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信息化铺架科技腾飞路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柯 喧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在全球信息时代全面到来之际,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紧跟时代步伐,按照科技厅党组关于建设区内一流科研所的要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在全面开展工作的同时,以信息化建设为重中之重,推动科技信息研究所走上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提高了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从事软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档案、科技仪器共享平台、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宣传、科技档案、科普宣传、科技统计、《西藏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等业务。以服务于科技工作、服务于科研人员、服务于农牧民群众为工作定位。工作重点为科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科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软科学研究、科技宣传和科学知识普及。

  信息化建设对西藏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通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的方式,培训在职技术人员10余人次,引进博士、硕士5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为完成科技信息化建设任务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西藏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决策参考和信息支撑。

  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2003年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了科技部“863”项目——西藏综合科技信息网的建设。西藏综合科技信息网(www.tibetsti.gov.cn)设有科技新闻、数据搜索、科普知识、图库浏览、科研机构、社会经济、科技动态、科技成果和异构检索系统等栏目,为各级政府、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公众提供科学决策、科技信息服务、科学知识普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另外,建成了异构跨库检索系统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了8000余种科技期刊全文检索和512个青藏高原数据查询服务,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建成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收集发布16家科研单位可供共享的大中型仪器设备350余台,为自治区发展支柱产业提供信息服务,极大缓解了西藏自治区科研仪器设备覆盖面窄、所属相对集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轻了西藏自治区科研经费短缺和仪器设备需求大的压力。

  此外,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还通过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外资,提高西藏自治区科技综合实力。开发了西藏国际科技合作网(www.tibetistc.gov.cn),该网站主要发布国际合作相关政策法规及中外合作项目的有关信息,为西藏自治区科技领域实现国际合作提供信息支撑。建设了科技计划项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西藏动物数据库、西藏植物数据库、科技论文摘要库、期刊库和资料库、科技成果库和企业产品库等数据库,为西藏自治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大量科技信息资源。

  旅游业是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青藏铁路的全面通车,为了满足旅游业对科技的需求,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顺应时代的需求,与深圳市科技局、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开发了西藏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www.ttt114.com)。该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西藏旅游资讯、地图查询和电子商务服务。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对提高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保证旅游管理信息的畅通,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保护方面,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发的西藏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地理信息系统(www.tibetfgr.com)实现了对“四江流域”数据的查询、评价与预测、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对四江流域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四江流域规划建设的各项成就,宣传了四江流域保护区事业。

  推进藏药现代化,加强藏药研发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藏药行业发展情况,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与深圳市科技局、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联合开发完成了西藏藏药信息管理系统(www.tmt120.com),实现了藏医药文献资源查询检索、行业管理信息化及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这对提升藏药的展示、宣传和推广功能,提高藏民族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西藏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促进西部大开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西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设了藏汉文版西藏星火计划网 (www.tibetsp.org.cn)。该网站包括星火动态、实用技术、项目申报、星火密集区等8个栏目,210张网页18万字和30多兆图片。针对西藏自治区农牧区信息闭塞,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根据农牧民的现实需求,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自主开发了网络版和单机触摸屏版的“藏文农村实用技术信息系统”(www.tibetagri.gov.cn)。该系统内容涉及农牧业、政策法规、环境保护等15个栏目,1300多张网页90多万字。截至目前,已经在拉萨市16个、日喀则10个、昌都3个试点单位进行了推广和培训,系统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软科学研究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软科学研究作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摆上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本着加强合作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积极主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软科学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践中。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西藏经济发展中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西藏国有重点工业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西藏特色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西藏科技机构现行体制与改革对策研究”、“科技档案数字化”、“科技查新”、“2005和2006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年报基础数据的统计”、“2005和2006年科学技术信息文献机构和研究与实验发展(R&D)活动调查年报”、“2005和2006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国家级科技计划工作项目情况调查年报”、《2004、2005年科技统计报告》等30余项。编辑出版了《西藏科技40年成就回顾》、《西藏40年科技成果论文集》、2006年度《西藏科技发展报告》等。软科学研究课题的实施反映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西藏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依据。

  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提高群众的科学素质

  为了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西藏科技》期刊、网站和编译科普读物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勤奋好学、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刊物宣传。《西藏科技》期刊是目前西藏惟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作为西藏科研及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惟一指导性刊物,肩负着为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的重任。承担着宣传党中央、区党委政府有关科技方针、政策,介绍及推广区内外各个领域中的科研成果,宣传西藏的科技事业发展,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的任务,是广大科技人员展示科研成果、表达学术观点的园地。创刊30多年来,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科技工作指导思想,服从和服务于稳定和发展两件大事。以提高办刊质量为重点,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西藏自治区首届自治区级“优秀期刊”、西藏报刊业“优秀期刊”,并被推荐为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了期刊的窗口作用。截至目前,已编辑出版《西藏科技》134期,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推广了科技研究成果,促进了西藏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先后成功主办了“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科技援藏、青藏铁路建设通车”等专刊,进一步宣传了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科技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加强网络宣传。网站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西藏综合科技信息网、西藏农业科技信息网和西藏知识产权网等网站,发布有关科技的重大活动、重大科研成果和科普常识,使浏览网站的人受益匪浅,同时也对进一步宣传西藏科技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科普工作。科学技术普及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核心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思想和培养科学方法。近年来,结合我们的业务特点,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进一步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先后编译出版了《现代科普知识读本丛书》、《西藏农牧民实用技术科普读本》、《西藏沼气科普知识读本》、《西藏畜牧兽医实用手册》、《科普常识手册》等科普书籍。通过藏文农村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在拉萨、日喀则、昌都30个地方布点,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科普服务平台。科普宣传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推进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适应西藏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技厅党组提出的转变思路,借鉴内地相关研究所的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细化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依据各种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每位同志根据各自特长竞争上岗。同时,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实现改革过程中的细化管理。改革用人制度,公开招聘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凡是本单位职工不能胜任的岗位,面向社会招聘人员。截至目前从社会招聘了5名技术人员。改革分配制度,向科研一线倾斜,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通过改革,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改革意识,观念得到更新,职责更加明确,奖惩更加分明。充分体现了“按绩取酬”的分配原则,通过科学界定职责,每个职工的职责更加明确清晰,职责分工更加合理,增强了服务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了,打破了以往懒散的工作作风,消除了吃大锅饭的思想,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凝聚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