业化做文章,全力打造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康美牛业、康兴羊业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以莲花山风景区、药水峡风景区和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以莲花山中药材加工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以莲花山电站为龙头的水能产业,以洋芋淀粉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实施“教育兴县、扶贫开发、民营经济强县”三大战略。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的基础条件
    ——城镇基础设施。按照州上“跳出旧城建新城,建好新城带旧城”的发展思路,依照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拓宽发展空间,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道路、给排水、通讯、美化亮化等基础条件改善,搞好抗震设防工作,不断提升城镇经济实力。重点编制县城苏集河以西下道家至贾家河、胭脂河以东孙家至下桑家区域的详规,加快以重点集镇为主的集镇规划步伐;苏集镇规划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突出其在我县西南部农副产品交易加工的中心地位,以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将其辐射范围不断向周边县市扩大。莲麓镇规划以旅游业为重点,以莲花山景区道路建设为开端,加快建设在足古川以宾馆、餐饮、休闲、娱乐为主,通过冶木河滨河花儿广场、莲花山花儿一条街、农家乐等项目建设步伐,突出体现莲花山花儿文化和康乐多民族文化特色。将斜角滩建成海甸峡、莲麓、峡城、九甸峡和冶木河二级电站的后勤生活供应区,在积极发展果品和蔬菜种植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利用海甸峡电站蓄水形成的库区发展水上旅游,规划将莲麓镇建成我省乃至西北新兴的旅游基地。到2010年,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62平方公里,城镇拥有绿地面积50.79公顷,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4.11平方米。
    ——水利基础设施。以防洪抗旱为重点,按照“先干流、后支流”的原则,重点建设黄河支流区险段的堤防工程和山庄、曹家、吓滩滩、姚姚沟、流川谭家等五座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治理、全面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周家沟、朱家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坚持走“治水、节水、蓄水、调水”相结合的路子,以中小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以农村安全人饮工程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建设水源工程麻山峡水库。治理河堤5.4公里,改造扩建丰台、康城、姚姚沟、流川谭家水库等灌区干渠77.59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492座;新建扎子河,北部延伸、东南部延伸安全人饮工程,解决7.94万人的吃水问题和2.3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治理大甘沟、阿阳沟等水土流失面积73.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72.36平方公里。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白新路、丰直路、杨八路、马普路改造铺油任务,实现南北贯通,乡乡通油路,使全部县乡公路提前实现硬化联网,形成“四纵一横”的公路网;完成乡村道路铺油(硬化)155公里,达到村道总数的60%;实现所有的村社道路砂砾化,达到二级标准;完成对康广公路的二次改造任务。依靠“通达”工程延长“一横”,实现南北贯通,全面形成等级结构配套合理,桥、涵和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能源开发利用。以农网、城网改造为重点,不断优化能源供应体系,调整电力结构,建成莲麓电站、康乐县城110kv输变电工程,全面提升电压等级,完成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环保型能源,发展节能示范和循环经济等相关配套产业,结合实施“国债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在全县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0000座,同时积极引进玻璃钢沼气池,到2010年全县太阳灶入户率达50%,太阳能热水器入户率达35%。
    (二)开发优势资源,精心培育主导产业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纵深调整的一大支点,放在龙头产业的位置上进行培育,继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促进畜牧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家庭副业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力争把“康美”牛业、“康兴”羊业两大龙头企业建成全省的一流企业。全力打造“绿色、清真、国际标准”畜牧品牌,使全县畜产品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到“十一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着力开发中药材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大对莲花山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在中药材科研开发、深度加工上进行突破,在提高中药材品质、开发新产品上进行攻关,精心培育“莲花山”中药材品牌,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势产业。
    ——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竭的“朝阳”产业,是能够促进各种经济产业共同发展的“无烟工业”。“十五”期间,要重点开发以莲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药水峡省级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风景游;以穆斯林拱北建筑艺术、莲花山花儿艺术为代表是民族风情游;以景古线家楼红军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形成以莲花山花儿为品牌,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逐步发展以旅游产业为节点,以旅游线路为骨架,构建覆盖全面、资源集约、成本优化、结构科学的旅游网络。“十一五”末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占GDP的3.8%以上。
    ——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建成洮河、冶木河二级电站,总装机容量6.51万千瓦,初步实现农村水电及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三)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同时,扩大以花椒、双低油菜、蚕豆、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到2010年,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洋芋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5500千瓦,农业机械总值4000万元,农机经营收入4500万元,纯收入1400万元,农业运输机械拥有量达4000台,完成机耕面积16万亩,机播10万亩。机收(小麦、洋芋)1.5万亩。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执照“走出康乐富康乐”的思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以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有效增加劳务培训投入力度,加快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劳务输转由自发分散向集中组织转变,由短期临时向长期稳定转变。充分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进城、异地输转、梯次迁移、立体就业,变劳务资源存量为劳务经济增量的目标。每年要建立12个劳务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县输转富余劳动力25万人(次),创劳务总收入3亿元。
    ——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围绕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务培训、产业发展四个重点,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工程,同时搞好“54321”结对帮扶工作,加大重点扶贫和对口扶贫力度,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化帮扶救助的长效机制,做到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切实巩固扶贫成果。到2010年,基本解决55710名低收入人口、1376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面消除71个贫困村。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扶持壮大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建设服务;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县城、集镇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解决农民饮水、住房、上学、看病、行路“五难”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四)积极搞活商贸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以“十大专业市场、十大特色商品街、十大商场”建设为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性批发市场,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商贸流通,发展连锁经营、便民超市、网络代理、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辐射带动城乡群众参与商贸流通,不断提升商贸业的水平和档次。重点抓好物流集散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清真肉牛羊定点屠宰等市场建设,巩固提高消费品市场,配套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推行现代商业模式,加快便民超市向农村扩展,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
