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一五”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90年到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新世纪前五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十五”发展规划,上下一致,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县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04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已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十五”时期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最好,改革开放步伐迈的最稳健,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利益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为推进我县“十一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机遇。同时为我县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一)“十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全局,围绕“十五”确定的基本方针、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以项目带发展,以改革促发展,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2005年预计达到2623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预计达到2547元,年均增长12.87%;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达到899万元,年均增长16.5%。
    2、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全县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国民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农牧业经济逐渐由传统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传统工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新的支柱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59:12:29调整为2005年的48:20:32。
    3、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建设不断加快。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2005年,累计完成投资47834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71%,年均增长78.8%。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恶化得到初步改良。
    4、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全县15户国有企业以“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为核心实施了全面改革。农牧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农牧民负担大幅减轻,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设立政务公开办公楼,积极推行行政手续审批简化制度。“三个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各种招商引资洽谈会和节庆等形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外来资本进入卓尼势头强劲。随着多架山电站、多坝电站等的顺利出售和俄吾多、云江峡、如吾等一批水利项目和硅铁冶炼为代表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标志着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5、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县贫困人口到2004年为2.01万人,预计到2010年可基本消除贫困人口。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380元,年均增加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030元;城镇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19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9岁。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到2005年,全县普及六年制初级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83%;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1.62人和1.51张;广播覆盖率达到68.8%,电视覆盖率达到78.9%;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6.82‰;工农科技、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民族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全县人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十五”计划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使得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周边和发达县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1)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04年,全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州的10%,在全州七县一市中排在第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州平均水平的6.5%;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州财政收入的4.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州平均低64元,农牧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全州平均水平低133元;大多数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排在全州中下水平,经济结构相对还不合理,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率低;工商企业基础差,总数少、规模小、竞争力弱,深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相对较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仍不够宽松,发展空间和领域较窄,总量不足,发展缓慢。(2)制约发展的一些因素仍然存在。由于我县自然条件严酷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交通、能源、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达不到辐射扩散效用。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物资流动全靠低等级公路支撑,且向其它县市延伸的公路较差,直接影响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着对外开放的成效。境内蕴存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由于电网不完善和上网电价低,制约了利用外资开发利用的水平。(3)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我县是国扶贫困县,根据新的扶贫标准测算,2004年全县农牧村仍有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2.01万人,占农牧村人口的23%;还有年人均纯收入82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3.81万人,占农牧村人口的44%。农牧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仍有58个行政村不通公路,39个自然村不通电,13个行政村不通电话,2个乡不通邮电。(4)劳动者的基础文化较低。2004年,全县成人识字率为62%,青壮年文盲率达38%,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普及推广难度大,呈现出农畜产品更新换代慢、品质差、科技含量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5)大中专生就业困难,就业形势严峻,矛盾突出。这项工作不但严重影响着我县的“普九”工作,而且由于这些待分配学生大多是靠贷款完成学业,长期得不到分配,对社会治安工作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农牧民群众的返贫现象日趋严重。(6)财源建设能力有限。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为703万元,而实际支出高达13233万元,累计财政赤字2087万元,财政很难保证社会机关、事业机构正常运转资金,许多增资政策无法落实。
    研究和解决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又是“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认真谋划“十一五”规划,以规划为行动指南,加快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十一五”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
    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着很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1、发展机遇增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发展空间。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为我县这样的落后地区实施“追赶型”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速度必将不断加快,这也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培养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随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受资源空间、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为我县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政策优势增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州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一些加快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根据县情,县上也制定了相关开放开发,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这些都为我县“十一五”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明显的政策优势。
    3、融资渠道拓宽。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必将为我县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国家重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外来投资不断增长,这些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4、资源优势明显。我县与四川及我省四州(地)10个县市毗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拥有水电、旅游、畜牧、矿产、森林和山野珍品五大优势资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重组开发,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迅速,优势逐步扩大,正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形成新的推动力。5、发展基础良好。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宽,尤其是“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学教”、“三个环境”大讨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组团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项目意识都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工作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和全社会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进步。
