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流通带动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国内贸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性产业,是新时期全省经济主要增长点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河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扩大内需,搞活流通,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内贸易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的通知》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国内贸易“十五”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国内贸易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运行平稳,商品市场初具规模,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流通主体趋于多元,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迅速,流通设施和技术日益改善,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流通服务业发展迅猛

  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规模化、集团化优势日渐显现,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猛,餐饮服务业规范发展,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一是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我省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截止目前,省直厅局所属流通企业全部完成了与行政机关脱钩,正式划归“河北省工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河北省外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管理,实现了政企分开。“两大公司”内部重组改制方案已经确定,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国资的加快退出,相关政策和环境的改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4968.1亿元,其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1051.1亿元,占21.57%;个体私营经济实现2380.3亿元,占47.9%。

  二是抓大扶强成效显著。2004年,我省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集团已发展到60多家,超5亿元的达22家。石家庄北国商城、唐山百货大楼、石家庄东方城市广场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零售企业进入了全国零售百强行列。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重点流通企业和大型市场的规模优势日益显现,聚散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

  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我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很快,极大推动了我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

  (1)连锁经营正在成为零售业的主力。截止目前,全省连锁总店已发展到196家;连锁经营分店总数2777家,其中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在县及县以下设立分店154家。连锁范围涵盖商贸、餐饮、医药、烟草、成品油、农资、汽车、邮政、通讯等50余种。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销售额实现482.95亿元,同比增长23.92%,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水平。

  (2)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物流配送中心已发展到120多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自有配送中心24个,年销售额占总店销售额的75.2%,其中超亿元的7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31家,发展势头良好。

  (3)电子商务初具规模和水平。据调查,我省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中,60%的流通企业实现了财务、统计数据处理和人事劳资管理的单机化;10%的企业使用了POS系统;5%的企业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大部分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发布和电子交易系统。华北商务网站建立了河北省最大的BTOB网上交易平台。河北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经国家审核批准,正式投入运营。

  四是餐饮服务业和成品油管理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业等级评定工作全面启动。为推动了全省餐饮业上规模、抓管理、强服务,以贯彻国家《酒家酒店评等定级规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餐饮企业钻级评定工作,有21家企业获得国家特级、一级酒家。经多次调研、论证和反复修改,《河北省美容美发等级评定标准》已草拟完成,并正式列入了我省地方标准增补修订计划之中。此外为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根据商务部关于《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河北省贯彻实施细则,积极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阳光审批”,完善成品油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二)市场运行调节平稳有序

  “十五”期间,按照“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工作思路,我省流通领域市场运行调节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反映市场运行状况;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应急调控体系,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实施三绿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流通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市场运行保持平稳态势。200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52.9亿元,是2000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25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增幅居各行业之首。城市零售额实现13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县级零售额591.3亿元,增长14.8%,县以下零售额979.1亿元,增长14.6%。城乡市场规模、增幅差距明显缩小。据对限额以上企业统计,2005年通讯、汽车、金银珠宝和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保持领先,分别比上年增长225.8%、80.0%.32.8%和22.6%,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二是初步建立起了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我省大力推进市场监控体系建设,利用商务部监测系统二级平台,建立了我省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三大监测系统。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监测企业42家;重要生产资料系统监测企业15家;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监测企业130家。

  三是实施“三绿工程”,狠抓食品安全。为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的工作部署,提高流通领域食品卫生质量,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设。成立了由省商务厅、财政厅、交通厅等10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河北省三绿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近年来我省共发布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办法3个,制订相关地方标准176个,推广食品安全新技术的数量10个。商务部门积极开展行业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在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配置了检测设备,并开展了重大节日食品安全抽检,有效地保证了食品安全,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是建立生猪储备制度,制定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因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肉品市场波动,确保肉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挡,满足紧急状况下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2005的我省建立了省级生猪储备制度,年储生猪活体10万头。为应对因突然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战争、恐怖袭击或其它事件,造成粮、油、肉、蛋、菜、奶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关系突变,在较大范围内引起抢购,导致价格异常波动或商品脱销,确保市场供应,2005年我省发布了《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市场监测、信息发布、预警分级、组织机构、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等多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能够保证对市场异常波动的有效应对。

  (三)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以来,我省商品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辐射功能明显增强、专业市场不断涌现、新建市场提档升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向现代化流通方向迈进,在优化资源配置、拉动内需、引导生产、搞活流通、扩大就业、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交易持续繁荣。2005年底,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107个,市场成交总额3310.32亿元,超亿元市场240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以上的商品批发市场成交总额为2322.85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市场成交总额的70.17%;成交额超10亿元市场46个;超100亿元市场3个,超200亿元市场2个。

