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园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北京市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大决策的行动纲要。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措施;《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的发展回顾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1999年,国务院做出了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批复。“十五”期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五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圆满完成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及“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五”时期取得的新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占全国高新区总量达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6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园区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五年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累计已达到9项,在软件、集成电路、数字音视频、疫苗、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等国家重点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处于领先地位,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核心专利参与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以联想集团实施跨国并购和一批企业到海外上市为标志,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初见端倪。
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新建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孵化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65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机构、与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成为技术创新的新形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7%,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
技术辐射能力大大增强。每年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的技术合同占合同总数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园区企业研发的信息技术在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企业的技术转移、技术服务、打造产业链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了中关村技术辐射力和影响力。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成了一批重要的水、电、气、热、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了专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实施了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为基本原则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并在法制环境、投融资体制、人才开发、信用制度、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作用。
成功改造了电子城老工业基地。电子城进入中关村园区后,利用中关村的政策、技术、机制和品牌,成功实现了环境改善、国企改制和产业改造,从我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转变为现代化、国际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创出一条新路。
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郁。大量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在中关村集聚。每年新增创业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员数万人。留学归国人员到中关村创业形成高潮,已成为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理念、“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丰富了中关村创新文化。
总的来看,园区发展和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矛盾: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资本市场不完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产权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通过政府和国防采购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可操作的制度和规则;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国外大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在资金、政策和体制改革上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发展的机遇。2005年7月,国务院做出了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大决策。面对未来,具有科教、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等优势的中关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产业分工和转移的速度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确定了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发展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成功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面临的挑战。在看到国际国内和首都发展环境有利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产业的总体实力不强,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长期存在的投融资、产权激励、知识产权、信用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制约园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开创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局面。
二、总体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是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构建优化发展环境为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园区科教、智力和文化等资源密集的优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强中关村,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三)发展方针
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四个突破”,实现“四位一体”:
——把园区发展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结合起来,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若干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以及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上取得突破。
——把园区发展与国家重大制度创新的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先行开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大制度创新试点上,以及建设新型产学研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
——把园区发展与首都经济发展和奥运带动战略结合起来,在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服务上取得突破。
——把园区发展与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挥中关村龙头地位作用,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上取得突破。
——实现“四位一体”。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国家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四)空间布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6年第3号)和《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一区多园多基地”空间布局,总面积23252.29公顷,包括海淀园(面积13306公顷)、丰台园(面积818公顷)、昌平园(面积1148.29公顷)、电子城(面积1680公顷)、亦庄园(面积2678公顷)、德胜园(面积864公顷)、石景山园(面积345公顷)、雍和园(面积300公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面积963公顷)、通州园(面积1450公顷),以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的专业园、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其中,海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体和核心。
(五)发展目标