    二、“十一五”卓尼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初步设想
    (一)基本发展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继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缩小与周边发达县市差距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初步确定我县“十一五”及到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按照“改善基础,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项目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商贸活县、农牧稳县、依法治县”的总体思路,全力实施“34555”工程和“农牧互补”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根本载体和关键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集中精力在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实现水电、旅游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州、全省的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遵循以下战略方针和原则:
    1、实施项目拉动战略。项目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必须把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建立领导抓项目、部门跑项目、社会办项目的良好工作机制。以项目为支撑,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蓄发展后劲,再造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的前期争取和实施工作,着重打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项目对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
    2、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教育是兴县之本,科技是强县之路,进一步完善农牧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动农牧村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加快“两基”攻坚步伐,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快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把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通过加快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
    3、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县情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立和完善地方工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电力工业、旅游商品和矿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山野珍品加工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4、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深化涉农领域的改革,尤其以资本市场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态第一的意识,继续把生态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生态建设与改善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富民增收和产业结构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植被,同时研究论证生态环境的后续项目,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原、矿产、水利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必须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对全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地域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后发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7、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强化农牧业地位放在重要位置,全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机械化和城镇化发展,繁荣农牧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8、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从实际出发,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对外开放质量的新飞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积极组织参加和届时举办各种经贸洽谈活动,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视野和领域。
    9、实施依法治县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广大干部群众“十一五”建设的全过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解决党风和干部作风中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进一步加强全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保障和尊重全县人民的利益,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以及广播电视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在改革和发展中真正使人民群众分享成果。
    10、实施追赶战略。“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夯实发展基础,发挥后发优势,振兴特色经济和培育优势产业,构建加快发展平台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不足,正视差距,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作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主体,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谋求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全力实施追赶战略,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全州的发展差距。
    (二)“十一五”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时期我县要在高度重视GDP增长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阶段性目标,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1、“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总体目标:
    ——经济总量。建议全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5%,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52765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75元,年均增长13.8%,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82万元,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州差距逐步缩小,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稳步解决。
    ——经济结构。积极协调和优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取得突破性发展,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城乡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759户牧民实现定居;把旅游业作为新型支柱产业和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的龙头行业,精心培育,加快建设,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35:28:37,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化率达到20%以上。
    ——人口与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到2010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有较大增长。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530元,年均增加3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元,年均增加50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还没有脱贫的农牧民问题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
    ——社会发展。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公检法司等社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合理有序开发资源,尽力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今后15年及到2020年展望
    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体系更加开放,力争经济增长保持年均11.5%左右,在2011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达到2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
    2015年实现总体小康,2025年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765元,年均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年均增长6%;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牧户全部实现定居;工农、城乡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善,人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形成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科技服务、文化、健身、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县迈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按照我县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设想,“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机遇,艰苦奋斗,使我县在今后五年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进展,突出要抓好九个战略重点:
    (一)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把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和自力更生相结合起来,积极谋划新思路,建立新机制,保持全县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今后五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达到15亿元。
    一是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增强服务功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全面加快交通运输、能源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方面。要把建设公路与交通运输并重。公路建设要以建设通乡、通村、经济路和出口路为主,形成“内活外畅”的县城公路网。“十一五”期间改新建临潭—申藏—恰盖—羊沙、西寨—县城、羊沙—洮砚—柏林—藏巴哇、柏林—包舍口、合作—冶力关、江可河—尼巴、卓尼—羊永、麻路—碌曲和东新公路等公路的建设;建设旗步寺至一线天、卡车到九天门、阿角沟旅游公路。在规划年,接通影响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路;扩大开放、发展区域经济的断头路和开发路,修建与边远山区、牧区群众脱贫致富息息相关的乡村路。同时加快麻路镇、柏林乡、纳浪乡、恰盖乡汽车站建设,新建卓尼公路管理段、洮砚公路养护站,积极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以便利的运输繁荣境内外物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能源建设方面。把水电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以洮河干流和支流梯级水电站开发为重点,以小型水电站、太阳能电源为补充,加强能源建设。在完成俄吾多、云江峡、扎那电站建设的同时,力争建成录巴寺、扭子、扎古录、西泥沟、如吾、多坝镇等电站。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形成科学合理、满足发展需要的城乡输变电网络。实施“以电代薪”工程,解决好农牧村的能源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沼气等再生的清洁能源,提高用能效率。