  二是大型市场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1、投资加大,一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资上马。

  2、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商业街改造、中高级交易设施、附属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结算、储藏、保鲜、加工、配送等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我省每个市都建有步行街。

  3、示范项目进展顺利。石家庄市南三条市场、魏县天仙果品、临西轴承大世界、衡水橡胶城、唐山市新天地商业广场等5个项目正在按照现代化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加紧建设。

  4、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对市场项目采取了简化选址立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合二为一等措施。

  5、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得到新进展。南三条市场和石家庄市桥西蔬菜批发市场等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了产权,规范了管理。

  三是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农村市场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十五”期间,我省农村各类产业的总量仍呈扩张态势,由此带来农村流通规模的迅速增长和农村有形市场平均规模扩大。2004年、2005、2006年三个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省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他相关文件,对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从政策、目标、方针和战略都给予了明确阐述。国家、省建立了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促进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对涉农商贸企业采取了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采取措施推动了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

  四是特殊流通行业市场发展良好。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拍卖企业137家,拍卖成交额33.8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多倍,拍卖企业分支机构37个;典当行78家,分支机构2家,注册资本总额117204.5万元,典当总额253785.5万元,同比增长70.02%;报废汽车拆解企业14家;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0个;旧货市场70多个;期货交易市场1个。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果显著

  “十五”以来,河北省紧密围绕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以及危害社会影响稳定等突出问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集中力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有力打击了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查处了一批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案件,市场环

  河北省坚持“全省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针对市场秩序中存在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等突出问题,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农资市场、建材市场等十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查处各类生产经营违法行为33700多起,捣毁、取缔各类非法生产经营窝点2800多家。针对现行体制中监管手段、约束机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探讨治本之策,全省开展了综合行政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以及环京津区域协作机制试点,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北省市场经济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和规范,进一步保证了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虽然我省国内贸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流通服务业发展方面。

  一是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散、弱、小”的问题比较突出,经营成本普遍较高,资金周转慢,竞争力不强,流通先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经营方式落后,业态结构不合理。全行业仍以传统的百货、集贸市场为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比重较小,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人才缺乏。

  三是国有资本比重大、战线长、布局不尽合理。企业人员多,负担重,机制不活,改革难度较大。

  四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尚未真正落实到位。

  在市场运行调节方面,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规模扩大。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支出预期却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普遍谨慎,在应付必要的即期消费的同时,以增加储蓄来免除后顾之忧,影响了即期消费的增长。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市场发育不平衡。一方面是区域间市场发育不平衡,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四市占全省市场个数的51%,占成交额的71%,而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是城乡市场发育差别较大。城市市场发展快,而农村市场发育比较缓慢。

  二是市场的区域、部门分割、封锁问题依然存在。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三是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市场中介组织自身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为企业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的意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

  四是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市场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一方面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使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商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流通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流通业技术、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有些方面虽有国家标准,但没有加以普及和应用,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五是农村市场缺乏合理规划,经营业态及经营方式落后,农村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方市场分布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有的则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的现象严重,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管理。目前,我省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领域,90%以上通过个体商户销售。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不足10%。大量的农村市场主体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行业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农民不仅缺乏可依托的商业组织,而且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农民在市场中的讨价能力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时有发生,虚假广告、合同诈骗、非法行医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屡禁不止,侵权盗版问题较为突出,非法经营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制假售假向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区域转移,作案方式也越来越隐蔽。广大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缺乏,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监管各个环节的长效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这些都迫切需要在“十一五”期间用新思路、新举措,加以认真解决,进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

  二、“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环境

  “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业将面临一些新的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与背景,对我省国内贸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迫切的要求。

  从宏观来看,1、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国内贸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十一五”期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国内贸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内贸易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市场机制必须依靠一定的市场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国内贸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将大大促进商品流通领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国内贸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加入WTO协议,从2004年12月11日以后,流通领域的外资进入我国将不再有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这意味着外资进入我国流通服务业的速度将明显加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认真研究制定相关的应对政策和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抓紧抢占市场,做强作大,进一步提高流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在引进国外的资金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技术和人才,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4、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国内贸易业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国内贸易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承担着双重任务:

