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 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是我市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解决“三农”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的重要措施,它对于满足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和综合效益,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精神,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百个经济强镇”工程规划》、《重庆市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等相关发展规划,特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按自然增长率计,下同);2005年,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731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9.9%,其中食品工业产值42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1.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10.5%,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高于本市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4年,达到202亿元,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19.5%,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43.6%,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 54.6%,为本市同期工业生产总值的10.6%,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23.8%。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区县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生产的品种、品质、生产数量、生产集中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农业 “三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形成。到2005年,全市共建设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300万亩,其中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基地建设1000万亩,年产优质蚕茧62万担,出栏优质瘦肉型生猪310万头,出栏优质肉牛21万头,优质肉羊220万只,优质肉兔700万只。初步形成了以奉节、万州、忠县、江津为重点的柑橘产业带;以大巴山区、武陵山区为重点的优质中药材、草食牲畜产业带;以涪陵、丰都、万州为重点的榨菜产业带;以永川、合川、涪陵、石柱、巫溪为重点的优质蚕茧产业带;以江津、巴南为重点的优质花椒产业带和以渝西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生猪、笋竹产业带。在种、养、加、销各个环节培育和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工互动的关键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商品率由2001年的50.7%提高到了2005年的56.7%。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2300多家,比2000年增加150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59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固定资产总值达150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多;销售收入250亿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并在一些产业形成了企业集群,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农业产业化也有力地推动了加工业的提升,吸引了一批城市工商企业、外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产加销一体化、以产业化利益机制为纽带,与基地结为较为稳定利益共同关系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促进了企业规模、产品多元化和企业集群的发展。全市生猪产业形成了以两个年屠宰能力200万头、两个100万头的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群;榨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涪陵、万州两大产业集群;丝绸、纺织、鞋帽、服装也都形成了有较大规模的集群。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中联片发展,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小集镇的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农工互动、建立和谐社会的真正体现。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其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农民从产中环节向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延伸,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从而获取了农业的后续利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至200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人员62.9万人,其中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民就业29.1万人,占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5.5%。此外,城乡个体农产品加工户还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到1541元,比1997年增长52%。

  五、农产品加工业是扩大出口的新生力量

  农产品加工的大量深精产品,不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用品,而且为繁荣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新生力量。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出口企业152家,2005年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2.7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1.1%。其中,乡镇企业农产品出口1.43亿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1.3%。主要出口农产品有桑蚕丝及机织物、苎麻及机织物、冻猪肉、肉罐头、肠衣、猪鬃、茶叶、菌类、复合肥等,涌现出了重庆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重庆嘉泰丝绸公司、涪陵金帝公司、永川金凤丝绸公司、祥飞石柱丝绸公司、万州蓝希络公司等一批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还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有50多家龙头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农产品加工设备生产线,有500多项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70多户市级龙头企业的内设科研机构研究出上百项新技术,开发出上千个新产品。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更多的国外技术密集、水平先进的加工企业进入我国,抢占我国农产品市场,而发达国家通过设置非关税壁垒,限制了我国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国内,我市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相比较,无论是企业的规模、技术、实力,还是加工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融资难、流动资金缺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企业自身素质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行业规划,政策机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还未形成,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未健全。这些都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加工深度不够

  与发达国家和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偏低,存在很大差距。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25%,而全国是35%,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我市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农产品只有15%,而全国占20%左右,发达国家接近80%;我市工业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只有20%,而全国总体水平已近30%,发达国家大约为80%;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为农业产值的111%,而发达国家通常可以达到200-300%。

  二、原料品种结构不适

  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不能满足精深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影响;三是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较差,致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而可靠的原料基地。

  三、品牌培育不够

  我市农产品加工存在“小、散、弱”企业偏多,龙头和规模企业偏少;粗加工企业偏多,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传统产品偏多,高科技产品偏少;一般化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的状况。同时,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部分区县(市)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带或集群,其余区县(市)农产品加工业还比较滞后,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四、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在部分加工产品领域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我市也根据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工作条例,但仍存在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或与国际接轨差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过程管理分散,还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加工管理等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节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遇