按照将中关村建设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创业投资活跃、信用秩序良好、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社会和谐进步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的总体构想,“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在软件、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七大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预计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园区增加值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创制踊跃,技术转让和技术交易的数量和金额稳步增长。到2010年,争取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和软件登记数双跨“万”。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到2010年,预计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10家左右;出现一大批成长快、效益高的“瞪羚”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高素质人才显著增加。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一批市场意识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批一线操作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产业技术工人;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中介服务人才。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初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创业孵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关村文化,初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中关村区域功能显著增强。建成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集约利用土地、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首都特色功能区初具规模。
(六)实施“245工程”
建设和完善两大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
推进和深化四项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信用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机制、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聚焦和支持“五个一批”。一批重点产业发展、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落户、一批名牌企业产生、一批产业基地建设。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吸纳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
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色资源优势,联合相关机构,建立并完善专业性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设计、测试、检验等专业化服务。实施“中关村开放式实验室工程”,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建开放式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发挥科技条件资源优势,形成一批面向市场应用的公共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分析与检测的技术服务,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
推动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网络组织形成。实施“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引导和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作用。推进与高等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的工作,鼓励大学科技园建立专业孵化体系,转化科技成果。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园区内各大学科技(文化)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的建设和发展。
(二)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技术转移四大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继续推动“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市场交易和法律服务平台,继续实施“专利引擎”计划,支持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及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支持重点大企业形成专利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广应用现代化反盗版技术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高技术手段,打击侵权盗版,为知识产品特别是电子出版物、网络著作的传播、使用、交易和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树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形象。会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技术标准战略。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加大重大标准专项的资金支持力度,使园区企业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管理、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下一代互联网、闪联数字家庭产品标准等领域拥有国际话语权。支持园区企业在标准制定、开发、应用方面形成合作联盟,共同推进基于相关标准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
品牌战略。以塑造自主创新的企业及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品牌为目标,鼓励中关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系列活动;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
技术转移战略。通过财政手段加大支持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确立大学院所技术转移责任与义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培育、引导、规范、提高。制定并实施中关村产学研推进计划。
(三)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积极承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信息、生物、空天、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及农业等领域,争取一批国家重大专项落户中关村。到2010年,园区范围内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承担的国家“863”、“973”等项目的数量力争占国内总数的40%左右。紧密结合首都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十一五”启动实施的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大配套工作力度,使园区成为北京市关键技术开发、基础重点学科研究、科技成果应用和集成等重大创新攻关项目的主要承载地。
重点领域技术的突破。开展重点产业的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主要有:
软件。基于开放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平台;信息家电及网络通讯嵌入式软件;多功能集成化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系统。
集成电路。面向深亚微米的SOC/CPU核心芯片和可重用IP核的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生产线;110nm以下的集成电路大生产线工艺技术开发;集成电路刻蚀机等芯片生产装备。
新一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与无线宽带接入(SCDMA)的系统设备、核心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多媒体移动终端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计算机与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在智能交通、视频监控、远程视频会议等领域的应用;“闪联”和移动存储技术标准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
光电显示。TFT—LCD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及配套装备国产化;超高亮度LED材料和芯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生物医药。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检测试剂、输血安全的系列诊断试剂、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
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及资源循环利用。奥运场馆室内空气净化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在奥运工程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奥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太阳能与LED照明示范工程;热泵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城市污泥处理示范工程;大功率高容量锌空气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上的示范应用。
(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在园区落户。支持设立中关村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支持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下一代互联网(IPv6)工程中心、同步码分多址的无线接入技术(SCDMA)工程研发中心、移动多媒体终端研发中心、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数字电视工程中心、数字影像多媒体芯片工程中心、半导体照明(LED)工程中心、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蛋白多肽类药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数字医疗影像设备工程中心、国家行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等。对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工程项目,要在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良好条件,并积极推进建立园区现有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
