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来源:水利部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概述

  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信息化工作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成果尤为丰硕。
  1、从制订水利信息规划入手,编制了《松辽委信息化规划》、《松辽委水利信息化总体设计》和《松辽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水利通信及信息化专业规划》,完善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
  2、建设了一批流域重点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水利信息采集系统。重点建设了的防汛卫星通信系统,流域防汛骨干网、流域千兆局域网,实现了无纸办公,开展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决策、水土保持等工作中的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防汛工程的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水情、雨情、灾情、工情的遥测,在水利信息的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决策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自动化和共享。
  3、开始了一批重点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了松辽委电子政务系统和亚行贷款的"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等一批主要的应用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水资源信息化管理,针对流域进行的空间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已经起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加快松辽流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流域管理现代化,为松辽委行使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使流域水行政管理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4、进行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教育。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以及信息化保障环境方面建设、管理与管理维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0人。在信息化的规划、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方面也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的人才。

  二、信息化基础建设与时俱进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建设了重点防洪地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松辽委卫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保障了各类水利信息的传输通达。
  在水情数据采集和通信传输方面,松辽委先后建设了辽河三江口地带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察尔森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尼尔基水利枢纽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水、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全过程自动化。建设了辽河三江口地带的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系统,满足了辽河三江口地带多个防汛单位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建设了松辽委卫星通信系统,由TES卫星话音站、PES卫星数据站和卫星异地会商系统组成。通过水利部提供的卫星信道实现了与水利部、、其他流域机构、察尔森水库管理局、辽河三江口地带重要防洪单位的语音、数据通信,实现了卫星云图的接收和电视电话会议等 。
  利用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X.25)构建了连接国家防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省(区)的水文局和防汛部门的实时水情网络。这些系统和设施,在历年的防汛工作中,特别是在 1998 年的抗洪斗争中,保障了防汛指挥及防汛调度工作,发挥了积极和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0年以后,又先后建设了察尔森水库重点防洪部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尼尔基水利枢纽的重点防洪部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关键防洪工程的重点防洪部位的可视化管理和监控。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先后建设过计算机对等网、计算机以太网等网络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松辽委建成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为业务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网络环境。在松辽委新防汛办公楼实施了结构化综合布线工程,采用单模光纤连接了水保局办公大楼,采用六类屏蔽双绞线构成政务内网和六类非屏蔽双绞线构成政务外网,建成两套完全物理隔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其中,在政务外网采用两台思科公司的6509高端交换机构成双机系统,网络主干带宽达到 1000M ,与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M。利用扩频技术,建设了松辽委办公楼的无线局域网,实现楼内主要场所的移动办公的需求;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和尼尔基水利水电公司采用快速以太网构建了主干带宽 100M 的局域网,提供包括水库调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应用服务。租用网通2M SDH专用线路,建成连接察尔森水库、尼尔基水利枢纽和黑河水文局的松辽委流域骨干网。

  三、应用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以防汛指挥系统为"龙头",以电子政务系统和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应用系统工程。
  在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满足预报要求的站网的雨、水情测报、传输,松花江防总部门接收、处理、查询;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安排,建成了防汛骨干网和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了松辽委水情分中心和松辽委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了松辽委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和松辽委防汛会商室电子会议系统。松花江防总办公室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运行松花江干流部分控制站的洪水预报作业、防洪调度方案的分析计算,建设了防汛会商服务系统、防汛工情、灾情实时移动采集及传输系统、白山、丰满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察尔森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松辽委的水文部门建设了水情信息查询系统、松辽委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预报系统、松辽委洪水预报系统、松花江江桥~哈尔滨江段洪水预报系统和国家水文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目前松辽委机关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拥有 1台计算机,处级以上干部有两台计算机。在1999年开始,就实现了公文网上处理和无纸化办公,文书档案电子化,是水利行业中最早的、真正实现公文网上办理的单位之一。目前建设了松辽委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人事劳动管理已建立了全委干部人事基本资料库; 委财经处开发了财经管理综合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了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基础数据、预分配等信息的数据查看、汇总、上报、审批等操作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同时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内部稽核管理、会计信息反馈、财经专业化公文撰写和规章制度查询管理手段得到了提高,在委财经处和所有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计划、统计管理的部分业务工作已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并正抓紧开展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实施的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正在实施中。
  在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启动实施,松辽委水土保持处开始规范流域内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流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编码、分布式数据库设计等技术规范,并开发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元数据、时态空间数据库、数据仓库、海量数据处理、中间件等先进技术,利用遥感(RS)技术与实时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地理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相关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结合了科技部"国家863重大行业3S应用示范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在技术水平上站到了3S应用的前沿,实现了GIS核心内核(DTGIS)国产化和版权自主。该项目获得2004年水利部颁发的"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大会奖"。
  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起,初步建成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水政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和松辽流域水资源公报查询系统。实现了松辽流域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公报和泥沙公报进入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发布,提供查询服务;提供了以《水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向松辽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松辽委管理的用水户,提供取水许可的申请、审批、发证、变更、监督等网上办理功能,实现了松辽委与松辽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用水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发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对水资源规划地表水成果进行综合管理和查询应用。 开发了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地下水监测井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实现了地下水监测动态信息的统计预测和地下水水位、水量预测,重点漏斗预警,重点城市预警等功能。开发了松辽流域水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松辽流域水质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在水利公众信息服务建设方面,松辽委网站于2000年12月开通,经过多年的建设,硬件设备上使用了 WEB 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设立了网站专职人员,是松辽委对外宣传的窗口。经过6年的发展,进行了3次大的版本升级,目前网站的栏目已从当初的4大板块,改为7大板块,提供了信息检索,实时水情信息、水务管理信息、水资源公报和泥沙公报查询等,实现了政务公开,链接了松辽委行政许可网。松辽委下属的单列单位和二级单位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嫩江右岸省界堤防工程建设管理局、亚行贷款松花江洪水管理项目办公室、尼尔基水利枢纽等相继建立了独立的单位网站,并逐步形成反映单位工作信息和单位文化的特色网站。
  亚行贷款"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是由松辽委与莫特麦克唐纳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DHI水环境研究所共同建设。系统采用TOMCAT作为平台发布,调用由SQL数据库建立的实时水情数据库信息,通过DHI建立的MIKE 1 1 模型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输出存储到由ORACLE建立的DSS成果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查看流域内的由卫星云图和气象预报组成的气象信息;雨量站基本信息、雨情等值线、实时雨情报警组成的雨情信息;河道站水情、水库站水情、汛情监视组成的水情信息;蓄滞洪区、治河工程、控制站、穿堤建筑物、险电险段、水库堤防组成的工情信息,结合当前流域内的各种水情信息,对二松、嫩江、白丰、尼尔基、全流域等5个模块进行洪水预报的模拟运算,并可对生成方案进行对比,对蓄滞洪区进行运用分析,实现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洪水仿真、灾难评估等功能。该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松花江流域的防洪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松花江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同时提高松花江流域防洪决策水平,实现了防洪减灾、防洪调度和防汛指挥现代化,减免洪水危害,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不断完善