  “十一五”期,随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百工程”,我市农产品加工基础逐步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具有很好的机遇。

  一、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十六届五中全会对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作出了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地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资源加工业和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其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我市有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扶持政策,同时,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地理区域,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并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这必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有广阔的市场

  我国已初步迈入小康社会,这正是农产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为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对经过加工、价值较高、品质较好的高档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呈显著增加态势;日用品消费行为也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对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普遍增强,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交通条件改善和保鲜技术发展,也为农产品长途运输,进入市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必将有力地带动农产品出口的较快增长,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创汇型、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有充足的原料资源

  我市农村广阔,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很多产品相对集中,品质优良,在发展种植、养殖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支撑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日益凸现,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并与常规技术紧密结合,必将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新设备、研发产品、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依托一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程度会不断加深,国外先进农产品加工及检测技术、管理经验,必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更多地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技术水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国家投入和市内外业主纷纷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可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二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和发展战略

  第四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注重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节 发展原则

  一、注重立足优势,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布局上,进行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引导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衔接,工农结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环。

  二、注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生产基地为基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和主要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个体户的发展;既要大力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又要注意发展贴近消费市场的大宗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贸、科、工、农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主体,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以“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配套模式。依托乡镇、农户,建设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之间以契约或合同为保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注重自主创新

  在保护和发扬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要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和更新力度,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企业管理模式。

  四、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要注重节约原料,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认真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在企业布局过程中,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同时,更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新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在具体建设中,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第六节 发展目标

  农产品的加工及其制成品向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0年,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或国际水平,创建一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建成我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体系,培育形成科技先导型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框架,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市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加工项目带动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50%。

  ——“十一五”期间,新培育10-20种产品成为国内名牌产品;培育10-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并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出口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年均新增吸纳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

  第七节 发展战略

  一、市场导向战略

  在巩固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把开拓广大农村和国际市场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满足社会对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等需要。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

  二、资源优化战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逐步发挥“原料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优势,并且以这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为前提。

  三、集群化战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和挖掘内部潜力,组建和培育一批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吸引市内外工商企业投资,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出口,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以集中连片、内引外联的方式,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四、优势品牌战略

  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化营销、以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基地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五、绿色安全战略

  绿色安全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最高追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的产品与生活息息相关,要坚持以社会责任为企业自己的责任,以大众需求为企业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潜心开发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绿色安全产品,精心打造有益社会的绿色健康产业。要强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开发保健食品和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日常生活用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第八节 主要原料资源

  我市适宜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发展种养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原料资源。特别是水稻、油菜、马铃薯、柑橘、南方早熟梨、榨菜、茶叶、蚕桑、中药材、烟叶、瘦肉型猪、肉羊和优质水产品等农产品被确定为我市优势农产品,大力实施“百万”工程,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产品品质。“十一五”期间,将培育壮大这些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形成15~20个优势产业带或产业区。到2010年,优质稻及高档优质稻分别发展到1000万亩和200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产业区扩大到380万亩;甘蓝型“双低”油菜产业区发展到350万亩;建成14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其中锦橙45万亩,脐橙40万亩,夏橙10万亩,地方名柚15万亩,优势产区柑橘优质果率由30%提高到50%,可加工品种100万亩;建成南方早熟梨基地40万亩;新建10万亩优质茶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新发展榨菜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成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市)18个,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优质茧年产量达到100万担以上;畜牧业出栏瘦肉率在56%以上的优质猪1500万头,瘦肉率在60%以上的500万头,山羊出栏达到635万只;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总产量分别达到50万亩和10万吨。中药材、速生林产品、花木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被各级地方政府确定为当地优势农产品,应大力发展。随着农产品“绿色通道”和全国立体交通网的建成,市外甚至国外的原材料都可以方便地进入我市,这也为那些贴近市场或者有技术优势的生产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原料来源。

  第九节 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实行“政府规划配置资源、市场引导产业、产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种养业”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畜禽、果品、蔬菜、粮油、水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纺织、皮革和烟草加工”等十大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粮油加工业