    3、邮电通讯方面。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建设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使邮电通讯更好的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县邮电通讯由数字化、综合化向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4、小城镇建设方面。要抓好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县域经济布局特点,在提升柳林镇、麻路、多坝小城镇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康多、藏巴哇小城镇建设进程,使小城镇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资源配置的小平台。
    5、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以休闲广场、县城道路、供水扩建、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改造为重点,加大争取国家贷款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6、农牧村基础设施方面。一要加快牧民定居点的建设,今后五年,主要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项目,使全县759户4269名牧民群众全部实现定居;二要加强农牧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牧村安全供水到户工程;三要加强农牧村能源建设,重点实施沼气项目和牧区光伏电源送光明工程,力争五年内完成39个农牧村通电的目标;四要加强农牧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五要加快农牧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实现建立村级医疗室和通电视、通广播的目标。
    二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思想,从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方面入手,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繁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的改革,营造全社会兴办教育的氛围。
    三是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全县经济发展。通过培育、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加大以柳林镇为中心的农贸市场建设,以农牧产品加工为支撑,带动周围农牧区快速发展。
    (二)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各乡(镇)要在全县总体规划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促进各乡(镇)在发展经济上发挥优势,长短互补,共同向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五个经济区。
    一是“三镇”、“一河”、“一线”、“一寺”、“四沟”综合开发经济区。以“三镇”(柳林镇、麻路镇、多坝镇)、“一河”(洮河)、“一线”(岷麻公路沿线)、“一寺”(禅定寺)、“四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车巴沟)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加快小城镇、农牧业产业化、水电、财源建设和旅游开发步伐,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力打造成全州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带。
    二是康多、勺哇、恰盖产业开发经济区。该区是全县畜牧业基地和旅游开发区,拥有丰美的天然牧场,草场面积达98万亩,各类牲畜存栏4.8万头(匹、只),是我县畜牧业主要基地。同时康多奇峡、扎尕梁草原风光、香子沟、黄间子、常爷池、藏传佛教寺院以及勺哇土族独特的服饰、婚嫁、节庆等生活风俗习惯,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三是车巴三乡牧业转型经济区。该区是全县的主要牧区,要充分利用该区的牧业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强化畜牧业基础,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进一步加快牧区配套建设步伐,加大草原建设和“三化”草场治理力度,狠抓良种繁育和畜种改良,加快畜种和畜群结构调整,提高牲畜质量和商品率。
    四是完冒、阿子滩、申藏农牧互补经济区。该区有肥沃的土地和天然的草场是全县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重点区域,要力争三至五年建成牛羊育肥,奶牛养殖,草产业三大产业基地。
    五是纳浪特色农业经济区和新洮三乡产业互补经济区。纳浪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与素称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总寨毗邻,在做好中药材种植加工的同时,依靠科技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新洮三乡在全面提高藏中药材、油菜、优质农作物、小杂粮在种植业的比重的同时,应依托九甸峡枢纽工程,开发库区水上休闲游乐等旅游项目,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化对于提升我县经济整体综合实力,加快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高人民社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突破口。要坚持“深化改革,多元主体,既抓总量,更抓质量”的基本思路,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
    1、依靠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增强现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特色农畜产品的加工业,培植和扶持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实现企业规模效益。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进一步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拓展工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全面放开工业市场,引导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积极探索开发型和特色型工业走向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新路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吸纳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建材、冶炼、肉类等传统产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与外地大市场连接,提高产品档次,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盈利能力,加大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储备,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原料基地,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综合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拓展传统产业的经济地位。
    2、发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兴特色工业。把加快发展新兴特色工业放在促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努力把潜在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现实的优势产业。重点发挥水电、旅游、畜牧、矿产和山野珍品五大特色资源优势。加大开发与建设力度。
    一是突出发展水电工业。按照全县水电开发的总体规划,加强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开发中小型梯级水电站。力争到2010年,在配合省上搞好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完成扎古录、西泥沟、扭子、多坝镇、云江峡、扎那二级、入吾、录巴寺等水电站的建设任务,全县水电的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0.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6.15亿度。
    二是继续推进畜产品的精深细加工和系列加工,在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物食品方面力求取得新突破,推动绒毛、皮革等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畜产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壮大矿产开发业。加快建立以洮砚、黄金、硅石等矿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使矿产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重点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在探明现有矿区储量的同时,探明新的矿产地,增加新的资源设备,延长矿山服务期,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依托矿产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工艺,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加工,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采、选、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矿产资源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提升矿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和地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加快发展山野珍品加工业。探索农牧户与山野珍品加工企业的连接、互动方式,扩张山野珍品的采集、培育、加工总量,改变山野珍品加工离散,有优无势的局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及包装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产业优势。
    五是加速开发特色旅游业。突出我县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旅游特色,加快发展民族特需品和旅游纪念品加工业,推动我县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3、培育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抢占优势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加快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保健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营销网络。
