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在2007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来源:水利部 更新时间:2012-04-14

大力推进重点业务应用


大力推进重点业务应用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2007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主旨报告
刘  宁
( 2007年11月29日 )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渐成为现代水事活动的重要支撑,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在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协调推进,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为核心,以推动规划标准和项目前期工作为抓手,以推进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营造和完善信息化保障环境为支撑,有效促进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今天,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要求之时,在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部党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之际,举办这次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交流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研讨水利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状况
  (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等信息化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
  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发挥效益的基础,也是"十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信息自动采集成套系统近160个,采集点数达12870多个。各大型水利枢纽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自动采集体系,采集要素覆盖实时雨水情、工情、旱情等,其信息的要素类型、时效性等已能够初步满足防汛抗旱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和大型灌区管理等水利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防洪抗旱等减灾决策中作用明显,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为满足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监控系统120多套,视频监控点数约1420个,控制点数达到4510多个。工程监控系统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作用。
  2、信息网络
  在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的推动下,水利信息通信与网络设施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体系不断优化与完善。建成了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宽带广域网(政务外网)和连接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
  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共建成局域网约450个,16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网络已覆盖到所有地(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网计算机达到56170台,利用网络工作的人员达75%以上。网络已成为水利业务工作离不开的工具,水利信息通信与网络体系已成为重要的支撑性基础设施。
  视频会议系统由于在防汛抗旱指挥等领域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充与发展。目前已有23个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实现区域覆盖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单位460多个。应用也大大超出协同指挥和调度的范畴,水利部在2007年共召开异地视频会议16次,涉及全国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测算等多项工作,突显了其在提高效率、降低费用、节省人力等方面的优势。
  3、信息存储与服务
  水利信息存储与服务体系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也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配备的各类存储设备已形成了约500TB的存储能力,配备各类服务器设备2370多套。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达240个,内容覆盖实时雨水情、历史水文数据、水利工程基本信息、社会经济数据、水利空间数据、水资源数据、水利技术标准数据、水利行政管理基本信息、水利文献信息等多个业务方面。
  作为国家优先建设的四个国家级基础信息库之一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项目初步设计已经批复,我部将承担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将对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工程设施(空间)、土壤侵蚀、灌溉规划、水能资源、农村水电8类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别建设8个专题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库、16个综合信息子库。
  (二)重点领域业务应用协调推进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已竣工验收。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共划分为280个单项工程进行建设,目前已完成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125个水情分中心已全部正式批复实施方案,并先后启动建设;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单项工程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果在近年的抗御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特别是在今年淮河防洪调度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期工程的建设为水利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水情信息采集自动化水平,建设了水利行业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提高了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与能力。目前,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规总院组织的审查,修改后将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2、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覆盖水利部机关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中以"1+7"模式、采用"统一招标,合同分签"方式组织实施的1个公用平台和4个单项业务应用全面启动建设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和公用平台的开发基本完成,为业务应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身份认证系统已基本完成在部机关和流域的部署;综合办公系统已在部机关和部分流域全面试运行,人才培训网管理系统一级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成,即将正式开通投入使用;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三个单项业务应用已开始在部机关进行部署调试。
  基于公用平台,跨不同业务应用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的统一管理、一站式登录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利用门户技术,不仅提供了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而且集成了内容比较丰富的办公和业务参考信息,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运用中间件产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优势已逐渐显现。
  3、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配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目前,全国已安排15个省的19个城市开展了系统建设,有15个省的5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系统建设。
  在总结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项目建设和地方水资源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水资源司和水利信息中心联合提出了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议,并在部领导的关心下启动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
  4、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
  多年来,建设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信息系统、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GIS系统,为快速准确获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治理与预防保护等动态数据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了时空动态数据,为监督管理和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了数字平台,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1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
  5、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
  全国29个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在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建设、信息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共建设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其中水位、闸位、流量、雨量、墒情及水质等自动监测站点1339处,闸门及泵站监控等自动监控站点834处,视频监视125处;试点灌区管理机关已全部建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了基础数据库系统、水情监测管理系统、工情管理信息系统、水费征收管理系统、大型灌区用水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服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应用软件。
  各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灌区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灌区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阶段性试点成效。"十一五"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初步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6个灌区作为扩大建设试点。
  6、水利信息公众服务
  作为业务应用重要组成之一的对外信息服务网站,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97%建有对外提供服务的网站,其中,98%的网站提供介绍本单位概况和组织机构与职责的内容,87%的网站公开相关的公示公告、法律法规、文件、办事程序等内容,24%的网站提供了电子服务窗口,51%的网站开设了意见信箱、论坛等互动板块,13%的网站具备行政许可项目的网上办理功能。这些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政务公开,增加了水利政务透明,接受了社会监督,提高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改版后的水利部网站在2006年全国部委级政府网站绩效评比中位列第13名(76个部委级网站参加评比),排名比2005年上升3名。
  (三)行业管理和保障措施逐步加强
  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标准规范稳步推进。
  1、组织机构与投资
  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30个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占应成立总数的77%,并落实了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建信息化项目共19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8个,占60%;续建项目78个,占40%。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也逐渐加大了相关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比例。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
  2、政策法规与标准
  水利部已组织开展了45个全国性水利信息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其中,已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18个,在编标准21个,申请2008年度新标准6个。修订管理办法一项,新颁布《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规定)4项,并发布了年度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新颁布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9项,各种管理办法5项,工作力度显著加大。
  为加强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规范化管理,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良性发展,确保水利行业信息系统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应用效益,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定额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以该稿为依据在部机关和流域机构范围内进行了两次测算。
  3、系统安全与等级保护
  根据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和 "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水利部积极组织开展了水利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总体上按照"一次部署、两次完成"的原则,即按照相关要求,2007年9月底前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三级及以上)的定级工作,年底前完成全部信息系统的定级工作。目前,已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初步定级、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批和备案等相关工作。
  4、技术培训与人员结构