  我市稻米、薯类、杂粮、油菜等粮油资源丰富,发展粮油加工业有良好条件。粮食加工业现已初步建立起以粮油加工与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体系,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1、发展重点。遵循国内外粮油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立足粮油加工业的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保护生产能力、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品种结构、改良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的思路,重点发展稻米、油菜、酒类酿造加工,改进发酵工艺技术,大力开发薯类产品、调味品、饲料、杂粮加工。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粮油综合加工转化率。

  2、产业布局。以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原料产地重点发展初加工,主城区和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发展深加工,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粮油加工业布局。

  ——粮食加工业:稻米加工主要发展普及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包装速煮米,重点是提高品质,扩大加工规模。以区域商品稻谷基地为依托,实行产地就近加工,主城区集中加工。产地原则按当地稻谷产量2万吨布局1个日产50吨大米加工厂,产量4万吨布局1个日产100吨加工厂。主城区建设1个日产400吨、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各建设1-2个日产200吨大米加工厂,培育4个采用多机轻碾、添加增香营养强化剂技术的优质米加工龙头企业。巴南、涪陵、南川、綦江等低山区要大力开发加工黑米、紫米、红米等绿色精品稻米,忠县等地应大力开发糯米粉和速冻食品等产品。小麦主产地注重发展小麦面粉加工,主城区为小麦面粉加工中心,大力发展小麦面粉制品。玉米主产地,应积极发展玉米综合深加工,开发餐用玉米和休闲食品。重视糠、麸、壳、秸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植物油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油料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区域内油脂加工资源,提高加工转化能力。重点开发生产高品质精炼菜籽油、营养油、调和油、色拉油、专用油(火锅专用油等)和特种植物油。依托区域内“双低”油菜生产能力,实行相对集中加工,在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黔江等地和“双低”油菜主产地建设加工基地。依托重庆市油脂公司,培育“红蜻蜓”植物油品牌,在江北区港城工业园建设加工中心。在芝麻、桐子等原料丰富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产地,大力开发小磨麻油、桐油等特色油脂产品。在巫山等县发展油橄榄基地,发展油橄榄加工。

  ——酒类制造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白酒和啤酒加工,大力发展果酒、药酒加工,重视酒糟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加工转化。着力培育“诗仙太白”“几江”等白酒品牌和“山城”、“重庆”啤酒品牌,支持重点企业集团化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依托重庆诗仙太白集团、重庆市江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根据产品特征不同,在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和以江津为中心的渝西经济区建设白酒加工基地。支持、引导重庆啤酒集团以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集团规模,以现有企业为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啤酒生产。果品、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大力研制、开发果酒、药酒、保健酒等特色酒类产品。

  ——薯类加工业:薯类加工业主要发展红薯、马铃薯、木薯加工。由食用、饲用型向专用型转化,重点发展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的薯类全粉和薯类淀粉、专用淀粉和变性淀粉;开发薯条、薯片、薯面等各种方便薯类食品,搞好综合深加工。巫溪、万州、巫山、开县、云阳、奉节、酉阳、秀山、彭水、武隆、长寿、丰都等主产区为主要发展区域,实行产地就近粗加工,集中进行深加工。彭水、巫溪、云阳、涪陵等地要重点发展专用型薯类产品加工业。积极利用薯类发展生物质能源。

  ——饲料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应向专业化、深度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复合饲料、专用饲料加工,鼓励支持开发生产宠物饲料。依托重庆正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施一体化经营,注重提高质量,扩大生产加工能力,带动饲料加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布局在江北、渝北、双桥、荣昌、垫江、万州、长寿、忠县、梁平、武隆等地。

  ——杂粮加工业:充分利用高粱、大豆等主要杂粮资源,重点发展调味品、植物蛋白、专用饲料、淀粉、保健品和方便小食品等产品,注重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引进,延长加工转化链,提高综合加工能力。主城区和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地重点发展调味品和特色方便食品。忠县、武隆、永川、梁平等地为豆类加工区域,大力发展调味品和豆类制品。鼓励黔江、彭水、酉阳等荞麦(苦荞)原料主产地积极发展营养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营养化妆品生产。

