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装备保障,构建全维、全程、可视、可控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体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提高武器装备战场“再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信息化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当前,新军事变革带来的冲击与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料敌为先,抢占理论制高点。在理论研究的起点上,要把目光聚焦到“保障打赢”上,既要研究外军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要吸纳未来作战对手的建设成果;既要深入分析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也要准确把握部队装备构成的发展变化,确保研究工作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在理论研究的重心上,要紧贴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突出研究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实现途径、实施步骤等问题,切实用理论成果牵引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在理论研究的方法上,既要注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要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重要工作,从全军体系研究的角度出发,实行计划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定方向、定任务,定单位、定人员,定进度、定质量的方法,确保研究方向有“准头”,研究层次有“深度”。
用科学的管理规范信息化装备保障建设行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要解决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问题,必须集中统一领导、规范建设标准、加强科学管理。在组织领导上,要建立自上而下紧密衔接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协调、持续发展;在总体规划上,要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沿,适度超前规划,提高建设的起点和建设标准,既要考虑能否满足当前急需,又要符合长远发展;既要突出全面建设、整体提高,又要防止一线平推、平均用力;既要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又要防止重建轻用、重建轻管,努力推动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在建设标准上,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军内外的成熟技术,统一制定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并以法规制度的形式推广,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各军兵种、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防止建设时“闭门造车”,使用时“相互撞车”。
用前瞻的眼光精心搭建信息化装备保障平台。我们要走出一条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必须摒弃传统机械化作业的思想,采取嵌入、改造与自研、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装备保障手段,努力实现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经验维修向数据维修的转变。在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上,要与全军一体化指挥平台接轨,抓好装备保障网络系统的完善配套,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立体覆盖的装备保障指挥网络。在装备资源管理上,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成熟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尽快建立全资产可视化系统,重点是建立条形码数据库,实现维修器材动态管理和收发数据的网络传输;利用仓库现有机械化设备,搭建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库房的自动化管理;利用便携和远程支援等技术,结合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实现战时器材的快速识别与收发、信息的即时采集和上报,确保为指挥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维修保障手段上,大力研制开发智能化维修检测手段,把信息管理、数字检测、远程支援和机械维修紧密融合起来,实现武器装备检测、诊断和维修智能化、自动化,切实提高部队野战条件下装备快速修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