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性蓝图和指导性纲领。
    “十一五”时期,全县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仗、下品牌棋”,加快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培育壮大“劳务、蚕豆、草畜、果菜”四大产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四大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全面落实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任务,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纲要》立足漳县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提出了漳县未来五年(2006年-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目标及产业导向。目的是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增强信心,加快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漳县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2166.6平方公里,人口19.85万人,现辖4镇9乡,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55天,平均日照时数2313小时,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属湿润、半湿润气候。境内有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主要河流,河道总长154.2公里,年径流量5.581亿方。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51公里,国道212线穿境而过,漳武公路横贯东西,经殪文公路至陇海铁路仅30公里。全县总耕地面积69.65万亩,属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蚕豆、黄瓜、韭菜、当归等农产品和细鳞鲑、中华鲟、蕨麻猪等特色畜产品开发潜力巨大。境内历史古迹众多,有新石器遗迹三处,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同时,留有红军长征途经漳县遗址,文化底蕴丰厚。
    (一)人口及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1、人口变动趋势。2005年,人口19.8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7万人,占总人口的6.39%;2006—2010年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除正常生育外全年多生200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5.57%,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65岁以上老人占到总人口的7.9%,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
    2、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量5.581亿方,32.18%为过境水量,自产水量3.785亿方,是全市的34.7%、全省的2.23%、全国的0.03%。53.1%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秋季,漳河、龙川河、榜沙河容量分别是2.408亿方、1.381亿方、1.792亿方,城市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全县有土地324.98万亩,总耕地69.65万亩,人均3.52亩,建设用地占1.6%,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旱地、山坡地和部分川旱地整理,可增加耕地4.22万亩,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增加0.54万亩,流径境内河流的滩涂地和宜农荒地开发可增加0.66万亩。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耕地利用动态平衡仍有一定难度。
    4、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已发现矿产资源产地15处,分属2大类20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岩盐、萤石、石灰石、粘土等。因前期工作、交通运输等匹配程度低,开发成本高,没有形成规模开采,资源转化步伐缓慢,利用率较低。
    5、林草资源承载能力。全县有草场131.2万亩,载畜量16万头(匹),有森林39.4万亩,森林覆盖率17.2%。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工程后,林草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但林牧矛盾凸现,加快舍饲圈养的任务艰巨。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中央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克服“非典”疫情和“7.22”暴洪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财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五县战略”,着力培育“四大产业”,强力推进“四大建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
    1、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4.55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一产2.52亿元,年均增长6.5%,二产0.78亿元,年均增长13.7%,三产1.25亿元,年均增长13.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的62.9:14.1:23调整为55.4:17.1:27.5。大口径财政收入138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万元,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60万元,年均增长15.8%;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
    2、产业开发势头强劲,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
    2.52亿元,年均增长6.5%,粮食总产量6.4万吨,创历史新高。建成农业综合示范点19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累计组建农村专业协会39个。建成沼气池1100口,完成集雨节灌水窖7314眼,发展灌溉1.9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0项,解决了4.4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乡村道路142.9公里,衬砌防护堤岸10.7公里。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30.5万亩,实施封山禁牧184.91万亩,治理小流域39.2平方公里,累计新修梯田14.3万亩。劳务产业初步形成“缝纫、家政、保安、建筑”四大劳务品牌,“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273期,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累计建立劳务基地51个,输出务工人员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4元。蚕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青蚕豆外销逐年增加,蚕豆总产值85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10%。全力打造全省生态旅游大县,泰山公园一、二期完成绿化面积8200亩,栽植各类苗木111万株,成活率96.3%。贵清山先后获得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等殊荣,完成贵清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完成贵清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期论证工作;漳盐文化、汪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初步启动;成功举办首届贵清山旅游文化节暨全国攀岩精英赛;开通漳县旅游网站,进一步扩大了漳县旅游知名度。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投入资金3322.3万元,完成扶贫开发项目82个,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4万人,贫困面下降了8.9个百分点。
    3、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十五”期间,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争取国债、以工代赈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6亿元,是“九五”7876万元的2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项,是“九五”的5倍;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累计利用外资1.82亿元,是“九五”的12.62倍。全县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是“九五”1.47亿万元的3.3倍。通过实施“三置换一保障”改革,改制企业34户,转让净资产1244.07万元,置换职工身份1369名,发放安置费779.36万元。
