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曲志红、隋笑飞)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一间小屋,4名员工,一台服务器,一兆网线,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的网站启蒙教材,这就是他们当时的全部家当。
10年后的今天,新华网成了海内外网民上网浏览中国新闻信息的首选网站之一。每天,新华网的各种新闻信息被国内外搜索引擎、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等大量转载。日均发稿量从最初的50条增加到1.2万余条,受众覆盖面从最初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点击量从最初的10多万次增加到近10亿次,报道形式从简单的文字图片扩大到音视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无线网站、现场直播、网上访谈等18种形式,并增加了论坛、博客等互动功能。
10年间,新华网从小到大、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从单语种到多语种、从单功能到多功能,从单一网站到多网站集群,从默默无闻到令人刮目相看,逐步发展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力军,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我国重要的网络外宣平台,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
10年来,新华网秉承着一种使命感,在艰难中前行,在拼搏中奋进,在竞争中壮大,在创新中发展。
“没有中央的亲切关怀,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没有新华社最高决策层的强有力支持,没有新华社的采编、技术和人才优势,没有社会各界的关爱,就没有新华网的今天!”新华网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与时俱进——开创网络媒体新篇章
2000年7月8日,是新华网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凌晨,新华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新域名www.xinhuanet.com从此诞生。改版后的新华网,依托新华社的综合优势,形成了24小时实时发布新闻,将深度报道、背景资料、图片图表、新闻检索集于一体的综合性新闻网站,信息量比以往增加了5倍以上,栏目综述较前增加了15倍,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网络界异军突起。
10年间,新华网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道路上一次次实现新的跨越,一次次迈向新的高度,也一次次写下中国网络媒体史上的开篇。
——2001年3月,新华网作为独家网络媒体,在人民大会堂现场第一次以文字、图片现场直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
——2002年2月,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独家授权新华网在人民大会堂对中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新华网的摄像机第一次与中央电视台和美国CNN的摄像机并排架设,让现场众多国内外记者为之瞩目;
——2002年11月,新华网以中、英、法、西、阿、俄等6种语言全面报道了党的十六大盛况,这是网络媒体首次参与党代会的报道;
——2003年9月18日,新华网推出全新升级的英文版。紧接着,新华网西班牙语频道、法文频道等外文频道全新改版。新华网的外文报道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励精图治——坚持内容为王新闻立网
新闻是新华网的核心,也是新华网的强项。在网络媒体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新华网始终坚持以新闻立网、内容为王的宗旨,在重大新闻披露、突发事件报道、权威信息发布、网上舆论引导等方面屡屡领先。
2003年3月20日凌晨,巴格达市区上空突然响起让人撕心裂肺的警报。新华网依靠新华社驻巴格达特约记者贾迈勒的紧急报告,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报道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
“那段时间,我们日日夜夜死盯在电脑旁,五六个人一组,谁也不敢松懈,谁都想成为互联网上报道伊战开打的第一人,我有幸抢发了这条消息。”新华网海外部主编曹建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很激动。
突发事件特别是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是国内外网站大比拼的焦点,也是网站实力竞争的体现。以前,国内外很多突发事件经常被国外甚至国内一些网站抢先报道。
要打造“网络媒体的国家队”,新华网必须迎头赶上。自2001年起,新华网把抓好突发事件报道作为内容建设的突破口,在报道时效、规模、力度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预案。2002年8月底,新华网24小时新闻监控播报中心正式启用,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美军抓获萨达姆、车臣总统被炸身亡、美加大面积停电、莫斯科友谊大学火灾、伦敦地铁爆炸等一系列举世关注的突发事件,新华网的报道在全国网站中都夺得了第一。很多网民说,每遇重大报道要看新华网,消息不仅快,而且准。
作为国家通讯社承办的网站,新华网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在对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报道和日常报道中,新华网也以权威、准确、快捷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
2003年10月15上午9时零12秒,新华网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消息,并在后续报道中一路领先。
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七大期间,新华网对首场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等重大活动实现中英文同步直播,对闭幕式进行滚动报道,确保了时效领先、内容准确。
体现特色——着力打造新华网品牌栏目
“网络媒体不能照搬传统媒体的做法,要贴近网民喜爱,善于运用新技术,探索新形式,体现特色。”这是新华网副总裁兼副总编辑白林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的。
网上访谈是新华网的品牌栏目。包括现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央部委局办领导,地方党政领导以及时代楷模、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等,先后走进新华网访谈间,与海内外网民在线互动。不少访谈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焦点被广为转载。迄今为止,做客“新华访谈”的中外政要、嘉宾超过2000人次。
“新华直播”是新华网的特色栏目。自2001年3月起,新华网受权对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会、全国各地重大新闻事件等进行网上直播,影响大,规格高,速度快。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举世瞩目。新华网依托新华社派出的百余人采访编辑队伍,进行了“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大型现场直播,开创了全球网络媒体对一场重要活动跟踪滚动播报的时长纪录,实现了网络直播报道模式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
“神五”“神六”发射和“嫦娥”探月,新华网也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和跟踪报道。 2007年4月27日,新华网直播车首次开进中南海,现场直播国务院重要会议。几年来,新华网的现场直播累计已超过3000场次。
加强互动——构建网上互动交流新平台
论坛是新华网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汇聚民意民情之处。广大网民在新华“发展论坛”上纵论天下事,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畅所欲言。新华网搭建起官民沟通的桥梁,进行正面引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论坛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向总理提问”的网上互动话题,不仅深受海内外网民的欢迎,而且引起了共和国总理温家宝的关注。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温总理的一番话让无数网民乃至整个互联网界为之振奋,有媒体将此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
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博采众长
10年网路,新华网开拓进取,求新求变,在挑战无限,竞争无限的网络媒体角逐中拼搏向上,博采众长,不断超越自我。
“互联网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固定的精神,那就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新华网人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进取。
自开办以来,新华网的大中型改版已有300多次,平时的小改小调难计其数。“每一次改版,都体现了我们对自己的否定,对互联网新的理解。”新华网总编助理刘加文如是说。
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潮流、新趋势,新华网开始从有线向无线进军,短信、彩信、WAP、手机报、网络视频等全面拓展,抢占新兴媒体制高点。据新华网总裁助理兼移动新媒体编辑部主任李俊介绍,目前,新华网日均播发图文短信700余条,手机报单期最高发行量达3000多万份。十七大期间,新华手机报总发行量达1.5亿份。
在办好自身网站的同时,新华网还依托新华社的优势和实力,探索承建大型政府网站、行业网站,走新华网与承办网站相互结合的新路子。新华网承办的网站包括中国政府门户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平安网、振兴东北网、中华新闻传媒网等。
新华网在奋进中培育了一批批网络专业人才。如今,这支年轻的队伍中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有新华社十佳编辑,还有“青年岗位能手”等。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创新才有活力;有影响力才有引导力。
10年,3650天,短暂而漫长。10年,只是新华网漫漫征途中的第一步。面临新起点新挑战的新华网,将继续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