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规划依据
1、《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4、《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5、《贵州省“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资源定规划,按规划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2、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省的能源和煤炭资源组合优势,着力提高煤化工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坚持生态立省,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炭资源为源头,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以煤及煤化工产业为龙头的复合经济带,促进煤化工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研究提出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和一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及配套煤炭开发项目,引导煤、电及煤化工产业协调发展。
一、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煤化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合成氨、炼焦化工、乙炔化工三大煤化学工业产品系列;还培育了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遵义碱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职工队伍;通过不断进行先进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实施节能降耗、提质扩产、增加品种和企业信息化改造等,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加快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省煤化工行业总资产42.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亿元;与2000年相比,资产净增14.4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81%,工业增加值增长167%。
煤制合成氨 2005年末,全省共有12家合成氨生产企业,全省合成氨生产能力116万吨/年,其中煤制合成氨生产能力80万吨/年,普遍沿用固定层间歇制气的造气工艺,煤制合成氨最大规模为20万吨/年。
焦化 2005年末,年产1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机焦生产企业全省约有40户,焦炭生产能力1048万吨/年,最大焦炉为5.5米×50孔,单炉生产能力为50万吨/年。水城钢铁公司焦化厂和贵阳煤气气源厂共建有焦油加工能力8万吨,并实现了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
乙炔化工 2005年末,全省有电石企业22家,电石年生产能力120多万吨。其中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电石生产能力5万吨/年、聚乙烯醇2万吨/年、醋酸乙烯4万吨/年;遵义碱厂电石生产能力16.5万吨/年、烧碱10万吨/年、聚氯乙烯15万吨/年、三氯乙烯1.5万吨/年;安龙重化工基地电石生产能力10万吨/年、在建的烧碱生产能力10万吨/年、聚氯乙烯12万吨/年;其余均为单纯电石生产企业,并且大多为千吨级装置和开放炉型,属于淘汰类生产装置。
甲醇 2005年末,全省仅有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一户企业具有2.5万吨甲醇生产能力,采用联醇工艺,规模较小。
虽然贵州煤化工产业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贵州煤化工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与煤炭工业发展相比,煤化工发展相对滞后。2005年全省1.06亿吨原煤产量中,化工煤用量不足500万吨(焦炭用煤除外),还达不到原煤产量的5%,与贵州储产煤大省和南方能源基地的地位很不适应。
2、以初级产品为主,品种单一。煤化工产品仅有氮肥、焦炭、聚乙烯醇、聚氯乙烯等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3、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合成氨企业平均规模为6.8万/年、电石企业平均规模为5.5万吨/年,年产10万吨以上机焦企业平均规模为27万吨/年。2005年国家发改委焦炭行业准入公告中,只有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贵阳煤气气源厂两户企业进入焦炭行业准入名单。
4、煤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科技人才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差,新技术、新产品较少,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
5、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大部份煤化工企业“三废”排放未达标,环保欠账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一些小土焦、改良焦仍在运行,小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煤气、焦油等没有回收利用。
二、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基础条件
煤炭资源及分布 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齐全的煤种,为发展煤化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贵州是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大省,埋深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达24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截止2004年末,全省煤炭累计探明资源量587.29亿吨。其中,六盘水市166.22亿吨、毕节地区274.11亿吨、遵义市57.55亿吨、黔西南州61.76亿吨,四个地州市的煤田资源量约占全省的95.29%。
截止2004年末,包括在籍生产矿井、在建矿井在内已利用资源量为83.68亿吨,占累计探明资源量的14.25%,尚未利用的资源/储量为503.61亿吨,占累计探明资源量的85.75%,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在尚未利用资源/储量中,精查141.74亿吨,占28.14%;详查74.23亿吨,占14.74%;普查160.11亿吨,占31.79%;找煤127.52亿吨,占25.33%。
贵州省煤炭资源中,主要煤类有气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等主要化工煤种,优质炼焦用煤几乎全部都集中分布于六盘水煤田,探明资源量达85.75亿吨,占总探明资源量的14.6%。无烟煤资源量约占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二,主要分布于织金、纳雍、毕节、大方、黔西、金沙、桐梓、习水、普安、兴仁及安顺一带。全省煤炭的主要煤类能满足煤化工工艺装备技术对煤种的要求。
贵州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与石油和天然气一样的用途,是宝贵的化工原料。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995~1996年对全省煤层气资源所进行的评价,测算埋深2000米以浅的全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11亿立方米,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二,其中富甲烷气为29214亿立方米,占全省煤层气资源量的92.7%。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储量14236亿立方米)和黔北地区(储量7392亿立方米)。
煤炭供给 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1.06亿吨。“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建成一批煤炭项目和洗煤项目,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将达到1.6亿吨、原煤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预计到2010年,我省火电装机将达到1974万千瓦,消耗电煤约8000万吨,省外调出量3000万吨,除冶金、建材及其他行业用煤外,约有3000万吨左右的煤炭可用于发展煤化工。