    4、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以县城开发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24.38%,城镇建设区5.74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发展到2.2万人。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审批及县城主街道拓宽改造的基础上,完成乡镇总体规划3个,小康农宅建设示范规划1个。投资316万元的县城自来水一期上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用水人口1.61万人,用水普及率73.19%。投资50万元的燃气站工程建成使用,用气人口0.62万人,县城燃气普及率27.93%。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累计33.07万平方米,人均15.03平方米。全县县乡公路通车里程345.8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87个,占总数的64%。2005年底,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2万元,拥有固定电话5600门,移动电话4300部,互联网用户150户,报刊发行6.85万份。
    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十五”期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6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项。“十五”末,高考录取率32.9%,小学双科合格率62.9%,初中六科合格率30.0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57%,学龄儿童入学率99.2%。以“普九”为契机,改造危房431间2070.5平方米,新建校舍296间1.4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面积生均4.51平方米。建立和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建设12所乡镇卫生院,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县63个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87.23%,电视覆盖率81.39%。完成《漳县志》的编纂和出版发行工作。体育活动人口8万人。大力改善计划生育基层服务条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9‰以内。继续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放养老保险金1107.73万元,城镇医疗保险306万元,城镇居民低保金746.8万元,安排“4050”人员97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元,年均增加2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元,年均增加72元。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虽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但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运行质量不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结构调整缓慢,二、三次产业比重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工业、城建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技能型劳动力少,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优势资源开发、特别是特色产业开发力度不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转化缓慢,致使财政收入增长困难,经济和社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五是农业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利用率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灾返贫现象仍比较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六是骨干财源建设项目偏少,引资融资渠道窄,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七是工业基础薄弱,投资渠道单一,经济持续增长乏力。八是市场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性设施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城乡差距逐年拉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九是机制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的水平低,各项改革难度增大,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强。
    (四)“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自身有利条件
    “十一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发展的有利条件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加强,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动、国家对“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为全县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有一些自身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丰富,特别是旅游、矿产、水利、林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为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地理位置处在西陇海经济带和兰州经济圈内,加之今后国道212线大通道的建设和兰渝铁路、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的开工修建,将为资金、物资、信息聚集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贵清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遮阳山全国攀岩基地的品牌优势,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依托“中国蚕豆之乡”品牌优势,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延长产业链,进行青蚕豆保鲜和蚕豆淀粉、休闲食品精深加工,积极建设好草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项目,为实现产业升级开拓广阔空间。五是全国妇联、天津市南开区及省市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为全县加快开放、扩大交流、争取项目、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
    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妇联定点帮扶的机遇,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仗、下品牌棋”,加快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劳务、蚕豆、草畜、果菜四大产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五县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积蓄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类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一个中心、打造三大平台、依托五条轴线、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构想,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
    三是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有效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四是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投资带动向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转变,农业推动向工业、农业、三产共同发展转变,从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转变,从浪费资源型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四个转变”,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五是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和谐漳县。
