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岷县经济社会发展由初步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共岷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写了《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着眼于岷县的长远发展,主要提出了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岷县“十一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岷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建设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的战略构想,实施六大战略,培育六大产业,顺利实现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为稳定解决温饱,推进小康建设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全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8.3亿元,年均增长10.9%;完成财政收入369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年均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9.1%。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二、三产比由“九五”末的73:17:10调整到48:27:25。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十五”期间,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水利方面,实施了西川灌区、学中渠灌区、梅川渠改扩建、农村电力提灌、农村人畜饮水、洮河护岸、农村防洪河堤及集雨节灌等重点水利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解决了5.7万人及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保护群众5.5万人、耕地1.7万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方面,建成了国道212线木寨岭隧道、省道徐合公路岷县过境段、岷代路扩建工程,实施了梅堡路一期、虎砖路、城马路等县乡主要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电力方面,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林业方面,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均增长37.7%。
    3、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建设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要求,以“两洋(羊)一药”为重点,确定了“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产业布局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三大产业得到全面提升。200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25.31万亩,总产量4.5万吨,马铃薯种植30.1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10万亩,养殖四川白鹅3.2万只。药材、草畜、洋芋三大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以上。
    4、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5亿元,狠抓了整村推进、世行项目、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社会帮扶等项目的实施,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九五”末的3.37万减少到1.47万,低收入人口由“九五”末的13.32万减少到9.91万,农村相对贫困面由42.26%下降到26.04%。强化了劳务移民工作,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输送劳务移民3.55万人,向疏勒河输送移民6062人。
    5、培育地方工业体系,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水电”四大地方特色工业体系,扩充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立足中药材资源,建成岷海制药有限公司GMP生产线、康达公司、华兴中药材公司、顺兴和中药材公司、永康泰中药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二是立足马铃薯资源,建成金大地、瑞丰公司和西江精淀粉厂等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三是立足草畜资源,建成以方正公司为龙头的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岷山红三叶等优质牧草青干草块2000吨。四是立足矿产资源,建成天昊黄金公司、碳化硅厂、鑫宏矿业公司、兰岷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洮砚厂、花岗岩板材厂等20多家矿产品及建筑建材加工企业。五是立足水利资源,建成古城电站,完成刘家浪电厂扩容改造,清水、坎峰电站正在开工建设,龙王台、冰桥湾电站即将开工建设。使工业对经济和财政的贡献率得到提升。“十五”末,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64亿元,比“九五”末的1亿元增长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40万元,比“九五”末的3041万元增长72%。
    6、实施“一城八镇”战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按照把岷县建设成甘肃南部商贸集散中心的定位,编制完成了《岷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十五”期间,城市建设以“三城三线”为主,实施了当归城、交通大厦、电力大厦、宣传文化中心、东港百亩住宅小区等重点城市工程和旧城改造一、二期工程,拓宽改造了岷州大道东段和岷州东路中段、城马路城区段、教场段等,投资完成了招待所巷道、公园新村、新华街上段至一中等路段的硬化工程;配套实施了城区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以“一河两线”为重点,建设了西江、梅川、十里、闾井等8个重点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城镇化水平21.3%。
    7、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岷县工业园筑巢引凤、放水养鱼的发展思路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十五”期间,工业园内累计引进企业40户,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78个,签约资金27.04亿元,引进资金5.13亿元。“十五”末,乡镇企业增加值1.3亿元。金大地精淀粉公司和岷县第二建筑安装公司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岷海制药公司完成了GMP改造。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县个体工商户10848户,较“九五”末增加2126户,私营企业178户,较“九五”末增加66户。
    8、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实施“依法治县”战略,深入开展全民“四五”普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工作通过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并向“普九”目标迈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县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率、巩固率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施了一、二期义教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战胜了“11.13”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全县共下拨灾民建房资金3277.7万元,共为灾民修建房屋33307间,建成了“乐民新村”住房4480间。实施了卫生Ⅷ项目,完成22所农村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建成疾控中心,配备了医疗设备,改善了卫生基本条件,提高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御能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功防治了“非典”,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县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及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岷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十五”计划的完成,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岷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竞争力弱。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67.2亿元,我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2.4%,居第5位,人均GDP1824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1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011元,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的一半,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5%,严重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经济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一、二、三产比为48:27:25,二产低于一产21个百分点。项目投资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社会投资比重低,活力不足,特别是工业骨干项目偏少,储备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资本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工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受市场、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够活,发展相对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缺少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的空间狭小。中药材、草畜、洋芋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够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广大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增收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根本上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投资拉动不足,就业再就业保障任务艰巨。岷县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困难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投资拉动后劲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乡就业空间狭小,新增就业岗位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6万多人,输转就业任务繁重。