(五)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支持技术引进、消化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以国际化为出发点,在竞争激烈、自身优势不足的领域,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大力支持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汇聚跨国研发资源。继续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北京的扩散,鼓励跨国公司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加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支持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
(六)科技服务和高端辐射
技术辐射。完善中关村技术交易的竞争与开放机制,推进技术辐射,力争到2010年实现技术交易额500亿元。
服务输出。通过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输出,加大对全国各地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交易电子化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的促进和带动;促进园区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流动和辐射,形成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一体化;集成园区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开拓远程教育新模式。
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形成特色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
继续做强做大信息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和能源、环境保护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产业发展,保持中关村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着力培育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为中关村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探索和推动新型业态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重点支持软件开发外包、IT管理服务、数字内容、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多媒体终端设计、生物医药委托研发、合同能源管理、科技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探索和推动新型业态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在集成电路制造、移动通信、光电显示、自动控制、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装备产品,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作贡献。
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有优势资源的企业形成集聚,促进优势企业更快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快速发展,培育一大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建立国际工业分包中心和软件外包平台,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大力支持软件、集成电路和网络通信等国家战略型产业发展
软件。采取技术创新和外包服务并重的双轨模式,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建立软件外包获取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通过兼并、联盟等方式,整合中小软件企业所拥有的优秀技术,形成产业链。到2010年,中关村软件产业将拥有若干国内领先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成为亚太地区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之一。软件产业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行业应用软件(行业信息化应用)、数字内容、互联网应用、系统管理服务等领域。
集成电路。以产品应用为导向,以设计环节为核心,以制造环节为基础,实现上游材料和设备、下游封装和测试有机互动联系;促进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资源集聚,支持海外优秀集成电路人才回国创业;进一步完善工艺模块、IP核和工艺标准单元库等公共技术平台。“十一五”末期,出现若干具较强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企业,成为亚太地区集成电路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CPU及DSP、基带和射频芯片、核心路由和交换芯片、多媒体处理芯片、智能卡及电子标签、安全芯片等领域。
网络通信。以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为基本动力,支持新型标准制定和新型系统研发;鼓励行业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促进TD—SCDMA联盟、SCDMA联盟、下一代互联网联盟等发挥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实现产业化、联合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新型网络增值及无线增值服务业发展;以体验中心、网络应用示范等形式推动新技术应用。到2010年,中关村网络通信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网络通信产业领先行列。网络通信产业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标准的3G系统、基于SCDMA标准的无线接入系统、移动多媒体终端设计、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
(三)加快发展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北京支柱型产业
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继续强化中关村已经形成的品牌、市场、技术优势,以品牌和设计占领产业高端;开拓、建立我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和数字音视频产品市场和展示中心,建立国际数字产品采购中心;以技术研发和标准掌握产业核心,支持基于“闪联”标准的各类数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预计到2010年中关村部分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并拥有2—3个全球著名品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产品时尚的重要区域之一。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领域重点发展计算机、个人数字产品、数字电视等领域。
光电显示。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推动先进光电显示技术尽快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促进围绕龙头企业的光电显示产业链的形成;以显示屏制造为突破口,进行国际的配套环节引进和技术采购,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快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逐步实现显示产业配套材料和装备的国产化。到2010年,中关村光电显示产业将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光电显示重点发展液晶显示(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及照明等领域。
(四)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能源、环境保护及创意产业
生物医药。通过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公共平台的建立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医疗器械向数字化升级;促进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企业联合;引进和培养具有复合学科背景的人才;发展合同研发外包(CRO)形式,培养细分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商。预计到2010年,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形成重大突破,成为国际相关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生物医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数字影像诊断设备及生物材料等。
能源、环境保护。利用动态联盟和联合体的模式整合中关村环保产业相关技术资源;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带动新技术的产业化。中关村能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目标是为我国和北京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能源、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大气(空气)环境治理、污水污泥治理、电子废弃物治理、节能与能源多样化利用、太阳能技术应用、锌空气动力电池等新型能源、新型环保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充分发挥中关村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优势,以数字内容等数字化创意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网络增值服务、移动增值服务、数字出版以及工业设计等。建立和完善创意产业相关技术、孵化、市场等支撑平台,促进内容提供商、技术和终端产品供应商以及运营商的结合,鼓励创意产业联盟的形成。
(五)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市场
完善和提升市场流通体系。以中关村商务中心区为依托,促进形成若干中关村自主创新品牌产品的集中展示和体验中心。积极推进现有IT卖场的经营理念、流通技术、商业模式、诚信水平、经营环境、经营结构等全面升级。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在保持现有IT终端产品零售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IT产品聚集中心、地区销售中心,新品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国内集散中心、国际采购中心。
