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州有关会议精神,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了《永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实施好《纲要》,顺利完成主要发展目标,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一、“十一五”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县投入资金多、经济增长速度快、群众得到实惠多的五年。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依托黄河三峡,实现旅游强县;打造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富县;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全县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或超额完成。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底,生产总值达到12.51亿元,年均增长10.58%,其中第一产业1.99亿元,年均增长2.92%;第二产业7.74亿元,年均增长11.2%;第三产业2.77亿元,年均增长10.32%。“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8亿元,年均增长34.02%,其中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7%。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29.68%。乡镇企业增加值2.38亿元,年均增长17.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年均增长9.94%。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结构由“九五”末的21.34∶60.45∶18.21调整到15.93∶61.91∶22.16。农林牧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2∶4∶24调整到68∶6∶26,草畜业、蔬菜、百合、洋芋、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优质牧草面积达到8.5万亩,建成了塔什堡万只羊等4个规模养殖基地,全县90%的农户实现了养殖暖棚化;蔬菜面积2.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1.2万亩;花椒为主的经济林14.4万亩;百合2万亩;洋芋11.42万亩;年产水产品800吨。
    3、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共实施百万元以上国家投资项目71个,总投资5.92亿元,完成投资5.47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电网改造、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等16个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县城天然气输配工程、八卦岛房地产开发等58个招商引资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投资5.79亿元。全州最大的招商项目炳灵水电站开工建设。
    4、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1.05亿元,实施了三塬电灌改造、扶河自流渠改建、黑方台电灌改造等一批骨干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实施人饮解困、氟砷防治改水等项目,解决了1.53万户、6.88万人、35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投资1.26亿元,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的目标。投资1.36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完成退耕还林6.9万亩,荒山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兴修梯田1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2.5%。投资1.11亿元,新修改造道路40条、331.2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89.7公里,川塬区58%的村实现了铺油硬化,山区64%的村实现了砂砾化,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大幅度提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了32个村整村推进项目,稳定解决了1756户、7900人的温饱问题,贫困面由16.33%下降到10.9%,有3个镇、26个村达到初级小康。
    5、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投资1.4亿元,先后开发建设了龙汇山、太极岛、枣园新村等一批旅游景区和景点,开通硬化通往各旅游景点道路13条、61公里。加大黄河三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节会、媒体、大蓬车等多种手段,强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黄河三峡已被列为省级AAA级风景名胜区,刘家峡水电站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黄河三峡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十五”期间,共接待中外游客12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
    6、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完成了12户县属企业改制,盘活了国有资产,激发了企业活力。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投资9900万元实施了金发公司旋窖技改、连海炭素预焙阳极炭块等5个技改项目,民营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民营经济占到生产总值的31.3%,农民从民营经济中获得的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6.2%。
    7、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编制完成了县城第二轮总体规划。投资1.8亿元,对县城6条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开通了南北滨河路,新建了太极桥和黄河文化广场,配套建设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县城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开发了八卦岛、川南、红柳、金河湾四个新区,城区面积由3.4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对10个农村集镇进行了改扩建,8个乡实现了撤乡建镇。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全面提升。
    8、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两置换,一保障”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以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卫生、教育等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清理取消了部分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转变了政府职能。
    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64元,比“九五”末增加1364元,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5元,增加341.4元,年均增长6.0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9.8平方米增加到13.84平方米。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保障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5%以内。
    10、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8734万元,对147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加强科学技术工作,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全面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认真开展优质服务,我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加快卫生改革步伐,对5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有效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有线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移动信号覆盖全县。认真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国有土地招、拍、挂制度,保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是我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条件多于困难。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这对我县来说是更直接、更现实的机遇;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将为我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发达地区对劳动力仍然保持旺盛的需求,这为我县输转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省内环境来看,省上将从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从县内环境来看,全县上下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强烈,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经过“十五”的努力,全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县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区位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等等。
    在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环境、创造条件、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自然条件差,基础条件薄弱;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特色产业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财源项目和生产性项目较少;财政依然困难,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够健全,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而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中国西部水上旅游休闲名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和依法治县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全县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遵循原则
