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权认为,消除农村“最后一公里”难题,要为农村个度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村信息化的最大门槛,关系到信息化成果能否真正惠及百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在市场经济下,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由于信息不畅,对国内外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了解不多,农产品产量往往受上年价格的影响,波动较大。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最后一公里”导致农村信息渠道不畅,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和发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业,是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消除“最后一公里”
信息产业部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大幅提升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同时,信息产业部在今年启动了16个试点省市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信息大篷车是这项工作的推进方式之一。信息大篷车在试点省市走乡串村,将电脑知识、农村信息化技术带给农民,是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农业部在全国除四川、北京以外的所有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类似这样的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为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消除“最后一公里”难题,首先,要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会多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整合资源,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和运维道路。我们应积极探索政府营造环境、提供引导资金,涉农高等院校负责技术研发、培训和市场开拓,农业行业协会联合相关企业负责推广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
其次,要组织研发适农信息终端产品、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源整合、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电子信息产品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等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围绕农民需求提供信息进村入户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发和应用适农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培育科学、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技术和产业支撑产业链,探索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农村信息化应用效果。
再次,要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一个必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应在财政预算中留出专项经费支持农民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基地、网络课堂、体验中心、流动培训站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常识、适农信息终端应用说明等各类知识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推动“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
最后,要培育和发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业。培育和发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业,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围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开发和建设农产品和涉农物资信息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农村远程医疗平台、农民务工信息和培训平台等“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