(六)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企业收购、兼并国外企业,形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支持园区企业和机构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科技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兴贸”计划,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企业。推进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重点的出口基地建设。
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质产业要素落户园区,重点引进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产业要素。加大吸引对园区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整合和集聚效应的项目、完善园区产业链的项目,特别是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
五、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一)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制定并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要编制依据,明确各园和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按照产业集聚、特点鲜明、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要求进行建设。
(二)建设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进一步引导各细分产业在不同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形成集聚,继续建设好以海淀园为主的各专业积聚、用地集约的特色专业园,重点建设好以下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中关村国家软件产业(出口)基地(位于海淀园)。以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服务、信息服务、在线娱乐、软件外包服务为主要功能。
永丰产业基地(位于海淀园)。是国家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重点进行ICT材料技术创新、研发和服务。
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位于海淀园)。以科技研发、金融、贸易和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
中国科学院科学城(位于海淀园)。以中国科学院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
中关村创新基地(位于海淀园)。以重点科研领域检测实验、情报信息、技术交易、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国际学术交流、科技成果交易为主要功能。
中关村环保园(位于海淀园)。坚持生态型园区的建设理念,以网络通信为主导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与环保产业互动发展。
中关村科技总部基地(位于丰台园)。以科技企业总部决策、管理、结算、研发、技术服务为主要功能。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位于昌平园)。以生物技术研发、生命科学研究及制药、现代医疗保健和专业服务为主要功能。
国家行业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位于昌平园)。以国家重要行业工程技术创新、在京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为主要功能。
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位于海淀园、雍和园和石景山园)。发展网络游戏动漫产业、数字娱乐产业。
电子城。在酒仙桥地区、望京地区以发展网络与电子信息设备、光电显示与数字视听、软件与网络信息服务、新型元器件、自动化电力设备等五大产业为主要功能,是国际电信企业在中国的总部、研发集聚地。在健翔桥地区以创业孵化为主要功能,为原创技术孵化、转化和为国际科技交流与高技术商务活动提供服务,是国际科技交流与高技术商务服务基地。
亦庄园。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并发展与制造密切相关的高附加值服务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网络通信、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四大细分产业,是国家(北京)通信产业园所在地。
德胜园。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功能,发展创新型服务业、DRC工业设计产业、信息资源产业、企业研发中心、软件研发与外包、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孵化等,建成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目标是成为继海淀园之后中关村另一个知识型服务业聚集地。
雍和园。以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发展总部、研发、孵育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品、项目、版权、技术以及创意企业产权的交易平台,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石景山园。以信息安全、数字内容产业为发展重点,抓住首钢等大型制造企业的外迁的时机,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为发展重点,突出生产制造环节的功能,吸引国内外的大型医药类企业在此建立生产基地,也作为城内的大型医药企业主要搬迁地,建立中国国际生物医药技术交易平台、生物工程与医药品种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以先进制造装备、半导体材料、仪器仪表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发展重点,突出生产制造环节的功能,建成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通州金桥科技产业基地。以发展环保产业、汽车电子业、现代生产制造为主要功能。
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与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
(三)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
编制并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要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相协调,并根据各园区发展实际,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年度使用计划,切实保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征地、拆迁和建设。
建立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按照产业积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利用高效的原则,建立专业园及产业基地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对各园及产业基地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严格按照各园区产业定位要求引进项目,集中新建区域不得进行非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性房地产开发。
规范并完善园区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按照“统一规划、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行土地一级开发招投标,严格实行非高科技项目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探索土地二级开发新模式;结合园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园、产业基地入驻企业用地退出机制,保证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建立园区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市、区政府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科技园区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和建设情况动态数据库,实现土地开发利用和规划建设的数字化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促进园区周边地区传统工业和农业改造,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和传统工业企业拆迁、就业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地铁四号线和十号线、一亩园交通枢纽等公交场站和换乘枢纽、永丰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建设;完成中关村核心区交通改造和整治;启动国际商城、国际生命医疗园项目建设;加快各园及产业基地的绿化和景观工程建设。
集中建设区的开发建设。完成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软件园一期、生命科学园、永丰产业基地、丰台园三期、昌平园北区、电子城东区、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等的建设,积极推进软件园二期、电子城西区、昌平园南区、丰台园西区、石景山园、雍和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通州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和中关村科学城改造。
建设生态化科技园区。采取政策性鼓励措施推进节能节水、城市污泥处理、垃圾资源化、热泵技术、太阳能利用、新型环保建材、新型电池等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园区建设中的广泛运用,将中关村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科技园区。
加强专业园、产业基地建成后的管理。积极探索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内市政设施、物业和社区社会管理等有效途径,积极推进采用国际通用的园区设施管理模式。按照专业分工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提供优质的、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建设高效优质的园区服务体系。
(五)建设“数字中关村”
建设完善的园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立覆盖全区的宽带主干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建立园区数据中心、网络运行中心,营造e化数码园区,实现“政府办公网络化,园区服务信息化”。
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以电子商务带动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CA认证、数字银行、网上支付、网上结算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全面优化高科技产品的贸易流通环节。