    5、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任务艰巨。“十一五”时期,是全县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由于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贫困面相对较大,1.47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贫困片带,收入渠道窄,收入来源单一,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6、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保护工作存在漏洞。一是水利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二是矿产资源市场管理滞后,需清理、整顿;三是“岷归”等优势中药材资源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四是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狼渡滩草原风情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三)发展环境与有利因素
    1、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县现有的中药材、草畜、洋芋、水电、矿产、旅游等六大资源独具特色,药材、草畜、洋芋三大支柱产业和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商贸优势越来越明显。岷县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陇原“旱码头”的美誉,县内商贸活跃,市场繁荣,随着“一城八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商贸将更加活跃,市场将更加繁荣。
    3、消费、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项目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消费、投资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充分显现。
    4、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岷县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四州(市)几何中心,国道212线、省道306线穿境而过,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兰渝铁路、国道212线高等级改造、兰九旅游大通道等重大项目的立项上马,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甘肃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增长带,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岷县打造成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构想,为岷县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5、政策机遇千载难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必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对农村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6、劳务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缓解,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十一五”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这一总体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增加收入抓劳务"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特色产业新格局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商贸活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工业体系建设、城镇建设和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六项重点工作上实现新的突破。力争把岷县打造成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
    (二)总体原则
    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基本要求,实现“五个统筹”,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经济。要按照把岷县建设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显明、竞争有力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开发资源的关系,注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科学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资源,加快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小康建设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倡导诚信友爱,维护社会安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奋斗目标
    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产业化、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矛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突出“两个发展”,实现“两个加快”,切实解决“五难”,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广大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实现农民稳步增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有效手段,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以药材、草畜、洋芋的加工、转化、增值为突破口,拉动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
    “民工荒”的历史机遇,把劳务工作作为一项大战略、大产业和大项目来培育。“十一五”期间,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劳动力资源开发力度,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搞好劳务输转和移民工作,继续组织好对口帮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协作关系。以岷县劳动力市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构建劳务信息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从2006年起,坚持边培训、边输转、边提高的原则,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纯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型向长年型转变、由盲目分散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与返乡创业并重转变,真正形成一个“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回得来、创得业、干得好”和“外出务工——积累资本——返乡创业——滚动发展”的劳务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末,全面完成“十万”人(次)劳动力培训输转工程,劳务收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切实做好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岷县淹没区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
    (二)加快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
    按照“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以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为主线,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着力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坚持稳定解决温饱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向巩固提高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上来,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目标迈进。“十一五”期间,计划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85个,年均实施17个。“十一五”末,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村达到112个,并全部达到整体稳定解决温饱、部分向小康迈进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对缺乏生存条件的乡村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1.47万下降到1.04万,低收入人口由9.91万下降到7.19万,贫困面由26.04%下降到19.14%,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投资向农村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的难得机遇,大力加强农田基建、小流域综合治理、乡村道路、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农电线路延伸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卫生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程度。