  水利信息化培训工作在逐步加强。除成功举办多次水利信息化标准贯标及网络技术培训之外,还在不同业务应用领域、不同用户层次开展了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培训规模达2960人次,对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化管理机构与实施部门的落实,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人数有所增加,结构渐趋合理。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主要从事水利信息化技术工作的有216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24%,中级职称人数占三分之一以上。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展,业务应用深入发展,保障环境逐步完善,行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在适应以现代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支撑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从2006年在建项目投资的类型分布看,包括采集与监控、通信与网络、视频会议和数据库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占27.1%左右,但在2006年新建项目投资中,占到了56%。说明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重点之一,各地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还需加强。此外,水利信息网络的远程连接带宽较小,有63%的连接带宽在2兆以下,难以满足水利业务应用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整体上看,加强并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基本任务之一。
  2、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任务艰巨
  从已具备的存储能力和配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及网络服务器看,虽然基本硬件资源和系统软件资源条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支撑能力,但却存在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不足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当前水利信息系统的规模还比较小,集成度低,功能单一,软硬件环境难以统一利用;同时也说明,已积累的信息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还不强,没有充分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实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3、业务应用系统整体效益有待提高
  尽管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应用领域也覆盖了防汛抗旱、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但由于建设相对分散,规范化程度仍然较低,能够推广应用的软件较少,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规模效益相对较差,重复建设现象也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业务流程相对规范的应用普及较快,应用效果较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系统由于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水利部门应用信息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提供网上办事的网站还比较少。这些问题反应出各类业务应用发展的不协调与不规范。因此,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推进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4、管理体制与机制尚需完善
  水利系统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单位仍存在管理职能不够明确或落实不到位,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系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面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些都直接涉及水利,说明党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陈雷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上所作的"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以及在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上的讲话,都对水利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论述,也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胡四一副部长在本次论坛上的讲话针对贯彻落实这些新要求,提出了水利部下一阶段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
  水利信息化作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等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作为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在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今后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要满足"四个需要":
  1、要满足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决策水平的需要
  水情和工情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制定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的依据。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监测和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洪涝干旱灾害的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对各类水利设施的减灾效能进行快速评估,迅速制定和量化防洪抗旱调度方案,为指挥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2、要满足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水利作为传统行业,在深化改革中不但面临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问题。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会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3、要满足实现水行政主管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的需要
  当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都在持续推动机构改革,并着手新的职能定位。信息化将使水利部门有可能广泛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信息化也有助于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更加有效监督政府工作。
  4、要满足行业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已从物质资源管理开始过渡到信息资源管理,未来的管理对象将以空间资源为主。水利与工业、农业、林业、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实现水利信息化,使水利信息资源与相关行业共享,水利行业也从相关行业获取信息,这对于建立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十一五"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集中力量解决水利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推动水利信息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在继续依托重点工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推进地方水利信息化建设,全力缩小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地域和单位间的差距,抓好数据资源集成,抓好业务应用整合,抓好技术条件更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信息化专项规划,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协调有序地推进,尤其是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应用的建设。《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是规范和指导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已由水利部以水规计[2003]456号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国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重点考虑了"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细化了建设任务与重点内容,建立了项目储备,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理清工作思路,以《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和《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认真组织编制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坚持依托信息化重点工程,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依托信息化重点工程,完善信息化基础是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策略。近年相继启动的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在全国建成必要的信息采集、网络和公共数据存储与服务等基础设施,逐步形成科学的基础设施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工程的立项与建设,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仍是今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应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强调软硬件、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其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和公用,推动基础设施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转变。充分利用已建的基础设施,合理界定建设规模和内容,应在已建水利信息骨干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络资源,加快流域、省区网和地区网建设,实现各种水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多级交换。
  3、尽快启动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已建的水利业务应用考虑某个局部需求较多,建立的数据库系统,也多是服务于个别的业务应用。目前,水利系统尚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这充分说明水利信息资源比较匮乏的事实和加紧数据中心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应按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重点建设国家、流域和地方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平台等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水平,推动业务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多领域协同与规范化。
  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库是国家优先建设的四个国家级基础信息库之一,即将启动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库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参建单位要通力配合,摸索资源整合方法,探讨数据更新机制,要积极探索数据资源合建共管、长期维护、持续更新的良性机制,制定加强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为下一步更大规模跨部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
  4、逐步推进技术更新与换代,创新业务应用体系结构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过快,今后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要逐渐形成合理的投资比例,为实现以技术更新换代为目的的维护性投资代替以项目实施为主要形式的建设性投资创造条件,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的创新性应用开发中,这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同时,应借鉴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和水利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开发模式,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对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整合,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实现互连互通,推动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加快应用系统从独立运行向协同互动转变。优先建设需求紧迫性强、业务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强化业务系统对各部门核心职能的支撑能力,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业务系统从提高办公效率到提升业务效能转变。
  5、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保障水利信息化健康良性发展
  应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还应着力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研究和制定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机制,力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加快《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定额标准》的制定,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的申请和审批,力争将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试点探索外包、托管等多种运营方式,提高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良性发展。
  水利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大好的形势,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思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积极构建与水利发展和改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努力开创水利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