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良
14日8时20分,解放军首次远程机动作战演练的压轴戏 机械化步兵旅反击战斗在北京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正式打响。
千里跃进鏖战急。一路上遭受"蓝军"各种袭扰,遭遇恶劣自然条件严峻挑战的"红军",能为解放军训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练划上圆满句号吗?
"`逼败',就是把自己逼到极限"
旅长王新比任何人更渴望一场胜利的来临。
这位49岁的解放军大校,在副师级的位置上已经干了6年。"这,也许是我作为旅长指挥的最後一场战斗了。"他说。
求胜心切的他,在动员部队时使用了一个自己发明的词语 "逼败"。
"`逼败',就是把自己逼到极限,逼迫自己发挥出最大潜能,逼迫自己从失败的边缘获取胜利。"脸色白皙的王新,看上去像一个谋略家。
夕阳西沉。隐藏在青纱帐中的大军,静静地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王新却无心欣赏美景。一天来,"红军"行进中遭遇的种种情况,让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部队是6日 晨从辽东驻地出发的。这支机械化步兵旅齐装满员,3000多名官兵、数百台套装备,通过公路和铁路向著千里之外的预定地域进发。
连续行军将近10个小时,部队正准备休整,导演部突然发来通报:"蓝军"侦察卫星将在4分钟後过顶。
王新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呈隐蔽队形散开,拉上防护网,保持无线电静默……15分钟後,"蓝军"侦察卫星空手而返。
半个小时後,部队又遭遇了"蓝军"的强大电磁干扰。 "红军"抗干扰预案立即启动。10分钟後,干扰无效的 "蓝军"悻悻而归。
王新的目光从宿营地周围扫过,突然停在了一条隐秘小道上 这里居然没有哨兵把守!他决定出著险棋,借 "蓝军"之手,把部队逼到极限。
果不其然,化装後的"蓝军"特种侦察分队通过这条小道成功潜入"红军"营地,并一举端掉前沿指挥所,擒获了"红军"一名指挥员。
然而,战士们却读懂了旅长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斗志更高了。
"演练,就是和平时期的战争"
草原上空风云突变。一场罕见的秋雪突然降临,气温降至零下3摄氏度。
行军3天来,一直表情严肃的导演部总导演杨宝有大校,脸上却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一路上,杨宝有和其他50多位来自解放军陆军院校的专家一起,给"红军"部队设置了多种情况:远程机动、陌生地域作战、强电磁条件下对抗……
"演练,就是和平时期的战争。"杨宝有说,他和同事们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对演练进行缜密设计,"平时训练严一分,战时胜算增一成。未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我们都要让部队体验到。"
这是记者在采访多次重大演练中见过的最为"神秘" 的导演部。
不仅许多官兵不知道导演部设在哪里,"导演"们长得什麽模样,就连参演部队的上级机关和观摩演练的有关领导,要见一眼导演部成员也都很难,更别说打听他们设置的具体课目了。
一路上,导演部的车队总是行进在队伍的最前面,随时随地对演练进行导调。"嵌入"到部队各个作战要素的信息采集员,忠实而沉默地记录著部队的一举一动。为了 "避嫌",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刻意与他们保持著一定的距离。
"要想考出部队的真实水平,就必须保持公正和中立。"导演部副总导演张英辰教授说,"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手段。"
演练过程中采集到的数万个数据,源源不断地汇入 "部队演习评估系统"。"红""蓝"双方的胜败优劣将完全凭数据说话。
演练的强度还能不能再大一点?杨宝有一路都在思考。突降的大雪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狠了狠心,对连续行军10多个小时的"红军"下令:"不能准时到达指定地域,按失败论!"
