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信息化“良方”能否“药到病除”?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消费者在购买正规保险公司的产品后为何得不到应有、及时的保障?在国际、国内投资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双重压力面前,国内保险公司信息化水平如何提升?随着保险业新信息标准的建立,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吗?“在网上买过保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很多消费者都苦笑着回答:“面谈都不放心,哪儿敢在网上买啊?”

  业内人士分析,在信息标准不统一,保险公司各行其是,数据之间不可比等痼疾扎根于尚处在襁褓中的中国保险业的同时,沟通渠道的匮乏也使消费者对“保险”一词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而由此引发的“不适症状”不仅让保险公司自己尝到了“静脉不通”的苦头,更让消费者体会到了“严重胃酸”的不适。对此,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保监会)近日表示,准备在行业内建立新的信息统一标准,新标准力求将内控能力减弱、风险隐患加大、资源共享不足等难题彻底解决。

  信息不对称是祸根中国保险业正准备为自己身上的“不适症状”开出“良方”。而在这之前,人们早已经受了“不适症状”带来的种种苦痛。

  今年72岁的退休职工老张向记者讲述他的遭遇,他在年初参团

  旅游时不幸遭遇车祸,虽然出发前购买了旅游意外险,但直到今天,应得的那部分保险赔偿金仍未拿到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张为自己讨公道的呼声在保险公司与旅行社之间无休止的磋商中开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老张至今都想不通,明明买了正规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何得不到应有、及时的保障?到底是哪些环节出了差错?同样有着疑问的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的郭女士,一家三口的保险该怎么买?买什么样的险种才能有效保障家人的安全?郭女士认为,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不少险种,但在老百姓眼里这些险种身上似乎永远披着一层神秘面纱,到底用来保障什么?遇事之后能否得到及时救助?这一切都不确定。

  面对这些消费者最关切和实际的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保险为何缺少保障的感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保险信息化的滞后是引发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外,保险信息化的滞后对保险行业自身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信息滞后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导致保险公司内部沟通机制出现混乱;二是在其他行业信息化逐渐成熟的情况下,保险业势必会在产品销售方式和研发上缺少创新。

  事实上,由于受到国际、国内投资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双重压力,伴随着中保财险、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保险等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在内地、香港和海外上市,保险公司被要求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努力使内部稽核更加规范和精确。

  正如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所言,中国的保险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需要加快信息化的建设。为此,保监会已经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统计信息部,即将成立保监会的信息中心,新的保监会办公大楼也设立了基础的信息化设施。他还透露,虽然保险公司都已经高度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比如在推进的方式上还有很多缺陷,有些设施的构建及方案的选择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其中造成不少浪费,甚至有些公司只是将信息化设施作为领导审查的摆设,没有用到实际工作中。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之争“由于保险行业讲求快速反应和出击,所以在保险业务和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如果将IT技术贯穿其中必将使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实现双赢。”中国保险协会的陈庆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中国经济周刊》调查获悉,由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使用IT技术不够重视,因此造成了保险行业自身对IT技术的关注不够,投入、使用要求也不高。比如,网上银行、刷卡消费和网上证券交易等金融领域的信息服务早已开展多年,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网上投保相对还是比较新鲜。

  分析师指出,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投保和办银行卡、证券投资不一样,注重的是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性价比,而不会太多考虑它的时间效益性和方便快捷,因此相对于冷冰冰的不会说话的电脑,业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口才会更有说服力。

  不仅保险公司如此,而且就中国目前整个保险行业来看信息化建设也非常有限。《中国经济周刊》在调查中获悉,与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和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对于行业信息化的宏观规划与微观管理相比,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部对于保险业信息化的宏观管理和规划才刚刚起步。因此,目前在保险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而IT企业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低于银行和证券,在近期产品营销和远期行业扎根这两者之间,几乎多数IT企业都选择了更加功利的前者。

  陈庆认为,中国国内保险行业的IT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不少难题和考验。比如,保险公司的后台核心系统是整个系统构架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与银行或证券交易系统相比,一个详细设计的保险IT系统并不比它们简单。数据显示,能够被准时交付或不超出预算的保险后台核心系统项目不超过20%,即超过80%的项目结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保险是一种经营风险的行业,管理风险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什么风险需要管理,对这些风险如何计算,需要部署怎样的操作或管理程序来管理这些风险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

  记者在采访保险公司有关人员和IT厂商时发现,目前中国保险业在IT建设方面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参考国外产品及其经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国外产品中国化,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

  “保障”含金量有望提高面对标准和技术上的矛盾,保监会开出的“良方”无疑给稚嫩的保险业添加一份动力。而要解决保险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保险公司加大重视力度,同时也需要选用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系统,对于刚起步的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来说,与银行业相同,现在迫在眉睫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数据集中。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目前中国国内仅有几家全国性保险企业建立了数据集中系统:平安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将数据集中到华南和华东两个数据中心,太平洋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实现了部分省一级的数据集中,而其他大多数保险企业尚未着手开展数据集中工作。

  那么,建立数据集中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能获得哪些益处?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认为,数据集中后,将实现总公司对各个地区分公司的实时统一管理,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同时,也将加快理赔事件的处理时间,大大提高了“保障”二字的含金量。

  据了解,企业的分布式管理,使总公司无法及时掌握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层层上报耗时耗力,而实现数据集中之后完全可以规避这些缺点。

  另外,数据集中后可以加强总公司对各地区分子公司的控制在数据集中之前,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通常不是非常透明的,因此区域割据和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保险企业实现数据集中之后,总公司对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易观分析师还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保险企业网上投保正在进行中,这一方面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地域限制,一方面使得保险企业的数据量增长速度变得更快,这进一步增强了保险企业做数据挖掘的必要性。

  而数据集中后将更有利于总公司对客户资源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实现业务创新,最终实现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