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哲学社会学工作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是北京市抓住办好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这一难得机遇,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为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结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实际,在“十五”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结合北京市工作实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树立大胆探索和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精神,鼓励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坚决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二、总体目标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十一五”规划期要增加规划项目数量,并增设北京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立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简称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市培养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项目(简称“百人工程”项目)、青年(申报当年在35周岁以下者)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民办社科研究机构项目、自筹资金项目和自选项目等,立项总数预计在800项左右,其中第一年确立400项左右,以后每年增加100项左右,比“十五”规划期增长约30%;要继续整合研究资源,选择新的重点研究领域,巩固、强化已有的研究基地,培养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要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使此类课题占到项目总数的70%以上;要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在市财政拨款继续保持年递增20%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教委、市科委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配套经费,并通过自筹资金项目吸引社会经费。

  三、研究方向

  (三)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积极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区域等的研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四)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在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提倡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针对“人文”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要瞄准学科前沿,争创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坚实基础。

  (五)鼓励应用理论研究。强调社科理论研究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沿,紧密联系首都实际,研究解决与北京有关的问题。应用对策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理论部门与实际部门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提交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要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思路和可供操作的办法、措施。

  (六)突出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研究。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突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要求开展深入、细化研究。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加强对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奥运文化遗产的研究,加强对北京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研究。

  (七)鼓励开放性研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增强传统学科活力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以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

  四、主要任务

  (八)编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在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在决策中亟待解决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联系实际、充分论证,按学科分类编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申报“十一五”规划项目时作为参考和依据。《指南》以确定研究方向、范围为主,不搞“命题作文”,科研人员可以依据《指南》设计研究课题,也可以自主、灵活地设计研究课题。在五年规划周期中,《指南》要根据每年度申报立项情况和国家及北京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或增补制定年度研究内容。

  (九)进一步规范项目等级和项目分类。“十一五”规划项目等级分为:一般规划项目、重点规划项目。一般规划项目为一般性研究课题;重点规划项目为重大问题研究选题,以及需要多部门或多学科协同攻关组织协调和工作量较大的研究选题。规划项目类别有:规划项目、研究基地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青年项目、自选项目、自筹资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百人工程”项目、北京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民办社科研究机构项目等。

  (十)开展后期资助项目试点。在一些有研究优势的基础理论学科,对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在研究阶段未能列入规划项目的课题,在形成最终成果后,可申报后期资助。后期资助项目经评审专家组评审,认为确有公开出版价值的,可得到相当于规划项目研究经费的资助。

  (十一)开设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研究项目。为加强对民办社科研究工作的正确引导,鼓励他们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服务,“十一五”期间市社科规划办将分步骤地开展对已在市民政局登记,并由市社科联主管其业务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部分重大课题进行立项和管理。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市社科联有关部门提出申报,对通过立项的课题由市社科规划办和市社科联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日常管理。

  (十二)设立自筹资金项目。为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十一五”期间鼓励发展自筹资金项目。对自筹资金项目,除项目经费外,其它均纳入市社科规划办的规范管理。

  (十三)加强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工作。继续加大各类规划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并对成果转化进行跟踪调研,确保规划项目成果对党和政府决策发挥作用,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作用。为确保规划项目的一些优秀成果能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规划项目成果参与国际间竞争,并发挥作用,市社科规划办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对有价值的阶段成果进行汇编;继续对通过专家鉴定的需要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给予适当补贴;继续对优秀的最终成果进行选编出版。凡由市社科规划办资助出版的研究成果均要求注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对能够走向世界的优秀成果,在其正式出版物中增加外文介绍。同时,通过《北京日报》、《前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报刊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北京社科》刊物、北京社科规划网站、《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等载体大力宣传、推广规划项目成果。

  (十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工作,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继续完善北京社科专家人才库、项目库、成果转化库和科研管理机构库的建设,完善“北京社科规划网站”及社科数据库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实现规划项目网上申报与管理。

  (十五)办好《北京社科》刊物。进一步改进《北京社科》版式,扩大版面,提高编辑质量,更好更多地反映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横向联系,加大与北京市各部委办、区县局的联系,建立健全联络员队伍,及时反映一些基层单位和实际部门的重要调研成果,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应用和转化。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评审专家库,组织建设好评审专家队伍。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库,在评审项目、鉴定成果时根据实际需要抽取数据库中的专家参加。按学科扩大专家评审成员队伍,增加中青年专家学者比例,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的智慧和参谋助手作用。

  (十七)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设立重点规划项目和特别委托项目、编辑出版年度研究报告、召开工作会、研讨会等多种活动,推动社科研究基地的科研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加大科研基础数据库建设力度。

  (十八)加强项目日常管理。规划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由项目承担人通过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向市社科规划办提出书面申请,并通过“北京社科规划网”进行网上申报,由市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组评审立项。特别委托项目由项目承担人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和领导审批后,由市社科规划办审核立项,并组织实施。适应党和国家需要、属于市委市政府急需研究的应用对策性研究选题,可以随时直接向市社科规划办申报立项。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对在研项目进行一次中期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公布。项目完成后,对最终研究成果的鉴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家鉴定与成果应用转化情况相结合的办法结项。

  (十九)加大对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的奖励。为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规划项目、多出优秀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鼓励树立良好的单位和个人科研信誉,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对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给予奖励。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包括: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被有关部门采纳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等。

  (二十)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已经授牌的二级管理单位的规划项目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具体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增补一批符合条件的二级管理单位。鼓励二级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交流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

  (二十一)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市委提出的市社科规划办在抓信息、抓网络、抓规划、抓管理、抓成果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市社科规划办要对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和市属单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一步做好统筹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要根据首都的特点,加强与中央单位和市属、市管单位的联系,加强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的联系,充分发挥首都在人才、信息和研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二十二)继续加强规划工作的横向联合。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市社科规划办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委、市政府研究室的联系,加强与市教委、市科委的合作,特别要做好市教委、市社科规划办的联合立项工作和与市教委联合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管理等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和开拓与其他单位之间新的联合或合作项目工作。

  (二十三)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吸收中青年专家学者加入评审专家库并参加规划项目的评审工作,通过社科研究基地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设立“百人工程”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通过组织二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外出学习考察和规划期结束时的考评、奖励等工作,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