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的繁荣与多元化,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水平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政府的职能将渐渐完成从计划到协调、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转变,这将在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相对孤立的管理体制,以处理未来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间组织、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今天,当整合成为电子政务的主旋律,当协同市场风生水起,对协同政务的再一次瞩目,意义在于巡视、鼓励和期待协同应用的普及与成熟。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内部机构和人员设置越来越精简,管理也不断走向优化,面对繁重的办公事务,如何提高办公效率、并利用各种资源为领导决策带来准确无误、快捷详尽的数据成为政府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中国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注意到提高办事效率必须要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
有消息说,“十一五”规划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可能会有方向性的转变,那就是不再按照部门,而是按照主题或者业务去推行。这意味着,电子政务建设下一步将在现有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中,找到一条解决信息孤岛、纵强横弱等现实问题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现“协同政务”就具有了更强的诱惑力。
协同软件+电子政务≠协同政务
协同政务是对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应用和发展,是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最高目标阶段。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王元京认为:“简单应用、网络化应用、全局整合应用和资源化应用是应用必经的四个阶段。目前,我们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第二阶段,其特点是以部门为组织模式的主体,以局域或专业网络以及C/S为主要技术特点,重点客户为部门用户,而且正朝以系统为组织模式主体,以公众服务和互联互通为典型应用,以B/S、平台和跨平台为技术特点,以系统用户为重点客户的第三阶段发展。这一过程里,协同变得很重要。”
虽然协同政务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迫切需求,并演化成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协同政务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协同厂商出于对自身有益地位的维护所做出的解释,也极大地混淆了“协同政务”与“协同政务产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
那么,什么是协同政务?根据赛迪顾问的定义,协同政务是以政府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政府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协同政务不仅仅是协同软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赛迪顾问电子政务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孙国锋强调,“各个机关部门联合去完成某项任务,就是协同。”
“协同政务的要求,很难用一套软件来实现,政府的协同需求也很难抽象成一个具体的协同产品。”孙国锋说。软件所能够做到的不过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动,数据之间的交换。把协同政务理解为协同OA在电子政务平台上的实现,或者协同政务是依托协同管理理念,以工作流、即时消息等软件平台和软件工具为基础,将原来对于政务工作中的各事项记录和处理的过程,全部予以协同化的看法便显得有点片面,它们仅仅是协同应用的某些方面。
也许可以这么说,“协同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理想阶段,而各种协同应用将是实现它的必要手段。
尚在电子政务门外徘徊?
硬件基本搭建,软件和门户建设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协同的需求正成为各地政府部门的一种自觉需求。与目前大多数政府职能机构一样,大连市保税区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还有遍布全国的分支企业,为保证职能部门之间的日常办公需求,区政府与区内各局、各委的沟通需求,建立高效率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协同系统任务迫切。而为了畅通人民群众反映不正之风问题和意见建议的渠道,辽宁省纠风办开通了“民心网”,只要登陆统一的界面,后台就把事件分配到相关部门,以此受理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问题的举报投诉。
与协同商务应用中CPC(产品协同商务)的应用已见端倪相比,协同软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还处于比较肤浅的层次。“政府与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漫波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需求方面说,政府更多的是领导的推动,对新需求的敏锐性不高,多是行政式和命令式的推广,而企业则多产生于雇员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不过,协同应用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虽然对于协同概念理解不一样,但有些政府用户已经能够做到主动咨询。”
“传统的OA系统由于其体系架构的陈旧,无法很好地建立起一个协同运作的环境。随着协同管理思想的出现,它开始纳入一定的协同管理理念,在功能上也加入了简单的协作工具,利用各种协作工具实现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OA的架构也比较灵活,然而它各方面的功能还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与企业的业务还是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对接。从根本上来说,它只是利用了一些简单的协作工具,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角度来看,它离真正的‘协同’还有相当的距离。”泛微软件市场总监王晨志介绍。
“小体制”的优化破局
“电子政务应用在管理、安全、标准、效率、服务、产业都存在着问题。”王元京说,“改变现状,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起引导的作用来营造环境,企业要以联合的方式自主创新,而用户要理清需求来规范业务。”但是,当引导者与用户的身份重叠之时,这一特殊用户和提供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企业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可变流程的协同政务,不可能不面对体制的痼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要分清‘大体制’与‘小体制’的差别。”孙国锋说,“‘大体制’比如包括六大班子以及一些特殊的国情,是不能变更的,但是‘小体制’则可以通过与电子政务的建设互动并加以优化,比如提高政府职能的合理性,拆除部门之间的隔离带、改善部门内部流程等。”
那么,怎么通过互动来优化“小体制”,以最终实现协同政务?哪些方面最有可能成为协同化电子政务发展的突破口?