    (四)全面推进“小康文明示范工程”建设
    按照在农村开展“四个四”和“两建”,在城镇开展“五化”和“两有”,在主要交通干线开展“三线”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小康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四个四”即(四讲:讲政策法规,讲科学技术,讲道德风尚,讲先进文化;四通: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讯;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貌美化、街院净化;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水);“两建”即(村建文化室、户建沼气池);“五化”即(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有序化);“两有”即(县区有宣传文化中心、乡镇有宣传文化站);“三线”即(畅通线、平安线、绿色线)。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末,使全县80%的村创建为“四通”达标村,60%的村创建为“四化”达标村,50%的村创建为“四改”达标村,70%的城镇创建为绿化城镇,80%的城镇创建为净化城镇,70%的城镇创建为亮化城镇,60%的城镇创建为美化城镇,80%的城镇创建为有序化城镇,国道212线、省道306线岷县过境段和80%的县乡主干线创建为畅通线、平安线和绿色线。
    四、“十一五”期间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全县特色产业布局要在准确把握县情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建“一个中心”,抓好“三条轴线”和“三个辐射片带”,形成“八个支撑点”。
    “一个中心”即以县城为县域经济发展中心,通过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资源,聚集生产要素等措施和手段,使岷县城区真正成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三条轴线”一是洮河沿岸发展轴线。联结西寨、清水、十里、西江、中寨、维新,重点发展水电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集市贸易;二是国道212线发展轴线。联结梅川、茶埠、岷阳,寺沟、麻子川、秦许,重点发展物流商贸和服务业;三是省道306线发展轴线。联结闾井、蒲麻、马坞、禾驮、申都、锁龙,重点发展矿产业和草畜产业。
    “三个辐射片带”即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岷县的气候特点和特色产业,按照沿河川谷区、东南部高寒阴湿区、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三种区域类型,搞好农业产业布局。沿河川谷区重点发展中药材、马铃薯产业。东南部高寒阴湿区重点发展草畜、马铃薯产业。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草畜混合产业。这一区域旱灾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少,因此,这一区域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应在劳务产业上做文章,以劳务收入弥补人均耕地少及生产环境差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促进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八个支撑点”即将梅川、西江、中寨、闾井、蒲麻、十里、茶埠、西寨等八个建制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商贸活跃的标准化小城镇和小康示范区,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势平台。
    (一)农业优势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1、中药材产业。要按照“生产基地化、种植规范化、加工精深化、效益最大化”的思路,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岷归”品牌优势,将传统中药材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照“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目标要求,加快中药材GAP认证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中药材种植30万亩,产量5万吨以上。依托当归GAP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厂化育苗、“岷归”提纯复壮和新品系培育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努力提高中药材品质,占领国内外市场。推进科技创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在新中成药开发研制、保健品系列开发、化妆品系列生产上做文章,开发生产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高科技产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依托中国当归城,树立“中国当归之乡”新形象,把岷县建成西北最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地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使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逐步走上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商品化销售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十一五”末,全县中药材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2、草畜产业。按照“‘六良’配套转方式、龙头带动促推广、加快舍饲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坚持“草场户营化、圈舍暖棚化、畜禽良种化、养殖科学化、加销企业化”的原则,以草产业和草食畜开发为重点,形成西南部草产业发展区,东部轮牧休牧、退耕种草养殖区,北部舍饲养殖区,特色种畜禽养殖区四个发展区域。建成30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种植基地。重点实施岷山红三叶、猫尾草草块加工、岷山红三叶提取异黄酮、牛羊产品初深加工、肉羊产业化建设、白鹅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建设等项目,用大产业支撑大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同时,加强东南部草场的建设、保护、改良工作,加快现有圈舍改造,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和轮牧休牧,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广养殖反季节鹅。进一步改良畜种,争取黑紫羔羊和蕨麻猪通过原产地认证,培育畜产品品牌。“十一五”期间,实施封山禁牧112万亩,退牧还草40万亩,保护改良草场80万亩,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生态草畜产业发展路子。“十一五”末,草畜产业产值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3、马铃薯产业。按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稳定面积、扩大加工”的思路,抓好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淀粉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在重点扶持好金大地公司2万吨精淀粉生产线、瑞丰公司1万吨精淀粉加工生产线等规模型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上,再论证新建一个精淀粉龙头加工企业,基本实现全县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和增值。加快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实现马铃薯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马铃薯营销组织,以企业、农户实现双盈为前提,大力发展订单马铃薯,积极探索马铃薯终端市场。“十一五”末,全县马铃薯产业产值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
    (二)特色工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改造基础搞扩张、盘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多形式融资为手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形式,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地方工业体系。
    1、水电产业。以加快洮河梯级电站建设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十一五”期间,在已建成刘家浪、古城电站和正在建设的清水、坎峰电站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冰桥湾、龙王台电站。同时,高度重视迭藏河、闾井河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梅川等小水电站的规划与筹建工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小水电产业集群,为岷县水电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力争水电资源开发装机容量14.2万千瓦,年发电量7.2亿度,其中梯级电站装机容量11.2万千瓦,年发电量5.3亿度,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万千瓦,年发电量1.9亿度。通过水电产业开发,利用电——企联营,发展建设一批高科技骨干企业,延伸水电产业链条,逐步建立水电工业体系。“十一五”末,全县水电产业产值1.6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5%。
