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来源:泰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钱小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同时强调,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特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型城市、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也是节能降耗、扩大就业、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随着泰州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开始增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亮点频现,物流、旅游有了一定基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服务业发展已经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但是,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泰州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和增加值的绝对量,都还比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泰州市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一直是下降的。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形成共识,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推动泰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植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又要有适当的超前谋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才能够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处理好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阶段产生的新兴产业,广义的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兴服务业。就泰州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单纯追求依托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培植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还不具备迅速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份额的条件。
    发展现代服务行业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的匹配条件决定了服务业发展速度,我们应该在寻找急需建设完善的城市功能与最佳匹配度的服务行业结合上,作出抉择,加快投入,才能较快地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从城市功能的完善上看,泰州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城市,主城区人口少,经济规模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聚集人气关键就在于提供有适当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适宜条件的生活环境和挖掘本地区能够聚集人气的特质资源。
    泰州的传统服务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选择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相关服务行业,使之实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讲投入产出效益,必须考虑市民与企业的需求。有需求的供给,才可能有效益,才可能加快发展。还要有适当的超前意识和超前谋划,对于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行业,要搭建平台,构筑框架,做好前期政策制度准备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必须一手抓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一手抓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既要筑巢引凤,抓大项目大工程,又要配套完善,挖掘现有服务资源,推进现有服务业的改造更新。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切合实际地规划好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区整体布局


    做好全市服务业的规划工作,要考虑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作用,将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既在空间上对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布局,又在城市配套设施上做足功夫。在完善城市聚集区域功能整体布局的同时,确定服务业重点发展的行业,制定重点行业的行业规划,扶持该行业中的企业发展壮大,合理引导服务行业的集中发展,建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商贸商务中心。
    进行服务业发展规划,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城市功能的配套完善工程。对已经初具规模的商贸聚集区,加快着手配套改造。比如:文峰千家惠与未来的华润苏果所在地、温泰市场与中嘉装饰城所在地和商业街海陵路,都要加快建设。温泰市场与在建的中嘉装饰城所在地已经形成建材、装饰、小商品六大市场,商业影响辐射范围已经超过直径50公里的区域,发展潜力超过坡子街西坝口商贸中心;坡子街西坝口商贸中心形成得力于历史上里下河水运;泰东的商贸聚集得力于公路、铁路网络,这里是海陵区与姜堰市区的接合部,也是泰州流动人口最多的地方。但是,规划和建设速度远远慢于市场的发展速度。海陵路是一条通往商贸核心区的商业街,这里有明清时的旧店铺,有50年前的旧房子,也有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我们必须在详细的规划安排下先做该快做的事情。
    对于商务中心———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更要规划在前,要在相关产业聚集地就近安排,与聚集产业的专业化要求相配套,与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的服务相适应。华东五金城、泰州医药城、泰州港综合物流园区等重要项目都已经启动,可以就已经建设的项目总结经验,完善总体规划布局。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有效聚集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资源,取决于优化配置的水平。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是通过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和协调,运用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制度创新的优势,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组合和集聚,激发再生和优化的系统能力。创新资源包括人才、知识、技术与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新的能力要素,知识与技术资源是创新的成果要素,资金资源是创新的主要物质要素。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在能力要素作用下将最新的技术成果与金融创新提供的资本有效结合,形成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最佳业绩。由于泰州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引入创新技术资源不可能从研发阶段做起,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本地集聚产业所需要的新成果(比如专利领域),进行有选择的资本投入。为此,必须为创新资源的有效聚集提供服务平台。
    构造金融支持系统: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市政府牵头,构建由金融、民间和产业内核心企业参加的风险投资机制,对拥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处于创业期的个人和创新企业,进行有选择的风险投入。设立运作风险基金投入与退出的地区服务机构,形成风险投资与产业聚集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培育泰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优势,提升中心城市专业化服务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
    打造专业名牌网络平台:信息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是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利用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管理创新和经济规模化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造专业名牌网络平台,可以使专业化服务、产业发展、实体企业、人才资源、金融创新、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与供给等信息首先在虚拟环境中形成聚集,使我们集聚创新资源的范围更广泛,配置创新资源的水平更高,交易成本降低到最低。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推进生产性服务社会化运作


    一是分离工业规模企业和相关机构内部服务。一方面把同行业的规模企业内部服务机构分离出来,实行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可以产生市场供给;另一方面把一些企业的自我服务分离出来,可以增加市场的服务需求。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一个好的开始,政府可以对实行服务项目外包的企业推行优惠的税收基数抵扣政策,使其能够获得不低于服务项目外包前的利益。只要服务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就有可能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二是培育服务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服务行业集聚式壮大。要大力扶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构建集约型的覆盖全市区的零售服务体系;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跨市(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服务企业的培大培强要注意不同行业业种的特点、业态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规范竞争秩序,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同一服务行业内的企业相对集中经营,在规划的集聚区域内壮大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构建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产业链形成于垂直和水平分工。纵向垂直产业链越长,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产出的产品价值越高;横向水平产业链越紧密,关联性越强,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越高。有完整的纵向和横向关联的服务链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比如,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机构构成的产业链,是一条紧密分工协作形成的产出链、利益链。旅游产业链的利益共享特性,为旅游资源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一条旅游线路是由各旅游景点、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出来的旅游产品。政府的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旅游业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一些组织活动和旅游线路的促销活动,其推动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泰州的生态旅游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将市场的需求和本地的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如何进行一些深度开发,如何进行线路设计、营销策划、人员培训,构建完整的服务产业链。泰州市区已经建设修缮了不少景点,应当推进市场化运作,使其产生经济效益。
    之所以加快发展服务业,就是因为它是个高效益、可以降低能耗物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发展旅游业要有规划,能很快投入运营的景观先投资建设修缮,能通过组织起来就可以运作的,各市县就共同协作,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线路景观,统筹产品开发,联合营销,打造完善的服务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联动”方式的作用,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有着多方面的经验,靖江与江阴联动开发工业园区,就是典型例子。当前,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还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靖江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本身不具有前期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能力。但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所在地有着丰富的资源条件,与张家港港区隔江相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张家港积累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丰富经验,也形成了富足的资本实力,但服务企业的发展日益局限于资源的匮乏,比如仓储配送加工用地、长江深水岸线等。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进行物流服务园区的跨江联动,可以形成长江两岸在现代服务领域的优势互补,促进江南资本进一步向江北流动,从而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系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