    1、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五个统筹”,遵循发展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用市场的办法推进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促使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2、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永靖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要加快发展,必须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必须靠项目。项目建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
    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根据中央、省、州精神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合理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做到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4、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镇、川塬、山区区域协调发展,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配套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加强对外联系与协作,既要走出去,拓展新的劳务和经营市场,又要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开发。
    6、必须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上倾斜支持的政策,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的项目、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把全县各级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能,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永靖、发展永靖。
    (三)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20.08亿元,年均增长12%;农业增加值达2.79亿元,年均增长7%;工业增加值达12.66亿元,年均增长13%;乡镇企业增加值达4.22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32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达2.89亿元,年均增长12%。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到15.9∶66.2∶17.9,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4亿元,年均增长15%。
    3、人口与就业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突破5%。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有较大增长。
    4、人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43元,年均递增10%,人均居住面积15.89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7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5、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1%和95.8%。
    6、生态环境目标:到2010年,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4.32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51.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8.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3.5%;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三、经济发展布局
    根据全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一线一点两区两片”的经济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线”即黄河沿线大力发展黄河三峡旅游业;“一点”即以县城为中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两区”即三塬、岘塬高效农业区和盐锅峡、西河工业企业开发区;“两片”即东山片和西山片,着重发展草畜、洋芋、百合等特色优势产业。
    四、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抓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两区两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建立畜禽繁育基地,加强乡镇畜牧站建设,对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场给予倾斜扶持,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五大基地:一是以牛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业基地。建成10个规模养殖基地(万只羊或千头牛、5千头猪),15万亩的优质牧草基地。二是以洋芋、百合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基地。百合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洋芋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三是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基地。花椒面积达到20.4万亩,红枣面积达到1.2万亩。四是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前,全县优势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实现品牌销售。到2010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五是以黄河鲤鱼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00亩,年产鲜水产品3000吨。
    依托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
    运等“农”字牌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营销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百合、洋芋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后续效益,实现生产与市场,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有效对接。“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建设洋芋、红枣、果蔬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抓农民增收,促进生活宽裕。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建立500人以上的劳务培训输出基地10个,培训劳动力8万人,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组织化转移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搞加工、搞流通、搞服务,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抓好市场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积极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洋芋、百合、蔬菜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商贸流通,发展连锁经营、便民超市、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辐射带动城乡群众参与商贸流通,增加收入。
    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式扶贫为辅的原则,继续按照“强基础,兴科技,抓特色,创品牌,输劳务,搞移民”的工作思路,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在东西山区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以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着眼点,以进村入户生产性扶持项目为重点,认真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解决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整合各类资源,捆帮使用各类扶贫资金,一个村一个村的解决温饱问题,进而向小康迈进。认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生存条件恶劣的东西山区1378户、6770人实施整村整社移民,完成县外移民1.65万人。在川塬区要以高效农业、旅游业、养殖业、民营企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增加群众收入,集中力量建设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通过五年的努力,东西山区稳定解决温饱,部分村达到初级小康,川塬区基本达到小康。
    3、抓公共事业,促进乡风文明。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川塬区80%、山区50%的村达到科技示范村标准。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县有文化中心,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加快农村广播电视、通讯建设,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4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52%以上。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4、抓基础设施,促进村容整洁。加强以水、路、电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水利建设上,更新改造大型灌区水利设施和配套工程,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工程。改扩建红岘子、岘塬、三马台、杏树台电灌和砂子沟电灌二期工程,兴建永靖县节水灌溉、刘家峡库区绿化上水、刘家塬上水等工程,力争新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治沟保塬等工程。到2010年,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达到15.47万亩。认真抓好农村饮水工程和机井改造工作,彻底解决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川塬区全部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农村公路建设上,以“通达、通畅、联网”和乡乡通油路为目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试点项目,重点建设产业路、旅游路、工矿路、富民路和出口路。通过五年的努力,新修改造道路139条、986.7公里,川塬区村村通水泥路,山区村村通等级路,实现村镇相连,村村相通,产业基地相连,景区道路畅通。加强公路养护,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在电力建设上,重点加大增容改造力度,新建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满足工农业用电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省柴节煤等技术,重点实施好农村沼气“两池三改”整县推进项目,全县基本普及“两池三改”,80%以上的农户家家有一座青贮氨化池,一座沼气池,家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任务。加强村宅规划管理,整治村庄脏乱差,美化、净化、绿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到巷道畅通,庭院清洁,村风文明。
