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为新时期贵州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及贵州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我省技术创新。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成就,以此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贵州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有关精神编制。

  一、“十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我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抓好一个建设,提升四种能力”,突出“三大工作重点”,即: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突出重点创新项目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

  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省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断增强。到2005年,全省拥有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超过120家,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超过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多,其中全省大中型企业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比2000年增加了12倍多。

  “十五”期间,我省狠抓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我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4家增加到6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5家。至此,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中心企业成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2005年,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开展的科技项目数达2719项,开展的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达2413项;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全部销售收入771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21.8亿元,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8%,比我省R&D投入占GDP的比例高2.25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107.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4%,比全省新产品产值率高7.1个百分点。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体现了技术中心建设的成就和影响力,也为我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相关行业增强自主创新的实现能力、管理能力打下了较强的基础。

  2.政府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使我省企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十五”以来,以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为突破口,财政资金投入2.8亿元,引导实施重点国家及省安排的各类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项目911项,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及行业需求,重视对重点行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使自主创新内容更具体、效果更显著。五年来,财政资金以3%以上的比例引领社会各类资金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使我省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超过9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6.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多,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0.7%。企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研究与开发及关键技术工业性试验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的技术创新格局已经形成。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全省大中型企业共开展科技项目5364项,年均1341项;开展的新产品开发项目3434项,年均859项;开展的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2986项,年均747项。

  2005年,全省专利授权由2000年的710件增加到925件,年均增长6.06%;全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由2000年的65件增加到162件,年均增长30%;贵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由2000年的98件增加到2004年的160件,年均增长13.4%;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达到92件。全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9%,比“九五”期间的4.49%增加2.41个百分点,经国家及省认定和表彰的新技术新产品514项。到2005年,全省61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约10.8亿元。

  一批依托贵州省资源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产品推向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无人机遥测遥感技术、民用航空关键零部件加工先进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信息产业领域,以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制成功,新型电子元器件不断开发并为神五和神六航天飞船提供了数万种配套件;在磷及磷化工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贵阳地区、黔南地区两个磷化工产业链;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海绵钛、复合反渗透膜、纳米氧化锌、金属锰、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医药制药领域,地方特色新药的研发成效明显。财政资金的引导有力地提升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实施能力,使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带动效果。

  4.产学研联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产学研联合更多地关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合作开发,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院士、海内外博士、硕士贵州行、企业行及产学研高级论坛、走访交流等多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注重优势互补,除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外,还着力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营销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引导企业与省内外有潜力的院校保持长期联系,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中寻求合作项目。“十五”以来,省内高校与企业签署产学研重大合作项目50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160项,主要合作领域为化工、冶金、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省经贸委会同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认定了7家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至此,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全省90%以上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都有产学研合作背景,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

  5.积极落实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通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指导企业认识和执行国家鼓励技术开发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前抵扣政策;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等。通过引导企业落实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支持,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二)存在的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体制和动力机制不完善。我省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缓慢,企业科技组织的形成、科技人员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等机制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企业创新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把手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从我省财政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资金来看,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量小、分散,企业投入及银行贷款也存在严重不足。企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创新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成为技术创新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

  企业创新人才缺乏。未形成对科技人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企业人才存量流失严重,优秀创新人才引不进来。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开发能力弱。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不完善、不健全,创新基础条件极其薄弱;二是企业整合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四是技术中介机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各类机构服务不完善。

  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我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享受国家对技术开发实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方面企业急需各种技术,而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却束之高阁,不能有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尤其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上既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体系,又缺乏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的平台。

  二、“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将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进入历史性突破时期,我省技术创新宏观政策环境将有较好的转变

  党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未来五年加速提高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已推出一系列鼓励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为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将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进入历史性突破时期。

  政府将进一步转变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逐渐从直接、微观和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向间接、宏观和以法律手段指导为主。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将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服务环节逐步改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将快速增长,投入体系逐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为有效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及全省技术创新实施条件的转变提供良好契机。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省增强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为我省产业技术提升带来机遇。目前,经济全球化带动的科技全球化,主要通过产业研发的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界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而其中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性投资及其研发活动最为直接。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在加剧外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竞争关系的同时,客观上为中国产业研发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研发人才,在产品和工艺创新、在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一定溢出效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便捷道路。因此,贵州应从企业技术水平的基本现实出发,合理地处理进口技术和自主研发,以及国内研发和海外产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吸引海外产业研发投资,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取有价值的外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实施再创新,这将推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3.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我省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可传播性和外溢性。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利用知识和技术的可传播性和外溢性,既进行原始创新,又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在部分领域实现后来居上。

  我省只要抓住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大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创新成果,努力发挥本省优势,就能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我省与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