    2、矿产冶炼加工业。要按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环境”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起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工业体系。以天昊黄金公司、碳化硅厂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以原生金矿、花岗岩板材、石灰石等矿种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十一五”期间,论证实施鹿峰金矿二期改造、碳化硅厂扩建等项目,新建超细碳酸钙粉生产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县办矿产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发挥企业整体效益,使之成为全县矿产开发的主力军。对采矿权进行招标挂牌拍卖,探索矿产资源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关闭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效益不佳的矿产企业。同时以兰岷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闾井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重点实施水泥厂30万吨旋窑生产线、花岗岩板材加工等项目,不断拓宽矿产冶炼加工业的发展空间。矿产企业必须走资源开发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产品开发科学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路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末,全县矿产业产值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
    3、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以岷海制药有限公司、康达公司,华兴中药材公司、顺兴和中药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的GMP改造,在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增值上大做文章,大力开发当归油浓缩丸、微孔草油胶囊、当归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努力培育以岷归为主的陇货精品,逐步形成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实现中药材加工增值。马铃薯加工:依托马铃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淀粉的精深加工,论证新建马铃薯全粉和膨化食品生产线,规范农村现有小型淀粉加工点,形成新的增长点。草畜加工业:以方正草业公司及一库三线为龙头,引进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和肉制品、皮革制品、草产业加工项目,发展生物制品和现代绿色食品。“十一五”末,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3.3亿元。
    4、加快岷县工业园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岷县工业园作为对外放、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完善岷县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发挥聚集效应。向社会公开出让已破产关闭的工业园内企业用地,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经营管理水平,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发挥好工业园对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发展一批利税过千万元,在全省有位次,产品在全国有影响的县级骨干企业,为实现“工业强县”目标构建发展平台。
    (三)第三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1、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按照“突出特色、精心规划、强化宣传、提升品位”的思路,抢抓“兰九”旅游大通道建设历史机遇,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推出名牌旅游景点,开发名牌旅游商品,在线路组织上尽可能地向九寨沟、腊子口等黄金旅游线路靠拢。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开发以闾井狼渡滩草原为中心的东南部草原风情旅游和马坞沙金森林自然风光旅游;开发以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和三十里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将烈士陵园建设纳入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开发洮河十里风情线旅游和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旅游度假村;开发以风味小吃、岷县“花儿之乡”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开发以中药材系列保健品、洮砚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旅游;开发以洮河梯级电站参观游和库区垂钓、划船等水上旅游。重视旅游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改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三大指标(门票收入、旅游人数、旅游社会收入)每年递增20%以上,旅游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率有较大提高。“十一五”末,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使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序,旅游设施较为完善。培育建成达到经营标准的旅游景点4-6个,强化旅游宾馆的软硬件建设,建成4-5个星级宾馆,日接待规模达到1000人(次)以上,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更加突出。
    2、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经营理念、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在帮助现有超市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来岷县开办连锁店、特许经营店和专卖店,积极发展超市、连锁店、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代理制、特许经营、物流配送、流通信息化等现代流通业,鼓励支持企业逐步引进电子商务开展电子贸易,引导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通过建设“三城”、完善“八街”、提升“七大”城乡专业市场,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建设“三城”即建设中国当归城、开发西川新城和改造旧城;完善“八街”即完善提高钟楼街家用电器一条街、北郊新村机电产品一条街、新华街布料批发一条街、新民街服装鞋帽一条街、和平街文化用品一条街、人民街盆景花卉一条街、民主街岷州风味小吃一条街、新南街茶叶副食一条街的档次和水平;提升“七大”城乡专业市场即提升当归城中药材贸易市场、城关粮油综合贸易市场、岷峰农贸市场、商贸城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兴业物资建筑建材专业批发市场、梅川马铃薯专业贸易市场和闾井畜产品贸易市场。“十一五”末,全县各类交易市场达到50个。
    3、加快房地产开发进程。“十一五”期间,要牢牢把握住宅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规范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开发、交易、物业管理共同发展。大量启动民间资本参与房地产开发,不断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尽快形成以房地产开发销售、物业管理及房地产评估、咨询、仲裁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4、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及管理手段,提高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的综合服务水平。采取事业单位改制和服务收费机制调整等措施,加快市政、园林、绿化、环卫等公共服务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发展银行、保险、项目融资、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
    5、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政府、企业上网和校园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信息化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开通第三代数字移动电话(3G)和彩信可视电话业务,建设10个移动通讯基站,实现全县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十一五”末,全县行政村通电话率90%,电话主线普及率80%,逐步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
    五、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一)水利建设
    按照“大中小并举、三水齐抓、防洪与抗旱结合”的原则,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洮河迭藏河综合治理并重。“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洮河护岸工程、迭藏河护岸工程、农村防洪河堤工程、西川灌区南北干渠改扩建等工程。通过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根除水患,使全县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十一五”末,全县自来水普及率40%左右,城镇居民实现卫生用水。同时加强洮河、迭藏河等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饮用水源污染。
    (二)交通建设
