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沈丘县两个村庄的“致富信息经”
来源:周口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者陈永团 通讯员顾德润文/图

  沈丘县付井镇九里行政村

  ■名副其实的“信息村”

  11月21日,记者来到“中国移动信息化示范村”———沈丘县付井镇九里行政村采访,一路被沿途美丽的乡间风景深深吸引。刚一下车,九里行政村的一名村干部就热情地接待了记者。

  付井镇九里行政村位于沈丘县城东20余公里处,与安徽省界首市毗邻,是全国知名的“金丝猴”奶糖生产基地,现在村里有600多户农民用上了手机,甚至一个家庭就有六七部手机。该行政村的手机普及率达到了总人口的60%以上,是周口市名副其实的“中国移动信息化示范村”,周口移动公司几年前就在这里建立了基站,并设立了村级营业厅。在九里行政村,“手机信息灵,致富路路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口头禅,一大批农民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帮助下发了家、致了富,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手机招工”方便乡邻

  今年59岁的苏志清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现在是该行政村奶糖包装厂的车间负责人。了解到记者的来意,苏志清讲述了几年来他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

  10多年前,苏志清在沈丘县城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每月的工资刚好能保证一家人的吃穿。1996年年初,他所在的企业宣布破产,所有工人一下子都成了“无业游民”,这让苏志清一时无法接受,也曾让他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没过多久,一家私营企业聘请他担任管理人员,他一干就是几个年头。与此同时,九里行政村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路变得越来越宽,厂房建得越来越多,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看到家乡的变化后,2006年年初他回到村里,进了村办奶糖包装厂。厂长看他有管理能力,就让他担任车间主任。

  该包装厂的工人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很多人是利用农闲季节来打工挣钱的,工人们的住所很分散。作为车间负责人,苏志清深知,只有留住工人,厂子才能持续发展。于是,他把所有工人及附近村庄一些闲散劳动力的手机号码统统记下,一旦到了招工季节,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通知“上班了”,往往是第二天一大早,工人们就及时来到厂里报到。工人亲切地称这种形式叫“手机招工”。

  苏志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厂里最忙时工人达400多人,他们领的是计件工资,工人每月的收入在800~1000元,“村民不用进城就可以进厂上班,这要是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像的。”一位村民感慨地说:“一到农闲季节,我就整天等着厂里打手机,不耽误干农活又可以增加收入,真是太好了。”

  ■九里村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中,记者感到九里行政村更像一个工业基地,到处都是厂房。村头村尾见不到麻将桌、扑克摊,没有人愿意在麻将、扑克上消磨时间。村干部说,因为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以前的九里行政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后都不愿意回来,一些男青年到了适婚年龄总是发愁没人介绍对象。1998年,现任村支书的苏志文与几个合伙人依附“金丝猴”集团公司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奶糖包装厂,并且吸引了20多户村民率先入股。经过几年的打拼,目前,该行政村村办企业就有十几家,人均月收入超千元。富裕起来的农民十分青睐带给他们大量致富信息的现代通讯工具,早在2000年,村里的手机普及率就达到了25%以上。如今,在村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打手机唠家常的情景已不罕见。

  淮阳县王店乡李集行政村

  ■手机帮俺走上致富路

  淮阳县王店乡李集行政村位于淮阳县城西4公里处,淮周路穿村而过。该行政村共有17个村民组,4000多人口,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业和商业。上世纪90年代初,该行政村通讯设施十分落后,发电报和写信是主要的通讯方式,村民打个电话得跑到4公里外的县城。早在1993年,该行政村就是远近有名的大葱种植基地,但受当时通讯手段的制约,销售信息不灵,经常出现大葱烂在田间地头的情况。

  没当上村支书之前,李国涛是村里有名的“包工头”。他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小型建筑施工队,到处揽活盖房。2001年初,为了生意上的方便,李国涛花2000多元买了第一部手机。自从有了手机后,他的干劲更足了。半年前,李国涛被村民们选举为李集行政村的“最高长官”。他告诉记者,目前,该行政村已组建了20多个建筑施工队,由于用移动手机联系业务十分方便,与前几年相比,无论是办事效率还是经济收入都有了明显提高,这20多个建筑施工队每年都为村里带来近200万元的收入。

  目前,该行政村使用移动手机的农民越来越多,普及率达到89%以上,还被确定为“中国移动信息化示范村”,购销信息、商业谈判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等通过移动信息迅速传递,还有“手机大喇叭”的安防系统,让村民更加安居乐业。如今的李集行政村,铺上了砖渣路,安上了路灯,二层小楼比比皆是,很多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手机早几年在俺村普及,我们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了!”

  ■“手机大喇叭”治安新举措

  李集行政村商户云集、交通便利,这给该村的治安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群防群治工作难免存有漏洞。该乡派出所本着“抓重点、建亮点、攻难点”的整体平安创建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治安管理模式。2007年3月,王店乡开始在李集行政村试建治安哨所警亭,并成立了专门的巡逻队,每天晚上坚持巡逻。对所有夜间出入该行政村的车辆一律登记,对进村的外来人员进行盘问、做好记录,并实行了交接班制度。

  在此过程中,参与治安管理的民警和村干部发现,在巡逻时,如果发现警情,还能够及时互通信息,就能迅速实现警民联动。为此,乡党委、乡政府与周口移动公司合作研制了“无线报警防盗装置”(俗称“手机大喇叭”),即把手机与村室喇叭连接在一起,通过技术设置,如果有人发现村里哪里起火、被盗等紧急情况,用手机拨打1258258另加密码,立即就能对全村讲话。全村装有7个喇叭,覆盖各个角落,巡逻队无论在哪个部位,都能迅速集结到位,并依照村民的求救方位,立即布下天罗地网,使犯罪分子无处藏身,为制止犯罪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农户个人与犯罪分子的直接接触,确保了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效震慑了犯罪,群众对此非常满意。

  王店乡派出所负责人说,目前,全乡31个行政村的“无线报警防盗装置”已全部装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用。装上“手机大喇叭”后,李集行政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明显减少,此举被周口市政法委称为“李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