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科技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来源:法制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10月15日至18日,视点版“关注政法机关信息化建设”系列报道,揭示了信息化建设给政法机关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一报道引起了政法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对科技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表示了肯定,但也同时认为,科技手段在证据运用中还存在一些目前无法克服的缺陷。 
 
 
  追踪反馈

  如今,录音、录像和电脑等新科技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大量使用。比如,检察机关在庭审过程中以录像的方式展示犯罪现场,把不能出庭证人的证言录制成录像带进行播放等。再如,在多媒体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多媒体中进行演示的行为本身也被看成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科技对司法机关运用证据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虽然新科技手段在证据运用中具有较大优越性,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我们应当看到,使用新科技作为收集、固定和展示证据的手段,在司法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当代科技无法克服的缺陷。

  首先是证据载体和证据信息丧失同一性。证据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是用特定的载体固定相应的信息,但科技手段在证据运用中却使信息和载体发生了分离。如书证的展示中,可能从录像或多媒体中只会看到书证的内容,即其所特定的内容,但是对于信息附着的纸张或其他物体的质地等信息却无法显示。这些问题虽然不能用来直接证明案件事实,但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审查往往影响到该证据的效力,甚至直接导致证据丧失其证明力。

  由于科技不能同时完美表现证据载体,在刑事证据经多媒体制作的过程中,许多信息会不可避免地丧失而使证据的证明力变得不完整。因为任何一个证据都不可能仅从一方面起作用,它不仅应以其固有的信息对案件的事实具有证明力,还应当通过其他方面的特征来证明自身具有证据能力,把证据直接以科技的手段表现出来,本身就丧失了对其证据能力进行审查的依据而使案件事实的证明过程变得不完善。并且,许多证据的信息是无法用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的,如用气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以物体的衰变、振动、发光等过程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现阶段一般无法用科技手段在法庭上表现,这些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在高科技展示中消失殆尽。

  在我国,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检察院审查决定起诉,法院作出判决三者的证明标准是同一的,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这种标准下,检察院通过证据的审查,发现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定已达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则提起诉讼。但是,在运用新科技的情况下,证据的信息可能受到其形式的影响而减少,在具有同样的审查判断标准的审判阶段,由于证据信息量的减少,极有可能使法院对科技手段出示的证据进行审查后,反而认为对事实的认定不能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从而作出控诉不能成立的裁决。

  使用录像、录音等科技手段固定证人的证言,还面临控辩双方无法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问题,没有进行质证的证言,在认定其证明效力时是明显存在缺陷和风险的。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缺点在于,在用科技手段表现证据的过程中,操作者本人可能根据自己对证据的主观分析进行加工取舍,着重表现证据的某些信息而遗漏其他信息。在审判人员从客观的角度审查分析证据时,由于不能审查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其所获信息必然遭到了截留。

  虽然在科技证据的使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在诉讼的过程中使用科技证据,不仅是诉讼的要求,而且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摒弃科技证据的使用。笔者以为,正确的方法是对科技证据的使用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扬利而避害。针对科技证据的各种缺陷,笔者认为,科技证据的使用主要是在以下几种情形下:

  没有科技手段,无法发现、固定和证实案件事实的,比如一些法医鉴定的内容、电脑犯罪的技术展示、犯罪过程中形成的录音录像等;

  科技内容本身就是犯罪或者民事行为的要件行为或者核心行为的,为了在法庭上查明这些事实,必须在法庭对这些事实进行演示的,如银行职员通过电脑系统侵占、窃取等行为。

  不宜出庭的证人需要向法庭作证的,可以通过录音、录像,但是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电视会议系统,使证人作证的时间和法庭开庭的时间保持一致;

  一些证据如果因客观原因无法在法庭上展示的,可以使用科技手段进行展示,但是,应当保留原物以便查证;如果因为原证据不易保存等原因而使用科技手段保存证据的,应当向法庭证明保存的程序和手段的正当性;

  证明侦查机关侦查行为合法性的有关录像和录音,侦查机关可以提交法庭作为证据证明程序合法性,但不能用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