电力及水资源供给 贵州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水量为58.5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6位,具有“水火互济”的资源优势。2005年贵州电网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20万千瓦,实现发电量648亿千瓦时。到2010年,贵州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交通条件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现已形成二横二纵四连线的交通骨架网络,覆盖了我省主要产煤区,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相配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煤化工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预测
炼焦是传统煤化工的代表,气化是现代煤化工的主体,液化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煤化工发展更加注重企业集约化,设备大型化;更加注重产品加工深度化,提高煤炭附加值;更加注重不断发展和推广煤炭气化、液化等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实现热能综合利用和建立多联产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乙烯、焦油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速加快;世界能源紧张促使煤炭替代石油,未来煤化工发展热点,必将围绕以煤为基础的替代石油的清洁汽车燃料、民用燃料和石化产品等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甲醇消费量增长较快,尤其作为汽油添加剂的原料使甲醇消费量大增;随着甲醇转化烯烃技术的突破,对煤制甲醇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也将使二甲醚成为替代石油液化气的最佳民用燃料,二甲醚在我省及南方地区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面对国际能源紧张和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煤基合成油迅速成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投资热点。贵州地处西南,油品相对短缺,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煤基合成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预计到2010年末,省内化肥总规模将达到800万吨,对合成氨需求量有所增加。由于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合成氨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价格持续上扬,而我省煤制合成氨价格和市场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煤化工的发展,将促使煤炭工业向煤化工产业转移,实现优煤优用,提高煤炭附加值,也将为煤炭、电力开辟新的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煤炭、电力工业的协调发展。
(三)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一五”是贵州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我省上下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各项工作的意识增强,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十一五”全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必然对工业化上游的资源优势产业提出巨大需求。以煤为基础的能源及化工产业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资源的价值和地位将进一步显现,运用好资源杠杆可使我省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随着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特别是甲醇转化烯烃(MTO、MTP)工艺的成熟,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十一五”是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南方煤炭资源大省的贵州,发展煤化工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否在此轮热潮中抢占先机,突破多年来煤炭以销售和发电为主的单一经营格局,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因此,全省上下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发展煤化工产业对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用抓电力工业发展的精神和举措,抓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三、“十一五”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省能源与煤炭资源组合优势,做大做强原材料新兴支柱产业,把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重化工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做强优势、滚动发展。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一体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着力打造煤基醇醚燃料、煤焦化、煤基合成油、烯烃和合成氨等产业链,建设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黔中和黔北煤化工产业区,努力提高煤化工产业竞争能力,尽快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上下游配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促进贵州煤化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资源定规划,按规划定项目,以重大煤化工建设项目为载体,促进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向煤化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贵州煤化工产业结构体系。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高起点、新技术、高水平、规模化和多联产发展。
——坚持深度加工、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相结合,努力探索我省煤化工洁净化生产新模式。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多方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煤化工产业发展新机制。
——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结合,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二)“十一五”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目标
到2010年,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夯实,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框架基本形成,煤化工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明显增强,初步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全省煤化工产业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2010年,力争全省煤化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20亿元以上。
◆2010年,煤化工企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和煤耗在现有基础上均下降10%,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四、“十一五”贵州煤化工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根据我省资源状况和能源工业发展布局,以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规划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的优质煤炭产区,以煤炭就地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着力打造以新型焦化、能源化工为产业链的西部煤化工产业带;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及遵义市优质煤炭产区,依托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优势,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打造以精细煤化工、煤磷化工为产业链的黔中煤磷化工产业区和黔北煤化工产业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煤化工产业体系。
