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工业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资源状况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全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自北向南分布有大同、宁武、西山、河东、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平陆五个煤产地。
    1.煤炭资源储量总量及构成
    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度煤炭资源储量简表和山西省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全省煤炭资源储量6551.98亿吨(2000米以浅)。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4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分布。截至2003年底,全省完成地质勘查面积覆盖全省含煤面积的40%左右,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819.07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205.25亿吨,资源量1613.82亿吨。山西煤炭累计查明资源量在全国各省(区、市)居首位,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27.02%。在全省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中,查明保有资源储量2652.84亿吨,其中按批准占用情况分:生产和在建矿井占用1151.17亿吨,尚未利用1501.67亿吨;按勘查程度分,勘探、非勘探资源储量分别为766.8亿吨和1886.04亿吨。预测1200米以浅潜在资源量1292.45亿吨(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状况,见表1-1)
    2.煤炭资源分布及煤种概况
    (1)资源分布
    在山西六大煤田中,大同煤田和宁武煤田主要赋存为动力煤,资源总量1112.8亿吨;西山煤田和河东煤田、霍西煤田以炼焦煤赋存居多,资源总量2511.53亿吨;沁水煤田以无烟煤、贫煤赋存为主,资源总量2797.69亿吨;其他煤产地资源总量129.94亿吨(山西六大煤田煤炭资源储量状况,见表1-3)。
    (2)主要煤种概况
    炼焦煤山西炼焦煤埋藏浅,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小,地质构造相对简单,顶底板条件普遍较好,查明保有资源储量918.38亿吨,数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预测资源量多,在全国焦煤资源量中排名第一。离柳矿区、霍西煤田、乡宁矿区煤质好,属稀缺品种(山西炼焦煤各煤田资源储量状况,见表1-4)。
    3.煤层气资源概况
    煤层气作为与煤共伴生的能源资源,在各主要煤田均有赋存。据山西省煤田地质局2001年9月完成的《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勘探及储量规划》,含气总面积为39011.8km2,估算煤层气资源量为10.39万亿m3,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31.46万亿m3的三分之一。具体分布情况为:沁水煤田57123.47亿m3、河东煤田40006.32亿m3,霍西煤田704.10亿m3,宁武煤田3750.05亿m3,西山煤田2368.56亿m3。
    在煤层气总资源量中,埋深小于1500m的含气面积为28819.3km2,煤层气资源量为70907.35亿m3;埋深在1500~2000m的含气面积为10192.5km2,煤层气资源量为33045.15亿m3。
    含气量为2~4m3/t的资源量为1286.08亿m3,4~8m3/t的资源量为4842.25亿m3,>8m3/t的资源量为97824.17亿m3。
    目前,省内共有26个煤层气勘查区块,分别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等勘查单位进行勘查开发,区块总面积达34807.07km2。
    (二)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1.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及原煤产量
    (1)生产矿井数量及能力
    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生产矿井3811矿/4278对井,核定生产能力5.92亿吨/年(未含2005年后半年地方煤矿采煤方法改革增加能力)。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03对,核定生产能力21175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461对,核定生产能力10285万吨/年;乡镇煤矿3714对,核定生产能力27779万吨/年。
    (2)在建矿井数量及建设规模
    2005年底,全省15万吨/年及以上新建、改扩建在建矿井共268对,设计建设规模17450万吨/年。
    (3)2005年煤炭产量
    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5.54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5.76%。按现行统计口径划分:国有重点煤矿2.56亿吨,占46.21%;地方国有煤矿0.86亿吨,占15.52%;乡镇煤矿2.12亿吨,占38.27%。按井型划分:大型矿井2.54亿吨,占45.85%;中型矿井0.73亿吨,占13.18%;小型矿井2.27亿吨,占40.97%。按煤种划分:动力煤1.45亿吨,占26.17%;炼焦煤2.78亿吨,占50.18%;无烟煤1.31亿吨,占23.56%(2005年末全省在藉生产矿井生产能力及煤炭产量,见表1-7)。
    2005年末全省在藉生产矿井生产能力及煤炭产量
    2.煤炭运输与销售
    山西省境内有京包、大秦、丰沙大、朔黄、京原、北同蒲、南同蒲、石太、太焦、邯长、侯西、侯月十二条铁路干线,阳涉、孝柳、两沁、武墨、神宁五条地方铁路和宁苛、太岚、忻河、介西等十余条铁路支线,铁路营运里程2986公里。
    在公路运输方面,随着大运、太旧、太长、长晋、京大、晋焦、邯长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86公里,全部公路通车里程达59600多公里。
    山西是全国煤炭净调出大省,通过铁路、公路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国外。2005年通过铁路和公路外调出省煤炭43283万吨,占全国省际净外调量的75%左右。其中铁路外运煤炭32355万吨,公路外运煤炭10928万吨。
    2005年山西煤炭出口3476.8万吨,占全国煤炭出口总量的48.92%。
    3.煤炭洗选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洗(选)煤厂800余座,煤炭洗选能力近3.5亿吨,其中煤炭行业拥有洗(选)煤厂200余座,入洗(选)原煤能力约2.5亿吨/年,原煤入洗(选)率约56%。
    4.煤炭企业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共有各类矸石、中煤、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53座,总装机容量3977.6MW。其中已建成运营电厂35座,总装机容量1307.6MW,年发电量约74亿千瓦时,年消耗低热值燃料1000万吨以上;在建电厂18座,总装机容量2670MW。
    (2)煤炭企业煤(焦)化工产业
    截至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焦炭生产能力约450万吨/年,受市场等因素影响,2005年实际焦炭产量约300余万吨,并有煤气、煤焦油、苯、活性炭、甲醇等副产品和下游深加工产品。
    截至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煤(焦)化工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约11.8亿元。包括焦化厂2座,焦炭设计生产能力86万吨/年;焦油加工厂1座,设计焦油加工能力30万吨/年;甲醇厂1座,设计生产能力5万吨/年。
    (3)煤层气开发
