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学院引领中医药信息化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千百年来中医诊疗疾病用的是四诊、辨证、论治的方法,其中辨证思维是决定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光靠人脑已不能满足临床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经验总结的需要,于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中医发展带来了动力。

  湖北中医学院积极探索中医药现代化,走出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发展之路。最近,有关单位对该校近三届毕业生综合素质向6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0%的单位认为这所学院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信息技术素质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

  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原来,早在1977年10月,我国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国平在与湖北中医学院著名中医专家黄绳武教授的探讨中发现,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与计算机的逻辑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他及数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瑞玉的倡导下,学校开始了中医学与控制论相结合的研究,按照控制论的思想、体系,采取数学模型的技巧,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近代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和脏象系统进行研究。这是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信息技术最初的结合。

  湖北中医学院从“中医学控制论研究小组”、“中医学控制论研究室”到“中医工程研究所”成立,历时十年,完成了“中医专家系统”研究;出版了《中医控制论——中医学证治分析》、《中医计算机模拟及专家系统概论》专著;主办了“全国中医学控制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该校成为全国中医工程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单位。

  随后的二十年中,学校多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奖。如医用文字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医学字词编码处理及输入系统,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病证分类编码及病案信息管理研究”成果——《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审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执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研究》工程中,学校又承担了重要研究任务。学校在中医药信息化方面的优势突出。

  开设一类中医药信息技术课程

  1996年,湖北中医学院面向全校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了《中国医学信息学》的选修课,并将1993级、1995级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作为试点,开设了必修课程。中医药信息技术的崭新面貌和开阔视野吸引了同学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后学校在本科生中又相继开设了《医院信息系统概论》、《中医药标准化概论》、《计算机辅助辨证论治》、《网络中医药信息应用》、《网络医学资源利用》等系列选修课。2006年学校将《医院信息系统概论》、《中医药标准化概论》作为信息技术专业及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纳入了本科教学计划。

  编写一批中医药信息技术教材

  一切全靠自力更生,学校组织教师开始自编教材。最初的《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科学与医学》、《医学信息管理系统》、《医学专业文字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等都是油印本,教材内容大都是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的《中国医学信息学概论》是我国医学信息领域的第一本教材,教材立足于突出中国医学的特点,特别注意融合中医信息工程方面的学术成就和介绍中医信息最新研究动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00年学校编辑出版的《护理信息学概论》成为全国通用教材。2007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院信息系统》中,学校承担了副主编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学校自编及参编教材十余部,全部应用于教学之中。

  建设一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信息技术专任教师38人,从事医学信息、计算机基础专业教学和科研,其中教授3人,外聘教授3人,副教授12人。为了学生将中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专业教师中实行了普及中医药知识的做法:一是跟班听课,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制定了学习计划并进行考核;二是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读中医专业研究生。同时也注重引进具有医学背景的计算机教师。目前38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均通过了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其中有2名教师正在研读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这些途径,造就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双重知识结构,建设了一支复合型专任教师队伍。

  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对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2002年,开设专班对70多名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06年又安排40多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医药标准化知识培训,提高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