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12-04-15

—对话《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Parminder Bahra)


  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全球报业最热门的话题。2007年7月18日下午,作者应邀赴英国《泰晤士报》访问,与《泰晤士报》网络版(Times Online)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Parminder Bahra)就此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
  考虑读者阅读兴趣和需求

  作者:在来访问之前,中国报界刚刚召开过多场有关数字报业、报网互动这类主题的重要会议。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报纸如何留住读者、化险为夷,是全世界报人都关注的问题。因此,来到有24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希望与您就这个问题交换意见。

  帕明德·巴瑞(以下简称巴瑞):《泰晤士报》网络版开始于1997年,最初主要是选择平面报纸的部分内容在网络上发表。10年来网络版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今年2月改版,推出了新的刊头Times Online,页面视觉效果也与过去不同。因为网络读者与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爱好不同,我们需要更好地把握读者的心理和反应,找到自己的定位。

  作者:本世纪最初5年中,英国报纸的发行量总体上下降了1/5,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当中。2003年《泰晤士报》正式推出了版面缩小一半的小开本以吸引那些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的上班族,发行量有显著上升。小报化的浪潮后来席卷到美洲,也影响了亚洲。但是,我觉得报型的改变、版式的革新并不是挽回读者的唯一方法,更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各地的统计数据都表明,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比之他们的前辈要更加多元化,网络传播与移动载体必将成为新闻与信息传递的主流,传统媒体如果不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开拓新的市场,将难以应对局势的变化。

  巴瑞:《泰晤士报》和网络版的读者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泰晤士报》发行量是每天65万份,《星期日泰晤士报》每天130万份。网络版每个月的读者约1000万人,其中有22%的读者既读《泰晤士报》又看网络版。另据统计,1000万读者中45%是国外的,美国的占35%,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也有少量中国读者。

  作者:《泰晤士报》网络版是否考虑到国内读者与国外读者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从而在内容及报道方式上有所不同呢?

  巴瑞:有的新闻只能吸引某些地区的网民读者,而有些新闻能吸引全球的读者。如美国总统大选,在国内出版的《泰晤士报》就不会作太多报道,但网络版因为有这么多美国读者,报道要比报纸起步早,也更有深度和广度。网络版请《泰晤士报》驻美国记者更多地为自己写稿。另外,因《泰晤士报》属新闻集团,网络版还会与集团在美国的媒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将报纸栏目重新组合 以全新方式呈现

  作者:网络版既要与报纸有联系,又要有所区别;既要完成对纸媒内容的重新整合,又要根据网络的特点添加新的内容和功能。我注意到,目前《泰晤士报》网络版的频道设置与《泰晤士报》的内容设计是基本一致的,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巴瑞:由于网络版的内容主要来自《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内容上有所重叠是无法避免的。但网络版可以充分利用本集团的优势,将集团内各报纸杂志最具实力的栏目进行重新组合,以一种全新方式呈现给读者。例如我们有一个“女性”专栏,内容来源不只一个。有关女性工作的内容取自《泰晤士报》专题版,而有关女性健康的内容则取自《星期日泰晤士报》新闻版,还有时尚内容来自杂志。此外就是加强内容的综合性和链接性。网络版与报纸相比内容更丰富,而且可以链接到其它相关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还有,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网上社区、网上论坛,读者可以留言、发表评论以及声像资料。网络版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报纸的延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无缝隙平台,突破了报纸传统上的局限,可与新闻事件同步,在时效和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上都能有所突破。

  作者:《纽约时报》网络版在向网民推出“最受欢迎的文章排行”时,采用 “最多E-mail推荐”“最多博客引用”“最多搜索的关键词”这样一些统计指标。在《泰晤士报》网络版的主页上,也有三个排行榜:“最多阅读”(Most Read)、“最多评论”(Most Commented)

  和“最大惊奇”(Most Curious)。显然,前两个排行榜是有客观依据的,而“最大惊奇”是根据什么标准和方式来排名的?为什么会设立这个排行榜?

  巴瑞:“最大惊奇”的依据是主观判断。我们有两个记者专门搜索和挑选这样的故事。选择标准是:一要出人意料;二要特别有幽默感、有趣,对报纸是个补充,因为《泰晤士报》是很严肃的报纸,一些有趣的事登不出来,网络版则可以做报纸所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三要有影响力。四要有视觉冲击力,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短片等,声像信息是纸媒介所不能表达的,这也是网络版的优势所在。

  报网融合 新闻标准保持不变

  作者: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报纸,《泰晤士报》既要保持传统,又在不断创新。听说您曾在其他报社工作过,在您看来《泰晤士报》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巴瑞:我原来在《金融时报》工作,后来加入《泰晤士报》,在编辑部工作了三年后才来到网络版。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自己的文化和风格,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符合该地的文化,马上就会有同事给自己指出来。当然媒体本身在不断变化,其文化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泰晤士报》同样如此。比如《泰晤士报》网络版如果要把读者链接到别的媒体,一定是链接到和《泰晤士报》差不多的大媒体。链接是有标准的,必须链接到可靠网站,可以证实的内容。链接的内容是否符合这些标准由编辑决定,这和记者采写新闻时必须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辨别一样。网上信息太多,必须运用新闻专业标准进行取舍。归纳起来,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要符合集团文化,还要经过编辑的专业判断力考察。