    山西煤层气资源丰富,其中晋城、离柳、阳泉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且有众多的国内外公司进行了勘探,已施工了不少钻井及小型井网进行生产试验。目前中联公司和晋城煤业集团,正在加大力度开发煤层气生产钻井,准备进入商业性开发。省境以内还有众多的高瓦斯矿井,在多年防治瓦斯灾害的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瓦斯抽放工艺和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2005年,国家批准了中联公司的“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实施,项目完成后年产气量预计将达到6~7亿m3。
    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在潘庄井田进行煤层气开发,主要目的是预抽未来采区的瓦斯。近几年投入较大,已施工煤层气井400余口,建立小型发电站两座,进入了小型的商业化开发。阳泉煤业集团从1957年开始从井下抽放煤层气(瓦斯),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井下煤层气抽放工艺和技术,年抽放井下煤层气(瓦斯)达2亿m3,利用率30%。
    5.安全生产
    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关闭非法私开、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矿6799处(不含2005年打击非法煤矿关闭矿井);共有3848个煤矿建立和完善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预计到2006年6月底,全省所有煤矿将全部建立监测监控系统,并全部实现省、市、县、矿四级联网运行。2005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0.902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国及山西煤矿2001~2005年百万吨死亡率情况,见表1-8)。
    6.煤炭工业从业人员
    200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4.2万人(包括平朔、煤气化),其中国有重点煤矿51.1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8.8万人、乡镇煤矿27.7万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及所属煤炭企事业单位6.6万人。
    目前,全省煤炭行业共有各类人才4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9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49万人、技能人才21.3万人、其他人才1.48万人。
    (三)“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煤炭产量2001~2005年,全省共生产煤炭21.2亿吨,以年均6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年,全省煤炭统计产量达到5.43亿吨,比2000年增加近3亿吨。
    煤炭外调量2001~2005年,全省共外调煤炭16.2亿吨,以年均4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年外调煤炭43283万吨,铁路外调32355万吨,公路外调10928万吨。
    煤炭出口2001~2005年,全省共出口煤炭19829万吨。其中:2005年出口3476.8万吨。
    销售收入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42亿元。其中:2005年全省煤炭销售收入达到1735亿元。
    实现利润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利润450亿元。其中:2005年实现利润244亿元。
    实现税费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税费591亿元。其中:2005年实现税费235亿元。
    其他经济技术指标2005年,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1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50.46%;原煤生产平均效率达到6.108吨/工。
    2.“十五”时期主要工作
    ——大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煤炭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是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煤炭产量比重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4.82%,比结构调整前的53.32%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乡镇煤矿产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在全国命名的37处特级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6个;在全国行业级109个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25个;在全国省级18个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6个。
    二是煤炭洗选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原煤入洗(选)比重达到了56%,比“九五”期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煤炭洗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了附加值,优质动力煤、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煤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
    三是国有重点煤矿非煤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非煤产业完成生产经营总额达到288亿元,比2004年100亿元又取得了较大的增长。阳泉煤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40%以上,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煤与非煤并重”的格局正在形成。
    ——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对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引导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收购兼并、联合改造中小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以西山、霍州、汾西等企业联合组建的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煤炭生产能力已达6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为主体重组的新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炭产销能力已达1亿吨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货源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2600多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兰花实业、沁新煤焦、离柳焦煤、三元煤业、经坊煤业等一批区域性地方煤炭企业集团公司也已形成规模,进入了2004年全国煤炭百强企业之列。
