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任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结合实际,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继续承接近几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三农”发展的新任务,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三农”发展新思路,积极谋划“三农”工作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方针;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具有本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适宜条件。

  第二,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健全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维护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农户的经济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效益稳步提高。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要在注重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要在注重增加对农业设施装备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第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和增收潜力。努力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按照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物质产业、旅游农业,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要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支持耗能少、污染低、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乡镇企业发展;以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引导,合理调整城乡和区域间的经济布局;结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按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和提高城镇化水平,促使资金、人才和项目合理地向内地中小城市转移,为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和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服务。大中城市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完善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服务;提高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加强保障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工资保障、职业安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