  二、畜禽加工业

  我市是生猪主产地,草食性动物、家禽等畜禽资源也很丰富,这为畜禽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和畜禽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畜禽加工业体系。

  1、发展重点。畜禽产品加工业应向精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乳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皮革、肠衣、猪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畜禽产品加工。通过引进畜禽产品综合加工技术,改造加工机械设备,优化畜禽产品加工工艺,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名牌产品。

  2、产业布局。依据资源分布和加工现状,在主城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及渝西地区主要布局猪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禽蛋加工和畜禽副产品加工产业,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要提高产品档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主要布局猪肉、牛肉、羊肉加工以及特色畜产品加工产业。

  ——肉制品加工业:猪肉加工重点是推广冷却肉的生产及供应,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引导现有肉联厂、冷冻厂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形成以巴南、渝北、大渡口、九龙坡为主的主城片区加工带;以合川、潼南、铜梁、荣昌、永川、璧山、江津、綦江、南川为主的渝西片区加工带;以万州、涪陵、长寿、武隆、秀山、丰都、忠县、开县、奉节、巫溪、城口、云阳、石柱为主的三峡库区加工带。鼓励城口、巫溪等传统产区开发生产特色风味猪肉制品。牛肉、羊肉、兔肉及禽肉加工重点是开发特色风味产品,主要布局在主城区和原料主产地。主城区和大中城市应积极发展鲜肉保鲜、贮藏、配送业。

  ——乳制品加工业:以奶源基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奶、风味奶等液体奶,开发功能奶、花色奶等产品。在加工布局上,实行相对集中加工,依托重庆天友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主城区和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黔江等地为中心建设乳业基地和加工中心,重点发展液体奶及其延伸制品。

  ——畜禽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肠衣加工为主的畜禽内脏深加工,提取生化制药物质。注重皮、毛、血、骨的深加工,开发禽蛋加工,提高畜禽副产品附加值。引导现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和开展综合利用。北碚、合川、巴南、长寿、永川、綦江、涪陵、丰都、开县等地为肠衣加工主要区域,涪陵、长寿、铜梁、合川、永川、巴南、綦江、梁平、九龙坡、云阳、石柱等地为羽绒加工、猪鬃加工区域。

  三、果品加工业

  我市的水果以柑橘为主,其次是南方早熟梨和其它水果品种。果品加工发展潜力很大,应大力发展鲜果加工、水果浓缩汁、果汁系列饮料和水果罐头。

  1、发展重点。以重点发展柑橘鲜果加工以及果汁开发生产为主,积极发展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果品生产与加工,开发生产干果产品和综合利用皮渣,提高附加值。努力把重庆建成全国最大的柑橘及果汁生产基地。

  2、产业布局。 果品加工的发展主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外引内联,整合资源,实施名牌产品发展战略,提高果品深加工水平。以果汁生产、水果罐头开发为重点,扩大加工能力。布局实行就近原产地原则,主要布局在果品优势产区。

  ——柑橘加工业:以鲜果商品化处理和果汁加工为主,支持现有骨干企业提高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依托汇源和三峡建设等重点企业,根据产品特征不同,在以忠县、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和以江津为中心的渝西经济区建设柑橘果汁开发生产基地。在合川、奉节、云阳、开县、忠县、垫江、丰都、巴南、渝北等柑橘主产地,大力发展鲜果保鲜、贮运业。

  ——名柚加工业:重点发展保鲜、贮藏和运销业。主要布局在梁平、长寿、垫江、忠县、丰都等地。

  ——特色果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等品种的加工,以鲜果加工为主,大力开发罐头生产。主要布局在巴南、渝北、南岸、北碚、永川、江津、璧山、合川、万盛等区县以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开县。武隆、奉节等地要积极开发枣类等特色果品深加工。