    ——加快关闭淘汰生产力落后的小煤矿,大力实施采煤方法改革,地方煤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2000-2005年,全省累计关闭矿井4153处,压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820万吨/年,乡镇煤矿单井平均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2.3万吨/年提高到2005年的7.48/年万吨。同时,大力实施采煤方法改革,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45.8%,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大力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十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目前全省已有3848个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982个高瓦斯矿井实现了省、市、县、矿四级联网运行。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煤炭企业共投入煤矿安全整治资金近30多亿元,安全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从2004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1人以下,2005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902人,比2000年的1.85人下降0.948人。
    ——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强化资源管理,煤炭资源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十五”时期,全省煤炭工业随着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的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晋政发〔2005〕20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整合联合改造实施意见》,目前全省煤炭行业“资源资产化管理、企业股份化改造、区域集团化重组”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各市县基本完成了资源整合方案的制订上报工作,重点产煤县整合关闭30%小煤矿的名单已经确定,从2006年开始将进入实施关闭整合阶段。
    ——大力加强全省煤炭运销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煤炭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全省煤炭销售数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旺盛。根据市场供求形势,我省及时调整煤炭营销策略,合理提升煤炭价格,从全国及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加大了年度订货组织和月度调控计划的力度,保证了全国的煤炭供应,实现了数量增、价格涨、收入高的效果,煤炭年度订货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5年,煤炭出省销量达到4.3亿吨。全省商品煤吨煤综合平均售价比上年提高65元以上。
    ——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全省煤炭科技工作扎实推进
    “十五”期间,全省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已全部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兰花科技创业集团公司在地方煤炭企业中率先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煤炭行业共有65项成果被评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潞安矿业集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潞安煤用于高炉喷吹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高炉喷吹用烟煤技术条件》成为国家技术标准。
    “十五”期间,5米厚煤层“两硬”条件下一次采全高技术,在同煤集团开发成功并推广;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在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高瓦斯矿井成功应用;薄煤层刨煤机自动化采煤技术,在山西焦煤集团、晋城煤业、同煤集团的部分薄煤层矿井推广应用,工作面最高日产达8000吨;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煤矿,国内首家引进国外掘锚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日最高单进67米的好成绩;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煤矿成功应用了“煤矿井下区域瓦斯抽放”和“双系统瓦斯抽放”技术。此外,重介旋流等先进适用的洗选技术工艺也在“十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到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15%和91.41%,其中,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95.73%,综掘机械化程度达到50.4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全省煤炭行业社保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十五”时期,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工伤保险已在全省各行业率先启动,至2005年末,参保率已达100%,基金征缴率达到56%。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已经建立,产煤市设立了煤矿井下意外伤害保险代办处,各国有重点煤矿到2005年末基本全部办理了参保手续。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管理职能弱化
    山西是全国煤炭生产大省,各类煤矿企业遍布全省,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以地下采掘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特殊行业和高危行业,各级政府煤炭行业管理的责任大、难度高、任务重。但是,按目前管理体制,省煤炭工业局属委管局,未进入政府序列,行政编制少,职能处室少。市级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大部分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内部只有一两个处室行使行业管理。县级政府大部分未设立煤炭工业专管机构。行业管理职能严重弱化这一状况与承担繁重的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很不相称。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安全生产指导与管理、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工作难以到位。尤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与指导工作,与相关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问题,削弱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能力。
    2.产业集中度低
    2005年底,在资源整合工作正式实施之前,全省拥有生产煤矿3811座、4278对井,平均单井能力不足14万吨。特别是乡镇煤矿,平均单井能力只有7.48万吨。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的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尚不足40%、占全国煤炭总产量不足10%。产业集中度低,与全国重要产煤省的地位不符。
    3.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小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差。众多小煤矿生产力水平低、安全装备落后、采掘机械化程度低,系统不完善、矿井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差。二是安全欠账严重。据统计,全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欠帐累计达189亿元。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全省地方煤矿采掘一线人员80%以上来自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极不适应煤炭安全生产的需要。