  三、“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艺的技术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心,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发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机制的形成,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实现全省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选择一批应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原则。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制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能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结构布局合理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

  坚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发展对经济增长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及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形成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坚持以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为主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鼓励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企业既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又努力提高实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科技资源和投入主要投在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的效益指标上。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省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均建立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研究开发机构;建成完善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建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构建较完善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使全省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到2010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2%;企业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3%以上;企业R&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3.4%以上。

  到201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8家,培育行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新增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仪器共享。全省工业企业拥有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达到200个左右;全省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项目达到3700项左右。能源工业、煤化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烟草、酿酒、医药等主要行业约6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约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5%的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达到10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全省大中型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保持13%的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达到330件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结合我省实际,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及领域,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启动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形成8个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形成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机械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体系、磷化工产业研发创新体系、煤化工产业研发创新体系、电子元器件及信息产业研发创新体系、新型医药研发创新体系、新材料研发创新体系、烟酒及特色食品研发创新体系等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系统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2.培育7-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建设好现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力争再争取国家认定1~2家企业技术中心,使我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8家。通过加快技术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7-8家企业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对省内工业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重点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5个省级技术研发和转移中心。(1)磷化工行业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2)依托贵州大学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3)数字化制造技术研发及转移中心;(4)信息技术研发及推广中心;(5)依托贵阳中医学院医药新技术转移中心。

  4.组织100项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及推广。重点支持煤、电、磷、化工产品多联产技术;煤矿安全检测监控新技术;精细磷制品及精细磷酸盐产品;磷矿中提取稀土化合物及其他伴生矿技术;新型轮胎及最佳变形轮廓设计关键技术;白酒中风味物质的解析及应用新技术;民用无人机空中对地观测多项关键技术;数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大中型多功能高效挖掘机;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水泥;大功率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技术;低焦油卷烟、混合型卷烟新工艺新技术;无机非金属新型建材;航空发动机改燃气轮机组技术开发;特种用途自动化控制设备;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及生产技术;生物柴油新技术新工艺;纳米技术和产品开发等重大新产品及技术创新专项。

  四、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现代中药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我省以民族医药为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具备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一些工艺技术优势。“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原药、新药品种和新剂型药的开发,开展药用植物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用动植物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药效确证以及药用制作设备、制药工艺、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改进和研发。在以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上有新的进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

  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我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主要以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为重点,进行新的研制和开发。

  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快通信终端产品以及交换台、基站等设备关键配套件的研制;积极开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开发。加强芯片制造、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低温共烧陶瓷(LTCC)、焊粘接等技术的研发,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对高密度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控制及磁记录系统可靠性等技术进行研发,以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子产品、集成电路、新型环保电子专用材料等为重点,进行研制开发。

  软件和系统集成的开发。加强对数据库、应用软件、中间软件等各种软件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网络安全产品;提高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开发出分布式楼宇设备监控各级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

  (三)新材料

  我省目前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金属及合金材料的开发。重点开展铝、钛、镁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研发,解决金属铝、钛的提纯技术;加强对航空航天所需合金材料的开发和纳米钛白粉的氯化氧化法生产,研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聚合物材料及制品开发。主要有超微细粉体材料、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聚合物基(改性)材料及其制品、反渗透膜等类材料。

  能源材料的开发。各种电池材料,包括移动电话机和其他动力用锂离子电池材料、聚合物锂电池材料、超细锌粉,纳米碳素材料的开发。

  新型陶瓷材料的开发。主要有刀具、磨具、磨料碳化硅材料及制品,陶瓷过滤器、特种陶瓷等。

  电子功能材料的开发。以材料的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绝缘浆料、电子导电浆料、电子封装材料、发光材料、铜箔、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

  化工材料及其制品开发。加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改性材料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改进选矿及其设备,提高矿石浮选及加工水平;改进煤化工技术;改进黄磷和磷酸制取、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以及磷酸盐等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助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磷精细化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设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水平。

  轻型、无人驾驶飞机的系列开发。研发新一代无人机及其对地观测系统,重点突破长航时技术及远距离控制技术;开发数据获取、无损压缩、宽带数据传输等技术,扩大无人机的行业应用。加快发动机自主设计和技术开发;以转包飞机超薄型结构件加工、复杂叶片研制生产为突破,扩大转包生产的能力与范围,积极参与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国内外合作;研究钛合金、高温合金等特种合金锻件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制和相互转移。利用军工技术的优势,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油田开采技术装备、燃气轮机、铝工业大型配套技术装备、750k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增速装置、钢帘线成套技术装备等的研制,推进产业化进程。

  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开展“网络制造”,便于合作设计、协同制造。开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数控系统,“数字”制造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的研究与开发。

