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电子工业技术跟踪路线
来源:中国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张复良

    我们对工业总体性的发展战略研究比较多,并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则研究甚少,以致在技术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长时期内没有明确的主张,影响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现在看来,不确立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总体性的发展战略就落实不下去,难以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跟着美国人走,虽然也从欧洲、日本学了一些东西,但是为次。而欧洲、日本也是以美为师,跟在美国人的后面走。除前苏联以外,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跟在美国人的后面走,结果就受到了很大的束缚,似乎用不着再动什么脑筋,只要跟在美国人的后面走就行了。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小的国家,只能跟着走,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跳出国际的潮流。但中国恰恰是个大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跟着人家走了这么多年以后,形势逼着我们要反思许多问题,要我们想一想我们要不要照旧走下去?如果我们不照旧走下去,未来的路子我们应当怎么走?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容易的,必将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等各个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既使我们取得了思想认识上的一致,但如何实施,何时实现,也绝非短期内就能够见效。
    我想我们还是首先集中讨论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对这个问题如果能够找到一点出路,其他问题也就有了讨论的前提。
    本人才疏学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威回答我们面对的这么多的复杂问题。但由于我在工作中广泛接触到各方面的专家,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我想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例如,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战略方面,就有一种非常睿智有见地的主张。
    这种主张是在分析美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后,从世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来的。
    美国计算机的发展是从大型机开始的。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叫做ENIAC,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30吨,采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可在1秒钟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1956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用晶体管代替真空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使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和耗电都极大地减少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中叶,美国迎来了微型计算机时代,出现了苹果、德州仪器和Commodore等众多厂商的崛起。这一趋势引起了IBM公司的关注,它于1981年推出了IBM PC个人计算机系列,开创了个人计算机发展的新纪元,并因此成就了微软和英特尔两大巨头的霸业。
    IBM公司首先选用了Intel 8088微处理器,然后又出现了专门为Intel 8088开发的操作系统MS-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众所周知,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CPU和操作系统,而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于是在Intel 8088CPU和MS-DOS操作系统上,风起云涌地开发了许许多多的应用软件,如电子表格、文字处理,数据库等等。在这个层次上又造就了风光一时的软件巨擘,如Visicalc、Workstar、D-Base、Lotus123、WordPerfect,当然还有微软的Office。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下而上的很自然的发展,它是一个发展过程的历史。
    如果我们后来者采取技术跟踪战略,跟在美国人的后面向前追赶,路子走得通吗?例如说,我们能不能先做出自己的CPU,然后在这个CPU的基础上发展操作系统,再在这两个已经完成的底层平台上来发展所有的应用软件呢?答案应当是极为困难的,或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个人计算机所使用的CPU仍在按摩尔定律快速进步,个人计算机已经是所有计算机使用中的主流。除了数据库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档和数据都是由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软件所产生的。由于用户的惰性和文档交换的不便,要改变现有的使用习惯和换用新的文档格式,绝非易事,同时会造成极大的不便和痛苦。这使得想让一个新的软件产品替换现有的主流产品变得非常困难。这个新的软件产品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对现有的主导产品在使用界面和文档格式上都能够实现高度的兼容,把用户换用的不便和痛苦降到最低限度。在这两者的兼容上,对用户来说最好完全相同,但这因为有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而不可行。换用一个软件产品尚且如此困难,那么要想更换更为底层平台的操作系统和CPU,则需要把成千上万个应用软件都做好,并都能将换用的痛苦降到最低点,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试想,我国已有8000多万台安装使用中的个人计算机,每台个人计算机有1000个Windows上应用软件所创建的文档,则有超过8000多万个用户和800多亿个文档,而这个数据还在随每年20%新增个人计算机在快速增加,要让这么多的用户来换用他们所用熟的应用软件,还要兼容已存在的文档,这个惰性和困难可想而知,所以甚至有人认为微软的垄断不在于Windows而在于.doc这个文档格式。因此,这种跟踪美国、从下而上地重复其发展技术和工业的路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似乎包含着历史的逻辑,历史是不能重演的。
    看来,走跟踪、自下而上的技术战略和路线是难以走通的。于是产生了一种反过来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和路线的想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从可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做起,把上层的应用软件一个一个地换用可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这样做,我们就会逐步做到对Win?鄄dows不再有依赖性。
    应用软件很多,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常用的软件着手,如办公软件、浏览器、电子邮件等等。这些常用软件既要兼顾原有的使用习惯,兼容以往的文档格式,让用户能保留和使用已有的数据,还要能跨越平台,不仅在新的操作系统如Linux上流畅运行,在用户正在使用的Windows上也要同样用得很好。这样既保证了我们原有的文档、数据不会丢失,同时可帮助人们轻松地实现平台转移,摆脱Win?鄄dows的垄断,为换装操作系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有了跨平台的应用软件,我们就可以逐步换装操作系统了。当今,采用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已成为世界潮流,成为世界反对Windows垄断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有红旗、中软和新华Linux操作系统,性能已达到替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水平。只要大力发展跨平台的应用软件,换装国产Linux是摆脱垄断的最快的途径。
    解决操作系统问题后,我们再向下解决CPU的问题。因为Linux是开放源码的,所有的CPU都可以做到和它兼容,这样在换用CPU时,就不再需要换用操作系统和在它之上的所有应用软件及数据了。
    以上的讨论只是一种技术战略和路线,还有没有其他的技术战略和路线,都可以提出来讨论,广开思路。要加强研究,不断寻求新思路,我相信路总是可以找出来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带给我们很多很多启示。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敌人重重包围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四渡赤水,打开了胜利前进的道路。今天祖国如此强大,我们在掌握核心技术的进程中,也一定能够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