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恕
“当前,人类健康仍然面临着诸多尚未彻底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挑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中西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配合,潜力巨大,必将在加强疾病预防和保健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部长、副部长侧耳倾听,5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还有代表站在后面认真听会。
如此高规格的中医药科技合作国际性会议尚属首次。大会期间,各国代表深入探讨了中医药的发展,并就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共同发表了《北京宣言》,成为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医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公元前2700年神农的《本草经》提到365种植物药,1578年《本草纲目》记录了1892种药物,中国人很早在诊断天花等方面找到了创新性的方法,中医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技术,也为世界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腊卫生与社会互助部部长阿乌拉莫普罗斯在讲话中对中医药典籍和历史了如指掌,令卫生部部长陈竺大为感慨,“文明与科学是超越国界的”。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医药,那种无视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陈竺说,在中华民族长期的防病治病、追求健康的实践中,中医药的科学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在许多领域以其独特的功效受到世界各地患者的信任。
上世纪50年代,欧洲一些西医学者发现了针灸的作用。“到目前,40%%的奥地利人接受过针灸治疗,中医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奥地利卫生部副部长施罗格说,面对这样的形势,政府正在提出中医药医师培训标准,并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体系。
据德国医学针灸学会主席沃伯格介绍,德国2003年把针灸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全国约四五万人是中西医结合的职业医师。2006年,德国卫生机构把针灸纳入医疗报销范围。
中医药凭借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
“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文明融合在一起,中西医合作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阿乌拉莫普罗斯所说的,推动中医药的合作与发展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
中医药国际合作领域广阔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到会注册时,来不及放下行李就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肯纳斯教授见面。他们已是老朋友了,双方正在合作研究抗肿瘤药物。会议期间,他们两次商谈合作细节,确定该项目在欧洲市场的产品研发。
“中西医毕竟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合作,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中药才能进入西方主流市场。”果德安认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会代表、法国全国中医学术高级研究院主席高林从事中医学研究已达25年之久。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几天前法国十三大学与中国中医药大学达成协议,双方从明年起在中草药基础研究、针灸等方面启动为期3周的硕士研修计划。
此次大会上,像高林这样积极与国内科研单位、企业洽谈合作项目的代表不在少数。
在采访中许多人都提到,生命科学、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是中西医沟通的“共同语言”,这些前沿科学技术为中西医融合找到了交汇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药与其他医学的结合将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医疗卫生保健模式,并能有效降低维护人类卫生健康的社会经济成本。
此次大会参加国家和海外代表之多、层次之高、研讨之热烈,都表明中医药的主要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希望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科技合作,共同解决当前临床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2006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与中国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还对跨国网上销售、欧洲病人使用中医药方法以及药品的相关研究等方面非常感兴趣。”施罗格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奥方的合作需求。
意大利卫生部副部长祖克里则透露说,今年内意方将与中国合作建立共同实验室,找到进一步开发中医药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去年我国启动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医药界、科技界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当前,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期,中国倡导实施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发展前景广阔。”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提议,组建一个以中医药科技合作为主的国际联盟,启动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平台和网络以及多边合作机制,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速。
与会各国代表在《北京宣言》中表示,将加大对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促进双边或多边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开拓中医药科技合作领域。
推进产业化进程
作为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个植物药茶多酚的发明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程书钧院士在会上备受瞩目。他从演讲台上走下来,天士力北美药业公司总裁孙鹤急切地和他交流起中药产业化的问题。
孙鹤曾在FDA工作过,对FDA的审批程序很有研究。他说,程院士研制的茶多酚作为处方药得到FDA批准,当时在美国医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企业“嗅”到了植物药的商机。
“其实,美国FDA并不是要求药物的所有成分都搞清楚。茶多酚植物药中45%%的作用和机理并不清楚,但同样可以作为药物批准。”孙鹤说,中国企业在国外审批注册方面缺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中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他认为,“有研无发”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中医药基础研究做得很细,但是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欠缺,对欧美的药政法更是知之甚少。”孙鹤建议,推动中药产业化,要培养从法规、管理到实践的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大学里应该开设专门学习药政法规的课程。
“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还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延淮在大会上呼吁,建立中医药国际化信息平台,包括传统药物专利、名词和方剂库等。
她说,目前中药新药的研发重复率非常高,如果善用专利信息将减少60%%的研发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在研发之初处于高起点。
她提出,企业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借鉴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制药工艺,生产出不同剂型、易于接受的中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本报北京12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