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立国之本是创新  (出访归来)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的旋转楼高190米,不仅造型独特,从下至上旋转90度,而且全部采用环保材料建造,已成为瑞典现代建筑的代表。

  本报记者 雷 达摄

  应瑞典外交部的邀请,由社长王晨率领的人民日报代表团不久前访问了这个北欧国家。走出机场,我们乘车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区。刚刚系好安全带,接待我们的朋友就开始了介绍,“现在我们使用的安全带是瑞典人的发明。这种三点式的安全带已经成为汽车安全性能的象征之一,仅在美国,每两小时就可以因此而挽救1条生命。
 
[被屏蔽广告]
 
”朋友还告诉我们,在这个小型客车上,还有气囊传感器、后向式儿童安全坐椅、高位刹车灯等多项设置都是瑞典人的发明。

  在瑞典访问期间,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发明和设计,恰如介绍瑞典的一本小册子上所说:瑞典的发明创造,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拉链、电冰箱、活动扳手、安全火柴、鼠标、三相交流电系统、滚珠轴承……“走进瑞典,就走进了一个发明之国”。

  瑞典是一个人口只有900万、面积不足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但其创新能力享誉全球。在瑞典外交部提供的材料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在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2004—2006年连续三年瑞典均排名全球第三;在由欧盟统计的创新指标中,2005年瑞典排名第一。根据国际机构的评选,瑞典在科技创新、知识经济领域和最佳信息化社会评比中,均排名世界第一,领先美国。

  “你看到路边的摄像头了吗?”常驻北欧的同事提示我们。同事讲的摄像头不是用来记录超速的,而是车辆进入市区的自动收费系统,这也是瑞典人发明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公路收费系统。

  为了减少市区道路的拥堵,提高空气质量,斯德哥尔摩市去年通过全市民众的公决,决定收取进城费。每一条进出市区的道路,都安装了8个摄像头。每辆汽车通过时,摄像系统就会将牌照号码记录下来。“如果你在银行开有专用账号,银行就会自动从你的账号中扣除入城费,而没有账号的驾驶者则定期到特定的连锁店去缴钱。”为代表团开车的瑞典司机陆佩尔告诉我们,这个系统启用之后,不仅缓解了堵车,也改善了市区的空气。

  在代表团走访的地处北极圈内的矿山之城基律纳,主人带我们来到了离地面500多米深的矿井下。这座百年老矿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开采,坐在控制室里的操作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操纵机器,开采矿石。高科技投入是该矿山连年高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参观中我们得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营这座矿山的LKAB公司开始大规模投入研发,研制了先进的自动化开采机械和装置。其投入的每一个欧元,大体上可以获得4—7个欧元的经济效益。LKAB公司还与瑞典和多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仅在北部的吕律欧工学院就投资1亿瑞典克朗,专门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这座铁矿已经成为瑞典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同样地处北极圈内的瑞典太空物理研究所,是瑞典空间技术的代表,它研发的仪器已经被用于研究太阳风和金星大气的交流。研究所的尼尔森博士告诉我们,他们目前正在加紧与中方合作,研制新的太空探测仪器,将用于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

  在斯德哥尔摩街头的商店里,我们还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瑞典制造的家用小电器、玻璃制品和工艺品,那别致的造型、精美的色彩,有着一种独特迷人的北欧风采,充分体现了瑞典人对于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瑞典人将此称为“商业性工艺”,同信息产业与生物医学一样,瑞典风格的“摩登设计创新”同样也被视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访问中,我们还发现,有很多创新与发明都与环保和节能有关。斯德哥尔摩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使用新型的燃气设备,“燃料”部分或全部出自沼气。每个居民一天自身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就能够产生足够一家人一天做饭用的能量。据统计,瑞典在1970年时,有77%的能源来自石油,近年来已经使这个比例减少到了32%。目前,瑞典消耗能源的26%来自可再生能源,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有6%。所有这些成果当然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比如,用树木枝杈、锯末屑、秸秆等这些植物的“边角余料”生产出燃料,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用燃烧垃圾的热能来解决冬季供暖;用可再生原料替代其他石化产品,等等。

  访问期间,一位瑞典朋友为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小结”:“创新是瑞典的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