1、西部煤化工产业带
六盘水—威赫煤化工区 以煤焦化、能源化工产品为主导产品,“十一五”期间,依托水钢、盘江煤电、水矿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及盘县、水城、威宁、赫章等地优质焦煤,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建设新型煤焦化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机械化焦炭规模控制在1200万吨/年左右;实现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焦油回收集中分离、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六枝、普定等地优质煤炭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有实力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煤电化一体化,提高煤炭就地转化能力和煤炭附加值,着力建设六枝煤电化冶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区;加大煤层气研究力度,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启动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示范项目,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到2010年,基本搭建六盘水-威赫煤化工区的基础框架。
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区 以煤基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为主导产品,“十一五”至今后一个时期,积极发展煤气化技术,以煤基甲醇及醇醚燃料为产业链,重点发展清洁车用和民用燃料,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建设以清洁燃料为主的毕节煤化工基地;依托织金、纳雍、金沙等地的优质煤炭资源,积极开展煤基合成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煤电化一体化,建设以新型能源为主的织金煤化工基地,实现新型能源化工发展的重大突破。到2010年,基本搭建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区的基础框架。
织金磷煤化工区 围绕开发利用织金磷资源中多种伴生矿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力度,创造条件建设煤、电、磷及稀土回收综合利用等多产品共生耦合的多联产系统,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织金循环经济生态型磷煤化电工业区”打下基础。
黔西南煤化工区 以化肥、聚氯乙烯为主导产品,“十一五”期间,依托兴义、安龙煤炭资源和现有化工企业,加快建设安龙重化工基地电石、聚氯乙烯工程,实施电石渣制水泥、热电联产等多联产、一体化项目,继续实施现有化肥企业合成氨及尿素装置技术改造,发挥规模效益,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安(龙)兴(义)循环经济重化工基地;依托盘南、普安煤炭资源,加大煤炭勘探深度,进一步开展煤质分析评价,积极跟踪国内、国际先进的煤化工技术,为下一步启动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和煤基合成油建设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黔中煤磷化工产业区
以精细煤化工产品和磷复肥为主导产品,“十一五”期间,依托清镇、开阳、黔西等地煤炭资源和贵阳中心城市的技术、人才、信息和区位等优势,以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发展精细煤化工产品,建设以甲醇、醋酸及其下游产品为主要产业链的黔中循环经济现代煤化工基地,通过产品的横向共生耦合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发展,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大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和贵州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等煤化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限制红枫湖周边企业扩大规模,进一步改善红枫湖周边生态环境。
围绕进一步加快磷化工业发展和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建设,以配套发展煤制合成氨为重点,加快开阳、瓮福等地煤、磷化工与其他相关产业多产品共生耦合,带动磷、煤、电、化、建材等相关行业多联产、一体化发展,积极构建我国南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架构。
3、黔北煤化工产业区
以乙炔化工产品和甲醇转化烯烃为主导产品 ,“十一五”期间,依托桐梓、绥阳等地优质煤炭资源,以氯烯烃、氟烯烃为主要产业链,依托现有企业的技术基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一体化”的要求,实施乙炔化工向氯烯烃、氟烯烃等产品转化与发电、电石渣制水泥等关联产品共生耦合的多联产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建设遵义循环经济重化工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启动实施燃气循环发电与甲醇联产建设项目,“十一五”后期,扩大煤气化规模,发展以甲醇转化烯烃为主的精细煤化工产品,建设桐梓循环经济煤化工基地。到2010年末,基本搭建黔北煤化工区的基础框架。
(二)发展重点
1、甲醇工业
坚持走“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多联产”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我省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煤制甲醇工业。重点开发、利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鼓励建设单套装置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基甲醇生产装置和回收利用焦炉煤气联产甲醇生产装置,力争到2010年醇醚及甲醇精加工产品形成200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
醇醚燃料 以发展替代石油的清洁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为重点,大力推动醇醚燃料生产和应用;以二甲醚替代石油液化气为方向,发展二甲醚替代民用燃料,建设煤基二甲醚生产装置、储气站和输送管道,解决城镇人民群众生活用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甲醇精加工 积极发展甲醇精加工,支持建设大型醋酸装置,促进甲醇向煤基合成产品的方向发展;加大力度引进和开发甲醇转化烯烃技术,以甲醇转化烯烃为产业链,发展烯烃及后续产品,促进产品加工深度化,提高甲醇附加值。
2、煤焦化工
焦炭 进一步规范我省焦炭行业发展,推进焦化结构和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升级。按照“总量控制、上大关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的要求和市场准入条件,新建、改造与淘汰相结合,实施资源及企业联合重组、改造提高,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设施,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生产设施;逐步淘汰炭化室小于4.3 米的小焦炉。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开发和引进炼焦新技术,鼓励建设炭化室为6米、年产100万吨的大型焦炉,推进焦炉大型化、焦化产业新型化、焦炉煤气及焦油加工的深度化,促进结构优化。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注重发展洁净焦化为源头的焦炉气提氢、制甲醇和热电联产等多联产新工艺,实现高温显热回收、焦炉气的有效利用,延伸焦化产业链。
煤焦油加工 坚持焦油加工深度化,采取集中加工和深加工的方式,积极发展以焦油、粗苯精加工为产业链的精苯、萘、蒽酚、沥青、防腐油、炭黑、针状焦等精细化工产品,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积极支持煤焦化基地建设年产20万吨以上煤焦油项目和年产5万吨的粗轻苯深加工项目,推动煤焦油加工工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力争使我省煤焦油精深加工上台阶。
3、煤基合成油
本着“支持研发、扩大合作、加强协调、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研究开发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新技术,为下步积极推进煤炭液化合成油规模化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创造条件,努力突破煤炭液化合成油。“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年产100万吨煤间接液化合成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能够启动实施。
4、合成氨