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巩固“十五”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向协同办公、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管理方向发展,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整合利用,使园区在电子政务的实践领域继续全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示范和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配合“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建设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园区率先示范和推广。率先在园区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无线技术等示范应用,加大“信息化社区”示范,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六、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
(一)引导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设立“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放大作用,通过集成“创投加孵化”、“跟进投资”和创投母基金等方式和手段,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弥补创业投资的市场空白,促进创业投资在园区的聚集。
扶持创业投资机构发展。配合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实施,启动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试点工作。对向初创企业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按其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贴。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创业投资机构给予补贴。鼓励多元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大力吸引境内外的投资机构和民间投资者在园区开展创业投资。支持“天使投资”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和投资能力的天使投资者队伍。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促进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支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实施“精品企业上市工程”,促进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建立“绿色通道”,联合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形成“中关村板块”,保持在全国高新区的领先地位。
大力实施海外融资行动计划。推动园区企业吸引境外创业投资、股权私募、跨国并购以及境外上市,以资本国际化带动产业国际化,不断扩大园区企业境外融资规模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品牌效应。
完善产权和股权交易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促进开展面向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业务和股权托管业务,为园区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并购及创业投资退出拓宽渠道。
促进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加快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试点工作,条件成熟时,使该系统成为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孵化器。
积极推动园区企业发行债券和融资信托计划。
(三)创新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
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争取在条件成熟时,设立面向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关村发展银行和再担保机构,吸引更多的贷款担保机构为园区服务。联合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推动“信、保、贷”联动业务,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解决方案,包括支持高成长科技企业的“瞪羚计划”以及软件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等。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探索信用融资、合同融资、项目融资、结构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园区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互助信用计划”。
吸引和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实施和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继续加强并创新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以及对经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境外高新技术领域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综合授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促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收汇保障。
(四)完善投融资公共服务功能
搭建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投融资公共服务产品,丰富投融资促进活动,整合园区企业、境内外投资机构、各类中介机构以及担保、信用等投融资服务资源,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七、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企业家。鼓励和推荐一批成长型企业家到国家有关培训机构、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接受培训和训练。加强园区的创业教育,利用行业组织积累的社会资源,开展针对企业家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培训服务,成为全国现代企业家和高层次职业经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促进一批专业技术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创业投资和实施高端培训等方式,促使园区内一批技术型创业者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精通企业经营的现代企业家。
扩大人才职业化培训。整合园区企业和高校资源,重点做好软件、集成电路等IT专业人才培训,尤其是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加强管理、金融、英语、法律和职业技能等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
建立园区企业与大学间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大力支持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改革和创新大学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继续发挥大学生中关村就业平台和就业市场的作用,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园区就业。
吸引留学人员。重点推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体系,高效务实的创投孵化体系,共建大学与科学院资源共享体系,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政府资金支持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继续发挥海外联络处宣传、联络和服务的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到2010年,争取在园区高科技企业从业的留学人员突破10000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数达到4000家,在全国高新区保持领先地位。留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从现有14家增加到25家,孵化总面积从30万平方米增加到5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留学生回国创业示范基地和集聚区。
继续吸引外国专家来园区工作。畅通外国专家来园区工作渠道,为外国专家在园区的签证、长期居住、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
(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继续推进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试点工作。建立对高级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
发挥领军人才的示范作用。继续做好“双优评选”活动,树立园区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的良好形象。继续做好“优秀留学人员创业者评选”活动,发挥留学生创业者的榜样力量。
(四)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资源网络和基于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数据库,促进形成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编制并定期发布中关村人才指数。建立中关村人才市场的宏观指数以及具体行业、企业的相关微观指标,评估中关村人才资源整体发展情况,指导人才在园区的合理流动。
促进人才信用环境建设。组建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积极吸纳园区优秀诚信企业加入。建立推荐信制度,形成园区人才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
促进高素质人才就业。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为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通过国内外高级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到园区服务,形成园区高端人才市场。
八、创新机制体制
(一)机制体制改革试点
投融资创新试点。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园区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改革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努力改善园区融资环境。
产权激励试点。配合国家有关部门,选择若干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和股权激励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进一步推广。