  一是作为发挥市场流通和传导功能的行业,国内贸易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传统产业,国内贸易业本身也面临着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任,流通现代化的任务也相当繁重。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快速进步,将给流通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而使国内贸易业能够为流通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5、供求关系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国内贸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而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看,投资增长往往要受经济周期、投资环境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外贸出口也经常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贸易保护主义、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把扩大内需、引导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通过发展现代流通,在满足即期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下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从我省情况来看,全省正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二产业比重明显趋低,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如果能够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流通业就能适时地跃上一台阶。

  6、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国内贸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国内贸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各地区的平衡发展,是形成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消除现有的国内贸易业发展中存在的封锁和分割,以市场和资本为纽带,促进商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此外,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带动战略和“一线两厢”战略将缩小我省与先进省市的距离,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我省国内贸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微观来看,1、贸易主体进一步市场化。国内贸易主体将进一步通过改制,使其成为完全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依照法律进行经营、破产和债务清偿,从而在国内贸易中形成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的格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我省经济融入整个国际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将会有更多的跨国零售集团到我省来进行投资,从事国内的流通贸易活动,我省服务业也将逐步到国外开展经营活动。

  2、政府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政府将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依法调节国内贸易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包括贸易主体经营行为、价格以及整个国内贸易的运行过程,使整个国内贸易都在法制的框架内运行。在国内贸易中,政府将彻底转变职能,实现从行政审批管理到协调服务的转变。政府对国内贸易的管理职能将主要表现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贸易秩序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推动流通产业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提供有力保障。

  3、外资的进入将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从2004年12月11日以后,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将不再有地域、股权等的限制,随着外资的进入,国外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技术和人才必将不断进入我国,将会大大促进我国贸易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现有的贸易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我们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并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不断转变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认真研究制定相关的应对政策和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抓紧抢占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流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4、应对突发事件压力增大。“十五”期间,我省遭遇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和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灾害有增多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很大,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防范及应对工作。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国内贸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内贸易业发展全局,继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一个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支撑、五大体系建设”,即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化国内贸易业为主线,以“两个加快”改革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重点,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为支撑,建设好现代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方式体系、市场运行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全面提升国内贸易业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农家店覆盖9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4%;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初步实现流通现代化。

  主要任务:

  在流通服务业发展方面,到“十一五”末,省、市属国有流通企业全部完成改组改制工作,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和发展2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型流通企业,力争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市场运行调节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分工合作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提高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预警能力。2006年完善省级、建立市级监测系统,2007年完善市级、建立县级监测系统,并不断扩大监测品种,到2010年形成制度完善、网络健全、反应及时、分析科学的监测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信息产品,为领导决策、指导经营、引导消费服务。二是建立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糖、肉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2007年前,各市、县均建立起市场应急调控机制,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提高有效调控能力。三是加快“三绿工程”建设进程。建立、完善流通领域食品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实行无害化处理制度。2006年底前全省公路均开辟为绿色通道。2007年前,全省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建立起快速检测站点,对不合格的蔬菜和病害肉实行无害化处理。到2010年,形成完善的流通行业食品安全有效管理体系。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市场建设投资额保持在20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总数达到5200个左右,其中农副产品市场达到1000个左右。年成交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市场达到300个以上,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

  二是市场布局进一步合理。大型批发市场逐步退出城市主城区,城市农产品市场稳步推行“农改超”或“农加超”,集贸市场加快“退路进场”和“退路进厅”。

  三是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乡镇为重点,以村、镇为基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的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力争覆盖9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持续繁荣;市场中介组织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紧密结合河北实际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打击传销、变相传销、商业欺诈等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一批违法违规大案要案。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和外派劳务市场秩序,有效维护我省外经贸经营秩序,保障产业安全。通过坚持整顿和规范相结合、治理和帮扶相结合,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在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深入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按照《河北省信用体系建设纲要(草案)》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社会诚信长效监管机制。

  四、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

  (一)促进国内贸易业更快更好发展,关键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受政策推动滞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滞后和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滞后的影响,我省流通业还落后于沿海先进省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贸易业在连接产需、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不懂得流通,就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省国内贸易行业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国内贸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迎难而上,合力攻坚,坚定不移地把国内贸易业搞上去。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按照中央提出“加强内贸”和充分发挥各级流通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要求,建立由主管省长主持,商务厅、发改委、财政厅、建设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物价局、质量技术监督检局、中小企业局、粮食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促进流通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事机构设在省商务厅。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要把流通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依法行政,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流通业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75号)将是“十一五”期间指导我省流通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商务部门务必深入贯彻落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配套的相关措施,做到工作的“深化、细化、实化”,用具体的配套政策推动工作开展。