    (三)主要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生产总值7.33亿元,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3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2226万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年均增长15%。
    2、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40:26:34,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50%以上。
    3、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75元,年均净增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5元,年均净增100元。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6.4平方米,农村砖木结构住房人均2.04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4、社会事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97%,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0%和85%,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1.68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
    5、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22%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的26%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根本缓解,工业“三废”治理达标率70%以上。
    “十一五”末,全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循环经济模式初具雏型,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今后经济社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城镇体系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漳县是定西市内旅游、林草、蚕豆、矿产、水力和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县份。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县战略”、整合资源优势、努力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依托贵清山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遮阳山国家攀岩训练基地等优势,充分发掘汪氏文化、漳盐文化、红色旅游等文化底蕴,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旅游文化包装,把漳县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大县。充分发挥“中国蚕豆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培育蚕豆、草畜、药材、果菜等主导产业,以工促农,以特创优,把漳县建成西北重要的蚕豆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立足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开发盐岩、石灰石、红柱石等矿产资源,加快工业建设,建成漳县新工业园区。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步伐,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结合漳县自然、资源、区位、环境和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发展一个中心、打造三大平台、依托五条轴线、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发展一个中心
    1、功能定位。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设全省生态旅游大县为目标,加快建设南部新城区,完善北部老城区,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努力打造山水园林相互映衬,“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地方风格的生态旅游城市。“十一五”末,力争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人口3万人以上。
    2、发展布局。县城建设向南拓展,逐步形成“二轴二区一中心”发展布局。“二轴”即武阳路为老城区发展轴,东(西)新路为新城区发展轴。“二区”即西部农业园区,漳河南岸工业园区。“一中心”即商贸一条街与东(西)新路交叉口中心广场。北部老城区主要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为主,南部新城区以商贸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中心区以商贸服务、文化娱乐为主。依托县城西部农业园区,深度开发特色农业,建成农业科技博览园,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漳河南岸工业园区,构建地方工业框架,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建设泰山公园、东部水上公园、滨河路绿化带、裴家沟绿化带等绿色屏障,着力改善县城生态环境。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县一中、城关中学改扩建步伐,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力争形成功能齐全的教育新格局。
    3、发展重点。按照城区总体规划,强化武阳路老城区,建设南部新城区,加快建设西部农业园区和漳河南岸工业园区,重点开发以商贸一条街与东(西)新路交叉口的中心区。按照“三横九纵”道路网络结构,重点抓好武阳路、东(西)新路、滨河路三条横道和商贸一条街、4条西路、3条东路和裴家沟东路九条纵道建设。同时抓好中心广场、集中供热二期、二期上水、星级宾馆、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特色小吃城、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益项目,通过扩区域,抓配套,强管理,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打造三大平台
    以县城为核心,全力打造新寺、三岔、四族三大发展平台。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依托贵清山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果菜业、矿产业,把新寺镇建成全市南部最大的果菜集散地、旅游服务基地和矿产开采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把三岔镇建设成全市重要的药材交易集散地。依托南部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把四族乡建成全市重要的草畜、农副产品流通集散地。实现县城辐射带动盐井,新寺辐射带动东泉、草滩、武当,四族辐射带动石川、马泉,三岔辐射带动殪虎桥、金钟、大草滩发展的互动格局。
    (三)依托五条轴线
    依托漳河、龙川河、榜沙河等水利资源和国道212线、文殪路交通优势,形成以线串点、点线结合的发展模式。漳河流域主要发展高效和生态观光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在金钟、大草滩等乡镇大力发展当归种植,在三岔、盐井、武阳、殪虎桥等乡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果菜种植,在马泉乡大力发展畜草产业,形成一乡一品牌,推动各乡镇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在龙川河流域发展果菜业和蚕豆产业,主要在武当、新寺等乡镇大力发展优质果菜和干果业,在四族、石川、武当等乡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在草滩、四族等乡大力发展蚕豆、药材产业,形成蚕豆、药材和果菜共同发展的重要片带。在榜沙河流域加大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东泉、新寺等乡镇建成矿产开发重点片带。此外,在漳河、龙川河、榜沙河流域积极发展小水电,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水电能源和农村电网建设。同时,依托国道212线大通道优势,加大物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融合,增强整体竞争力,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文殪路连结陇西火车站的有利条件,加快农副产品的运销和对外沟通,使其成为漳县人流、物流的主要集散通道。