  在保障环境方面,建立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包括安全访问机制、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措施;建立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以及相关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
  松辽委建设了两套完全物理隔离的计算机网络,通过VLAN技术,保证了各业务处室之间的网络安全,通过反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监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邮件网关系统、网络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存储和备份系统等,构筑了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安全屏障。同时,加强了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防止信息失密事情的发生。多次组织人员参加由公安部门组织的信息安全培训和水利部统一组织专业培训。在制度建设方面,组织制订了《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松辽委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松辽委政务内网管理办法》、《松辽委办公大楼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暂行规定》、《松辽委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松辽委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松辽委政务内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等制度和管理办法。
  对关键的网络设备、数据库存储设备、重点应用服务器设备等重要的设施设备采取了严格、周密的保护措施,建设了大容量的UPS电源系统,保障设备的电力供应,防止因断电造成的数据丢失;建设了精密空调系统,保障了设备安全运行要求的温度、湿度、净化度;建设了机房视频监控系统,做到24小时机房视频监控,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建设了松辽委主要机房保障环境系统,做到智能监控UPS系统、精密空调、漏水报警系统、加湿机等各类保障设备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功能;建设了机房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等。

  五、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国家水利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水利行业的迫切需要,松辽委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开展地远远不够。水利信息化工作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平台公用,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在水利信息源中统一标准、规范,使得不同的应用系统全部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但我委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远远不够。
  二、我委信息化基础数据信息仍然薄弱。基础数据库和各专业数据库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不系统、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由信息中心完成公共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库利用率,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体系和高效的数据管理和访问机制。
  三、没有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通信骨干网络。为提高水利通信保障能力,需要利用通信公网建设松辽委至四省区之间水利信息通信骨干网,以满足流域在水旱灾害监测、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环境监测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需求。
  四、逐步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努力建成一支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数据管理、存储与备份,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任务,要加快松辽委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是松辽委面临的迫切任务。

  六、松辽委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头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松辽流域将在水利部全面起动"金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松辽委与四省(区)宽带连接,以满足水利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数据、图像等的实时共享和传输。积极推进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整合,加强安全和保障体系建设,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
  建设的重点将是完成水利信息采集工作,优先启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松辽流域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服务。继续完善通信网络的建设,立足水利现有专网资源,建设上达中央、下至地区分中心的多级信息传输网,解决信息采集节点到各级信息汇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重点完成流域通信干线的建设。要依托已建的单项工程,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期)、电子政务系统工程(一期)等,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二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完成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与公众服务系统。以需求带动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部署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松辽流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月亮泡和胖头泡蓄滞洪区的预警通信系统建设,开展松辽委的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完成当在发生大洪水或突发性水公共安全事件时的通信、信息传输通道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环境建设,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委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
  未来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数字流域,在目前松花江干流河道二维数字模型的基础上,对流域内相关地区的水和与水相关的自然、工程、经济、社会等信息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平台和虚拟、仿真环境。在这一信息平台和系统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与数学模型对流域治理开发和水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