  (四)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国内贸易业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它的发展仅靠商务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必须加强与与财政、工商、发改、国资、质监、物价、统计、公安、税务、规划、城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协调各部门高度关注国内贸易业的发展,共同为国内贸易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加强执法监督,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

  (五)加强政策研究,促进工作开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75号)明确提出“设立省市两级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我们要用好这个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研究提出支持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政策建议,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深入一线企业,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为全省国内贸易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六)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加快由审批管理型向战略谋划和服务型转变。要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决贯彻《行政许可法》,按照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制度,减少审批,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实行“阳光审批”,做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要按照“提质、提速、为人民、促发展”的要求,搞好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努力为促进流通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措施:

  (一)积极推进“两个加快”改革,加大政策支持流通企业发展的力度

  一是加快国有大型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革,妥善安置职工。全面落实《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冀发[2003]15号)及其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突出抓好国有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流通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的市、县属国有流通企业,引导其实施二次改制。相对集中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产权流动重组,妥善处理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积极支持流通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外资控股时按规定报批后,国有资本可适当让渡分红。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凡对外商开放的领域,都要对内资开放。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依法实施租赁、出售、债务重组和关闭破产。加大国有流通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大型流通企业国有资本要退至相对控股或参股,原则上不保留国有独资流通企业。

  三是抓紧培育发展大集团、大批发市场和大物流枢纽城市。要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电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创造流通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重点培育石家庄北人集团、唐百、保百等20家实力雄厚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在外贸发展基金、设立财务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先与国际著名连锁经营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合资合作,打造高效供应链,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母子公司体制;优先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进一步做强做大。合力推进河北铁矿、石家庄小商品、清河羊绒、安国中药、安平丝网、白沟箱包等10家辐射力强的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中高级批发市场上水平、上档次;重点建设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等五个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规模较大、市场发育良好的物流枢纽城市。对20家流通龙头企业和10家中高级批发市场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要按照资金使用方向和程序,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向中小流通企业倾斜。

  五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省市两级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企业品牌。加大对侵权行为的专项打击力度,重视和奖励对知名流通企业、商业老字号的“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二)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一是切实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02]49号)文件精神,到2010年,连锁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20%左右,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25%以上,大型百货商店基本完成连锁经营;着力推动连锁经营企业以同一商号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特许经营权,积极发展特色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推动连锁经营向石化、烟草、酒类、食盐、家电、医药、家具、建材、汽车、电信、旅游、租赁、教育培训等行业扩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城发展产品销售连锁店,大力发展面向“三农”服务的连锁经营;支持优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展回收网络。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运用。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创建5个以上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物流知名品牌;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企业开展联合协作,选择10家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企业进行试点。尽快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第三方物流网络,特别是鼓励通过委托代理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合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全省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和分级管理,省重点协调20个左右示范性重大项目。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抓紧制定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到2010年,建成3-5个大型电子商务核心平台,抓好20家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试点,积极推进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专业网站和信息系统,重点发展钢铁、铁矿石、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农业、旅游等行业或重点产品专业网站,逐步形成以省内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建设统一规范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和金融支付体系,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行为,确保电子商务的统一性、安全性和权威性。

  (三)建设好现代商品市场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现代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和现代流通方式规划。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非歧视原则,制定设区市和所辖各县城商业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加快调整和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与标准;建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听证会制度,对2000平方米以上各种业态的商场建设,由设区市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流通企业进行听证,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制定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发展、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等专题性规划纲要,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进一步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积极引导商务部核准的流通试点企业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式延伸到乡镇、村发展“农家店”。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把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消费观念送下乡,逐步改变农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现状,扩大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建立和改造“农家店”2007年达到26000家,2010年力争覆盖9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经营网络。积极探索网络使用多样化,逐步实现“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等“一网多用”功能。省里给予每家“农家店”适当的资金配套补贴,并对配送中心建设给予贴息支持;积极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在用足用好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基础上,省里设立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农村市场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农村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三大流通网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开拓农村市场,活跃农村消费。

  三是重点加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建设的重点。要以促进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目标,迅速扩大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完善其在引导消费、拉动需求、扩大内需中的功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要求,加快生产资料流通方式创新,促进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