政府采购试点。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国有企业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合格的产品与服务。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核发的试点工作。推动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试点。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管理服务。
园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将园区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全市信用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和共享,支持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以政府配置资源领域为重点,扩大园区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在开展履约合同担保、商务交易活动中设计推广新型信用产品。积极探索园区信用中介机构与国际知名信用机构开展合作和交流,摸索信用评级标准互通互换的方式,促进园区信用产品与国际接轨。
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动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军民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定期收集整理符合军方市场需求的园区产品和企业,形成推荐工作机制,对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园区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火炬创新城市(区)试点。配合科技部推进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综合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政府与市场良性和高效互动的新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创新集群“质与量”的快速提高。
(二)组织创新
推动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鼓励建立开放式、会员制的技术联盟、标准联盟和产业联盟,依托联盟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开放式的第三方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
发展协会组织。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其为会员提供优质基础服务,进行战略研究和行业分析,联合企业共同开拓市场,协助政府部门开展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努力提升协会组织在园区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以中关村园区的协会联系会为基础组建“中关村商会”。
促进专业中介服务发展。鼓励各类孵化器,包括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的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咨询机构发展,大力扶持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投融资咨询和国际贸易咨询等机构的发展。
(三)政府服务创新
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探索建立客户导向型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发挥企业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企业参与、专家咨询、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政务公开、决策责任追究、决策后评估等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建立园区政策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服务、“全程办事代理制”。
建立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充分吸引和调动中央在京资源对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调动北京市各区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联合各政府部门力量集中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形成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
探索财政资金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和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模式。探索构建高效的引导社会资金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资引导放大机制。合理运用财政资金,搭建面向园区发展的信息服务、商务、市场拓展、军民融合等公共服务平台。明确重点,创新使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效益性。推动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与科技部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
支持和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拓展。完善中关村市场拓展条件支撑平台,建立企业与市场对接通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际组织、国家及省市政府采购订单,支持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在2008年奥运工程建设中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采购目录。
做好园区基础性工作。配合做好统计制度改革工作,建立起能够准确、及时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提升政府决策绩效。继续完善“中关村指数”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准确监测和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预警,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具有共同合作基础的国际科技园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立海外科技园,强化海外科技园在技术信息、企业技术合作与转移等方面的职能,为园区企业顺利走向国际舞台提供支撑。积极推动以各园区、各专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为平台,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学术交流、国际性会议、会展等多种国际交流活动。
(四)中关村创新文化建设
丰富中关村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自主创新、产业报国”的中关村精神,以及“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科技创造财富”的中关村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大力推广“中关村Z—Park”品牌。“Z—Park”(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际品牌。结合“中关村Z—Park”品牌宣传,继续扩大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际影响力。实施中关村品牌国际化推广行动,提升中关村的品牌价值。
开展中关村文化创新活动。继续办好中关村论坛、中关村电脑节、中关村文化节,继续做好“中关村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的评选工作,办好中关村“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系列活动。
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制作、网络等各类媒体在园区聚集。抓住奥运机遇,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五)完善法制环境
进一步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十一五”时期,根据发展需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适时修改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九、规划实施
(一)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方案。根据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适时研究制定新的政策。
(二)科学安排专项资金预算
市级财政在“十一五”时期继续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北京市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创业投资、担保、产权交易和信用发展,完善投融资环境;推进创新型人才吸引和培养、知识产权产生使用和保护、国际交流合作、企业“走出去”、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试点工作;以及为国家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落户中关村提供配套服务。各有关区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配套支持本区域内各园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设立的各项支持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三)加强对各园规划的指导
加强对各园、各专业园和产业基地规划的指导,依据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指导各园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实各园发展规划,使各园规划既作为所在区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体现中关村园区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要点,促进区域开发合理有序,引导促进资源在空间形态上的合理配置,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考核评价
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规划调控指标的考核评价。抓好规划落实,并及时将规划进展情况向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汇报。
(五)加强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面向企业和公众,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利用新闻媒体,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保障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