  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技术研发。高起点地研制和生产智能、洁净、安全、节能型客车、特种车、重载车、垃圾车等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新型液压、多功能挖掘机及液压泵、液压马达、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零部件。以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的农业机械成套设备的研制;以满足制药行业生产、质量控制、检测等需要的重要技术和设备。

  环保设备的开发。积极研制“三废”处理装备、清洁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光机电一体化的开发。利用光学、微电子学、机械工程学三大工程技术交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来改善光电子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数控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推动光机电一体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行业的关联度。

  (五)能源

  “十一五”期间主要是促进常规能源更加高效的利用,开展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发展新能源,开发新的节能技术。

  煤化工及煤层气的开发。矿井瓦斯的收集与应用技术开发、煤层气的地面勘探与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煤气化、煤液化等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煤层气规模开发与规模采煤的一体化。

  生物质能的开发。在农林部门培养和建设一批速生高产能源植物品种与基地的基础上,实现开发生产生物柴油产业化。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马铃薯、芭蕉芋进行发酵生产燃料乙醇。采取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城市垃圾和农村的废弃糠壳、玉米芯、秸杆、畜类等物质气化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沼气等燃气。

  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有洁净煤、煤层气代替燃料油,燃油添加剂节油等节油技术;电动机高压大功率和低压中小功率变频调速、工业节电、家用电器节电等节电技术;节水技术;冷热电联动集成节能技术与智能控制产品、中央空调节能装置及技术;煤电、煤电铝、煤电磷的生产联接等节能技术;推进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发。

  (六)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主要以卷烟、白酒酿造及轻工产品深加工、交通、电力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创新为重点,开展新技术开发应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技术升级。

  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开发适合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重点开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运输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开发。

  烟叶及卷烟加工技术。卷烟烟气技术和烟叶醇化工艺研究,建立指导卷烟配方、工艺、品控的卷烟烟气质量评价、检测及控制技术等标准体系;卷烟系统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发,中式卷烟特色工艺路线研发;卷烟配方技术研究。

  电力电网的建设。重点发展交直流长距离混合输电及其稳定控制技术、区域无功优化配置及控制技术、特高压变电技术、灵活交流输电(FACTS)技术、数字贵州电网建设等。

  酿酒及轻工产品开发与深加工。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酿酒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及酒香味物质及其组分形成机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酒类成分分类及鉴定技术研究,酿酒副产品生物转化技术。以具有贵州相对优势的肉类、油菜籽、辣椒、马铃薯、茶叶等农畜产品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贵州特色轻工产品、特色食品开发和深加工技术。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巩固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增强自主创新的重要精神,深刻认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引导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企业领导班子要将自主创新作为重要的目标考核内容,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

  (二)构建提高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平台

  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结合“关于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凝聚各种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我省科技法制建设。努力抓好科技法规的执法工作,对技术创新应予以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全省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2.大力促进我省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必须加快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以科技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为依据,对科技人员实行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人才竞争机制。

  3.明确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企业在技术投入、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和风险驱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服务。

  4.促进技术开发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变过去重视书面成果为重视市场份额,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5.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努力使企业领导具有追求超前、开拓、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二是每个企业必须建立一套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定一套鼓励创造和创新的行为规范,包括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理解创新、参与创新、重视创新、鼓励与容忍失败等,使创新成为一种有理智的集体行为;四是建立一套创新文化的实物载体,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

  6.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奖励力度。加大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宣传,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及时解决企业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继续实施政府对新产品新技术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奖励,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制定奖励政策重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技术骨干、革新能手,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三)构建较完善的技术开发基础条件平台

  1.加快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引导企业在我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降低产品技术开发及生产成本,使技术及产品有较高的性价比及较强的竞争力。继续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支持和引导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源头,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企业科技人才的基地,成为企业对外合作交流的纽带。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参股、联合开发等多形式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省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及社会闲散资金对关键及共性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等加大投入,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银行贷款,引导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技术创新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企业。引导企业落实并享受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构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平台

  1.制定促进和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为:制定有利于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科技中介资源,深化科技中介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运行机制的政策;制定有利于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的政策,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业生存发展的工商、税收、审计、监督和管理等政策法规,规范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市场行为。

  2.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按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培养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结合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在共性技术推广、服务设备购置、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我省技术创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建立技术和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工

  我省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为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行业以及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是着力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重点。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工,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不同的各地区找到各自的侧重点。技术创新能力高的地区侧重于提高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同时尽可能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地区侧重于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即主要做将已有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工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等效益指标。

  (六)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行业及企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搞好“引凤筑巢”工作,尽可能多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要重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是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导责任;二是政府采用资金补贴、企业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技术开发条件等,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创新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建,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制定政策妥善解决企业高技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企业引进的博士享受高校、政府引进博士的相应待遇;四是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科技人才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企业自身加强对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