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俐
编者按:今年,信息产业部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统筹规划了由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信息大篷车”项目。截至目前,“信息大篷车”项目已经在河南许昌、山东荣成、黑龙江牡丹江等城市相继启动。信息大篷车所到之处,各地信息化主管部门都充分利用信息大篷车特有的信息化设备,采用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培训方式,并出台相关措施,使信息化服务进一步深入农村。本期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系列报道,特选取了四个典型地区信息大篷车的应用现状,敬请关注。
牡丹江:信息快车带来山乡巨变
今年,信息产业部向牡丹江市赠送了150台计算机和一辆信息大篷车。计算机主要安排到林口、海林和穆棱三县(市)的重点示范户和样板村,这3县(市)在抓紧做好农村信息员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购置与电脑相配套的各种辅助设备。过去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通常采取人员集中到城里统一办班讲课的方式进行。信息大篷车则可以深入乡村,各地农村信息员足不出村,就能接受系统、全面的电脑操作技能培训。信息大篷车成为专门面向广大农村群众、迅速普及信息科技知识的“流动教室”。
过去,农民种什么品种、用多少种子、施多少化肥、喷什么农药全凭经验。现在伴随着计算机和农业专家系统进村,农民一改以往靠经验生产的习惯,凡事都要向专家问个究竟,使农业生产的投入更趋于合理,生产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林口县奎山良种场利用专家系统进行测土施肥每亩地节约成本20元,去年3000亩大豆减少投入6万元。穆棱市马桥河镇西河食用菌协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指导农户增加双苞菇生产科技含量,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双苞菇面积由500平方米发展到5000平方米。信息化正在引导农民向精准型农业进军、向规模化经济发展。
以前农民只管种地不看市场,春天种什么、种多少全凭主观,缺乏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种植结构的意识。秋天收获后,在家坐等商贩上门收购,缺少了解市场的意识和渠道,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进村后,农民能够迅速掌握市场信息,了解行情动态,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农村经营模式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封闭型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很多地区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汇聚本地农产品资源,在网上查询和发布产品信息,开展网上销售,合力抱成团、紧跟市场走,生产经营一改过去信息闭塞的被动局面,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穆棱市下城子镇东村村长许贵彬,通过网络查询大豆市场行情,利用差价去年春赚了8万多元。东宁县三岔口镇幸福村以洋葱种植闻名,全村洋葱种植达4000亩,洋葱协会会长王会仁家里种了400多亩洋葱。2004年洋葱喜获丰收,本以为能卖个好价钱,可是那一年不仅牡丹江的洋葱大丰收,而且由于缺乏市场商务信息,幸福村的洋葱由市场价每斤7角钱直降到每斤6分钱,王会仁亏损了30多万元。如今有了网上信息渠道,秋收的时候,协会农户的洋葱都以平均每斤5角钱的价格售出。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发家致富的途径。
许昌:“移动的科技馆”到田间
许昌市是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2007年4月9日,河南省信息大篷车启动仪式后,许昌市围绕发挥信息大篷车作用,助推农村信息化建设这一主题,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信息大篷车行程4200多公里,培训行政村50多个,培训农民1600多人。
经过半年多的运作,许昌市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激发了农民学习电脑知识和上网查找信息的兴趣。大篷车以其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媒体的教育方法,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使农民懂得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以往只能在城市里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同样可以感受到,农民朋友形象地把信息大篷车比喻成“流动的科技馆”搬到了田间地头,把科技和农业信息送到群众身边。二是宣传了党和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信息大篷车平台教会农民体验、感受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还积极宣传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计生补贴、两免一补等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架起了一座城市和农村信息沟通的桥梁,有效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棚架问题。
在利用信息大篷车进村培训中,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农民对信息化知识的强烈渴求,他们渴望获取种植、养殖、科技、农产品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种植养殖结构。比如许昌县张潘镇陶庄村千亩蔬菜示范园区种植的300多亩西芹、300多亩花菜成熟后,苦于没有销路,半个月都没卖出去,蔬菜眼看就要烂到地里,信息大篷车进村后,通过上网很快查询到相关信息,及时与经销商取得了联系,两天内全部销售掉,并且还卖上了好价钱。
到信息大篷车上学习的人,年龄从16岁到60岁,文化程度从文盲、小学到高中。大篷车所到之处,均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他们争相上车,都想从中学到点东西,一天的授课结束后,“你们明天还来吗?”是许多群众最常说的一句话。群众遇到不明白的电脑知识问题,都很认真地向工作人员询问,有时由于人员过多,他们宁愿蹲在车内走道里。参加培训的群众都是在上午课程结束后,下午早早地就在车前等着授课老师的到来。该市的农业热线“12316”也常会接到电话问:“看了报纸和电视,了解到信息大篷车为我们农民提供上门讲解电脑知识和宣传农业信息,我们也一直期盼着大篷车能开进我们村里。如果哪天你们工作人员能来到我们村,为我们的村里服务,那就好了。”从信息大篷车的反馈表、评估表中可以得知,超过90%的人都觉得信息大篷车对自己很有帮助。
山东:试点带动全省农村信息化
山东省以信息产业部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实施“金农工程”,以该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荣成、寿光两市为试点,突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村社会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重点,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综合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在三年内完成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一期工作计划截止到2007年底,要建立省级网关平台,整合涉农信息并完成山东网通已有农村信息化站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对信息服务站的监控和管理。以荣成、寿光为试点单位,探讨信息服务站长效运营机制,全省20%以上行政村的建设有信息服务站,50%的乡镇和20%的行政村拥有专属网站。
