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胶东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5
王奎良 刘守贞 曹体国
内容提要 本文从国际城市农业的实践和产生的背景出发,对城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烟台发展城市农业的必然性、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提出了发展城市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农业 战略定位 对策措施 烟台
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农业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城市农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确保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 城市农业的内涵及产生的背景
城市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是指处在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区,通过城市现代文明带动及利用城市提供的资本资源、科技成果、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城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区域性农业。城市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形态,具有城乡融化性、功能多样性、发展阶段性、高度集约性等特征。
国际上最早提出城市农业理念的是美日欧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明确提出了“城市农业”的概念。按照2003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定义,城市农业是指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城市农业在超大城市也称都市农业,但不同国家强调的城市农业主体功能特征、实践经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如:日本的城市间隙地农业,德国的“市民农园型农业”,荷兰的“外向型农业”等。
我国对城市农业的认识和实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无锡等城市引进借鉴了国际上都市农业的某些基本理论和实践做法。如上海,立足于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规划到2010年建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以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示范功能和创汇功能为主体的全国农业科技、信息加工、贸易中心“龙头型”都市农业。北京则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人文历史景观,发展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农业功能定位为鲜活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
城市农业是农业大发展、城市大扩张、城乡大融合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事实上的城市人口,带动更多的郊区成为城市;另一方面使传统的城郊农业发展面临用地紧张、优势下降、依靠传统农业方式增收困难等严峻挑战。高度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特殊的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经营者收入,增加产品供给,拓展农业功能,已是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发展城市农业,是我国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
2 我市发展城市农业的必然性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县城发展成中等城市,中心镇发展成小城市”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把加快推进城市化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1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以加快五区融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实施“东进、西拓、南扩”战略,拉开城市大框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著提高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地位。同时,搞好建成区外围规划与建设,强化功能培育,迅速形成中心城市发展新组团。2006年我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2平方公里,与1994年相比,建成区面积增长了3.05倍,城镇人口也由1994年的79.1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106.55万人,增长了34.7%。
2.2 中心城市格局已经形成
1984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后,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4年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构筑大型城市格局,把原牟平县撤县改区,新建莱山区,从而形成了以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牟平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组成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又不断加快五区融合建设,膨胀市区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城市格局变化巨大。到2006年市区总面积达到2722.3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达到178.91万人。
2.3 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74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渴望健康、环保、舒适的高品位生活。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时令、安全要求提高,在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生态和休闲功能,“吃绿色食品、创生态家园”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发展城市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3 我市城市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3.1 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我市中心城市共有耕地93.42万亩,果园 34.36万亩,农村人口72.36万人。近年来,中心城市郊区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要求,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提高效益为宗旨,依托城市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一是区域优势产业特色日益凸现。经过多年调整和优化,郊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培植起了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品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以福山、莱山、芝罘区为主的大樱桃生产基地;以牟平为主的苹果、粮油生产基地;以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牟平区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市属菜篮子基地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到2006年,郊区粮食、果品、蔬菜、水产品和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1.47万吨、50.14万吨、51.43万吨、57.92万吨和16.68万吨,农林牧渔产值达到20.20亿元。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区已建成九发、山村果园、益生、东方海洋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市农科院为龙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选育的烟农系小麦、烟富系列苹果、901海带等农业新品种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业国际化,市区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8.6亿美元。五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在重视农业经济功能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生态保护、食品安全保障、文化与休闲服务功能。在市农科院建设农博园,在城郊建设了一大批农业观光园、水果采摘园和中小学生农业实践基地。
我市城市农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城市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落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城市化对农业辐射功能还不强;城乡统筹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3.2 发展城市农业的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城市农业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生态、社会的一体化和实现现代化为总体目标,发挥中心城市及其农村区域优势,开拓农业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延伸开发新产业,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目标、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中心城市发展对农业农村要求的目标有机结合,增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能力,实现城乡产业对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3 发展城市农业战略定位
3.3.1功能定位。主要突出就业、收入保障等经济功能、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功能、食品安全保障功能、文化与休闲服务功能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等5大功能。
3.3.2产业定位。一是维持一定的高效规模化优质粮食产业。二是发展能够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早、鲜、嫩鲜活农产品生产,建立与城市规模扩张相适应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扩大设施蔬菜生产规模;扩大大樱桃、桃、葡萄等时令水果生产;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加快推进海珍品底播增养殖、鱼类工厂化养殖、虾池综合养殖、滩涂贝类养殖,控制贝类和藻类筏式养殖。三是发展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的经济林、观赏绿化林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境建设产业。四是发展体现中心城市特色的新兴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包括国际物流),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产业,良种、生物制品等农业科技产业等。五是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外向型农业。依托城市平台,培育具有强大市场开拓能力的外贸主体,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农产品出口。
3.3.3发展方式定位。主要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产业一体化。
4 发展城市农业的对策措施
4.1 搞好城市农业规划
把城市农业列入城市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市化规划与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起来。通过规划强化农业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与管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常年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休闲旅游农业用地。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构筑“山、水、城、田、林、海”的生态城市。
4.2 加快构筑适应城市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按照“优化一产、膨胀二产、突破三产”的要求,统筹发展农村三次产业。优先扶持壮大苹果、大樱桃、水产、畜禽、蔬菜等优势产业,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机构和监督体系,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餐饮、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开辟为城乡居民生活休闲需要的旅游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加速城乡产业融合。以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和“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为目标,以果蔬、水产、粮油、肉禽、食用菌、酿酒为重点,建设一批外向度高、产品聚集度高的产业带、产业区和加工园区。
4.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通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拉动,打造就业载体,增加就业岗位,分流农村劳动力。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并配套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4.4 进一步完善、提高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功能
加强建设用地的审批与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农业稳定。从源头治理农村污染,严格控制面源污染,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食用菌和沼气清洁能源。继续推进封山育林、沿海防护林、环城(镇、村)绿化等林业工程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的执法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确保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
4.5 建立城市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大财政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满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要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外资资本投资开发城市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融资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利用更多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投向城市农业。积极试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把农业支柱产业纳入保险范围。
作者简介
王奎良,男,1958年生,烟台市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主要从事科技兴农政策与理论、宏观农业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