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来源:陕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2012)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提升经济总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全省中小企业户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总户数达103万个,其中法人单位8.2万个,个体经营户94万个; 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286.48亿元,占全省GDP的35%,其中工业增加值738.67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7.5%。 ——中小企业管理素质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全省国有中小企业已改制5122户,乡村集体企业改制20722户,分别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90.8%、96%。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上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95%以上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创立了100多项国家标准,创建了4个国家级、205个省级名牌产品。 ——中小企业广泛吸纳社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效果显著。到20 05年,全省中小企业已累计安置城乡劳动力575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以上;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中小企业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364亿元,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752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 ——中小企业产业领域广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其中科技型企业1.2万家。粮油、果业、畜牧业、蔬菜和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电子元器件、能源化工等行业已形成100多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一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企业的技术水平跃居全国前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陕南绿色产业、关中为大工业配套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小企业成为市县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上缴税金163 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6%。有63个县(区)的中小企业实缴税金占县级财政收入30%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县域工业化, 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繁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到"十五" 末,全省各地建成各类工业园区126个,聚集中小企业10.38万个,从业人员68.59万人。 "十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布局不尽合理,企业规模小、总量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慢,企业聚集度低。关中地区中小企业聚集度为30%,陕南、陕北地区为10%左右, 远不及发达地区的一半。三是融资难、贷款难,资金严重短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四是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我省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进一步实施"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战略, 建设西部强省,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社会就业、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将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行业将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中小企业承担配套生产任务。三是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科技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中小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利用新技术成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将使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资源以更大的规模流动,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五是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各项支持政策逐步到位,为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省中小企业有了比较雄厚的"家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为今后五年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充分看到有利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看到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中小企业在数量和发展的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中小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省中小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下,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动力,又是压力。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中不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 在发展机遇与矛盾困难并存的情况下,只要紧紧抓住机遇,善于发挥优势,科学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我省中小企业将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加企业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着力点,以发展为大集团配套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积极催生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促进加快发展。着力发展科技型、资源加工型、配套服务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推进专业化、集约型、集群式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新产品。广泛引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搭建创业平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创业服务。建立健全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坚持全民创业,努力催生小企业。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积极倡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面向市场,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创办小企业。 (三)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法规和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深化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企业数量、规模和效益登上一个新台阶。到2012年,全省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主要目标是: ——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到2012年达到40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中小企业总户数达到115万户以上,从业人数超过660万人, 年均分别增加1.7万户、12.1万人; ——60%以上的中小企业采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标准; 新培育8个国家级和80个省部级名牌产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以上; ——中小企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中小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2%; ——7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建设60个总规模超过5亿元的中小企业园区。 四、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五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农产品加工、为大工业配套、开发优势资源、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企业。依托优势农业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粮、油、果、畜、菜、茶、药材加工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果汁、乳品、淀粉、方便面、饲料、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要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深加工水平。鼓励发展农技推广、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以"服务"促" 生产"、以"配套"促"加工"的涉农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加强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参与水利、道路、市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中拓展空间,在构建农科贸、农工商一体化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实现快速发展。到2012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0家。 (二)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现代大工业配套发展中小企业。根据我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的需要, 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配套协作关系。 装备制造领域,以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输变电设备、电子通讯设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为重点,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通过市场化外包服务和社会化分工协作,加快发展一批 "专、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 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领域,结合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发展循环经济,抓住国家支持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机遇,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林木种实和城市生活垃圾、废水等生物质资源,着力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能源、新材料生产企业。 造纸印刷、日用化工、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领域,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资源优化整合,重点发展一批以"新、优、特"产品为主导的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 (三)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我省雄厚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基础环境和企业孵化功能建设,增强技术支持力度, 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积极发展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 研制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小巨人"型科技企业。今后五年, 着力抓好1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为生产生活提供基本服务的运输、商业、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领域,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房地产、信息、创意、会展、中介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引导参与可经营性金融、教育、卫生、体育、影视、传媒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五)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恢复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五、实施科技创新 (一)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使企业科技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12年末,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费用应占营业收入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要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研发项目,认定一批自主创新、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带动全省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的宣传培训,促进中小企业树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保护理念,鼓励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水泥、玻璃等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低安全水平的中小企业,要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措施,有步骤地实行转产、重组、破产或关闭。 (二)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围绕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节约土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三废" 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所有新建和扩建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须满足污染物削减要求。今后五年,着力抓好200户节能降耗示范企业和10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资源聚集区、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 加快培育功能互补、协作有序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是解决我省中小企业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整体效益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为大企业、大集团搞好产业配套,发展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要围绕全省规划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输变电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机床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果品产业集群等,重点扶持和发展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 (二)充分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陕北地区要按照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规划,兴办一些配套服务型中小企业,利用特产杂粮、大枣、羊、薯类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群; 关中地区要大力开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乳制品、果品、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陕南地区要以发展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聚集中小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力争到2012年末,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工业园区。 (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从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和转化特色优势资源的需要出发,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要加强项目储备、包装、宣传和推介,组织参与国内外招商活动,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世行、亚行、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合作组织的优惠贷款,扩大中小企业利用外资规模。 七、继续深化改革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 积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 营造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二)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中小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自我发展新机制。 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扩大抵押范围,降低贷款门槛,改变中小企业在融资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一)推进银企合作。金融机构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制订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加信贷投放,调整信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各国有商业银行省市分行要不断改进授权授信方式,扩大对基层行和中小企业的授权授信,合理减少审贷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政府有关部门要搭建信息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与工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参与并购重组,通过市场融资。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进行项目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积极鼓励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到2012年末,新增20户以上中小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 (三)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创办各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对创业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中小企业法人产权交易试点和股权融资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相互补充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省级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为龙头,加快建立以省、市财政资金为主,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九、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由省中小企业促进局与陕西科技大学联合组建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研究开发农产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帮助转化适合产业化开发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我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公共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全方位、开放式服务。 (二)加快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切实抓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依托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省、市、县培训基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定、技能鉴定, 为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建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全省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培训师、策划师、营销师等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证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 (三)加快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网络管理咨询系统,设立网上专家库,及时在网上解答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管理、技术等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支持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社会咨询和认证机构,为各类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 (四)加快创业辅导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省级创业辅导中心和市县级创业服务站,选聘具有专业资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家组成创业辅导队伍,为创业期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工商登记、产品试制、市场策划、形象设计、营销管理等创业辅导。到2012年末,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创业培训基地。 (五)加快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健全省中小企业信息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各市信息网并延伸到县(市、区),实现联网运行,及时、准确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尽快建成全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广应用电子商务。 (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组建陕西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协会,积极支持人民银行加快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工商、税务、质监、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的信用管理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制订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为构建良好的中小企业社会信用环境创造条件。 十、切实加强领导 (一)理顺管理体制。各市、县、区要健全中小企业工作机构, 切实履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和职责,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强化工作队伍建设,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扎实实推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健全法规和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对现行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要进行清理,及时废止和修订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政策扶持等方面与其不一致的有关规定。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积极利用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新增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不断扩大专项资金规模。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扩大就业与增收的新举措、新项目。 (四)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维权保护机制,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典型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振兴陕西经济、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新的贡献。新闻链接: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一些重点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719.0亿元,占全省GDP的38.0%,从业人员59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0%,实缴税金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6 %。 中小企业先后创出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17个、陕西省名牌产品205个、国家免检产品34个、部级创名牌重点企业27个,成为我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6年,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2.8%;个体经营户达到96万个,比上年增加2万个;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295户,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2户;有7个县(市、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城乡居民收入。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5.6万个,安置城乡就业达59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60%,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35.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30%,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中小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400.8 亿元,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863元,占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8%。 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2006年,全省有63个县、区中小企业上缴税金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30%,最高的达到73%。县级以上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129个,入园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12 万多户,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钛业、乳品和粮食加工、果汁加工、能源化工等若干产业集群,涌现出400多个中小企业密集区。 进入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政府通过召开会议、下拨资金、建章立制等多种形式,积极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缺技术、少人才等问题。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统计制度》等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另外,省政府还将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和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鼓励与引导,并对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截至今年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8.8%,明显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