    (四)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精心培育,加快建设,发展壮大。努力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以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旅游、大环境、大开发、大发展”的思想,加强各方面的协作,着眼长远,克服困难、消除障碍,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积极探索联合开发的有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开发,努力营造旅游开发的大环境,全力打造卓尼藏乡“觉乃风情画、洮河香巴拉”为主的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建立旅游新兴支柱产业。加大红色旅游的项目(红色杨土司“两馆一故居”,革命肋巴佛碑亭)建设力度,使卓尼成为甘肃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是我县的优势资源之一。要进一步树立旅游活县的目标,加强景点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在旅游商品开发、民族节庆活动和旅游宣传品制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培育民族旅游文化品牌,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充分认识旅游业的窗口作用、支柱作用、龙头作用和纽带作用,把旅游业做活、做大。以繁荣现代物流业,围绕工商贸、大流通和市场多元化为目标,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继续加强与洮河林业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密切配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积极配合好洮河林业局申报大峪沟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准备工作。联合迭部县,会同州国土局、建委等有关部门做好将迭山整体申报省级“地质森林公园”的准备工作。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全社会兴办旅游的新格局,进而带动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快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觉乃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土司文化和洮砚文化五大资源特色,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坚持对内抓建设,对外抓宣传,重点抓好县城、麻路、四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车巴沟)、两峡(康多峡、九甸峡)等景区开发,加强以景区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以上主要景区的通达性问题。进一步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力促第三产业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飞跃,大力发展饮食、运输、服务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带动群众的林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
    (五)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开放才有发展,越开放发展就越快,要积极适应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牧村的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牧村土地和草场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深化农畜产品流通体制、金融、税费制度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硬件建设,以营造“三个环境”为重点的软件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县的开发与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树立开放开发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敞开县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出口产品的基地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实现出口增长。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商投资农牧业、基础产业、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重视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吸引外来和民间资本进入我县经济领域,不断壮大开放型经济。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认真解决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不落实、协调服务不到位、不能放手发展、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打破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放手发展非公制经济。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放宽私人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重组,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支持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鼓励、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总量上有一个大突破,在质量上有一个大提高,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我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重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生态建设,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农田基本建设、农牧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等结合起来,恢复和提高我县的生态功能。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目标。
    加强环境保护,坚持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并重,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重点污染的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完善新建、改建项目“三同时”评审制度,有效控制污染源。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加强对土壤、水源、大气的有效保护,扩大建立无公害农畜产品的区域,切实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报体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治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天然草场禁牧(休牧)、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已垦草场退牧还草工程。力争5年的时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达到81500亩,其中:退耕还林4500亩,荒山造林37000亩,封山育林40000亩;已垦草场退耕还草面积达到24万亩,“三化”草场综合治理面积220万亩。到2010年,全县89%以上重度退化草场基本恢复天然生产能力,森林覆盖率达到38.7%。
    2、加强水源、草场、矿产、森林和基本农田等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依法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用水制度改革,加强土地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建设良好的草原生态系统。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进行安全、合理、有序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继续保持我县生物的多样化特征。切实加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预报体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把改善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措施,通过调整优化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县地处黄河上游的洮河流域,是全省重要的天然林区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要进一步加快卓尼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洮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
    (七)以“三农”问题为着眼点,全面推进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
    “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和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继续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深入地推进农牧互补战略,坚持走产业化路子。
    1、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牧业产业布局,实现畜产品均衡供给的目标.按照全州统一规划,利用5年时间,在完冒、阿子滩、申藏三乡建成牛羊育肥、奶牛养殖、草产业农牧互补三大产业基地。五个纯牧业乡在继续完善草场承包到户的同时,加强畜牧业“五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六化”家庭牧场,加大畜种改良和疫病防治力度,积极推广暖棚养畜与实用技术,增强牧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和暖棚育肥等技术。种植业要以“两高一优”为目标,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使粮、经、饲三元结构趋于合理,到2010年粮、经、饲比例达到35:28:37。提高生产的实际经济效益,加快建立以药材、油料、豆类、马铃薯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扩大良种推广面积。林区要积极开发和培育山野珍品和食用菌等特色资源,扩张山野珍品的采集,培育加工总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探索农牧户与加工企业的联动、互动方式,扩大产业优势。林业在搞好“三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苗木生产和苗圃建设。
    2、大力培育和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按照“立足草业、培育基地、形成规模、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定单农牧业和环保节能型农牧业,重点围绕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安全体系和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扩大产业化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形式多样的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支持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
    3、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撤乡建镇为手段,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就业市场,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点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城镇发展产业的支撑能力和对农牧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切实把改善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措施,加大对乡村道路、农牧村电网、农田水利、牧业“五配套”、“三化”草场综合治理、人畜饮水、农牧村能源及科教文化卫生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未通公路行政村的“通达路”和连接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加快资源开发、旅游、扶贫等经济动脉路建设。
    4、加快扶贫攻坚。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脱贫致富”为宗旨,进一步认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调整思路,强化措施,再加力度,继续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一是要按新编制的“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积极向省州多争取扶贫项目。二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三是要以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重点,同时以贫困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项目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品种改良等农牧业食用技术,加快培育种、养、加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八)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社会发展重点,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信、计划生育、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及基层政权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牧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县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求医难”和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实际困难,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内涵,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缩小我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发达市县的差距。