  四、蔬菜加工业

  蔬菜是我市的优势农产品,产量大,特别是榨菜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并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建立起了加工体系。特色蔬菜品种多,出口潜力大。蔬菜加工应成为农产品加工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1、发展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基地,提高蔬菜品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榨菜加工,大力发展普通蔬菜加工,加快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等。加大野生菜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特色蔬菜加工,努力打造重庆蔬菜加工品牌。

  2、产业布局。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破碎、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推广净菜上市。加大对传统加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改造,提高加工水平。实行产地就近初加工,集中深加工布局,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蔬菜加工业格局。

  ——榨菜加工业:培育壮大“乌江”、“鱼泉”两大品牌,支持涪陵、万州等地榨菜加工骨干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依托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鱼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质量,增加出口,做大做强,带动榨菜产业的发展。在原料主产地大力发展初级加工,引导加工企业改进盐脱水工艺,提倡传统风脱水加工工艺,生产绿色环保高品质榨菜产品。加大榨菜副产品综合利用,初加工主要布局在涪陵、万州、丰都、忠县、长寿等地,形成以涪陵、万州为中心的榨菜产业集群。

  ——普通蔬菜加工业:重点发展保鲜、贮运和净菜配送业,大力开发泡、腌蔬菜制品,适当发展真空干燥蔬菜制品。在主城区和区(市)县人口集中的城镇大力发展以大宗蔬菜为主要原料的净菜、泡菜加工和保鲜、配送。在涪陵、万州等地大力发展萝卜等蔬菜精深加工,在涪陵、石柱等地积极发展辣椒等蔬菜深加工,在梁平、潼南等地大力发展生姜等蔬菜深加工。黔江、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垫江和奉节等地区积极发展腌制蔬菜加工。支持武隆、彭水等中高山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加工。

  ——特色蔬菜加工业:开发花色品种,提高产量,扩大出口。大力支持丰都、垫江等地的盐(糖)渍藠头、石柱的莼菜、铜梁和璧山等的黄花、城口、开县、秀山、武隆、彭水等地的魔芋、万州的菊芋、黔江的草食蚕、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蕨菜,南川、万盛的方竹笋等特色蔬菜加工业的发展。

  五、中药(材)加工业

  我市是中药材传统产地,具有发展中药(材)加工的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重要地位的中药材基地和中草药加工骨干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药材加工体系。

  1、发展重点。扶持现有骨干企业,通过资产整合,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采用高新技术,开发高药效、高品质的中成药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完善生产加工链,带动中药材加工,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      

  2、产业布局。依托重庆市太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峡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东田药业有限公司和开县、石柱、云阳、忠县、武隆、酉阳、城口、巫溪等地的骨干企业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药(材)加工开发中心,大力开发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等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企业集团,着力提升行业加工水平。依托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黄连、青蒿、党参、葛根、金银花、半夏、杜仲、天麻、红豆杉、款冬花、丹皮、五倍子、贝母、白术等特色中草药资源优势,完善生产加工链,在药材基地和药材集散区进行中药材初加工,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壮大中药材加工业。

  六、林产品加工业

  我市林产品丰富,已初步形成了以竹木家具、茶叶、香料、笋竹加工为重点的林产品加工体系,特别是红茶已成为全国主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

  1、发展重点。发展以林产品作为原料的竹木家具、茶叶、笋竹、香料加工,大力发展林桨纸、生漆和竹木装饰材料,开发工艺品、休闲旅游品等特色林产品加工,培育一批林产品加工骨干企业。

  2、产业布局。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引进先进实用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充分开发我市林产品资源,带动林产品加工业发展。

  ——家具制造业 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在主城区、万州、涪陵、永川、合川、江津等地相对集中发展木制家具制造业和装饰材料。重点是开发生产高中档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竹藤资源,以重庆市开县星星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竹藤家具、门窗及制品。竹藤制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竹藤原料产地。

