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市:“十一五”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又快又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就

  1、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市农业机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是农机化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市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7981台,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91951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1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6.3亿元,分别比“九五”提高了25%、21%和26%,机具配套比为1:2.3。设施农业、经济作物、林果生产和畜牧养殖等新型农机装备有了较快发展,全市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机械达到10577台,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长,增强了农机服务“三农”能力,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截止到200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机耕面积103万亩,机耕水平达到100%;机播面积103万亩,机播水平达到100%,其中:小麦机播面积57万亩,机播水平达到100%,玉米机播46万亩,机播水平达到100%;小麦机收水平达到100%;机耕和机播水平均居全省首位。化肥深施、机械铺膜、秸秆还田、小麦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除农田作业外,农机在林果、畜牧、农产品加工、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抗灾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各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6841台,农用水泵24740台,年抗旱浇灌面积123万亩。农用运输车48145辆,运输总量8814万吨公里。大型农田基本建设主要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

  4、农机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5年,机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72万亩;机械深耕48万亩;机械精量播种46万亩;化肥深施48万亩;机械植保66万亩;保护性耕作46万亩,机械收获55万亩,累计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技术11项。

  5、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乡级农机技术服务站达到25个,农机技术人员532人,村级农机服务队106个,农机大户1261个;农机维修网点550个,农机经销点613个。初步形成了以市农机办为中心、乡村农机服务队为基础、所属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6、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加。

  2005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9668万元,在农机经营收入中,个体农机户收入占96.1%,农机户已成为农机化发展主力军。自1996年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来,我市共组织8500多台次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跨区机收750万亩,使农民和经营户增收2亿元,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途径。

  7、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2005年华北—河北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定州实施,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和推进农机化水平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存在问题

  1、农机投入不足,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农业机械(如玉米联合收获机等)一次性投入大,比较效益低,农户购买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了购机补贴,但资金有限,补贴机具种类和标准都很少,局限性大,市财政对农机的投入比较低,因此,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工作难度较大。

  2、农机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

  一是市级农机培训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现在市级农机培训教职员工7人中,仅有1人是专业学校毕业的,其他均为工人,农机业务、技术缺乏,影响着农机培训质量和工作的开展。

  二是农机管理队伍人员年龄偏高,骨干力量仍是八十年代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三是绝大多数乡镇农机管理站没有农机专业人员,甚至一人兼数职,根本不能全身心投入开展正常的农机管理工作,导致工作被动。

  3、农机执法工作难度较大。

  由于农民对农机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违法、抗法现象时有发生,如:车不挂牌,人不办证,不检审,不参加安全学习,农机部门既没有上路权,也没有强制措施,管理滞后。

  4、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了解还不够。

  农民群众大多没有受过高层次教育和培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守旧心理、从众心理严重,并且深受传统观念束缚,对新机具、新技术认识、接受速度慢,思想保守,往往是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才肯接受。

  二、“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发挥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市场引导、法律保障的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装备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机化效益,在重点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五年内平均达到85%。其中: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90%,粮食生产机械化植保程度达到90%,花生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80%,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95%,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程度达到95%。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149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累计新增1000台,保有量达到2300台,联合收获机新增1500台,保有量达到3200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000台。

  (三)工作重点

  1、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管好、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力度,发展机械性能好、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经营效益高的农机装备。到2010年,全市农机装备布局合理,比例适合,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配套比平均达到1:3以上,最大限度地适应作业市场和农民的需求。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机具选型、试验示范,推广联合收获机械和高效能机械,2008年玉米联合收获机要达到900台,5年内实现全市玉米联合机收自给有余。节水灌溉农业机械技术由示范到推广应用,“十一五”末达到适应面积的95%。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在全省保持前列。

  3、农机化从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6年开始,农机操作驾驶维修人员每年培训7000人次,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年均递增10%,到2010年拖拉机及驾驶员全部实现信息化、高标准、规范化管理,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达到2000人。从业人员持两证(驾驶操作证、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自走式农业机械数量与操作驾驶人员比例保持在1:1.5,联合收获机与操作驾驶人员比例达到1:3。

  五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达到3.5万人。

  4、农机跨区作业。

  开拓农机作业市场,通过延伸跨区作业季节,提高机具利用率,实现农业机械跨省市农田耕播收作业。

  “十一五”期间农机跨区作业机械数量和经济收入按年均递增20%。到2010年参加跨省市作业的机械数量、作业面积和经济收入三项指标比“十五”末翻一番。

  5、农机化项目建设。

  “十一五”时期将农机项目开发建设作为农机工作的主抓手。2006年建成2万亩,投资255万元高标准、规范化管理的华北—河北区小麦、玉米机械化高效生产基地和投资70万元的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工程,通过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实现项目拉动辐射面达到全市80%以上。

  6、推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按照农作物栽培技术,全部实现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以前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免耕播种、秸秆残茬覆盖、杂草控制和深松等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7、建设农机大市场。

  利用定州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建立一个辐射周边县市,占地面积达200亩,投资3000万元的农机产品大市场,从而形成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具及配件批发销售中心,2006年完成市场立项、征地等一期工程建设,2007年上半年市场建设全部竣工,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8、农机产品质量监督。

  2006年启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两年内建成集农机产品鉴定、农机修理质量监督和农机销售行为等为一体的农机服务投诉中心,实现专项治理方案规范,岗位责任、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的农机市场执法管理机构。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机、人才培育、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加大农机投入和国家补贴力度。

  1、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依法治机

  (1)进一步理顺农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建设,使农机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执法主体的条件要求。

  (2)严格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根据农机安全监理法规,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搞好推广机具的选型工作,为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提供可靠依据。抓好对农机维修网点、配件供应点和农机销售市场的依法管理,保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农机执法人员加强执政为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行政教育,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2、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组织。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

  (2)积极探索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引导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在“三夏、三秋”跨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中,拉长产业链条,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开拓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3)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为农机服务组织创造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

  3、实施科教兴机战略

  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示范力度,为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紧紧围绕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步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各种新型实用机械,满足农民的需要。以项目开发和建设为契机,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农机驾驶员培训考核、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等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学校与青岛同创学院联合办学,建立独立的、高标准的,集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员、电子电工操作、机械维修、拖拉机驾驶等多功能教学基地,满足农民工多元化、层次化、多样化的要求,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4、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农机系统人才建设。要通过强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教育、监督和管理,在农机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四型”机关,强化农机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政意识,宏扬求真务实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提高农机人才和管理干部的素质。

  5、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十一五”期间,在实施好小麦、玉米高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农机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和机械化节本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通过重点项目和三大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6、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资金,增设农机安全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