选择体现政府职能的政府门户入手。网站建设代替电子政务曾是一个认识误区,由于以往缺乏协同软件支持,很多“办事窗口”无法网上办事,最终成了“咨询窗口”。但门户建设的初具规模也使得协同软件使网上的工作申报、审批成为可能。实施协同政务应以此为基础,从政府职能入手,着力建设真正能够“为民办事、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系统。
完善评估体系。国家对于电子政务的支持与倡导,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但由于倡导有力、监管不足、评估体系缺失,使很多电子政务工程成为“花瓶工程”、“政绩工程”,制约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良性发展。协同应用使电子政务建设已具备“政务”条件,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部门需要借助这一契机,完善电子政务的评估体系,从主观上去提升电子政务建设主体部门的良性动力。借助“立法”创造快速发展的机遇。如4月出台的《电子签名法》就给了协同政务更广的发展空间。
联合上下游资源共同做解决方案。正因为协同需求也很难抽象成一个具体的协同产品,所以联合包括硬件、中间件等门类软件在内的各家资源来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更符合目前市场的需求。“解决方案越全面,越合乎实际地来满足需求,也能让用户对协同产生更准确的认识。”李漫波认为。
协同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协同政务应用是突破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的有效方法。未来几年,协同化的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建立以“政府业务”应用为中心的协同政务建设思路。多年来,电子政务工程多是“重电子,轻业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人员精简,以及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思路的贯彻,电子政务建设将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这给基于协同软件管理理念的协同政务应用推广带来了历史机遇,电子政务已经不再是以“电子化”为中心,而是以“业务应用”为中心,协同软件灵活、快捷构建业务应用方案的特点,很好地支撑了这一思路转变。
第二,协同应用被更多地用来改造或者整合原有系统。复旦协达软件首席架构师冯宏卫博士认为,由于信息孤岛、信息断层普遍的存在,大量的信息数据散落在互相孤立的个人文档、业务系统、网页,以及PC和因特网的各种资料里。沟通信息断层是协同软件的主要应用价值之一。
协同政务将从沟通信息断层、连通信息孤岛这一关键问题入手,其主要应用部分包括:通过工作流管理功能,将各个事务间的信息沟通起来,并进行协作;通过信息集成功能中的数据链接、数据采集、数据引入等,方便灵活地将各种信息数据集成,并且在统一的应用门户中显示;通过邮件、即时消息、公告、论坛等功能,将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进行交互。
此外,新兴的SOA(面向服务架构)给整合政府部门原有信息系统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工具,IBM、Oracle等基础平台提供商和SAP等应用软件提供商,都在SOA领域投入比较高的关注度。
第三,以工作流应用为核心。在协同软件中,工作流管理和信息集成,是除即时消息以外最为常见的应用功能。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协同厂商都认为,协同化政务的发展强调以工作流为核心。与以往已经被采用的政府OA和政府网站系统相比,工作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从政府业务应用的角度,工作流带来(或将要带来)的变化是极其强烈的,因为工作流系统能够‘所见即所得’地管理政府日常的业务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从工作内容载体的‘管理表单’,到工作过程管理的载体‘管理节点’,都可以实现全柔性化。”冯宏卫说。
2005年电子政务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协同软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应用水平继续提高。有理由相信,只要协同应用成熟到一定程度,协同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政府用户与协同厂商同心协力,协同政务的场景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