充分利用漳武路、高新路、新草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优势来弥补国道212线跨度小、辐射不足的缺陷,增加福射带动的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立足实际,规划先行,做到“三发展、两加强、两手抓”,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发展”,就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技能培训和大规模组织输出,实现劳力型向技能型、季节型向常年型、北方不发达地区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转变的目标,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壮大蚕豆、草畜、中药材、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旅游、矿产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两加强”,就是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及教育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两手抓”,就是一手抓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实施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2010年,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1.64万人下降到1.15万人,低收入人口由3.68万人下降到3.2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8700人稳定解决温饱;一手抓小康建设,在沿路、沿河、沿川加快小康村建设,建成小康村20个,2.8万人实现小康。
    四、主要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总的方向是把农牧业调优,把工业调强,把服务业调大。
    (一)实施产业富县战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标准化进程,努力构筑现代农业新格局。2010年,农业增加值2.93亿元,年均增长3.1%,四大产业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1、劳务产业。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力整合劳动、教育、农业、扶贫等资源,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和“有培训、有就业、有收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和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运用技能增收创收的能力。打造“缝纫、家政、保安、建筑”四大劳务品牌,实现苦力型向技能型、季节型向常年型、北方不发达地区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转变的目标。继续强化领导责任、完善联动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把赴疆拾花作为区域互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每年赴疆拾花人数1万人(次)左右。“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户均输出1名技能型务工人员,其中在全国妇联的大力帮扶下,每年有计划向南方输出2000名技能型长期合同工,形成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劳务输出格局。每年输出3.8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70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以上。
    2、蚕豆产业。突出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及品种改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进一步扩大蚕豆种植面积。2010年,全县蚕豆种植25万亩,占到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6%,年产蚕豆7500万公斤以上。进行青蚕豆保鲜加工,重点实施投资7000万元的青蚕豆产业化开发项目,力争年加工销售青蚕豆3000万吨以上。加快蚕豆淀粉、休闲食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积极组建专业协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拓展销售渠道。
    3、草畜产业。把畜草产业发展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养殖示范小区,推动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把畜草产业发展与封山禁牧保护生态相结合,扩大人工种草面积,调整畜禽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稳定存栏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特别是在全县推广獭兔养殖,形成特色互补、新老交替、多元发展的格局。围绕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及贩运,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完成投资350万元的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投资260万元的波尔山羊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力争投资4500万元的退牧还草工程批复实施,积极争取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加快草畜产业发展。2010年,全县大家畜存栏6.43万头,肉类总产量1.08万吨,畜禽规模养殖户1.5万户,良种率90%。
    4、中药材产业。依据中药材生长规律,充分利用漳县土壤和气候优势,积极发展拳头产品,走多品种种植、规避市场风险的路子。重点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在石川、四族、草滩、东泉、大草滩、金钟、殪虎桥等7个乡镇建立5万亩优质当归栽培基地,在三岔、盐井、马泉、武阳、武当、新寺等7乡镇建立5万亩优质红(黄)芪栽培基地。在扩大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加快GAP规范化种植和商标注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金达等中药材加工企业,促进中药材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方向发展,由出售原药向发展中成药转化,由原药分等、粗加工出售向提取浓缩液、精制粉、切片方向转化。
    5、果菜产业。果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绿色安全为目标,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规模经营,建设具有科学布局的高标准示范园和商品生产基地,实现生产、运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果菜产业链。重点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建设和投资500万元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等5个项目。2010年,水果面积发展到2万亩,建成干果园3.2万亩,新发展蔬菜1.84万亩,年总播种3.84万亩。同时,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已获认证的绿色产品再规范再提高,并积极争取有一批新的特色产品获绿色产品认证,扩大品牌效应。
    (二)加快工业建设步伐,构建地方工业框架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体,农产品加工和水电开发为两翼,加快以建材业、盐化工、淀粉产业和现代制药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建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2010年,二产增加值1.91亿元,年均增长19.6%,工业增加值0.5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1、矿产业。依托丰富的岩盐矿资源,扩大武阳制盐有限公司生产能力,结合实施投资9600万元的10万吨盐销联产扩建项目,提高食用盐和工业用盐生产量,并深度开发盐化工系列保健产品,食用盐增加值920万元,年生产工业用盐10万吨,税金1980万元。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争取投资1.05亿元的水泥厂年产30万吨旋转窑生产改扩建项目建成运营,并考察论证上马日产400吨(年产128万吨)大型高标号水泥生产线,全县水泥年产量158万吨,增加值1.24亿元。依托丰富的红柱石资源,做好红柱石板材开采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引进投资8000万元的红柱石选矿厂建设项目,完成年产6600吨红柱石精矿粉生产线建设。依托金矿、石灰岩矿和萤石资源,启动日处理矿石300吨的金矿选矿场、投资2800万元的化工厂年产1.5万吨活性碳酸钙扩建、投资360万元的萤石精矿粉生产项目。同时,考察论证开发重质碳酸钙、电石生产线建设和重晶石、大理石、铁矿、铜矿等其它矿产资源,不断扩大矿产业开发利用规模。
    2、农产品加工业。以蚕豆、草畜、中药材、果菜、洋芋为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大中小并举的格局和产业群体。力争投资5200万元的沙棘系列产品生产线、投资1000万元的青蚕豆系列产品开发、投资1200万元的年产3000吨精纺麻纱生产线、投资1600万元的真空冻干食品生产线和投资500万元的一次性淀粉降解餐饮具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一五”末,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000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7.9%。