    4.矿区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任务艰巨
    经过20多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我省煤炭开采强度达到23.13%,分别高出陕西14.3%、内蒙(西)14.7%。但近几年资源勘探工作滞后,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明显不足。
    2000年~2005年,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17矿,因资源枯竭关闭破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2020年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将有36处生产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减少生产能力4800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有近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减少生产能力约3000万吨/年;乡镇煤矿近一半矿井关闭,减少能力近亿吨。因此,加快煤炭资源枯竭矿区接续矿井建设和替代产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5.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落后
    我国长期实行资源无价或低价政策,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资产的价值,占煤炭消费总量一半的电煤价格并没有真正放开。现行煤炭价格未能真正反映煤炭完全成本,一些煤炭开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成本费用,如安全成本、发展成本、退出成本,特别是采煤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等外部成本没有或很少列入现行成本。由于价格机制、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6.煤炭企业负担沉重
    煤炭行业增值税税赋过重,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煤炭行业由征收3%的产品税改为13%的增值税,企业实际税率增加近6个百分点,平均吨煤增加税额4.33元,全省煤炭企业每年增加纳税额20亿元。原定给予的煤炭企业增值税返还政策从1996年停止执行,9年累计多征收31.5亿元。
    由于煤炭企业地处深山,远离城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了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服务机构,费用支出大,企业负担沉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全省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目前共有企业办社会单位近500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每年支付企业办社会费用近30亿元。
    从“七五”时期开始,铁路运输煤炭征收铁路建设基金,从开始的每吨公里3厘钱提高到目前的每吨公里3.3分,征收标准已经上调过4次。2005年全省铁路外运煤炭3.23亿吨,按铁路外运平均运距约700公里计算,每吨煤支付铁路建设基金23.1元,仅2005年一年时间,全省煤炭企业支付的铁路建设基金就达74.6亿元。
    7.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和国家价格政策等原因,山西省煤炭工业企业长期以低价向下游产业供应煤炭能源,却以涨幅很高的价格购入生产资料,形成利润转移和价值的双向流失。煤炭企业进入市场以后,与电力、铁路、冶金等关联行业相比,煤炭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2000年为8659元,2002年在煤炭价格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上升为12233元,2004年达到19394元,2005年达到27040元,虽然呈缓慢增加之势,但仅相当于电力行业的一半。全国煤矿职工的收入水平在49个行业中排倒数第二,我省也大致相当。目前,部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职工及家属,有的依然居住在自50年代延续下来的土窑洞、工棚房,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二、煤炭需求预测
    (一)煤炭需求预测
    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预测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预计国民经济发展速度2005~2010年为7.8%,2010~2020年为7.5%。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05~201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左右,2010~2020年为0.4左右。据此,能源消费增长速度2005~2010年为5.5%,2010~2020年为3%。2005年国内煤炭需求量21.3亿吨;201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24.4亿吨;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29.4亿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预测国内煤炭需求量,见表2-1)。
    2.主要耗煤部门法预测
    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是我国的主要耗煤行业。2004年四大行业煤炭消费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80%。其中,发电用煤9.70亿吨,同比增长14.1%,占我国煤炭总消费量的51.2%;冶金用煤为2.54亿吨,同比增长19.2%,占总消费量的13.4%;建材行业用煤约2亿吨,占总消费量的10.6%;化工用煤0.8亿吨左右,约占总消费量的4.2%。
    根据中国煤炭发展研究中心资料,主要耗煤部门法预测的全国煤炭消费量2010年为25亿吨、2020年为29亿吨。
    3.全国煤炭需求预测结论
    通过弹性系数法和主要耗煤部门法对煤炭供需分析预测,两种方法基本接近,推荐使用主要耗煤部门法预测数据。2010年和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分别为24.3亿吨和28.2亿吨。加上煤炭净出口,2010年和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分别为25亿吨和29亿吨(全国煤炭需求综合预测,见表2-2)。
    (二)省内煤炭需求预测
    根据山西区域经济和焦炭、电力等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005年省内煤炭需求为20450万吨,2010年为25300万吨,2020年为31000万吨(山西省省内煤炭需求预测,见表2-3)。
   (三)山西煤炭供应能力分析预测
    生产矿井核定能力:截至2005年末,全省各类生产矿井总的核定生产能力5.92亿吨/年。
    地方煤矿采煤方法改革增加能力:2005年,按照批准的采煤方法改革方案,全省地方煤矿共有1500多个矿井完成了采煤方法改革并经过了验收。通过以采改为主的技术改造,增加能力1.2亿吨/年。
    在建矿井建设规模:2005年末,全省15万吨/年及以上新建、改扩建在建矿井共268个,建设规模17093万吨/年,预计这些矿井都将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建成投产。
    衰减、报废及淘汰关闭矿井减少能力:“十一五”期间全省国有重点煤矿预计衰减报废矿井13处,减少能力1250万吨/年;全省地方煤矿资源整合及重点产煤县淘汰、关闭生产能力在9万吨/年以下矿井,加上部分煤矿衰减报废,预计到2010年,全省现有矿井将减少生产能力1亿吨/年左右。
    综上,到“十一五”末,全省现有生产和在建煤矿生产能力预计将达到8亿吨/年左右。