  作者:报纸网络版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报纸的依附,网络版与报纸之间的合作甚至重新整合,在中国许多报社中已经展开。“报网互动”,实际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必经阶段。媒介融合客观上要求改革媒体现有的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这种改革才刚刚开始,不同的媒介做法不同。在《泰晤士报》,我们看到网络版编辑与报纸编辑在同一个工作平台上办公,你们之间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

  巴瑞:独立的网络版编辑部是大约18个月前组建的,当时只有15到20人,大多是从报纸转过来的。今天,网络编辑部人数已经增加到近60人,基本都是编辑,只有新闻组有很少几个网络新闻记者。网络编辑的职责也在变化,起初只是单纯摘编报纸新闻,一年前才既管栏目设置、稿件选择和版面编排,又和报纸编辑一起沟通选题,并请报纸记者为网络版采访写稿。你们来的时间非常巧,因为从这周开始,报纸和网络版的新闻部门合二为一,正式搬到一起办公。媒体融合的目的是把网络版和报纸都办成各自领域最好的传媒,报纸全面深入,网络快速不断档、不漏报,所谓无缝隙新闻。至于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还要探索。我觉得未来6到12个月会有很大变化。网络版鼓励各个栏目自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终的目标是让记者人人都既给网络版又给报纸写稿。

  作者:新闻部门的合并是新事物,一个组织内部进行如此大的结构调整,是否遇到很大阻力?报纸与网站是不同的媒介,工作要求也不一样,《泰晤士报》对这两种媒介的员工,是否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巴瑞:总体来说年轻记者对待变化适应能力较强,他们愿意为网络版工作,而已经为报纸工作了20或25年的老记者们因为已经习惯了报纸的工作方式,对转而给网络供稿有一定抵触情绪。报纸与网络版的编辑记者在雇佣合同上的工作时间是一样的,都是8小时,但大家加班都很普遍。网络和报纸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工作要求会有不同,但《泰晤士报》的指导思想是不以新闻载体来区分工作人员。因为《泰晤士报》的新闻标准是一样的,集团对于在这两个不同媒体中工作的人员的评价体系也一样。

  作者:网络传播优越于平面媒体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多媒体的传播手段,而你们的编辑主要来自于报纸,这方面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巴瑞:我们有4位多媒体编辑,其中包括在ITV电视台做过电视编辑的人。除了自己制作,网络编辑部常和其他机构合作,如同属新闻集团的星空(SKY)电视台。网络版编辑部很开放,有时在文章末尾会把读者链接到其他媒体,如参见BBC视频资料等。我们认为应该尽最大努力给自己的读者最多信息,读者是有判断力的,最终会选择那些能给自己最大信息量的媒体,这是网络的性质决定的。

  与传统媒体构成一体标准 延伸品牌

  作者:作为网络版的负责人,你认为你们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巴瑞:今年2月改版以来,我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非常自豪。我们的优势在于自信,相信借助新的网络科技,可以及时得到统计数据,了解网上读者的阅读习惯,把网络版办得更好。比如我们知道至少一半以上的读者是通过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才来到网络版的,网络版吸引读者的方式与报纸不同。因此,我们的技术小组从搜索关键词着手,每天都密切跟踪,提交给网络编辑部一份名单,列出网上最受关注的关键词排名,网络版的校对编辑会在文字处理过程中尽量多用名单上的关键词,当然前提是保证《泰晤士报》的新闻标准不会被降低。我们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没有把传统媒体丢在一边,而是与《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集团内的报刊构成一体标准及风格一致的整体。还有,网络版的博客办得很好,我们摸索出了新闻媒体办博客的经验,职业记者写的博客很受欢迎。

  我们面对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技术还有很大提高空间,软件功能仍跟不上读者需求的速度,网站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二是我们几乎还未涉足手机新闻,而手机新闻在现实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因为速度快和移动性强,很有潜力。三是如何从商业上利用国外读者这部分资源做得不够,其实所有网络媒体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我们以前走过弯路,网络版创办之初想追赶通讯社,后来认识到是错误的。通讯社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不断更新新闻,而网络版做不到。报纸网络版的定位应该是新闻加评论,重在评论。

  作者:报纸网络版的赢利模式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至今还令人困惑的问题。你们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路?除了前面提到的手机新闻,还有其他发展途径吗?

  巴瑞:我们对赢利模式的最大认识是该模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泰晤士报》网络版是赢利的。而且利润以每年6-7%的速度在递增,目前网络版赢利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10-1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上升中。关于赢利,我们有两个方面可以加强。一个是广告的优化配置,即把广告与网站上文章的内容挂钩。这取决于技术手段是否足够高明。目前《泰晤士报》网络版已经有一套名为“快速(FAST)”的智能软件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广告效果。另一个途径是帮助大企业建立微型网站。有许多大企业想涉足数字媒介,但它们没有自己的编辑团队,就会找我们帮助建立一个“特别赞助区(Editorially-sponsored Area),这些公司也就成为《泰晤士报》网络版上某些版面的赞助商,因为这些版面是专门为这些公司建立的。这和传统的付费广告运作方式不太一样。我们已经和IBM、宝马等企业开展了这类合作。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研究的成果)

作者: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