    围绕国道212线、省道306线的改扩建和兰九旅游大通道建设,“十一五”期间打通全县东西、南北两个大通道,为辐射周边,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要配合做好兰渝铁路和“兰九”旅游大通道的建设工作。重点通过国债、以工代赈、地方自筹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改造提升县乡道路,加快县、乡、村道路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重点实施虎砖路、梅川至中寨至维新、岷阳至桥上、岷阳至哈岔等4条通乡油路105.135公里,加快迭藏河大桥、中寨洮河大桥、西江洮河大桥等桥梁建设步伐,切实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问题。投资建成茶埠、寺沟、梅川、中寨、西寨、马坞、锁龙、维新、西江、禾驮、申都、清水、十里、秦许等14个乡级客运站、货运站及岷县道路运输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发展成以铁路、国道、省道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乡村道路为支撑的交通网络体系。“十一五”末,全面完成县乡公路铺油罩面和通村公路等级建设。
    (三)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建设山川秀美新岷县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加大执法力度,清理、整顿矿产业市场,采取综合措施,严厉打击矿区非法乱采滥挖行为,高度重视矿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实现矿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永续利用。坚决制止滥开荒、滥挖山药等破坏植被及伐木毁林的不法行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工程,使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18.7%左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5%。初步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电网建设
    在抓好洮河梯级电站开发建设的同时,结合兰渝铁路建设,力争建设南川330千伏输变电站。同时要建设梅川、闾井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在秦许、西寨、禾驮、城关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变电站工程,通过实施城网改造和“社社”通电工程。“十一五”末,全县100%的自然村,90%以上的农户通电。
    (五)农村能源建设
    以贫困村为重点,配套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农业工程,做好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实施四位一体及“三结合”沼气池、生态农业综合利用示范点、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站、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沼气池等重点能源项目。不断提高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末,农民生活用能效益40%以上,优质能源占到60%左右。
    (六)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属性,利用市场规律调节土地供求关系。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一是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率,明晰土地资产,正确处理和合理界定土地产权关系,界定各种权利的权能。在使用权方面,确立使用权的主体地位,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与地价一致的制度和集体土地建设使用权流转制度。继续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采用拍卖、招标挂牌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率。二是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业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注重内部挖潜,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基本农田的有关政策。非农建设用地要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为前提,通过土地开发整治,积极增加耕地面积。三是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复垦废弃地,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兴修水平梯田,增加耕地总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加大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进行土地有偿、有期限出让。对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征用、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对城区内未纳入储备的160亩土地,分别进行收购储备,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整治开发洮河滩涂地增加企业用地,使土地资产实现最优化配置。
    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按照打造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思路,城镇体系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四级城镇发展格局,即第一级为岷县城区(岷阳),作为全县城镇体系的中心;第二级梅川、十里、闾井、中寨,作为县内区域中心;第三级茶埠、清水、西寨、西江、蒲麻、马坞作为小区域中心;第四级寺沟、麻子川、秦许、禾驮、锁龙、申都、维新为区域辐射面,以联系城乡,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小城镇的质量和水平。
    (二)城镇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
    1、突出“点”的开发,发展壮大岷县城区,完善四大功能区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要按照35平方公里县城控制面积和承载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重点抓好“三城三线”建设,完善四大功能区,使城区的发展向西、南延伸。西川新城区重点建设党政机关办公及文化体育广场,合理布置百亩住宅小区;南川物流区依托兰渝铁路岷县区段站建设,重点建设煤炭、石油、建材等铁路物资仓储运输设施;教场工业区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土特产等新型工业生产企业;旧城商贸区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各类商业网点和服务业。要按照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思路,切实加强城市资产经营工作。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城市资产经营的强大载体和有效平台。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和以城兴城的发展原则,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一是重点经营房产,以开发权出让加快城市建设;二是着力经营土地,以使用权出让筹集建设资金;三是经营城镇公用设施,以经营权出让完善城市功能;四是经营延伸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冠名权、广告权出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快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垃圾处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十一五”末,全县城镇人口12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25.5%,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米,城区居民住房由需求型向舒适型转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新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把岷县建成辐射周边七县,集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于一体,交通运输、科技文化比较发达的甘肃南部新型商贸中心城市。
    2、促进“线”的开发,优化城镇布局。加快一河两线三条发展轴线经济增长带开发建设。即以洮河、国道212线和省道306线为主轴线,充分利用沿河、沿路人口集中、信息畅通、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优势,依托重点集镇和传统的商业集散地,培育一大批小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形成片带,聚集生产要素,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3、推动“面”的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点线连接延伸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一条高标准中心街、一个特色商贸市场、一个民营企业小区、一处小康示范住宅小区“四个一”的目标要求,强力推进“一城八镇”建设。对小康村建设、灾民建房、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要做到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强化基础,注重特色。“十一五”期间,全县除岷阳镇之外的17个乡镇全面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任务,同时,每个乡镇完成一个中心村建设规划任务。
    (三)建设甘肃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和三大基地
    1、交通枢纽中心。依托国道212线改建、兰渝铁路和兰九旅游大通道高速公路建设途经岷县的绝对有利条件,在南川建设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以物资客运中转为基础,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把岷县建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中心。
    2、石油、煤炭运销基地。积极发展建设大型能源储运基地。辐射半径达到200多公里,包括四川的若尔盖县、甘南州的碌曲、玛曲等县,形成甘肃南部能源储运中心,年石油、煤炭吞吐量达到300多万吨。
    3、建筑建材运销加工基地。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与中心城市的流通优势,形成钢材、水泥、砖瓦等建筑建材运销基地。