二期工作计划预计到2008年底,要推广省级网关平台应用,整合更多部门的涉农信息。在有整合涉农信息需求的规模较大的地市,建立二级网关平台。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将50%的行政村建成“信息村”,超过60%的乡(镇)建成“信息乡(镇)”,各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教育网络在行政村的覆盖范围达到70%以上。
三期工作计划预计到2009年底,拓展省级网关平台的规模和功能,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外网网关平台。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80%以上的乡(镇)建成“信息乡(镇)”,覆盖农村人员数量为6100万,占试点地区全农业人口数量的95%。
目前,信息大篷车“落户”寿光、荣成市,两市都已经制定了《信息大篷车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同时,在机制上实行以“政府推动、资源整合、公司营运+专业协会、种植大户”的运作机制。在运作内容上以建立“中国蔬菜电子商务平台”和“北方渔市电子交易平台”为核心,带动吸引蔬菜、渔产、粮食、果品、棉花、水产、畜牧广大种养大户及全国各地客商的加入,形成具有寿光、荣成特色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此提升寿光、荣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项目实行“谁投资、谁收益”原则,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到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工作中。
成都:家门口享受“信息化”
今年5月,在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办,两辆颜色鲜艳的大客车里人声鼎沸,30名来自涌泉街道办的村民和农村信息员正神情专注地看着眼前的投影屏幕。信息大篷车开始了在成都进行的第一次专题培训。车上,空调送着习习凉风,32台电脑同时运行,老师通过电脑和投影仪进行讲解,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实际操作,学习计算机基础网络和社区网站建设等相关知识。
自4月20日在成都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首次入川亮相以来,信息大篷车先后在第二届成都科技节开幕式现场、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现场亮相。在会场展示期间,信息大篷车崭新的外观、车内整齐排列的电脑,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观。
专程赶到会展现场了解信息大篷车情况的温江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宇高兴地说:“信息大篷车的出现弥补了信息化培训无法深入农村现场的缺陷。”张宇认为,除了集中培训,大篷车这个移动教室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到条件相对较差、信息服务室无法覆盖的区域内的村镇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
成都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中心作为市信息办下属的事业单位,受市信息办的委托,直接承担了信息大篷车的运行管理工作。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团队,根据成都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实际,于8月初正式启动和实施了信息大篷车巡回培训工作。
巡回培训工作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要求,走乡串村,深入农村乡镇社区,充分利用信息大篷车特有的信息化设备,采用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培训方式,针对农村生产专业户、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信息服务员和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培训范围涉及成都市的14个远郊区县,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信息安全防范、多媒体应用基础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截至目前,两辆信息大篷车已完成包括温江、大邑、邛崃、龙泉、都江堰在内的9个区市县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人员超过700人次。“在家门口享受信息化便利是我们多年的梦想。”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学习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村民蒋有全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使用过计算机,今天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计算机,而且还学会了简单的操作,能够上网查找信息,收获可不小。”
龙泉区一名52岁的果树专业大户在认真学习了一天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下不用什么都找小孙子帮我了,我也会操作计算机了,原来我都是找小孙子帮我查资料和发信息的,现在我自己就能行了!”
从便民服务工作站和便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再到信息大篷车开到家门口,成都的农民兄弟们正逐步享受着农村信息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推进农村信息化要以人为本
从目前各地实施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情况来看,在实施工作之初,各地都在完善相关机构、建设各级信息服务站、构建配套农业信息网络上下了大力气,之后又在丰富网络平台中的信息上颇费心思。但是回过头来看,农村信息化最终服务的是广大的农民兄弟,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才能真正打通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
电脑和网络毕竟不像电话使用起来那么简单,农民中能够掌握上网查询信息技术的比例甚低,当前电脑和互联网的知识在农村中的普及比较缺乏。试想面对着电脑,农民不会自己操作,甚至由于不会操作电脑,而对电脑和网络产生“抗拒感”干脆不去接近,那么之前做的大量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作用何在?因此,如何让农民了解基本的电脑和互联网知识,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也是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中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为实施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和普及而精心打造的集“科技兴农”、“信息助农”、“应用培训”于一身的农村计算机知识培训专用车辆。大篷车的宣传、培训、示范,能够消除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转变农民对信息化的观念意识,让农民知道信息化能够做什么,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当前,各地村村通建设已颇具规模,遍及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站也纷纷建立。此时,强化农民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识”已成当务之急。只有当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信息化的作用,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信息化来改变目前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