    综合以上对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煤炭需求预测和我省煤炭供应能力分析,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保持煤炭产销总体平衡、煤种结构基本合理、市场供应适度从紧的思路,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矿井生产能力增减变化等因素,“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生产总量仍按照占全国总量25%~30%考虑,据此,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应控制在7亿吨左右,外调量确定在4.5~5亿吨左右。
    此外,现有地方煤矿近年来开采强度大、井田面积和资源有限,大部分矿井由于资源枯竭,在2010年至2020年间将进入衰老报废期,加之一部分国有矿井由于服务年限到期,也将进入衰减或报废期。预计全省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减少能力在1.5亿吨左右。为防止总量出现大的波动,保持产能接替,“十一五”期间,仍需抓紧勘探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适度开工建设一批现代化骨干矿井,形成梯度开发格局,保持总量稳定。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山西能源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办能源〔2006〕1257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05〕6号),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加快深化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实现我省由煤炭资源和煤炭工业大省向新型煤化工大省和煤炭经济强省转变,推动我省煤炭经济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部署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省煤炭工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根据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和在全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我省将在建设三大煤炭基地、发展一批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稳定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并举非煤产业,加大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3132”工程,即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其中非煤产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非煤产业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力争把我省煤炭工业建设成为在本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强势行业。
    1.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
    2010年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煤炭产量分别达到26000万吨、16000万吨和26000万吨,全省形成2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3~5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0个以上500万吨级以上的区域性煤炭企业集团,全省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
    2.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进一步压减矿井数量,到2010年,全省煤矿个数控制在2500个以内,2015年控制在2000个以内。2010年全省百万吨以上矿井煤炭产量要占到全省总产量80%以上。
    2010年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正规开采,12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60~90万吨/年矿井平均达到70%,30-45万吨/年矿井平均达到50%。
    3.产品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0年全省煤炭洗选比重达到70%以上。其中:三大基地内煤炭洗选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90%以上,中小型煤矿达到60%以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坑口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全省新增产量加工转化率,炼焦煤达到60%以上、无烟煤达到50%以上、动力煤达到40%以上;大集团、大公司非煤产品销售收入力争占到其总销售收入的50%。
    4.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其中:大集团、大公司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争取有3-5个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00-500亿元及以上,进入全省大集团第一方阵;3-4个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及以上,进入第二方阵;3-5个区域性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及以上,进入第三方阵。
    5.资源回收率明显提高
    2010年,全省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60%以上。矿井采区回采率,薄煤层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到80%以上、厚煤层达到75%以上。
    6.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2010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稳定控制在0.8人以下,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7.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0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和大型煤矿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达标率100%;大、中型洗煤水全部闭路循环,煤矿、坑口电厂等生产用水优先使用经处理后的矿井水。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率达到60%。矿区可绿化区域内草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煤矸石实现无害化处理,矸石山全部植被绿化;煤矸石利用率达到当年排放量的70%以上,煤泥利用率达到90%以上。
    8.矿区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围绕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建设和谐矿区中心目标,促进矿区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稳定协调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职工收入,“十一五”期间,全省煤炭企业职工收入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集中改造大型煤炭企业矿工棚户区,提高矿工生活福利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现代化矿井和有条件的现有煤矿,主要生产岗位应逐步推行“四六”工时制度。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1.加强煤炭资源规划和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尤其是对主焦煤等稀缺煤种资源要实行保护和限制性开发。“十一五”期间在加大资源勘探力度的基础上,要逐步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适宜建设大型矿井的完整资源区块,在纳入战略储备的同时,按照供需总量平衡和产能衔接规划,要做到合理、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根据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全省煤炭矿区规划和生产开发规划,作为矿业权设置的依据,并以此指导和规范全省煤炭资源的保护、开采及审批管理。