于是,雪亮的车灯撕开了茫茫夜幕,部队冒雪前进……
"战士,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尖刀,就是要插入敌人的心脏。"一级士官董贺喜这样向记者介绍"尖刀班"担负的任务 前出侦察、渗透敌後、引导攻击和对敌"斩首"。
当记者想要和这位"尖刀班"班长握手时,才发现他的右手戴著手套。他一把扯下手套,手背上一个长长的伤口还在往外渗著血。这是昨夜执行侦察任务时,"蓝军" 的铁丝网给他留下的记号。
"没事。"董贺喜用力握住记者的手,"战士,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当王新还在指挥著大部队向预定地域挺进时,董贺喜和他的5名战友已经进入草原深处选择旅指挥所的地形了;当指挥所还在搭建中,他已经带著战友架起了层层监控和防护设施,对指挥所周围形成了24小时不间断、无空隙的监控。
"`蓝军'离我们只有约60公里的距离,又比我们早到这里,必须提防他们进行袭扰和侦察。"董贺喜的排长陆永胜中尉告诉记者,"演练中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要在战斗中度过。"
夜幕低垂。董贺喜已在草地上趴了6个小时了。"嘀 嘀 "尽管战场雷达的提示声很小,他还是被吓了一跳。从声音判断,四五公里外有小股"敌人"接近。
董贺喜拿起微光夜视仪,看到两个人影正朝著指挥所摸索而来。他对身边的两名战友一挥手:"包抄,拿下!"
"红军"指挥所近在眼前,"蓝军"两名侦察兵正要击掌相庆,明晃晃的探照灯和3支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住了他们。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蹦出来时,一夜未眠的董贺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今夜,他们能不能从60公里外将"蓝军" 阵地情况传回指挥所,将对明天的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胜负,并不是演习的根本
还不到 晨5时,睡不著的谢勇大校就起床了。他在焦急等待著一场精彩大戏的开幕。
晨曦微露。融入斑斓草场中的"红军",按照"黄昏准备、夜间机动、拂晓攻击"的实战要求,已经做好了出击的准备。
在这个亚洲最大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担任了9年司令员的谢勇,指导观摩过数百场演习:"所有演练中,这场演练最让我兴奋,解放军军事训练也许将从这里开始真正的信息化转型。"
这时,"红军"阵地上空传来低沉的马达轰鸣声,配备了高分辨率侦察装置的"蓝军"无人侦察机开始对"红军"实施侦察。"红军"隐真示假、巧妙伪装,使得"蓝军"的空中侦察和电磁干扰、网络攻击一样,无功而返。
8时20分,"红军"涂满迷彩的坦克、满载乘员的战车、披裹著层层伪装的火炮……分成两路向"蓝军"阵地挺进。
蛇腹型铁丝网,防坦克三角锥,防坦克壕,防步坦地雷……"蓝军"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红军"火力突击、多路强击、迂回穿插等战术前,形同虚设。"红军"坦克集群一马当先,风驰电掣般驶进预定区域。
"锁定目标,发射!""蓝军"火力点在冲天的火光中灰飞烟灭,坚固的前沿阵地被强行撕开一个个缺口。轮式步战车和装甲步战车快速机动,从两翼直插纵深。"红军"3个梯队齐头并进,相互策应,形成多路强击之势……
演习控制中枢 基地导演大厅里的巨型屏幕墙上,演练场上的各类战车、作战要素、兵力数量都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和数字,在电子地图上不停地跳动。现场实况、战斗决心、兵力部署、对抗态势等信息,通过宽带数据网络,源源不断地传来。
"这些数据不仅是对演练进行评估的依据,更是为其他部队提供借鉴的基础。"谢勇把战场信息数据看得比什麽都珍贵,"每一份数据都是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一砖一瓦。"
更加扣人心弦的时刻到来了。"红""蓝"双方30辆坦克正面交锋,在一块狭窄地域内展开激光模拟对抗。
不见滚滚烟尘,没有猛冲猛打,双方都在谨慎地利用地形掩护,耐心地寻找歼"敌"之机。
装上了新一代激光模拟对抗系统後,任何一辆坦克只要受到攻击,系统就会自动切断坦克的电路、油路,逼迫其退出战斗。
"把部队的演练导入到实战化要求上来,没有技术手段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谢勇说,"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辩证关系,由于这套系统的实战化牵引,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事实了。"
"红""蓝"双方正绞杀在一起,谢勇却摘下眼镜,放心地走出了导演大厅。
"胜负,并不是演练的目的,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才是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演练已经圆满结束了。"谢勇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布满血丝的双眼突然感到一阵晕眩 没想到,秋日雨後的阳光竟是如此灿烂!(张宝印、李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