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区 全力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来源:中国现代企业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党委书记 王泽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整合农村信息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镇域信息化进程,以人为本,狠抓硬件,注重应用,“数字北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宣传思想阵地日益壮大,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顺义区正在进行首都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北京市重点新城、机场扩建、奥运水上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群落等诸多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社会驶入了跨越式、高速度、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务镇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深感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群间沟通交流、拉近干群关系、打破信息闭塞的渠道;是占领农村宣传教育阵地、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和谐村镇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全镇以整合资源的建设模式,累计投资510万元,在全区19个镇率先完成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远程教育“四网合一”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2006年5月,在“四网合一”的基础上建起了计划生育专网、党风廉政专网和电子图书专网,实现了“多网合一”。这种整合资源的建设模式使北务镇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便于维护管理,节省了大量资金,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开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实现信息化的五大功能
  一、电子政务———搭建镇村两级办公平台
  自2004年以来,全镇投资60万元购置设备,建立电子政务
  系统和有线电视二级站;采用电子政务专网和有线电视网络“同缆不同芯”的铺设方法,在镇内15个村铺设光缆40公里,实现了光缆村村通;2006年底建成了镇、村两级办公平台,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和区财政“金财网”等系统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传输。
  二、有线广播———信息知识传播有效渠道
  2005年,全镇投资58万余元购置设备,2006年1月1日在全镇15个村开通了室内外有线广播,其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早、中、晚三个时段,每次播出近30分钟;在播出内容上除了转播市、区新闻外,还编播镇内自办节目《北务之声》,包括北务新闻、劳动就业、新农村建设、奥运常识、计生专栏等10余个栏目,截至2007年7月30日,共编播节目45期。通过室内广播,可以随时召开全镇党员干部直播会议,在机关大会议室设立主会场,15个村的党员活动室为分会场,实现现场直播功能,使全镇党员不出村就可以及时聆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推动党风廉政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小喇叭”广播,新型农村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信号共缆传输,信号清晰稳定,并且可实现可寻址功能,可以灵活掌握广播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宣传教育。为实现规范化管理,北务镇还在15个村建设了有线广播机房,制定每周巡查线路和机房管理、设备维护制度,以保障各种设备的良好运行。
  三、有线电视———全镇15个村实现村村通
  2004年,有线电视与电子政务同时铺设光缆,全镇光缆总里程达40公里。截至2007年5月,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镇3095户家庭中有2166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村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清晰地收看到5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四、远程教育———共享市区文化教育资源
  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可以下载学习资料,组织党员教育、村民培训等活动,搭建了宣传教育的新平台。全镇在珠宝屯、于地、仓上三个村建立了网络教室,群众可以不出村,24小时访问互联网,以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自2006年以来,全镇成人教育学校网络教室开通了“四中网校”,受到了镇内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全镇还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学历教育、劳动技能等教育培训活动,其中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网络大专班,通过登陆中国农业大学网站下载学习资料,实现与中国农业大学大专班同步学习。目前,开设了经济管理、园艺等专业,已毕业学生70余人,在读学生12人。
  五、变“四网”为“多网”———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全镇借助已有“四网合一”平台,实现了“多网合一”的信息化建设新格局。在15个村建起了新型基层图书室。每村图书室配备了1台电脑和500册流动图书,目前每个季度定期更换一次图书。村民可以通过网络在村内共享区级图书资源,可以在网络书目中进行查询检索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区图书馆按照读者需求配送图书。通过新型基层图书室,利用数字资源平台,村民可以上网浏览电子图书,不出村就可以学习各种知识。此外,全镇还将党风廉政建设专网,计划生育专网纳入信息资源整合体系,通过党风廉政专网,党员干部可以下载廉政教材及相关资料,进行统一学习;计划生育专网使计划生育数据统计上报更加及时、准确。
  实现信息化成效显著
  促进镇村招商引资 全镇利用北务镇政府信息网全面介绍镇域各村的招商环境、优惠政策等内容,镇、村在开展招商引资过程中也通过网络详细了解企业情况,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今年上半年,镇里引进北京舒雅轩家具厂、北京四方通达工贸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年税收近千万元,解决了地区农民劳动力就业300余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农民就业转移 全镇共有劳动年龄内人口4064人,其中一产从业人员749人,占18.4%;从事二三产业3297人,占81.1%;富余劳动力18人,占0.5%。劳动力年龄大,学历、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全镇农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此,北务镇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系统,采取多项措施,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一是利用有线广播开通“劳动就业”专栏,宣传就业法律法规、求职技巧、就业典型,及时向群众传达就业及培训信息。二是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室等资源,开展计算机、技能等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就业本领。三是利用电子政务平台、网站,建立劳动力就业、培训档案,在互联网上发布求职信息。四是利用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共享市区就业信息,录入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匹配相关的空岗信息,促进农民劳动力就业。
  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使北务镇农民劳动力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2006年初北务镇出台了《关于促进镇内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劳动力就业奖励力度,通过有线广播、电子政务平台、网站在镇内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群众和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100%,激发了农民参加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积极性,2006年全镇安置劳动力就业720人,完成区下达指标156%,兑现培训奖励、交通补贴金额近27万元。利用成校、珠宝屯村、于地村等网络教室举办电工、叉车、电气焊等技能培训班11次。北务镇还主动为拥有一技之长、有创业能力的劳动力提供创业信息等服务,发挥信息化舆论作用,积极宣传自主创业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自今年以来,利用有线广播、各村网络教室、电子政务平台共开展就业宣传100余次,发布就业信息300余条,800余人参加了培训,提供就业岗位570余个,195名农民在首都机场、空港工业区等地实现了就业。
  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全镇年产各种优质瓜菜近1亿公斤,结合这个实际,通过有线广播开辟了“天气预报”和“每日农经”栏目,及时发布农业生产有关信息,指导农民销售瓜菜价格,正确处理农业生产问题。半年来,全镇在镇域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成交瓜菜564万公斤,销售额达451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北务镇多次利用有线广播向菜农发布大风降温等预报,指导农民对温室蔬菜进行防护,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目前,全镇已发布突发农业生产信息30余条。
  广泛开展信息化应用活动,普及信息化知识。2006年底,全镇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成果应用知识竞赛活动,百余名村民参加了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还将信息化应用列入“为奥运添彩,构建和谐北务”的大型主题活动中,8月份将组织开展“走进图书室,争做文明人”读书大赛和村级网络知识培训活动,通过读书比赛、培训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动员村民走进图书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信息化的建设成果真正贴近百姓、惠及百姓。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北务龙狮舞艺术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4年利用农村信息资源,建立了北务龙狮舞文化艺术网站,通过点击网站可以了解到龙狮舞的发展历程、演出经历、演出剧照等图文资料,扩大了知名度。今年以来,龙狮舞演出任务接踵而至,参加全国龙狮大联动、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等重大演出30余次。2006年龙狮舞艺术团被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群众艺术馆评为北京市优秀品牌文艺团队。
  服务镇域重点工作 农村信息文化资源整合工程在镇党委、政府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部门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资源整合系统在全镇新农村、京平高速、安全饮水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引导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使这些项目稳步开展;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使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全区率先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投保率由2005年的82%上升到现在的95%;新生儿入非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14名符合条件的新生儿全部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