    3、水电开发。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进一步加大黄土坡电站技改,扩大发电容量。加快榜沙河、龙川河、漳河水能资源梯级开发,争取建成南谷、东泉、青瓦寺、孙家峡、殪虎桥、晋坪等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3.2万千瓦/时。
    (三)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繁荣壮大第三产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激活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全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年均增长14.8%。
    1、旅游业。依托贵清山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遮阳山国家攀岩基地的品牌优势,精心打造贵清山品牌,积极申报贵清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贵清山、遮阳山省级自然名胜风景区,积极申办国际攀岩大赛,着力提升旅游品位。整合旅游资源,力争漳县列入以宕昌—岷县—漳县—渭源—榆中为主的全省精品生态旅游线路、以迭部—岷县—漳县—通渭—会宁为主的红色旅游线路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之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贵清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贵清山、遮阳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泰山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积极配套建设具有乡土特色、清洁卫生的农家乐基地。积极开发遮阳山东溪景区、泰山公园、元墓群、雷公峡、溶洞、化石村、露骨山、盐昌寺、铁笼山等后续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整理漳盐文化、汪氏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筹资修建纪念馆、博览园,大力发展攀岩、探险、登山、飘流、科学考察等新型旅游,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要求,深入开发蕨菜、羊肚菌等特色山野菜、盐化工系列产品、豆类休闲食品、当归、红(黄)芪等保健药品、奇石、根雕等文化产品,建成并运行漳县旅行社,建成星级宾馆3个,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实施好投资6200万元的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服务设施、投资1500万元的漳县红色旅游建设、投资5100万元的旅游户外探险、投资1800万元的泰山公园景区基础设施、投资1650万元的贵清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二期建设、投资1000万元的三大溶洞开发及依托金钟纳仁沟化石村资源优势建成奇石、根雕博览馆。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9%以上。
    2、商贸流通业。以县城为中心,积极创建蚕豆、药材、果菜等专业市场建设,初步形成辐射全县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集批发、配送、仓储、交易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域性物流中心,建成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发展网上交易,努力扩大商贸流通领域。积极争取投资6000万元的商业网点体系、投资2000万元的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1200万元的中药材批发市场、投资800万元的蚕豆批发市场、投资1000万元的果菜批发市场和投资1280万元的粮食储备仓库等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服务水平。
    3、金融保险业。建立金融企业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融资桥梁,加强以结算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金融结算水平,加快金融业发展。2010年,银行存款余额4.5亿元,年均增长10%,贷款余额2.55亿元,年均增长5%。规范保险业市场,加快保险业发展步伐,保险收入520万元,年均增长10%。
    4、餐饮业。围绕创星级、增特色的目标,统筹布局,新老并重,改造和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中高档餐饮宾馆,在县城建成富有特色、绿色安全的美食城、特色小吃街,形成贴近大众的便民商业餐饮网点。
    5、新型服务业。发展以卫生清洁为主的家政服务,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房地产管理为主的社区物业服务,以会计法律为主的咨询服务,以服务农民为主的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信息服务,引导各类新型服务业按照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加大便民服务力度,有力提高新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
    五、基础设施建设及布局
    “十一五”期间,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目标,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进一步实施项目强县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各类建设项目,努力优化发展硬环境。
    (一)交通建设
    以通达深度和提高公路等级为主,主要抓好县乡公路主干道建设,实现乡乡通等级路、村村通农二级公路的目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外联国道、内联乡村、辐射全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41.4公里。重点完成高新路、东新路、新草路、金包路等投资5000万元全长117公里的四级黑色路面改建,红高路、新四路、吴莲路、石文路等投资8000万元全长87.2公里的三级黑色路面新建工程,以及总投资3000万元的36条183公里通村公路等10个项目。
    (二)能源建设
    1、电力建设。电力建设以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为重点,实施投资1100万元的35千伏变电站2座,投资780万元的35千伏线路52公里,投资380万元的10千伏线路40公里,投资750万元的县调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工程,投资260万元的城关35千伏变电站改造,投资240万元的四族35千伏变电站改造,投资200万元的35千伏漳四线改造20公里,投资870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110公里,使全县电力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调度自动化,到2010年,全县实现社社通电的目标。
    2、农村沼气建设。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推广改厨、改厕和改圈相结合的“一池三改”生态能源模式。2010年,全县“一池三改”户1万户,入户率25%。加快秸秆能源转化步伐,着力解决燃料不足问题,并积极争取绿色漳县项目纳入国家试验县建设行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通讯网络建设
    以加强农话网络建设,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发展数字化电话为重点,加快电信、联通、移动基站建设,重点实施好村村通电话工程,提高网络的支撑能力和稳定性。2010年,固定电话每百人拥有量15部,固定电话装机总容量3万部,移动电话实现无缝隙覆盖,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量30部,总装机约为6万部。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业,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乡乡通互联网的目标。
    (四)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抗旱与防汛并重,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保护水源涵养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实施投资400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690万元的漳河二期护岸、投资1400万元的新寺万亩灌区灌溉工程和投资1000万元的漳河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等各类项目。2010年,发展灌溉面积3.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800亩,新增堤防57.5公里,解决6.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初步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