    ——整合三产资源。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信用、中介等新型行业和餐饮服务业发展,建立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平台。到2010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0.6万户,行政村通话率达到90%,移动电话持有率达到87%。加快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改革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五)全面壮大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为企业公布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信息,落实扶优扶强措施,重点培育扶持骨干企业。着力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平台,解决人才制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展招商领域,促进民营企业与州内外强势企业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民营品牌,激励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让优秀民营企业家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实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及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建设,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外贸方面优先给予扶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健全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实现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规模总量、水平档次上的三大突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十一五”末,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一半。
    (六)狠抓项目建设,深化“发展抓项目”战略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共列重点建设项目61项,总投资24.89亿元。努力争取和实施投资4.5亿元的莲麓电站、投资2010万元的冶木河二级电站、投资3458万元的麻山峡水库、投资2451万元的八新公路改造铺油、投资3000万元的红色旅游、投资3032万元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等重点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项目组织领导机制,实行项目领导责任制,明确重点建设项目的负责领导、责任单位及负责人,主要领导直接负责项目的衔接、争取、建设各个环节,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部门专门抓、各个方面协同抓的项目建设组织领导格局。二是全面推行责任考核机制,把项目建设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也作为各级干部选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切实落实项目建设招投标制、法人制、监理制、报账制和公示制等制度,严格基建程序,加大监督稽查力度,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专户储存,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管理行为,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杜绝各类建设资金的滞留、挤占和挪用行为。五是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总体要求,我们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议项目、抓项目、上项目、促项目上,努力做到项目不上马、班子不撤、衔接不停止。坚持国家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公私混合股份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筹资原则,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的同时,对工业、财源、龙头企业、旅游生态开发等竞争性项目,向投资多元化方面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客商前来投资建设。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一)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绿色品牌。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对建材、酿造、皮革等行业的重点整治;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开发,推广利用沼气池,以提高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方式。
    2、改善优化生态环境。以“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为重点,扩大城镇绿化和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路子,突破资源、环境、体制和人才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调整优化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质量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绿色农产品、新能源、节能产业、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坚持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诚信文明型社会
    1、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以及国情、国策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民族团结进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星级宗教场所、星级农户、结对帮扶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到2010年,20%的乡(镇)达到文明乡(镇)标准,10%以上的农户达到“星级”文明农户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宗教事务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积极打造“诚信康乐”,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库,建立覆盖全县的诚信服务系统,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4、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城市市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职能,推进民主社会建设进程。
    (三)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州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及县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增强教育创新活力,同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到2007年,全县实现“普九”教育目标。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突出发展高中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残疾人特殊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步建设学习型社会。
    2、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认真做好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3、狠抓文化广电事业。以康乐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以申报莲花山花儿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进一步深入挖掘莲花山“花儿”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流。积极培育民族工艺品和特需用品、旅游纪念品、花儿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电视传输数字化,重点集镇开通有线电视。
    4、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到2010年,传染病(乙类)发病率下降到320例/10万人以下,计划免疫接种率、食品卫生合格率、村卫生所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人口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5、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巩固“三为主”,逐步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提高人口素质,创建优质服务县。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人民体质。
    6、拓宽就业空间。坚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护就业弱势群体,维护就业公平。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积极做好城乡一般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动员一切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人才资源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各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特困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社会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信息报告、情况通报、挂牌督办、领导包案工作制度,坚决果断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民间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平安康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为,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上。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做到客观实在,唯真唯实。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坚持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法制观念,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继续保持“讲大局、讲团结、讲正气、讲发展”和
    “比思路、比项目、比奉献、比形象”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法制环境。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正确履行职能。凡是市场能够运作的、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社会能够办理的,政府不包揽,不插手,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