    2.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全省地方煤矿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多、小、散、乱”的格局和落后、粗放的生产方式,按照“关小、改中、上大”的思路整合煤炭资源,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要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和联合改造,强制淘汰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优化矿井布局,减少矿点,扩大单井规模,提高安全保障程度,提升整体开发水平。鼓励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小煤矿资源,改造建设一批现代化大矿井,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企业。继续推进以采煤方法改革为中心的矿井技术改造,提高煤炭回采率,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对达不到30万吨/年生产规模的煤矿,不再增层扩界;布局不合理又不能进行资源整合的煤矿,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
    (二)深化企业改革和改组,继续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
    1.继续深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国有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在保持国有相对控股的前提下,通过规范上市、股权出让、产权置换、法人相互参股、中外合资、债权转股权、内部职工持股和民营资本入股等形式,建立开放、多元的股权结构,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集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交通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四跨”集团。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完善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煤炭大集团管理创新体系,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投资融资、企业经营、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重要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2.积极推进大型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
    按照《山西省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推进计划》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现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区域性煤炭集团的基础上,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照股份制经营模式,按煤种、按区域、按流向,加快集团化战略性重组步伐,以大基地建设促进大集团大公司的形成,以大集团大公司发展带动大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若干个特大型、大型、中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
    3.着力推进中小煤矿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地方煤炭企业要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存量整合、减少矿点、减少企业数量为方向,着力推进中小煤矿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以地域、市场、运输等相似性为基础,由多个煤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重组为联合型煤炭企业,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区域性煤炭集团,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专业化经营,使地方煤炭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煤矿小、散、乱,生产力水平落后,浪费资源,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煤炭开发秩序
    我省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压力很大,这种状况已不允许煤炭产能再过快增长。为此,“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及规定,通过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严格项目审批等途径,加强宏观调控,从严控制新的商品煤建设项目,在保证重点用户用煤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运力、环境等因素,有效调控煤炭生产总量。
    1.从严控制新井建设
    按照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合理安排全省大型煤炭企业急需的部分接续型大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及“两区”开发煤矿建设项目,今后原则上不再核准新的商品煤矿井建设项目。全省新增煤炭产能要严格按照省政府6号文件的要求,就地加工转化率,炼焦煤要达到60%以上、无烟煤50%以上、动力煤40%以上。
    2.严格限制现有生产矿井低水平扩能改造
    现有生产矿井扩能改造项目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审批。严格限制单一的以增加产能为主,低水平建设的煤矿扩能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对矿井进行改造,提升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机械化程度。煤矿扩能改造原则上要做到“一矿、一井、一面”,采煤工艺要达到综采或轻型综采。
    3.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整合地方煤矿做大做强
    鼓励、支持大集团大公司紧紧抓住地方煤矿资源整合的机遇,积极参与地方煤矿资源整合,把对现有中小煤矿的资源整合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一项重大工作和主要途径。按照煤炭行业结构调整要求,各集团公司整合改造地方煤矿单井规模要达到60万吨/年以上,采煤工艺要达到综采或轻型综采。
    4.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联企业与煤炭企业开展联合
    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用煤企业,与我省现有煤炭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对这类企业以自用为主进行煤炭建设和生产,其建设规模要与加工转化能力相匹配,原则上不增加新的商品煤量;对境外任何企业在我省境内单纯从事商品煤开发的不予批准。
    5.继续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
    为了抑制煤炭生产能力过快增长,“十一五”期间,要在“十五”时期整顿、淘汰、关闭、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要实施强制性关闭;对于新建、改扩建矿井,要严格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开办煤矿和矿井改扩建审批的通知》(晋政办发〔2002〕49号)规定,实行关小建大、等量淘汰、能力置换。
