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使现代装备正向着复杂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地位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越来越重要。随着各国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装备不断列装,部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然而,新装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精、尖技术和多学科专业的综合,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学习掌握越来越难,致使产生了新装备不能很快形成战斗力的“瓶颈”。因此,现代装备纳入管理学范畴,实现全系统全寿命运作已是大势所趋。

    形成全系统全寿命科学管理

    装备的全系统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在装备管理中的应用。它可以理解为从横的方向上通观装备的全局,就是把装备全部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和处理。装备的全寿命,可以理解为从纵的方向对装备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行统筹管理。所以,必须对装备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实施有机结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装备系统的功能,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装备的周期寿命。可靠性乃是系统重要参数装备使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是军队对装备极其重要的要求,它们直接影响装备的作战能力和周期及寿命费用。因此,确立军队各职能部门在新装备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合理地界定装备管理部门、军兵种使用部门与承制规范是质量和可靠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装备系统越来越复杂,可靠性管理中随之而来的维修保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五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控性、安全性)与技术战术性能并列成为制约新装备的关键性参数。

    着眼于形成综合战斗力

    现代战争是双方实力的整体对抗,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之间一体化的对抗,因此新装备配发部队时,装备的系统特性十分重要。从国外有关情况看,系统性复杂的装备不应拆分后分别装备到不同单位;同一类装备往往集中装备到一定范围的部队,以便集中保养;新装备欲充分发挥其功能,不应随意挪作它用。而且,只有按照主战装备、保障装备等武器系统和装备管理、修理、供应等保障系统,逐个专业建设、逐个兵种合成、逐个军种联合,才能使新装备形成综合战斗力。着力提升全新管理能力在人与装备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有主导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装备战斗力的形成。因此,各国均已认识到,培养高素质装备管理人才队伍是搞好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关键。装备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宏观管控的能力,以担起新装备全寿命管理的整体实施重任。同时,在新装备部署后,应尽快达到人与装备有机结合,以确保新装备在训练和作战中达到既定技、战术性能并持续形成战斗力。

    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军队装备全寿命管理信息化网络,重点是研制开发装备全寿命管理系统软件,完善以各级装备管理中心为核心,由各级装备管理中心直接管理的装备全寿命管理网络体系,对装备进行全寿命信息跟踪。装备管理中心的服务器通过调制解调器及指挥自动化网络体系,与有关部门及下属的各管理环节连结成一个闭合环路,从而实施封闭管理。这样,一方面能及时掌握装备的研制、设计和改进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装备的生产和装备质量检测、验收情况。除此之外,系统还能自动提供装备配发情况、维修信息,同时计算出装备的可靠度和故障率,对装备进行实时监控。

    提高维修能力形成持续战斗力

    新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在部队的使用初期特别重要。新装备交付部队初期,由于部队对装备情况尚不熟悉,应由承制方负责一段时间的维修保障,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同时部队应保证快速、准确的零备件供应保障,以确保新装备战备完好率和战斗力的持续性。此外,尤其应加强维修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更好地适应新装备的保障需要;依靠科技手段,积极开发和运用自动化故障诊断设备、远程保障技术等,提高新装备的保障效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新装备的信息保障系统,科学地、充分地运用管理手段,提高新装备保障的整体效益。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思想如今已受到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高度重视,这成为应对新变革的普遍现象。但如何使全寿命管理真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关键,是必须在费用和技术上统筹,使全寿命费用尽可能最小,使各阶段的技术更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装备发挥出最大效能。