  ——茶叶加工业 以出口红茶加工为主业,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引导发展壮大,通过联合,在荣昌、永川、江津、大足等地建设红茶加工基地。绿茶加工应加大名优茶叶和保健茶等特色茶叶的开发加工力度,重点扶持和壮大一批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黔江、巴南、永川、南川、奉节、万盛、巫山、璧山、大足等地为主要加工区域。适当发展利用茶叶产业的下脚料进行茶多酚的生产。

  ——笋竹加工业 依托“百万亩笋竹”产业化工程,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开发绿色安全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多样化、方便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开发竹壳制品的生产,提高附加值。南川、万盛、万州、潼南、永川、涪陵等地为主要发展区域。

  ——香料加工业 香料加工业要以香精为龙头产品,加快新的天然品种的开发加工,发展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以万州、巴南、黔江、江津、涪陵、云阳、奉节等地为主要发展区域。扶持一批重点企业,集中生产香料产品,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香料加工业。江津等地大力发展花椒深加工,提升加工水平。

  ——纸制品加工业 稳步发展造纸业,大力开发纸制品。现有造纸企业应加强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铜梁、大足、永川、万盛、潼南、武隆、彭水、石柱等地为林桨纸发展重点区域。主城区及万州等地应大力开发生产纸制品,重点发展包装、文化、生活用纸等高档纸制品。

  ——菌类加工业 要野生菌类和人工培植菌类并重,重点发展保鲜、贮藏和运销业,注重深加工,开发方便、高品质产品。主要布局在城口、巫山、巫溪、武隆、奉节、石柱、彭水、黔江等地。

  七、水产品加工业

  我市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水产品资源丰富,但水产品加工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很大。

  1、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以“保鲜、保活”为目的的水产品制冷加工、贮运和连锁配送业。选择大口鲶、罗非鱼、三文鳟等适合加工的品种,发展分割、切片加工;支持鱼糜、鱼片等的综合开发与深加工、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提高附加值。

  2、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水产品的保鲜、贮藏和配送业,建立名优水产品屠宰、物流配送中心。主城及城区人口较多的城镇重点发展大宗水产品分割、切片加工,冷冻加工业。水产品资源丰富,基地建设基础及技术条件好的区县,建立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巴南、渝北、九龙坡、南岸、北碚、大渡口、潼南等地为主要发展区域。

  八、纺织加工业

  我市是全国重要的老纺织基地,纺织业产业门类主要有棉纺织、丝绸、麻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羽绒和兔毛加工等等,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1、发展重点。重点发展苎麻、丝绸加工,稳定、巩固、提高棉纺织加工,开发兔毛等纺织品加工,提高纺织品生产加工深度。围绕技术进步,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为核心,打造重庆纺织产品品牌;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力度、做大做强纺织业。

  2、产业布局。 依托苎麻、蚕茧生产基地,以纺织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地初加工,集中精深加工,形成优势突出,区域分工协作的纺织加工布局。

  ——丝绸工业:以重庆茧丝绸集团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加工基地,重点是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扩张产能,增强出口能力。带动丝绸产业发展。在铜梁、忠县、梁平、涪陵、垫江、合川、丰都、巫溪、江津、云阳等10万担茧产量的重点地区,培育一批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忠县、武隆、潼南、永川、奉节、黔江、渝北、南川、石柱等万担茧产区有选择地布局相应的加工厂。

  ——棉纺织业:依托现有企业,稳定生产能力,重点是转机制、抓质量、降成本、上档次,向印染、服装加工方向延伸。棉纺织应有一定的保存量,采用多种原料,提高加工能力。实行区域集中加工,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巴南、沙坪坝、北碚、南岸、万州、合川、綦江等地为棉纺织加工主要区域。

  ——苎麻工业:依托原料基地和现有骨干企业,主要是盘活存量,形成合力。引进高新技术改善纤维品质,发展中高档纯天然绿色纤维纺织品,扩大加工和出口能力。以资产为纽带,加快苎麻资源的整合,以涪陵金帝集团、荣昌双龙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在涪陵、忠县、武隆、荣昌等地建立苎麻生产加工基地。