    1、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才强县战略,立足我县人才资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势,努力引进外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到“十一五”末,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
    2、以实现“普九”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牧区和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完善和探索发展民族教育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围绕实现“普九”教育目标,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九年义务教育覆盖面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大学入学率达到20%以上。
    3、加强卫生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水平。突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继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发挥农村卫生机构的整体功能,探索有效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卫生服务。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预防保障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到”十一五”末,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的决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三为主”水平,深入推进“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实现省级“优质服务县”,并不断巩固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地位、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到2010年,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7‰以下,总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
    5、加快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改善体育设施,发展培育民族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三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创作一批贴近群众实际生活,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精品、民族文化作品,促进民族文化、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到“十一五”末,在县城建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村级建成“六为一体”文化活动室。
    6、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步伐,努力拓展网络业务。不断提高宣传水平和节目质量,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广播电视播出规模,着力营造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团结奋进,振兴卓尼的良好氛围。到2010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2%以上。
    (九)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十一五”期间,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努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消除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现象,建立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社会保障机制,把解决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
    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我县就业压力很大,任务艰巨。要将扩大就业,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控指标和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改造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体系,实行就业和再就业管理责任制,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转移到促进就业保障上来。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加大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以适应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二是保护就业弱势群体,维护就业公平,把工作重点从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转移到扩大就业上来,严禁各种以性别和年龄的歧视,建立积极的社会就业机制,维护就业公平。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各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的发展.
    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十一五”规划有效实施,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
    (一)加快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前景
    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事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要真正体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指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作为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措施,减少行政审批的事项和环节,建成卓尼县政务大厅。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决策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建立并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形成政府部门工作的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阳光政府。
    2、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牧民拥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采取农牧村土地市场化购买、土地使用权入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权利平等待遇。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在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将社会保障扩大至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措施,根据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县乡之间的收支关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县乡财权、事权和应承担的责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基础服务供给能力。
    (二)健全市场化投资机制,拓宽增大社会投资渠道
    1、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继续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制度,整合政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完善社会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设方式,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
    2、积极探索市场化投融资规模。在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投资建设的同时,创新和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与方式,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参股、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我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所有行业和领域。推动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项目向社会招商投资建设,或者通过出售转让已建成项目,筹措再投资建设资金。支持银行、信托投资和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增加服务种类,探索以委托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方式启动民间资金。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数据库,部门联合、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市场运做、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就业和人才政策与人口资源环境政策。结合实际,针对传统支柱产业、制造业、新兴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先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大更新改造,着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紧紧围绕人才培育、使用、引进和留住四个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机制,逐步扩大实行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投资、价格、税收等政策导向,打造与我县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体系。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内外开放政策,突出重点开发区域,鼓励和支持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制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使招商引资重点由水电、矿产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等方向发展。
    3、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和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实行与国有和外商投资平等政策,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新兴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确保“十一五”目标任务落实
    1、以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县、乡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地区和行业的规划编制,各司其职抓好组织落实。
    2、加强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管理。“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要适时调整修订,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进行协调、协商的情况下解决,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咨询,请专家评估论证,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实行公示、听证。这样才能使规划的决策和机制更健全,才会发挥应有效益。
    3、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我县将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与评估,在合理评估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实施措施,调整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内容等,对规划实施予以进一步的保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