  1、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

  适应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以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重视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具有一定商业特色、功能相对完善、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省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重点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态。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积极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力争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鼓励大型百货企业的改造与整合,形成若干以优势品牌为龙头的大型百货业连锁集团;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进行业态调整,逐步向专业商店方向转变。规范发展小商品市场、日用工业品零售交易市场,引导其向专业化商场、品牌展示中心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对汽车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以品牌为主导,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集展示、销售、维修服务为一体的汽车销售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规范的汽车金融服务、租赁、配件及维修市场。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和通讯产品应逐步形成以品牌专业代理商和专业卖场为主导,以全面技术服务为支撑的专业化市场格局。鼓励省内企业引进国外建材家居超市经营模式,促进建材装饰和家居用品交易市场向主题购物中心和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转变,增加设计咨询等服务功能。适应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趋势,大力发展生活服务市场,在推动餐饮、住宿、洗浴等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同时,加快家政、看护、快递、家庭设备维护、保洁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开拓运动、健身、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发展型的消费市场,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努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促进消费品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转型,努力使批发环节成为消费品设计中心、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交易中心,发挥其引导消费、拉动生产的作用。

  2、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创新

  按照现代生产方式要求,发展多样化生产资料经营方式。运用信息和物流技术改造生产资料的流通链,对生产环节集中、标准化程度高的钢材、煤炭、石油等大宗生产资料,鼓励企业采用以直达供货为基础的多样化分销方式。对大型工程项目所需原材料和设备,推行招标采购制度;推动大型企业建立集中统一的采购中心。整合传统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加快组织形式和营销模式创新,发挥其规模、网络、设施和人才等优势。鼓励生产资料批发企业开拓和延伸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在进一步推广买断代理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佣金代理。

  加强对生产资料现货批发市场的规范,引导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的升级。目前主要是改造和提升摊位制的专业批发市场,实现批发市场的功能创新。鼓励生产资料市场建立信息体系,探索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稳妥探索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拓展交易范围。

  大力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建设。推动国有农资企业更多的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改组,转变经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尽快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的农资销售网络。农资经营企业要强化配送、加工、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和指导。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推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现有上市品种的交易制度,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调节供求功能,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在做好与现货市场衔接的前提下,审慎推出新的期货交易品种。加强期货市场对现货流通的预测性和导向性,促进现货和期货市场那个的联动。

  3、加快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尽快改变农副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建立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推动农副产品零售市场改造升级,努力提高连锁超市、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力争使其销售份额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三分之一。规范传统的农副产品零售渠道,加快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的退路进场,改善经营设施,强化管理,大中城市逐步取消露天摊档式农贸市场,鼓励各地推行城市“农改超”,石家庄、邯郸、秦皇岛率先启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便利店的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大力推行食品放心工程,抓紧完善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加大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农副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作用。大中城市应重点培育和完善发挥骨干作用的全省性或区域性批发市场,县、乡应加快建设服务于当地农副产品生产、方便农民销售的专业批发市场。加强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农副产品的信息中心、咨询中心。有条件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积极探索拍卖式、竞价式和对手交易相结合的交易方式,逐步实行电子统一结算。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一方面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专业化、工厂化生产;另一方面向零售领域延伸。要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等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信息、运销、技术推广等综合性服务。

  4、加强特殊流通行业建设

  一是稳步发展拍卖业。按照《拍卖法》和国家商务部出台的《拍卖管理办法》,建立拍卖业监管机制,加强拍卖业管理,重点规范公物、国有资产和专营物品拍卖建立拍卖业监督检查、信用管理和年度统计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是鼓励发展租赁业。结合商务部即将出台《租赁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租赁业管理,促进租赁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规范发展典当业。加强对典当行业的引导和规范,完善监管功能,建立监管责任制。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引导企业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房地产、汽车、生产资料、财产权利等新兴典当业务。引导典当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切实防范风险,促进典当业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旧货业。严格执行商务部《关于加快旧货行业发展的通知》和《鉴定估价师国家标准》和即将出台的《旧货流通管理办法》,大力培育旧货流通主体,切实做好旧货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和旧货鉴定估价师职业资格的考核、认定和监督工作。密切配合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加强对旧货市场与旧货企业的监督管理,尽快制定旧货行业的准入条件,严禁旧货市场、旧货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及销脏窝脏等不法行为。

