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海滨通讯员孙晓钟
拨通“96236”,几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都能解决;鼠标轻轻一点,收菜的卡车第二天准能开进村里。这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得益于长治市科技局多年来实施的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
三个平台建起科技信息网
2004年、2005年,长治市科技局先后申报了两项关于农村科技信息方面的国家级星火计划,即《长治市村村通技术培训网络建设工程》和《长治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均被科技部立项;2004年该市还被科技部确定为农村信息化基地。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技术指导下,长治市科技局组织建设的科技信息“村村通”基于互联网、语音信息和专家热线三个平台,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无偿共享,信息服务站在全市布点800多个,96236语音信息服务覆盖了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把科技信息送进了山庄窝铺,送到了田间地头。
三个平台建设,包括农业科技信息网、96236语音信息平台和专家咨询热线。长治市农业科技信息网数据库,曾荣获2006中国百强农业网站最具成长性奖。该网站包括实用技术、市场行情、市场分析预测等16个栏目,粮油、瓜果、蔬菜、加工贮运、农机、沼气等12个专业,32000余条信息,并实行日更新维护制,日均更新数据160多条;与网通公司共同开办的“96236”语音信息平台,包括静态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23000多条,只要通电话,信息送到家,服务快捷方便;专家咨询热线则由专家定点接诊,跟踪服务。
“村村通”送去“及时雨”
杨承建是长治市科技局的一名林果专家,每个星期二,他都会在市“村村通”办公室耐心地接听电话,热心为该全市各地打来电话的果农们解疑答难。但接电话决不只是服务的全部,更多的是应果农之求,进山下沟实地解决果农遇到的困难。今年2月27日是农历正月初十,当人们还沉静在节日气氛中时,他接到襄垣县一名叫常全柱的果农打来的求救电话,第二天就乘车到该村后山的果园进行了现场察看和驱虫操作指导……
周一是农业专家,周二是林果专家,周三是蔬菜专家,周五是畜牧专家,熟悉“村村通”情况的长治农民,把这个“课程表”式的接线专家情况烂熟于胸。专家咨询热线将口头指导和现场指导结合起来,深受农民欢迎。在冰雹灾后的生产抢救中,在菜农喷错农药时,在麦茬种秋玉米的新技术推广中,通过咨询热线了解农民所盼所急后,农技专家总能及时赶到农民身边,及时为基层农民提供无偿到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据了解,长治市科技信息“村村通”开展以来,专家咨询已达1735人次;“96236”语言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到5万多用户,查询次数超过25万;有21万人次上网浏览阅读农信,采集有效信息3万多条,解决技术难题705项,引进新品种47个,签订农副产品销售订单173个,有76种农副产品打入全国60多个农贸市场,直接经济效益8500多万元。“村村通”,率先在城区构建了一个城乡一体、人文、和谐的“信息家园”。
科技之花在田野里绽放
沁源县脱毒马铃薯开发中心通过发布供求信息,使10万斤马铃薯种子增收10万元;襄垣县农民经济人刘太成通过上网获得销售信息,与河北、天津、山东等多家公司签订代销合同,分批出售韩国雅坪椒5万余斤,为当地农民增收15万元;长子县科技推广能手韩书才通过网上咨询专家,获得《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的“绿溢金”牌系列野菜已行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多个产品获得了“中国消费者放心质量可信产品”的殊荣。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都是该市科技信息“村村通”服务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果,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区农业的希望。
科技信息“村村通”的实施,让农民增收有了新保障,也推动了农业科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在宣传国家涉农法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产、学、研和产销的衔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村村通”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技信息交流,农民的视野开阔了,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法律意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通科技信息“村村通”以来,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很多棘手的难题,都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被及时攻克,由此让农业生产驶上安全、高效的快车道。“村村通”实施以来,全市再也没有发生重大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农业灾害性损失,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保证了全市农业稳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