    4、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当归、黄芪、党参等优势中药材资源为依托,切实做好中药材的原产地认证和GAP认证,着力培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七、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科技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一要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措施,加大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在巩固提高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2007年实现“两基”目标。“十一五”末,全县高中、初中、小学在校学生达到8000人、27230人和60600人。逐步扩大高中教育教学规模,改善一、二中办学条件,发展成为独立高中。将蓓蕾中学建成完全中学,县一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并向省级示范性高中迈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职教中心为依托,扶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专业,使其成为中初级骨干人才培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输转的基地。积极实施好“村校一体”的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十一五”末,职中在校学生1120人以上。成人教育要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城乡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十一五”期间,扫除青壮年文盲63250人,职业技能培训82785人(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巩固率96%以上。三要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争取国家专项投入、社会募捐投资、争取外援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实施寄宿制项目、二期危改项目。“十一五”末,全县小学校舍面积生均3.5平方米,中学校舍面积生均4平方米,彻底消除D级危房。
    2、科技事业。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升级。要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工作,重点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开发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要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文化体育事业
    1、文化事业。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努力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挖掘、整理、保护、利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博物馆、图书馆配套设施、岷洮花儿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为依托,以“花儿旅游文化艺术节”和“中国当归节”为载体,不断推进全县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2、体育事业。把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保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注重体育人才的培养,优化体育设施的配置。“十一五”期间,把箭营体育场建设成为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体育广场的同时,修建一座高标准、新设计、多用途的体育场(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三)广电卫生事业
    1、广电事业。以巩固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积和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十一五”末,城区数字电视入户率60%以上。
    2、卫生事业。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为重点,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问题为目标,不断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大力推广农村新型医疗卫生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服务监督执法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医风医德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十一五”末,千人拥有病床2张左右,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
    (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7.9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
    (五)社会保障工作
    建立以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五合一”的社会保障、保险体系,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完善城乡救灾救济工作体系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切实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不断提高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以稳定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八、顺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欠发达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岷县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坚定岷县经济的活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重点
    在发展思路上牢牢把握“四个结合”:一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改革抓企业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改制把一批国有中小企业转换为非公有制企业。二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发展抓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三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培育新的投资主体结合起来,通过启动民间资本兴办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四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发展劳务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聚集、利用返乡务工农民的资金、技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
    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软硬环境,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修订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同环境、同政策、同待遇,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业主、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积极开辟非公有制企业踊跃投资上项目的“绿色通道”。凡是国家法律、政策未加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扶持措施,政府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对外合作、网上招商等服务。工商、金融、税务、土地等部门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办证、贷款、税收、土地审批与使用等方面简化程序,降低门槛,热情服务,给予优惠,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城建、电力、教育、公安等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业主及从业人员提供好水、电等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其子女入学给予方便,创建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努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以“经营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为目标,以支柱产业和丰富的水电、矿产、中药材、马铃薯、草畜等资源为依托,以“中国当归节”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引进、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当归、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加工出口的非公有制企业,引导、帮助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针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的问题,千方百计狠抓科技创新工作,非公有制企业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12111”工程,具体为:建立完善省级科技工业园1个,培育省级名牌产品2个,培育全国名牌产品1个,研发省级新产品1项,成立研发机构1个,帮助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开展GMP达标认证,大力推广无公害药源基地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十一五”末,全县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680万元,年均增长5%,乡镇企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2.61亿元,年均增长15%。
    九、保障措施
    (一)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后劲