    5、抓村民自治,促进管理民主。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事项;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凡是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议事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加大对集体土地征用、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发放到村入户的各项补贴资金物资等事项的监督力度。
    (二)切实加大黄河三峡旅游开发力度,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水上旅游休闲名区
    1、综合开发八大名牌景区。继续紧紧抓住旅游这个龙头,坚定不移地打黄河三峡牌,走旅游兴县路,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水上旅游休闲名区,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开发建设八大景区。一是炳灵湖、太极湖水上运动游乐区。充分利用炳灵湖、太极湖丰富的水面资源,建设水上运动竞技中心、滨湖浴场、水上游乐中心;炳灵湖沿岸建设千亩芦苇荡和万亩绿化带,分段建设环炳灵湖北路和环太极湖南路;投放各种水上游乐设施,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唯我独有的水上运动游乐项目,每年争取举办一期水上运动比赛和水上游乐项目表演,真正把炳灵湖、太极湖建成游客向往的水上乐园。二是炳灵石林丹霞地貌山水风光区。加快炳灵石林开发进度,建设码头、隧道、索桥等基础设施,开展傩舞戏、花儿等民俗表演和攀岩、登山等极限运动项目。依托炳灵寺石窟的影响力,把炳灵石林全方位推介出去,打造成王牌景点。争取将炳灵石林列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是以炳灵寺、罗家洞为主的佛教文化游览区。深度挖掘开发炳灵寺、罗家洞、岗沟寺等佛教文化,打响打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旅游的牌子,把罗家洞建成佛教密宗信徒向往的圣地。要组织协调举办好宗教场所的传统节会,以此提高宗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四是刘家峡水电站现代水电工业旅游区。充分利用刘家峡水电站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广泛挖掘利用我县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水电工业旅游。五是太极岛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区。按照既定规划,配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电瓶车等基础设施。发展荷花种植2500亩,建设西部荷花大观园和百年枣林休闲园。鼓励引导周围农户大力兴办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农家餐饮、住宿服务,真正把太极岛建设成具有江南风光的旅游度假胜地。六是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史前文化探密区。以恐龙足印博物馆为核心,配套完善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接待设施,改造提升盐锅峡至恐龙地质公园道路,复制各类恐龙模型,利用现代科技再现史前生物生活场景,全面提高国家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七是以龙汇山为主的会展培训教育中心区。积极引进中石油公司培训中心项目,把龙汇山建成中石油公司教育培训基地。引进建成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刘家峡分院。八是以叭咪山、抱龙山为主的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改造提高景区道路等级,配套完善餐饮、娱乐设施,把叭咪山建成陇上道教盛地。同时,重视开发八盘峡库区旅游资源,开辟旅游新景点。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中国西部水上旅游休闲名区初具规模,水上游乐设施基本齐全,八大景区以黄河为纽带,景景相连、各具特色、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2、强力推介黄河三峡。树立全国旅游一盘棋的思想,把黄河三峡主动融入到西北乃至国内旅游经济圈,全方位加大黄河三峡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省级以上媒体宣传、往国内大中城市派出促销团、举办大型节会、聘请知名人士赋诗作曲、制作外宣品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大声势向外界宣传推介黄河三峡,打响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一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切实提高黄河三峡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将黄河三峡列入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争取将永靖县更名为刘家峡县,充分利用刘家峡在国内外较高的知名度和已形成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我县观光旅游。要加快刺绣、编制、木雕、特色农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提高旅游消费收入。充分挖掘历史、佛教、史前、民俗等文化资源,提高各景点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
    3、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对各旅游企业、旅游区的餐饮摊点和旅游服务人员从收费价格、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环境卫生、仪表着装、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文明经营、平等竞争、秩序井然的服务环境,为游客就餐、住宿、乘车、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加强旅游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从大专院校、大旅行社、大宾馆引进具有导游、服务和管理经验的中高级专门人才,逐步实现专家治游、科技兴游、人才促游的目标。认真研究解决旅游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推进旅游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逐步与国内旅游市场接轨,为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黄河上游明珠城市
    把县城作为水上旅游休闲名区的窗口,全力建设特色鲜明、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精致优美、整洁舒适的黄河上游“明珠城市”。严格执行县城第二轮总体规划,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配套完善电力、道路、防洪、排污、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全力实施休闲、安居、便民、绿化、亮化五大“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刘家峡镇排水及道路、北滨河路、环湖南路、八卦岛黄河大桥、罗川黄河大桥、县城给水扩建、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工程。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聚集,发展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使县城成为黄河三峡旅游综合服务区。紧紧抓住兰渝铁路途经我县的有利时机,努力扩大县城规模,东面向红柳台延伸,南面向罗川延伸,西面向古城、中庄延伸。小川、河南、红柳、古城四个小区,要按照规划功能,各有侧重的搞好建设,做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在旧城区鼓励新建高层,倡导开发商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新城区投资建设各类项目,带动新区开发进程。通过五年的努力,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扩大2.88倍,城市人口增加2.9万人,达到6.5万人。加强城市管理,整治市容市貌,重视解决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县城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加大县城面山绿化力度,让县城美起来、亮起来、绿起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尽力改善办公条件。搞好农村集镇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促进商贸流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依托农畜产业、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和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密集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水电能源、冶炼铸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盐锅峡、西河工业企业开发区要依托兰州市西固区大中型企业密集的优势,大力引进发展工业项目,力求在“十一五”期间有所突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关、停、并、转等多种措施,综合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耗,提高产出。高度重视企业项目建设,通过招商、联合、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重点建设节能、环保、精深加工等新型工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资建设福川、白川水电站和英东水电站二期等工业项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优先支持,搞好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透明、法治的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公用事业及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企业组建集团,强强联合,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资扩营,争创名牌,把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加大对金发集团、炳灵酒业、连海炭素等重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牢固树立“大永靖”的意识,强化对中央、省属企业的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坚持发展抓项目,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把项目建设贯穿到结构调整、产业开发和培植财源的各项工作中,以项目建设促进发展。