  ——服装工业  重点扶持现有骨干企业开发生产中高档服装,提高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培育一批服装名牌。在主城区、万州、涪陵、合川、永川、江津等城区集中发展。支持渝北区以两路工业园为基础,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和培育“段记”等渝派服装品牌,建设服装加工基地。

  九、皮革工业

  制革业和皮革制品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轻工业。建立了制革及皮革制品加工体系,培育了一批专业皮革制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了以璧山县为代表的“中国西部鞋都”。

  1、发展重点。皮革制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皮鞋生产,大力开发生产皮革制品,稳定发展制革业。引导企业在重点地区集中发展,改造传统加工工艺,培育品牌,打造中国西部皮革制品加工中心。

  2、产业布局。依托传统生产加工地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行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分工合作,协同配套的加工格局。制革业以现有企业为主,通过引进先进工艺和加工技术,提高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大牛、羊皮等产品开发力度,增加皮革花色品种。注重污染治理,加强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皮鞋加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改造传统加工工艺,提高行业整体加工水平,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企业相对集中在主城区的南岸、大渡口、三峡库区的万州、涪陵和渝西经济区的璧山、永川、铜梁集中发展,形成加工中心,培育产业集群。皮革用品生产以主城区、万州、涪陵等地的现有骨干企业为主,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力开发生产高档皮革制品。

  十、烟草工业

  我市烟草加工业通过整合资源,组建了重庆市烟草工业公司,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初步形成“宏声”、“黔龙”等品牌和产业集团,并具有了相当规模。

  1、发展重点。围绕“深化改革、突出规范、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的工作方针,建立优质烟叶基地,提高打叶复烤能力,合理利用资源,发挥重庆烟草集团的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市场营销与技术改造,强化质量与成本控制;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烟草工业在全国的地位。

  2、产业布局。提高主导品牌的集中度和知名度,培育强势品牌,加大对“龙凤呈祥”、“宏声”两个主导品牌的培育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在万州、黔江、酉阳、彭水、武隆、南川、涪陵等地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扶持万州、彭水发展烟叶复烤加工,引导、支持重庆市烟草工业公司等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能力。

  第十节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点投资项目支撑。根据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项目综合概况见下表)共计373项,总投资225.6亿元,可实现新增产值32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30个,总投资136亿元,技改扩建项目143个,总投资89.6亿元。按产业分,粮油加工项目76个,总投资81.2亿元;畜禽加工项目62个,总投资21亿元;果品加工项目35个,总投资30.5亿元;蔬菜加工项目55个,总投资27.1亿元;中药(材)加工项目34个,总投资17.2亿元;林产品加工项目70个,总投资32.1亿元;纺织品加工项目17个,总投资6.9亿元;皮革加工项目15个,总投资3.6亿元;水产品加工项目4个,总投资1亿元;烟草加工项目5个,总投资5亿元。项目具体安排见汇总表。

  第四章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

  第十一节 加强领导,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改变了农产品实物形态,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从一个低效益的产业变为高效益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给农民和城市居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国家提供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的各种产品拓宽了农业市场,引导了社会的消费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运输、包装以及旅馆、餐饮、旅游业等各种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农产品变成加工品后,无论是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还是对自然风险的承受能力都会大大增强。因此,从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是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农业是否发达,不仅取决于生产环节,更取决于加工环节,农业能否由弱势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主要是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服务工作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部门,各地区、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市乡镇企业局要加强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共同做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工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尽快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逐步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实行依法监管。要制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措施,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三、加强考核和评价工作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大考核评价的力度。并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评价内容,以促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十二节 优化结构,建设好原料基地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农产品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并按照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由“生产、加工、市场”向“市场、加工、生产”的转变。

  遵循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为配套服务,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和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双低一高“油菜、耐储存的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以及各种名、特、优、稀且适宜深度加工的农产品;在畜牧、水产方面,大力发展草食牲畜、瘦肉型猪、优质肉牛和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满足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品种。

  要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求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要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合同、合作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提倡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兴办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

