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作者:姜兴华 秦光龙 向辉
成都军区某炮兵旅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中,3次“过滤”部队信息化建设成果。党委“一班人”感
慨:十七大为我们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思路更开阔了。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信息化成果
“部队信息化建设要靠成果来支撑,管用才是硬道理。”十七大报告刚发表,旅里的信息化成果便成了官兵热议的焦点。近年来,该旅革新出20多项信息化成果,填补了我军多项空白,被军区评为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多次在全军交流经验。党委“一班人”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按照十七大报告“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要求来看,这些成果并非项项管用。思想决定行动。他们结合野外驻训,“过滤”这些成果。在广泛听取官兵意见的基础上,旅里请来专家进行鉴定,发现除“数字式野战气象仪”等10余项成果前瞻性强、技术较成熟外,有多项成果不同程度有问题。如某火炮自动摘挂装置未处理好牵引车与火炮的速度同步,存在安全隐患。某炮兵作战指挥模拟系统,通信接口有缺陷,难以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化建设不能滥竽充数!”旅领导决定淘汰这些成果。
“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有人提出异议。面对争议,“一班人”形成共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信息化成果,敢于否定过时的成果。政委郑璇语重心长地引导官兵:“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不断前进。倘若今天贪图虚名,战时就可能吃败仗!”他们除保留管用的成果外,果断淘汰了几个华而不实的项目。
信息化成果需要不断完善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该旅否定了不管用的信息化成果,并没有如释重负。让十七大精神进入思想进入工作,就要通过不断创新,让管用的信息化成果更管用。党委决定,对现有信息化成果进行再“过滤”,通过完善,进一步挖掘潜力。
“既然‘过滤’过了,保留的都是精华,何必再折腾?”“一班人”认为,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对现有信息化成果不断完善,本身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他们选拔40余个小能人,围绕专家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攻关。某型“数字式野战气象仪”,他们除增加抗干扰模块外,还组织近百名骨干采集高寒山地上百组气象数据充实其中,进一步确保了炮兵射击诸元的准确性和火力运用的突然性。某型炮兵群指挥系统,他们“嵌”入卫星技术,使指挥员在高寒山地可跨作战单元指挥,实现了战斗力倍增。对其他还未改进的项目,分别制定了挖潜革新方案。
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两次“过滤”信息化成果后,党委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他们又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进行了第3次“过滤”。
“真是越学感觉问题越多。”党委“一班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学用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其中最明显的是,全旅90%以上的官兵虽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20%的官兵还获得二级以上证书,但对信息化装备的操作应用,有个别人仍玩不转,影响了推广使用。就在不久前的野外驻训中,一名获二级证书的士官被临时抽点操作某侦察系统时,多次出现失误,导致跟踪目标丢失。有几个分队的指挥员,由于对“动中通”操作不熟练,指挥时断时续,导致机动时速比平时慢四五公里。
“学用脱节是作风不实的表现。”党委“一班人”在板子往自己身上打的同时,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表彰了10余名推广信息化成果的先进个人,并修订执行了3年的《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定》,从过去关注出成果多少转向看成果应用多少。
好机制带来好效应。某新型火炮装备该旅3年,他们在无教材、无技术骨干、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开发出一套指挥控制系统,并集中一周时间,培训了百余名操作骨干。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新装备投入战斗,出发占领阵地、击中两个移动目标和一个固定目标、撤离阵地,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前来观摩的一位“老炮兵”感慨道:“我干了一辈子炮兵,第一次见到这么快的速度和这么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