  五是加强酒类行业监管。切实做好行业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白酒的发展,稳步发展啤酒,重点发展果酒产业。加强酒类销售网点建设,到2010年全省酒类批发企业发展到1800家,零售网点发展到30万家。实现省市县与酒类经营企业的联网,用现代化手段管理酒类市场。继续大力实施“放心酒”工程,“放心酒店”达到500家,酒类贴标率达到85%,名优酒贴标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大打假力度,使假冒伪劣酒无法进入市场。

  四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市场建设资金。

  1、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搞好市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在土地、税费征收等方面尽量给予优惠。

  2、强化市场项目的资本运作和融资能力,吸引各类主体以资金、技术、设备、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

  3、用好国家贴息资金,吸引更多的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发挥市场机制,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建设。

  5、突出重点,强化示范项目建设。做好重点示范市场的协调调度,监督工程进度,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抓紧建设一批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特色市场,提高现有市场的配送功能,提升我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以国债项目为龙头,推进全省2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信息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全省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对经济的带动能力。

  (四)加强市场运行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提倡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三绿”工程发展。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实行无害化处理制度。到2007年,在全省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建立快速检测站点,对不合格的蔬菜和病害肉实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把住肉品质量关。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抽检制度,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利用社会现有的检测机构,对上市销售的肉类、蔬菜、豆制品、水产品、调味品等主要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严格把关。

  二是建立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糖、肉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妥善处理储备商品历史遗留问题。省级糖储备原则上不低于一万吨,生猪活体储备不少于5000吨(折合生猪10万头)。市级储备数量由各设区市根据各自情况确定。储备商品费用由同级财政预算列支。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规定,保障组织应急物资供应所需的合理费用。

  三是继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全面推行机械化屠宰,加强检疫检验,引导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改进技术,扩大规模,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安全放心、质量可靠的优质肉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

  四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制定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设立省市两级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重点建设全省商品流通数据库和市场运行监控网络体系,对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市场稳定运行。

  (五)加快建设现代流通方式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改进和完善市场监管。简化办证手续,支持连锁企业经营专营专卖商品。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跨设区市的经省商务厅认证,各设区市辖区内的经各市商务局认证后,凭认证手续由总部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办理、统一年审。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证照到所在地办理备案手续,纳入当地管理。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各级各部门不得干预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统一采购、跨区配送各类商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企业的各种检查,必须严格按照管辖权限依法进行。鼓励各主管部门联合检查,严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

  二是大力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信用档案管理和信用信息互通为主要内容,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使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支持和鼓励流通行业中介组织制定信用方面的行规行约,强化企业的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鼓励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对失信行为进行评议,开展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商业信用体系。

  三是加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从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出发,按照依法行政和对全社会流通统一管理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河北省畜禽定点屠宰管理条例》等促进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政府规章和地方法规,规范商品流通活动,调控流通主体的市场行为。

  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抓好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特殊行业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药品、农资等活动;打击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走私、偷逃骗税、洗钱、非法传销等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清除地区市场封锁的各项规定。

  (六)继续扩大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

  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务部8号令),抓住国家取消对流通领域外资地域、数量及股权限制的机遇,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我省流通服务业。

  一是要支持外资参与我省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流通理念、技术、管理和人才。

  二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现代流通方式为重点,在严格执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著名的跨国商业集团,投资建设我省相对缺乏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业态,不断提高我省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三是加大流通企业对外开放力度,引导外资投向“两厢”地区和农村市场,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销售网络。积极推进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建立营销网络和配送中心。

  四是积极吸引外资参与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外资到我省设立农产品经营企业,鼓励利用外资改造提升农资经营网络。

  五是切实加强对世界著名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的分类研究,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及对外投资战略。要按照国际惯例,搞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项目的谋划、设计和发布推介,加强对外交流,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健全流通业促进体系

  一是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完善消费手段,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商业银行与流通企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

  二是支持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便利店、早餐网点、清真餐饮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和维修网点建设,采取措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洗浴问题,推动经济型连锁饭店进行卫生、安全设施改造。鼓励和支持新型服务业发展,对会展场所及其设施的技术改造给予财政支持;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做好设区市的社区商业示范工作,创新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探索社区商业建设管理与促进模式;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居住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型企业和自谋职业从事服务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要按规定落实好有关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善其协调、自律、培训以及业务咨询、企业策划和信息交流功能。委托行业协会编制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大型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制订行业管理规范,加快流通业标准化建设步伐,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实施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流通理论研究,形成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相应机制,创造良好的流通业发展环境。

  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贸”战略,加强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国内流通业的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设置专业课程培训高级流通业管理人才,鼓励中介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为国内贸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