  第十三节 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化进程

  加快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

  一、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人才,建立科技开发中心,政府应设立科技发展资金,以解决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组装等系列问题。要通过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二、整合技术资源

  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优势,在产前、产中、产后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尤其要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鼓励技术持有单位通过直接开发或技术入股、转让等方式,通过产学研的有机联合与协作,尽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三、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加大市外、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力度,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开发成果基础上,扩大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形成一批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加速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

  第十四节 争创品牌,努力培育企业集团

  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期,现代管理意识较淡薄,管理方法有待完善。要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大力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使企业实现由商品生产经营向品牌生产经营的转变,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名商标,并做好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原产地域、名牌产品的申报和保护,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培育一批企业集团

  要积极扶持一批基础好、生产规模较大、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并培育一批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专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外向型加工龙头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的水平,促进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吸纳员工入股、外来参股、中外合资等方式改变单一的产权结构,构建开发型、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五、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机制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机制,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把分散的千家万户进市场,变成集中的以龙头企业为主进市场。要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减少农业生产波动,降低农户和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农民的合理收益增加。二是引导企业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对参与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户,因自然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三是鼓励、引导保险机构研究并推进发展农业产业化新险种,积极探讨建立农村保险互助会,逐步推广互助保险机制。

  第十五节 加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一、严格市场准入

  要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条例》、《畜禽屠宰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严格市场准入,以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安全质量的管理。

  二、制定和完善标准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统一标准,并结合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有选择性地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三、加强监督管理

  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从企业保证质量的必备条件抓起,采取基地、企业自检与政府抽检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运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运用开业审查、质量安全许可、强制检验及检验合格标志等市场准入手段,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严格执法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处罚。要对生产企业和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对直接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有毒有害的农产品,依法进行召回并进行相应处罚,以确保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第十六节 强化环保,注重搞好清洁生产

  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中,环境保护不仅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项社会责任。各级党政、主管部门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一、强化环保意识

  要加强环境管理,重视环保技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将社会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

  二、遵守环保要求

  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要按照ISO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规模大小,把环境管理内容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和产品使用后处理等所有活动和过程都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重视“三废”的治理

  为了做好“三废”治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科研开发工程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装备的工程化、系列化和清洁化,切实搞好治理工作,把污染治理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严格执法

  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件发生,对违反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避免其对周围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十七节 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张总量规模、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的关键阶段,急需大量资本注入。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力度。

  一、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每年从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资金、百镇资金及向中央争取安排的库区后期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化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运用市场机制,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继续加强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服务

  在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推行贷款担保制度

  为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应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推行企业贷款担保办法,建立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进一步解决重点项目的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抓住当前中国成为世界投资热点以及国内沿海地区资本、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

  五、盘活存量资产

  鼓励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后发行股票和直接上市融资。

  第十八节 转变职能,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应坚持政府引导,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不断完善服务平台,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活力,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力度,扶持其健康发展。

  一、完善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融资服务体系,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造融资条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发展资金,支持和引导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市商业银行、市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服务。

  二、完善技术服务平台

  创建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中心,其功能为人员培训、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展示等,并以此为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对接机制,以解决技术难题。依托市科委与市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组建的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使科研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完善培训服务平台

  要充分发挥我市大专院校在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强电大企业管理学院建设的基础上,搞好永川、万州、涪陵、黔江培训基地建设,做好人才的委培、代培、定向培养等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技术人才。

  四、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依托和引导一批中介机构对创业者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全程服务;要支持创业者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载体,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新的就业领域。

  五、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有网络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打造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其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服务和政策导向。

  六、完善市场服务平台

  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为重点,在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市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中心、市中小企业国际经贸促进中心和杭州重庆中心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部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部门合作、地区合作、国内国外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七、完善质量服务平台

  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市中小企业质量认证中心的作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制度,强化国际标准,为企业以优质产品占领和拓宽市场服务。

  八、完善法律服务平台

  发挥法律服务中心、维权投诉中心的作用,及时受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诉和法律咨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治乱减负和查处侵犯企业权益的力度,整合律师事务所等各种法律资源,为农产品企业维权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