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研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支持的项目和扶持的重点领域,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传统产业、社会公益事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集中力量论证、筛选、上报一批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列入上级计划盘子。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强与中央、省上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项目安排的动态,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的衔接落实,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坚持打民族牌、打移民牌,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民族贫困地区和库区移民的优惠政策,争取实施一批好项目。进一步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把项目工作分解到部门、单位,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承办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个项目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共储备争取项目118个,总投资24.76亿元。重点争取投资1.1亿元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7968万元的永靖国防公路、5460万元的刘、盐、八库区生态绿化工程等11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黄河流域芦子沟小流域坝系建设、盐集黄河大桥、盐锅峡库区航道综合开发等43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客商的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的环境。通过向外推介招商项目、参加或举办大型经贸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丰富招商载体,拓宽招商领域,逐步形成全民招商为主体,产业招商为主线,节会招商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格局。要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和跟踪落实,提高合同项目履约率和引资到位率,力争履约资金达到6.4亿元以上。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大搞生态环境建设。以库区绿化、退耕还林、流域治理为重点,大规模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大搞植树造林,在川塬区重点发展经济林,在山区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生态林,县、乡、村道路和各旅游景区重点发展风景林,加强原始林和天然林管理与保护,巩固造林成果,全面提高植被覆盖率。鼓励引导群众、企业承包荒山荒坡,综合治理,造林绿化。力争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刘盐八库区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动工建设冯家沟流域坝系工程、盐锅峡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磨石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退耕还林23万亩,荒山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草)30万亩。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依法盘活城乡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倡导生产生活节约用水,完善各项节水措施,加大投入,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污水净化再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促进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3、加强环保工作。强化环保执法检查与监督,加大对超标供暖锅炉和企业的整顿治理,全面实施煤改气工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清理整顿排污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和商业、生活噪声的监管工作,为广大居民营造安静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4、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和综合改革。全面开展优质服务,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七)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构建和谐永靖
    1、促进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和社会力量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承包科技推广项目,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联合开发新产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山区小学危房改造,建成1所高档次高中,力争完成盐锅峡中学高初中剥离。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倡导社会办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快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四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培养一批名师,创建一流名校,把永靖中学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发展壮大教育基金,建立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
    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宣传文化中心。扶持和推动文化产品的创作,深度挖掘傩舞戏、花儿、社火、彩陶文化、民间说唱艺术等文化资源,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团体,精心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文化实体,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4、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全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农村安全用水和卫生改厕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全面推进卫生依法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医疗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民营企业创业就业。推进人才创业载体建设,吸引县外专业人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
    6、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创建平安永靖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各级组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营造“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管理,群众依法办事”的良好法制环境。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充分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民营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比例,同时,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努力扩大社会覆盖面。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广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吃饭、住房、上学、就医等问题。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的发展。
    3、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矿山、交通水运、建筑施工等高危领域的安全生产,加大对危险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治理力度,有效遏制特大事故。
    4、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认真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学校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平安永靖”。
    五、保障措施
    1、抓好规划的实施。《纲要》已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县政府将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分年度落实的目标和任务,作为硬指标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责任单位。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规划精神,制定具体措施,狠抓落实。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健全项目法人制、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新项目的攻关力度和在建项目的调度力度,确保规划项目的落实。
    2、加强规划的协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规划的制定要做到目标保持一致,内容相互协调,行业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形成严格周密的规划体系。规划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乡(镇)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要从永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形成强大合力。
    3、强化规划的督查。加强督查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县政府职能部门要定期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每年都要检查规划的年度进展。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对规划的主要目标、重大建设项目和公益性事业进行常年监督。
    4、及时评估和调整规划。重视规划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对规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无法抗拒,需要修订和调整时,要及时提出建议,报人大批准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