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业所直接提供的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缩小,这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丝毫也改变不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曾因为一度忽视农业而导致农业衰退,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当前,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农村人口仍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落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大量农产品生产者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也将随之显著增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国际经验表明,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选择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国,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德国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科技进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技术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提高,没有健全的农村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的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将很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培育新型农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逐步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一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在减轻农民负担前提下为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经营效益和加强风险防范基础上,明显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