    (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
    1.加快大型洗(选)煤厂建设与改造步伐,提高煤炭洁净化水平
    全省范围内已有或在建的大型矿井,均需建设与矿井规模相匹配的洗(选)煤厂,中小型矿井应考虑运输、消费等环节因素,依托大型煤炭集运站建设规模大、清洁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污染集中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区域集中型洗配加工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大同、朔州、忻州地区动力煤洗选,加大现有炼焦煤洗煤厂技术改造步伐。按照环保、节能要求及清洁生产标准,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精煤产率低和生产能力小于30万吨/年的小型洗(选)煤厂,新建矿井洗(选)煤厂入洗能力一般应达到120万吨/年及以上,群矿型洗(选)煤厂入洗能力一般应达到180万吨/及以上。
    2.煤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并举,促进煤炭产业资本与上下游产业资本有机结合,壮大煤炭经济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新型工业化要求,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联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煤炭大集团为主体,以大型矿区为依托,以洗中煤、煤矸石发电为切入点,实行煤炭生产、洗选加工、低热值燃料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建材和煤焦化工产业以及煤机修造等科学布局,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山西焦煤古交中煤电厂二期、同煤塔山电厂、同煤轩岗电厂、晋城赵庄电厂、潞安高河电厂等大型坑口电厂和晋城寺河煤层气电厂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设步伐及其他煤电联营项目的前期准备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煤向电转化的水平。
    加快晋城无烟煤集团煤炭气化、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煤基合成油等项目的前期准备与建设步伐,逐步使煤炭气化、煤基合成油在我省形成产业规模。
    3.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鼓励煤炭企业开展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其他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变废为宝,减轻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的压力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沁水、河东两大煤田内的大型煤炭企业采取联合的方式与中联、中石油等公司对煤层气进行商业性开发。鼓励、支持高瓦斯矿井建立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分散抽放、集中利用。逐步使煤层气(瓦斯)开发利用在我省形成产业规模。
    4.改变煤层气开发体制,推进资源一体化开发
    煤层气的开发与煤炭资源勘探、矿井设计及生产系统布置统筹考虑、合理衔接,改变目前由个别企业垄断煤层气开发的现有体制,实现煤层气资源开发与煤炭资源共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要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山西省煤层气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积极向国家建议,争取改变目前煤层气开发体制,建立煤层气资源与煤炭资源开发统筹兼顾、联合开发、先抽后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助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在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促进安全形势稳定好转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地方法规,完善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应急机制,把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纳入法制化轨道。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质量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解决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通三防”欠账问题和双回路供电问题。
    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应将加强一线管理作为改进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鼓励发展专业性的煤矿生产管理企业,实现煤矿生产由个人承包管理向具有专业管理人才支撑的有资质的法人公司管理的转变。
    发挥各级煤炭纠察队的作用,建立健全巡查和监控责任网络,严防非法私开和已关闭煤矿死灰复燃;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经济处罚力度;研究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相应的考核、处罚、返还、奖励等配套措施,切实发挥其激励与约束作用。
    (六)实施科教兴煤和人才强煤战略
    1.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现有煤炭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一是加大以实现煤矿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布局,发展综采综掘技术,新井建设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二是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矿山企业;三是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四是加大以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五是加大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的推广应用;六是加大以采煤方法改革为中心的小煤矿技术改造,提高单井规模和正规办矿水平。
    2.建立创新体系,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建设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二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创新,围绕煤矿安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研发上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3.抓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构造适应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组织和引导煤炭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井下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整政策,对煤矿井下工种和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