    1、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政府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国企为主,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引导企业投资方向。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发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调控作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导、银行投资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2、深化企业改革。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县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上。以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企业自主化为目标,在妥善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兼并、破产、重组、转换经营主体、经营性质、明晰企业产权等方式带动城市资产经营,通过置换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净资产,置换生产性土地使用权,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落实配套措施,使企业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用人能上能下,用工能进能出,分配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巩固改革成果。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储备工作,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深化农村卫生、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及农民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
    (二)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
    要以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特色经济强县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人都是发展环境,各级领导是主要发展环境,主要领导是关键发展环境”的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团结一致干事业,万众一心求发展的工作局面。
    1、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从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入手,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创新管理办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电子政务,建立重大决策调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从政府的基本职能出发,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则、职责法定原则、简政放权原则,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应由企业决策的事交给企业,把能放给乡镇的全部放给乡镇,能够交给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要建立约束和制约机制。通过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和全方位的监督,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和发展环境评价与执法执纪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做到以制度管人和以制度管事,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2、推进政务公开,建立灵活有效的政策机制。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立特色专业市场,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并将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政策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低门槛”和统一规范、透明、操作性强、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优惠政策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政策可依。把政策落实到位,将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努力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完善加快企业、个人诚信体系建设。采取法律道德约束,整治和教育双管齐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并举等手段,把企业与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司法环境和信用环境,增强融资功能,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各种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三)扩大对外开放,抢抓发展机遇
    1、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和“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意识,紧紧抓住国家投资继续向中西部倾斜的发展机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岷县资源优势,按照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规划论证一批的思路,精心谋划项目建设。努力寻找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重大项目,超前谋划有市场需求的财源建设项目和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入户项目,坚持国家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一起抓,积极鼓励社会民间投资。加强项目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水平。通过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立足于岷县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网络招商、上门招商和节会招商等活动,特别要举办好岷县“中国当归节”专业洽谈会,坚持内外并重,树立“对内开放也是开放”的观念,大力吸引县内外民间资本投资企业、以内联外、内外并举,疏通引资渠道,扩张引资总量。广泛开展与友好地市、对口帮扶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岷县东西互助产业帮扶试验示范区建设步伐。
    (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引进机制,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努力营造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把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激活生产要素的根本,以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为中心。一要注重培养,用好现有人才,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办班、组织定向学习、赴外挂职锻炼等方式,培育一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二要拓展视野,努力引进急需人才。通过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人才待遇等措施和手段,引进一批急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按技术、管理与专利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探索科学合理的“按智分配”办法,构建人才创业平台。把政府的扶持与工业园的优势政策结合起来,吸引各方人才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新产品开发,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来岷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要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优势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制度,真正形成单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人才管理机制。五要因地制宜,开发乡土人才。建立农村人才库,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注重培养选拔造就技能实用型人才和产业化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六要进一步培育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产生最大效益。
    (五)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产业升级与转变增长方式并重的方针,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坚决关停和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生产企业,及早做好接续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喷、滴灌技术。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矿山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六)着力打造平安药乡,建设和谐岷县
    全面实施依法治县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要大力开展勤政廉政、严肃执法教育,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全面启动实施“五.五”普法,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初步建立健全教育与惩治并重的腐败惩防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来抓。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特别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