围绕进一步加快磷化工业发展和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建设,以配套发展煤制合成氨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创建煤、磷化工一体化新模式;推进开阳、瓮福两大循环经济生态型煤磷化工基地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合成氨工业。引进优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型煤气技术,整合、改造提高都匀化工有限公司、毕节化肥有限公司等现有合成氨生产企业,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5、乙炔化工
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电石市场准入条件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坚持走多联产、一体化的道路。原则上不再新建单一的电石生产装置和企业,坚决淘汰现有开放式电石炉和1万吨(5000千伏安)以下的电石炉,依托煤炭、能源等优势,重点支持遵义和安龙重化工基地开发先进技术、新产品,促进乙炔向氯烯烃、氟烯烃等产品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产业链循环,建设煤、电、化、建材等多行业、多产品相互关联的多联产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排放、基地化、规模化,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乙炔化工产业。
6、煤层气开发及利用
以拓宽煤化工生产的原料资源为重点,加快煤层气开采和利用的研究,多层次、多渠道吸引投资者,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及时实施煤层气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提高煤层气附加值,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五、主要任务
(一)培育大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实力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推动、注重实效”的要求,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资产、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重组、内聚外扩,推动煤炭企业与煤化工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产品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联合重组,实现煤炭企业原料优势和化工企业技术人才优势的结合、国有企业技术装备优势和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的结合以及产品关联企业的优势互补,努力组建和培育2-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形成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
(二)实施多联产综合发展,优化配置资源
按照“优势互补、滚动发展”的思路,结合贵州建设西南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构想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煤为基础,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产业链,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多联产综合发展,在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及黔北煤化工区实施煤化工与热电联产、煤气化发电、化冶联产等一体化、多联产综合发展系统,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通过煤-磷-电-化一体化,煤-电-化-建材一体化等多联产方式,构建煤电化及煤磷化工产品综合开发、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坚持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路子,大力推进煤化工企业信息化,把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煤化工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化工材料及制品开发,重点引进、开发和推广煤炭气化、液化、甲醇转化烯烃、聚氯乙烯改性材料等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改进煤化工生产技术,提高煤化工技术水平。
按照“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重点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及产业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密切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掌握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四)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对外合作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和采集生产要素,走多层次联合、多元化投资开发之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参与产业开发,参与我省现有企业改组改造。对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煤化工发展空间,优化煤化工发展的资源要素配置,参与区域间的合作和竞争,努力提高我省煤化工产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五)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型、集团化、区域型清洁煤化工园区和基地,先形成单一企业“点”上小循环,再构筑众多企业“线”上中循环,最后实现区域“面”上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重点抓好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宜化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逐步扩大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一批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园区和企业,构建产业循环经济系统。
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实施一批综合利用重点工程、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燃煤锅炉系统节能改造工程、余热发电和热电联产工程、能量优化工程和废水废渣循环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精深加工增值,高效利用。依法关闭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 企业,为煤化工的健康、快速发展腾出资源空间、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
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基地。坚持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共生耦合原则、技术先进原则、环境友好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重大煤化工建设项目为载体,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生态型煤化工基地,构建产业协作平台,加快形成链式产业集群。
六、保障措施及政策
(一)加强管理,科学发展
1、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由省有关领导牵头,成立煤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领导,研究部署有关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强统筹协调和推动实施,进一步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促进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利用资源。
2、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按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并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没有规划的项目不予立项。