    4.加快省内煤炭院校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煤炭院校的建设投入,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煤炭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办学条件,特别是试验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要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建立与院校合作办学的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1.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投资环境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地方煤炭法规。在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煤炭行业准入与企业资质、安全生产与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与矿区治理、市场秩序与流通体制、洗选加工与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出台更加明确、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措施,形成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与宏观调控体系,为外来资本进入我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建立资本多元化的开放体系
    广泛吸收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煤炭行业发展,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领域建立广泛的社会化协作体系。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在资源勘探开发、地方煤矿整合改造、新井接续建设、洗选升级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电力、煤化工、煤制油等煤炭相关产业领域更需要巨额资本和专业化的技术与管理,为此,全省煤炭企业必须把目光瞄向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合作。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结构有机统一起来,鼓励外来投资者转让和转移先进技术,提升煤炭行业利用外资水平,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和其他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开展招商引资。在煤层气开发利用、煤制油、煤化工、洁净煤技术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竞争实力。
    4.走出山西、拓宽发展空间
    鼓励省内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抓住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机遇,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走出山西,到省境以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5.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我省占到3个,我省在国家能源生产和供应中占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及国债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快我省三大基地建设步伐。
    (八)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是煤炭工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以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为主转向以系统开发与应用、软件投入为主,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上网、宣传、交易,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商贸机会。到2010年,煤炭企业要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使生产与经营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实现产品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同时建立起矿、县、市(集团公司)、省四级网络系统,实现全省煤矿的安全监测监控、煤炭产量监控、安全纠察等业务多级网络监管;在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金信息流、物资信息流、技术信息流、客户信息流的整合和优化,加快煤炭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工业化基础上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全面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建设“数字山西煤炭”。
    3.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政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尽快启动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要体现煤炭特色,突出核心业务,以需求为先导,以应用促发展,逐步实现机关办公无纸化、对外办事公开化、行政审批网络化、行业管理信息化、领导决策科学化的煤炭电子政务目标。
    (九)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努力构建和谐矿区
    要以控制和削减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总量为前提,以推行清洁生产和洁净煤技术为手段,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搞好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各项工作,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1.在新矿区、新井建设中要严格控制新增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
    大中型煤矿要全面推广清洁生产,使土地复垦率达到100%,并由工程复垦转向生物复垦和生态复垦,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矿井水外排达标率100%,选煤厂煤泥水实现闭路循环,达到节水减污回收利用,基本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达到90%以上。小型煤矿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实施有关环保政策,使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
    2.对老矿区、老矿井实行重点补偿式的环境建设,通过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消减现有环境污染
    在2010年前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率达到40%,矸石利用率达到当年排放量的90%,大型煤矿矿井水外排达标率100%,中型煤矿矿井水外排达标率75%,加大对小煤矿环境的监督检查,在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同时坚决关闭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矿井。
    3.制定适合山西省情的煤炭环境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申请国家对中央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加大投资补助的力度外,对地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也给予一定的补助。通过制订专项规划,在矿区(产煤城市)建立一批煤炭环境重点控制区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