    (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林业建设。围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南封北造”建设构想,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目标。重点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大河流流域的45万亩天然林资源,并积极抓好10万亩的公益林建设及与小陇山、白龙江林业局的25万亩的合作造林,“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2%。
    2、封山禁牧。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永久性封禁面积184.9万亩,并严格实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舍饲圈养,实现封山禁牧与发展经济的有机结合。
    3、水土保持。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累计梯田建设15.5万亩,治理小流域302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4座,重点实施投资2800万元的牧区草场生态水资源保障项目,投资2800万元的漳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投资1250万元的红沟典型流域山洪泥石灾害防治工程,投资1100万元的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投资750万元的梯田建设,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及生态系统保障体系。
    4、生态移民。积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5年迁移涉及盐井、草滩、大草滩、武阳、三岔等5乡镇13村生存条件严酷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235户6920人。其中,贫困移民498户2790人,生态移民251户1410人,避险搬迁486户2720人。
    5、土地利用。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政府土地收益,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争取投资2500万元的土地开发与整理项目,实现净增耕地170公顷,2010年,实现耕地面积保护指标保持在4.6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控制在3.8万公顷左右,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率在81%以上,建设用地增加控制在300公顷。
    (六)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基础建设,优化产业配套设施,有效改善投资和发展的硬件环境。重点实施投资1650万元的新寺道路、中心广场、上下水建设,投资1050万元的三岔镇道路、排水建设,投资800万元的金钟道路建设,投资3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及再生设施,投资2000万元的城区商贸街和东西新街建设,投资1650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投资500万元的城区中心广场建设和投资300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镇品位。
    六、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一)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1、科技。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水平。积极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建成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合作,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建立市管拔尖人才库,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科技队伍建设,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重点建设投资180万元的科技场馆和投资280万元的科技基础设施及投资150万元的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科技成为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点。
    2、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按照“扩大一中、提高二中、恢复三中、创建四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力争将一中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中学和各乡镇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把初、高中未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纳入专业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就业率70%以上。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建设,2006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2010年,中小学校舍危房率下降到1%以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率达到98%、96%和7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8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重点实施投资558万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投资500万元的职业技术教育、投资480万元的危房改造、投资434万元的漳县一中教研楼、投资250万元的一中改扩建及投资300万元的二中改扩建项目。
    (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1、卫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努力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实施投资800万元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投资650万元的村级卫生所和投资230万元的县医院门诊大楼等建设项目。
    2、文化。深入发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漳盐文化、汪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民俗文化,通过整理提高民间花儿、秧歌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有计划的发展奇石、根雕等文化产品,将漳县建成全市重要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旅游基地。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完善配套设施,理顺文化体制,努力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重点实施投资800万元的漳盐文化陈列馆、投资1200万元的汪家坟元墓博览馆和投资250万元的宣传文化中心等项目。
    3、广播影视。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向自然村的延伸,全力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建成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广播电视网,实现有线与无线共同传输,广播覆盖率90%以上,电视覆盖率85%以上。巩固和推进电影放影改革,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影“2131”工程。
    4、体育。以竞技体育为龙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县城建成灯光球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400米标准化跑道的田径场地,争取2套全民健身路径;每乡有一个活动室、一个硬化标准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的“三个一”健身标准。同时积极发展攀岩、登山等旅游体育,2010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到30%以上。
    (三)全力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三为主”,落实“三结合”,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降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乡村两级计生服务站建设,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幸福工程,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型工作机制。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20.6万人。
