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打造工业化强国
来源:时事报告 更新时间:2012-04-14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首部工业化蓝皮书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中国许多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见证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中国成功的、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经济连续20余年保持高速增长。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进程与水平:步入工业经济大国

    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处于什么阶段和水平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但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评价表明,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高速工业化进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期阶段,无论是从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还是对外贸易结构看,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主体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

    具体而言,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主要表现为:1.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6年,中国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元,按照汇率折算经济总量列世界第四,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占比从1978年的27.9%和70.5%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12.6%和44.8%,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占比从1978年的24.2%和12.2%分别上升到39.9%和31.4%。3.工业发展迅速,具备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4年,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发电、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和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2000年)和第五位。4.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吸引外资的大国。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30.21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贸易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我国已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恩格尔系数为36.7%,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5年的42.99%。

    按照工业化进程的理论分类,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大的时期。上述工业化的成就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具体研究表明,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过半。

    从静态计算,如果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我们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到2021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

    从省级区域看,到2005年,上海和北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天津和广东则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浙江、江苏和山东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这7个地区都属于工业化水平先进地区,都高于全国的工业化水平。而辽宁和福建两个地区则与全国处于相同的工业化阶段,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山西、吉林、内蒙古、湖北、河北、黑龙江、宁夏、重庆等8个地区虽然也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低于全国工业化总体水平。陕西、青海、湖南、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等12个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比全国水平落后一个时期。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刚刚踏上工业化进程,而西藏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还没有开始。如果人们有机会从西部到东部游历中国各个地区,就可以体验到往往需要上百年时间演进的整个工业化历程。

    问题与挑战:资源约束、区域差距和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有着共同的规律,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时都有着其特殊的国情和背景,也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的人口。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同时开始工业化道路。1850年,当时欧洲英、法、德、意大利等12个国家都开始工业化进程,而总人口才1.3亿。我国是13亿人口,快速发展工业化道路,其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资源需求量非常大。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中,我国资源供应形势全面偏紧。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已经出现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量增长,开采量增长又低于消费量增长,国内资源保障程度快速下降,新增部分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另外,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平均工业技术水平落后,造成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又加重了资源的紧张程度。如果说资源的约束还有可能通过从国外进口得到缓解,那么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代价则使我们更难承受。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高耗能、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从而推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还任重而道远。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工业化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依靠扩大开放和加快改革带来的先发优势得到迅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则明显滞后。北京、上海等地已实现了工业化,而西部等地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中国地广人多,中国的不平衡问题是内部问题,无法回避。这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

    摆在中国面前有两大差距:一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国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而前一个差距缩短的时间甚至会比第二个差距快。因为我们有经济发展比较强大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增长会比较快,比较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这些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希望在缩小第一个差距的同时缩小第二个差距。客观地说,要缩小第二个差距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工业化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而工业化的本身并不具有消除不平衡的力量,政府要适度“逆市场调节”。另一方面,在全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生态环境保护又使工业发展的成本不断上升的新形势下,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区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加快工业发展的新途径,这又是一个新的矛盾和挑战。

    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依靠技术引进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扩散,大规模利用国外技术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转轨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效果较差,没有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我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发达国家为了通过技术垄断实现超额利润,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因此,我们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不断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跨越。

    未来之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

    目前,全世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共60多个,占世界人口不足20%,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花了近300年。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来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如果中国的13亿人口也走这条老路,将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带来难以设想的后果,所以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要寻找一个和其他国家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新型工业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总结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正式提出了我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理念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显然,所谓新型工业化是与传统工业化相对应而言的,如果传统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那么新型工业化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叠加了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如果说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新型工业化则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传统工业化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发达国家以前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新型工业化则重视将工业化规律与本国自然和制度条件有机结合;如果说传统工业化强调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数量的扩展,新型工业化过程则重视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工业质量。

    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我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我们需要新的工业化战略来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从一个工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强国,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的意义正在于此。新型工业化之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既面临重重困扰,又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的现实诉求。

    首先是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技术、低服务的粗放型工业化在我国资源、能源、人口、环境、资本等条件的制约下已经走入困境;其次是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传统的计划型工业化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再次,知识与信息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推动科学技术的高端化、工业化的高级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基本动能。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以后,中国更深地卷入全球市场化中去,灵活地驾驭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要素市场,是企业存活扩张的根本出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中国作为“后发型”的“赶超”国家,我们有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也有“后起之秀”的优势,只要坚定地走符合我们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之路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