3、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确保煤化工建设项目依法合理、及时用地。 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和未经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受理用地申请和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区分淘汰类、限制类、允许类和鼓励类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水价和运力价格,加大对丰水期低谷时段用电价格的优惠力度,鼓励电耗、蒸汽耗量较大的重点煤化工企业建设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实现能源回收和梯级利用。新增铁路运力重点支持符合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的企业,对于煤炭就地转化年消耗200万吨以上原煤的煤化工项目,可优先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优惠配置煤炭资源、优先调配运力、优先提供市场销售条件。
5、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导向。按照基数保底、增量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区域间税收分配机制,使利益导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一致,引导电石、焦炭等高耗能工业逐步实现区域布局相对集中,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
6、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凡是新建和技改的焦炭装置必须同步建设焦油回收装置和粗苯加工装置,实现焦油回收利用;焦化生产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必须要有煤气使用用户,没有煤气使用用户和剩余煤气必须配套综合利用设施。电石企业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实行“以新带老”,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7、强化安全生产。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煤化工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逐步形成重点监控对象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等数据库群和相应的应用系统,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
1、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省煤炭调节基金以及国家和省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煤化工产业。
2、抢抓国家设立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机遇,千方百计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和联系,力争我省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3、积极推动国有煤炭、电力等企业上市融资发展煤化工产业。优先安排符合发债条件的重点煤化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发展资金。
4、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充分利用“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契机和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跨国集团积极介入规划建设的煤化工项目,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股份信托等方式集中资金投向煤化工企业。建立和完善还贷机制,更多地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加强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高,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坚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充分利用国债资金、财政资金及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进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探索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利用各种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向深度、广度发展,组织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先进技术,组织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知名高校与我省开展产学研活动。
(四)深化企业改革,推动我省煤化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打破现有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允许国有产权进入产权市场,进行公开竞价转让;加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整合国有资产集中投向煤化工产业,形成1-2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争取开展煤化工企业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积极推动煤电化联营,鼓励煤、电及煤化工企业相互参股,加快煤、电、化一体化步伐。
(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落实人才强省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围绕建设特色贵州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研究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起人才开发机制和教育平台,利用省内中等专科学校、高校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教育资源培训和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进一步拓宽面向省内外选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范围,对急需引进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鼓励各类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到贵州发展创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加快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各类人才。
(六)继续推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机制,坚持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实现“大煤保大化”、“优煤优用”和煤电化共同发展。同时加快煤炭勘查深度,下大力气开展煤质、煤种分析工作,做好煤质评价,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制订和完善煤炭资源价格体系和能源管理目标体系,以优化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煤炭资源绿色消费体系,坚决用法律法规手段杜绝新的“跑马圈地”和资源浪费现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有关规定,合理调控无烟煤和炼焦煤开采规模,实行保护性开采。
(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的中介服务,建立和规范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规范服务。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重大煤化工项目咨询论证制度,按照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的要求,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根据煤转化的科学原理和物料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整体影响进行科学决策。
尽快研究和制定有关发展醇醚燃料、二甲醚替代民用燃气等产品的配套政策措施,为加快煤化工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采取BOT等多种方式,加快以煤化工业产业带的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二级公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国有资产运营监督机制,建立企业经营绩效制度,加快培育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队伍,经理人才市场,探索经营者年薪制和持有股份等分配形式,使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