    (四)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再就业。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引导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力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2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公伤保险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患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3、群众生活。全力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和残疾人工作,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制定困难职工和残疾群众的帮扶计划,切实保障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
    (五)全面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政策法制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推进“五五普法”进程,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努力建设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公开、阳光、透明、法治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征用土地、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成110指挥中心,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确保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七、保障措施
    (一)大力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根除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务等软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地开发和聚集资金、人才,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四是全力打造诚信漳县。深入开展农村、企业、公民、政府四大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强化金融管理和资金调度,构建新型银政、银企合作机制,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五是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力。积极推进交通、通讯、信息等硬环境建设,打造漳县新形象,全力营造发展氛围。
    (二)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各项改革
    一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继续坚持“分类指导、一企一策、盘活促增”的原则,不断完善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重点抓好破产企业改制工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二是强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性障碍,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经营和市场环境,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扶持和培育规模大、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群,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积极建立亲民财政、公共财政、服务财政体系,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整合财政管理机构,建立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积极实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行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办法,建立初步完善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四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职责的主要内容来抓,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节约型政府。
    (三)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资金、土地、能源等方面对优势产业予以支持,限制低水平、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重复建设,进一步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加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实现主要依靠农业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重大转变。三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义务教育、科技、公共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和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增加公益事业和服务业的支出比重,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四是积极拓宽引融资渠道。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五是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引导形成文明和节约消费。完善重大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决策制度,把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考核体系之中。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逐步形成高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四)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一是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为重点,采取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逐步建立完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重点培养和引进农业、教育、企业管理、医疗卫生方面的紧缺人才,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二是制定引才引智的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真正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务员考录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是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够引导农民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知识讲座,定期继续教育,促使科技人员不断充实自己,激发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通过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科级以上干部本科学历85%以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本科学历60%以上,公务员继续教育面98%以上。
    (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把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城镇经济,促进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统筹人口与产业均衡分布,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二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再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就业机制,加快城乡劳动力再就业步伐。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着力搞好“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机制,促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四是全面加强维稳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及时调处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全力打造“平安漳县”,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的新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